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湖生態修復區與對照區水質對比,網格內水清處是實施生態修復的區域。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進入6月,細雨微蒙的江南初夏,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中,湖中一座不起眼的浮標下,一個智慧大腦網絡正每隔幾十分鐘,將氣象水文實時數據,回傳到研究站的一樓大廳。
在空中,遙感衛星一天兩次為太湖拍照,研究人員們當晚就能收到數據,給太湖「體檢」。哪裡有藍藻水華了,哪裡可能會出現高風險區,他們可以提前預警。
太湖是全國第三大淡水湖。江蘇有8個水源地在太湖,年取水量佔全省的22.2%,上海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口飲用太湖水,浙江湖州也從太湖取水。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如今,太湖已經連續12年實現「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
水質監控,預測預警安上智慧大腦
2020年的太湖安全度夏防控,比以往來得都早了些,目前預警期已從原來的4月1日提前至3月1日。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太湖水汙染防治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冬今春以來,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非常有利於藍藻的生長和暴發,太湖地區平均氣溫分別為7.6℃和12.5℃,均達到了同期以來的最高值;另據氣象部門預報,今夏太湖地區的氣溫也將比常年偏高約0—1℃。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著很大壓力。
「最近藍藻水華預警預測在高頻運轉,北面湖區的3個高頻無線自動監測站,每10—30分鐘就將監測的氣象水文數據傳回來,例如水溫、藍綠藻、pH值、葉綠素、溶解氧等數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套測試的指標體系,是在多年的探索中確認下來的,例如藻細胞數反映藻類密度,溶解氧反映水質好壞,水中的溶解氧濃度低於2毫克/升,很多魚便會死掉。他們通過這些數據,及時為太湖做「體檢」。
太湖藍藻水華及湖泛監測預警平臺,自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向相關部門報送《太湖藍藻水華及湖泛監測預警半周/周報》125期,成功預測了10餘次微型湖泛事件。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程煒介紹,如今,江蘇建有太湖流域水環境自動監控系統,其中的水質自動監控系統站網,包含115個水質自動站和21個浮標站,覆蓋了太湖流域主要省市交界斷面、國控斷面、出入湖主要河流、飲用水源地等重要位置。
程煒說:「系統可以嚴密監控流域水質波動,實時捕獲異常數據,並自動向監控人員發送預警簡訊。經過核實確認為水質異常後,第一時間編制預警快報報送省生態環境廳、相關區域生態環境局,便於組織開展現場汙染排查和溯源分析。」
控源截汙,入湖河流水質持續改善
太湖流域是江蘇人口最密集、城鎮化程度最高、產業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以佔全省23%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省42%的人口,創造了全省58%的經濟總量和63%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在太湖西山島長大的秦伯強記得,童年記憶中的太湖,湖水澄澈,水草豐美,沿岸居民的生活方式也親近自然。「冬天時,人們會挖出河泥,晾曬在岸邊,等河泥板結後 ,給楊梅樹、桃樹施肥。」
不過,當他於上世紀90年代來到太湖站工作時,卻發現太湖有點髒了。「湖水開始出現富營養化,越來越渾濁。」秦伯強說。
由於太湖是大型淺水湖泊,風浪擾動比較頻繁,水體透明度低,特別是北面的梅梁灣、湖心和西南部開敞區等藻型湖區,水體透明度更低。「一盆泥塘水,一筆糊塗帳」曾是困擾太湖生態的真實寫照。
「太湖的治理走過一段彎路,認為只要種活了水草、恢復了水中的植被不就淨化了水質嗎?但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摸索,我們提出了富營養化湖泊治理『控源截汙—環境改善—生態修復』的策略。」秦伯強說。
近年來,太湖流域內的各市為太湖汙染的源頭防控不遺餘力。蘇州市生態環境局(太湖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蘇州近年來開展「散亂汙」企業專項整治,截至2019年底,累計整治5.22萬家企業。其中,涉水企業佔比為41%,騰出發展空間7.35萬畝。高標準壓減整治化工企業,關停化工企業457家,化工企業入園率達65%。實施汙水處理廠和六大行業提標改造,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計和清潔化改造,倒逼企業切實履行治汙主體責任。
在無錫,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持續提高農村生活汙水設施覆蓋率也取得成效。無錫宜興周鐵鎮中準村前年鋪設了汙水管道,生活汙水統一接入城鎮汙水管網集中處理。胡埭鎮馬鞍村蔡巷則利用「淨化槽+生物濾床」技術,在村裡建立了多個生活汙水點源處理裝置,有效解決了農村生活汙水管網鋪設難的問題。
2019年,太湖湖體總體水質處於Ⅳ類,15條主要入湖河流年平均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Ⅲ類,列入省政府目標考核的太湖流域124個重點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7.5%,太湖4.5萬畝和滆湖2.3萬畝網圍養殖實現清零。
綠色發展,綜合治理正爬坡過坎
因範蠡而聞名的蠡湖是太湖伸入無錫的內湖,曾因圍湖造田、圍湖養魚,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一度是太湖水汙染的重災區,水質常年處於劣V類。2002年,無錫市對蠡湖先後實施了生態清淤、汙水截流、退漁還湖、動力換水、生態修復、湖岸整治和環湖林帶建設「六大工程」。
「現在,蠡湖東北角40萬平方米範圍內,水草覆蓋度在60%—70%。」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張運林介紹,在蠡湖的外源汙染控制住,營養鹽降低到一定閾值後,依託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他們從2018年開始在蠡湖東北角的1.34平方公裡水域實施蠡湖生態修復和良性生態系統重構。
「這塊修復區域曾有很多雜食性魚類,會大量牧食水草,同時攪動底泥,造成水體渾濁、透明度低、下層水體可利用光輻射不足,遏制水生植物特別是沉水植物生長。我們把雜食—底棲魚類趕走的同時,又投放螺、蚌,讓他們過濾湖裡的懸浮顆粒物提高水體透明度,人工種植苦草、狐尾草等水生植物固定底泥。」張運林說,此舉可以有效恢復湖灣水生植被。而蠡湖生態修復的經驗,將為今後太湖的生態修復提供經驗。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太湖治理已進入爬坡過坎的攻堅階段。」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太湖水汙染防治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太湖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艱苦的過程。目前的太湖沿岸還有不少「散亂汙」企業;環境基礎設施還有欠帳,汙水直排、雨汙水管網錯接混接等問題依然存在;一些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沒有正常運行,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的有效手段還不夠多。
4月13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對治理太湖工作作出批示,要以「減磷控氮」為重點、「兩個確保」為底線,科學系統推進水汙染治理、水資源調配、水生態修復的各項工作,積極探索生態清淤、聚泥成島的創新舉措。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江蘇已確定了80條支浜整治任務,將新建城鎮汙水管網200公裡,完成168座城鎮汙水處理廠、23座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廠和70家工業行業重點企業汙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將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深入開展化工、印染、電鍍等重點行業專項整治,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