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2020-11-28 新華網客戶端

  蠡湖生態修復區與對照區水質對比,網格內水清處是實施生態修復的區域。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進入6月,細雨微蒙的江南初夏,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中,湖中一座不起眼的浮標下,一個智慧大腦網絡正每隔幾十分鐘,將氣象水文實時數據,回傳到研究站的一樓大廳。

  在空中,遙感衛星一天兩次為太湖拍照,研究人員們當晚就能收到數據,給太湖「體檢」。哪裡有藍藻水華了,哪裡可能會出現高風險區,他們可以提前預警。

  太湖是全國第三大淡水湖。江蘇有8個水源地在太湖,年取水量佔全省的22.2%,上海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口飲用太湖水,浙江湖州也從太湖取水。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如今,太湖已經連續12年實現「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

  水質監控,預測預警安上智慧大腦

  2020年的太湖安全度夏防控,比以往來得都早了些,目前預警期已從原來的4月1日提前至3月1日。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太湖水汙染防治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冬今春以來,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非常有利於藍藻的生長和暴發,太湖地區平均氣溫分別為7.6℃和12.5℃,均達到了同期以來的最高值;另據氣象部門預報,今夏太湖地區的氣溫也將比常年偏高約0—1℃。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著很大壓力。

  「最近藍藻水華預警預測在高頻運轉,北面湖區的3個高頻無線自動監測站,每10—30分鐘就將監測的氣象水文數據傳回來,例如水溫、藍綠藻、pH值、葉綠素、溶解氧等數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套測試的指標體系,是在多年的探索中確認下來的,例如藻細胞數反映藻類密度,溶解氧反映水質好壞,水中的溶解氧濃度低於2毫克/升,很多魚便會死掉。他們通過這些數據,及時為太湖做「體檢」。

  太湖藍藻水華及湖泛監測預警平臺,自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向相關部門報送《太湖藍藻水華及湖泛監測預警半周/周報》125期,成功預測了10餘次微型湖泛事件。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程煒介紹,如今,江蘇建有太湖流域水環境自動監控系統,其中的水質自動監控系統站網,包含115個水質自動站和21個浮標站,覆蓋了太湖流域主要省市交界斷面、國控斷面、出入湖主要河流、飲用水源地等重要位置。

  程煒說:「系統可以嚴密監控流域水質波動,實時捕獲異常數據,並自動向監控人員發送預警簡訊。經過核實確認為水質異常後,第一時間編制預警快報報送省生態環境廳、相關區域生態環境局,便於組織開展現場汙染排查和溯源分析。」

  控源截汙,入湖河流水質持續改善

  太湖流域是江蘇人口最密集、城鎮化程度最高、產業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以佔全省23%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省42%的人口,創造了全省58%的經濟總量和63%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在太湖西山島長大的秦伯強記得,童年記憶中的太湖,湖水澄澈,水草豐美,沿岸居民的生活方式也親近自然。「冬天時,人們會挖出河泥,晾曬在岸邊,等河泥板結後 ,給楊梅樹、桃樹施肥。」

  不過,當他於上世紀90年代來到太湖站工作時,卻發現太湖有點髒了。「湖水開始出現富營養化,越來越渾濁。」秦伯強說。

  由於太湖是大型淺水湖泊,風浪擾動比較頻繁,水體透明度低,特別是北面的梅梁灣、湖心和西南部開敞區等藻型湖區,水體透明度更低。「一盆泥塘水,一筆糊塗帳」曾是困擾太湖生態的真實寫照。

  「太湖的治理走過一段彎路,認為只要種活了水草、恢復了水中的植被不就淨化了水質嗎?但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摸索,我們提出了富營養化湖泊治理『控源截汙—環境改善—生態修復』的策略。」秦伯強說。

  近年來,太湖流域內的各市為太湖汙染的源頭防控不遺餘力。蘇州市生態環境局(太湖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蘇州近年來開展「散亂汙」企業專項整治,截至2019年底,累計整治5.22萬家企業。其中,涉水企業佔比為41%,騰出發展空間7.35萬畝。高標準壓減整治化工企業,關停化工企業457家,化工企業入園率達65%。實施汙水處理廠和六大行業提標改造,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計和清潔化改造,倒逼企業切實履行治汙主體責任。

  在無錫,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持續提高農村生活汙水設施覆蓋率也取得成效。無錫宜興周鐵鎮中準村前年鋪設了汙水管道,生活汙水統一接入城鎮汙水管網集中處理。胡埭鎮馬鞍村蔡巷則利用「淨化槽+生物濾床」技術,在村裡建立了多個生活汙水點源處理裝置,有效解決了農村生活汙水管網鋪設難的問題。

  2019年,太湖湖體總體水質處於Ⅳ類,15條主要入湖河流年平均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Ⅲ類,列入省政府目標考核的太湖流域124個重點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7.5%,太湖4.5萬畝和滆湖2.3萬畝網圍養殖實現清零。

  綠色發展,綜合治理正爬坡過坎

  因範蠡而聞名的蠡湖是太湖伸入無錫的內湖,曾因圍湖造田、圍湖養魚,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一度是太湖水汙染的重災區,水質常年處於劣V類。2002年,無錫市對蠡湖先後實施了生態清淤、汙水截流、退漁還湖、動力換水、生態修復、湖岸整治和環湖林帶建設「六大工程」。

  「現在,蠡湖東北角40萬平方米範圍內,水草覆蓋度在60%—70%。」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張運林介紹,在蠡湖的外源汙染控制住,營養鹽降低到一定閾值後,依託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他們從2018年開始在蠡湖東北角的1.34平方公裡水域實施蠡湖生態修復和良性生態系統重構。

  「這塊修復區域曾有很多雜食性魚類,會大量牧食水草,同時攪動底泥,造成水體渾濁、透明度低、下層水體可利用光輻射不足,遏制水生植物特別是沉水植物生長。我們把雜食—底棲魚類趕走的同時,又投放螺、蚌,讓他們過濾湖裡的懸浮顆粒物提高水體透明度,人工種植苦草、狐尾草等水生植物固定底泥。」張運林說,此舉可以有效恢復湖灣水生植被。而蠡湖生態修復的經驗,將為今後太湖的生態修復提供經驗。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太湖治理已進入爬坡過坎的攻堅階段。」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太湖水汙染防治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太湖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艱苦的過程。目前的太湖沿岸還有不少「散亂汙」企業;環境基礎設施還有欠帳,汙水直排、雨汙水管網錯接混接等問題依然存在;一些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沒有正常運行,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的有效手段還不夠多。

  4月13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對治理太湖工作作出批示,要以「減磷控氮」為重點、「兩個確保」為底線,科學系統推進水汙染治理、水資源調配、水生態修復的各項工作,積極探索生態清淤、聚泥成島的創新舉措。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江蘇已確定了80條支浜整治任務,將新建城鎮汙水管網200公裡,完成168座城鎮汙水處理廠、23座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廠和70家工業行業重點企業汙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將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深入開展化工、印染、電鍍等重點行業專項整治,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能。

相關焦點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摘要 2007年5月29日太湖供水危機以來,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太湖仍存在入湖汙染負荷量大幅度超過水環境容量,蘆葦溼地面積大幅度減少,藍藻水華現象頻發等問題。
  • 藍藻成太湖揮之不去的憂傷 每年要花7000萬治理
    以江蘇為例,專門成立了太湖辦,不過,治理成效並不明顯。據中新網去年報導,連續八年高強度的治理,太湖流域水環境較2007年有了明顯改善。但從水質現狀來看,距離治理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11月27日,江蘇省太湖辦太湖水汙染防治辦公室(以下簡稱「太湖辦」)副主任張利民在太湖治理工作媒體座談會上如此表態。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5月28日前後,居民用水開始感覺到明顯異味,其後,情況愈加嚴重,居民家中的自來水腥臭難聞,不僅無法正常飲用,甚至洗衣、洗澡等都成問題。目前已進入夏季,這場突如其來的水危機給城區100多萬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影響。    5月31日上午,記者趕到無錫。走出車站,空氣中隱隱有一絲腐臭味。「我們已經聞不到了!」計程車司機小楊笑著說。
  • 科技在太湖藍藻治理中顯成效
    資料圖片:2006年6月15日,江蘇省無錫市黿頭渚風景區太湖邊部分水域積聚了大量的藍藻。據介紹,藍藻的出現主要是有機汙染、農業汙染和生活汙染所致。
  • 治理藍藻,我們準備好了嗎?
    當我們回首盤點2007年環境科技成果時,不能不想到這樣的問題:藍藻還會暴發嗎?我們找到治理藍藻的技術了嗎?   2007不能忘記的記憶   藍藻此起彼伏引發危機   2007年5月,太湖無錫流域大面積藍藻暴發,遭到藍藻汙染的、散發著惡臭味的水湧進了自來水廠,然後通過管道流進了千家萬戶。
  • 太湖藍藻局部發生,該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上看到,這裡靠岸堤的一側確實已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現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那麼,歷經12年治理,太湖藍藻為何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 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科學系統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並說明「藍藻打撈可帶走營養鹽,然而太湖藍藻水華依然每年如期而至……」。本人贊同此觀點,就是說治理太湖10多年,明顯改善了水質,藍藻爆發的程度基本未得到改觀。又為什麼「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打撈藍藻已10多年,其中巢湖年限短一點,藍藻爆發程度均不見減輕?這也是對太湖10多年來治理藍藻的總結,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值得國家政府和專家思考的問題。第三,為什麼藍藻越撈越多?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太湖治理的難度到底在哪裡,目前治理上採用了哪些技術,是否可以全面推廣?無錫又將採取哪些有效措施,來確保「安全度夏」?
  • 【砥礪奮進的五年】江蘇無錫:打撈藍藻 治理太湖
    近年來,太湖流域的水質正在逐漸好轉,但是,因為受到2016年暖冬、今年氣溫偏高而降水偏少的影響,今年太湖的藍藻出現的時間比往年都提前。為了確保居民飲用水的安全,無錫採取了很多措施打撈藍藻,記者在現場見證了工作人員的努力。
  • 藍藻局部發生 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考驗
    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歷經多年治理,為何太湖藍藻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以科學系統地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國內相關專家。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那麼,歷經12年治理,太湖藍藻為何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 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科學系統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今年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大型淺水湖泊。
  • 藍藻圍困無錫 守著太湖沒水吃
    一度肆虐太湖的藍藻又一次在太湖之濱暴發,小小的藍藻在一夜之間讓無錫這個近200萬人口的城市陷入「守著太湖沒水喝」的水危機中。雖然無錫市目前已轉危為安,但是水危機事件再一次向我們掀開了關於太湖流域汙染治理這個老話題,其教訓無疑是深刻的,它啟示我們太湖流域治理必須轉變思路,變局部修復或解決個別問題為流域總體治理;與此同時,它猶如一記警鐘,警醒人們:在太湖流域經濟增長的「井噴」之勢下,無錫的今天會不會成為太湖其他城市的明天?
  • 「水華」催生一個新產業 德林海讓藍藻治理不再難
    記者近日走訪了專注藍藻治理的無錫德林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德林海」),找尋上述問題的答案。「水華」事件催生一個產業2007年5月,太湖藍藻暴發,引發無錫飲用水危機。從那時起,人們開始注意到藍藻這一單細胞原核生物,以及由於水體富營養化導致的藍藻暴發生態問題。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湖泊富營養化是一個國際性的環境問題,尤其在當下中國已是一個非常棘手的水生態難題,藍藻水華是其重要的體現形式。因此,藍藻水華的防治已成當務之急!目前治理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中的藍藻打撈被認為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防控手段,儘管其成本相對較高,但其作為一種應急措施仍被廣泛運用!
  • 今年太湖可能提前出現較大面積藍藻
    本報南京5月15日電(記者王超)「太湖形勢不容樂觀,今年出現較大面積藍藻聚集時間可能提前。」江蘇省副省長徐鳴說。太湖已經出現兩個藍藻區,一個9平方公裡,另一個12平方公裡。今天下午,江蘇省副省長徐鳴向中華環保世紀行新聞採訪團介紹了太湖水汙染防治情況。太湖面積2338平方公裡,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 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
    3.碧沃豐生物除藻碧沃豐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採用強化微生態系統為核心,除藻和抑藻相結合的技術路線,調節水體菌藻平衡,抑制藍藻生長,通過微生物技術重新構建湖泊的自我修復能力。為治理藍藻問題,選用除藻和溶藻兩款微生物,直接投加除藻和溶藻,抑制藻類生長,加速死亡藍藻分解,提高水體透明度,提升水質。
  • 無錫水汙染事件背後: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
    據了解,5月29日晚,無錫市相關部門連續召開緊急會議,就自來水水質問題進行研究。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多次要求當地自來水公司,要不計成本、千方百計地採取措施強化處理,除臭味尚需時間解決,其餘指標要全部達到國家飲用水的標準。
  • 夏季無錫太湖淡黃色藍藻泛濫 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嗎?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
  • 太湖西南部藍藻集聚 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找對策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金相燦,對今年太湖藍藻水華情勢進行了翔實客觀分析,並提出了6項遏制藍藻暴發的建議。    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今夏仍會有規模較大的藍藻水華暴發    金相燦認為,目前太湖水質處於劣Ⅴ類,營養狀態為中度富營養化,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
  • 藍藻水華治理曙光初現 相關儀器設備已「待命」
    藍藻水華是淡水中部分藍藻種類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過度生長,在水面聚集形成浮渣的現象。因形成水華的種類產生藍藻毒素,如最為常見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種肝毒素,被認為是肝腫瘤的潛在促進劑。  「公眾對藍藻水華問題要重視,不要過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