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藍藻局部發生,該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2021-01-09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李麗雲 劉廉君 通訊員 宋麗娜 徐燕華

日前,有媒體報導:因氣溫快速升高,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上看到,這裡靠岸堤的一側確實已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現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

那麼,歷經12年治理,太湖藍藻為何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 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科學系統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

今年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大型淺水湖泊。太湖整個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裡,湖岸線全長393.2公裡。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

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相關部門了解到,太湖藍藻每年在無錫段都有局部發生。這是因為藍藻層會在風力作用下,向下風處聚集。而無錫正地處太湖北部,夏季太湖盛行東南風(S),無錫處於下風向,整個太湖生長的藍藻均被吹到了太湖無錫水域,加之無錫湖岸線綿延曲折,湖灣又眾多。這些湖灣多變的地形地貌,使藍藻易進難出,也致使其快速聚集。

「想要有效控制藍藻暴發風險就必須對藍藻生長機制及其影響因素有清晰認識。經過多年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國內學術界對此已有較清晰的認識。」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勇教授說。

藍藻水華是指在適宜的外界條件下,藍藻、綠藻、硅藻等藻類成為水體中的優勢種群,大量繁殖後並在短時間內從水中上浮到水表面,或是由於風的作用在局部地區大量聚集,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的一種現象。

江蘇理工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高永教授告訴記者,太湖藍藻暴發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自然生態環境,包括氣象、水文以及地理條件。日均氣溫高於20℃,光照充足,在順風向的湖灣和凹岸水域就具備了藍藻暴發的自然條件;

二是藍藻快速生長所必需的氮、磷、有機質及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水體達到富營養化程度就為藍藻暴發提供了環境基礎;

三是還必須有基數較高的藍藻種源,並成為優勢種群。

「很多藻類具有自身固氮作用。究竟氮磷對水體富營養化二者的貢獻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馬放教授說,從目前研究來看,當磷濃度達到一定程度,即使氮濃度很低,它也可以在湖裡面進行繁殖。因此,只有研究摸清楚藍藻生長變化的規律,才能更好地進行控制。

相關專家介紹,5月11日衛星遙感解譯太湖藍藻水華面積822.6平方公裡。太湖流域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監測結果顯示,太湖藍藻平均密度處於較高水平。

蘇州太湖。圖片來源:新華日報

在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錢飛躍副教授看來,太湖地處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長三角地區,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僅給臨近湖體帶來了動態汙染輸入,也形成了累積性內源汙染。今年的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導致今年藍藻暴發時間早、範圍廣 ,給太湖安全度夏帶來挑戰。

記者了解到,為保障太湖安全度夏和流域水源地供水安全,太湖流域管理局應地方之請求,於5月21日及時啟動引江濟太水資源調度。同時,部署加密、加強太湖藍藻監測預警,全力做好太湖藍藻水利防控工作。

目前,已經建立了太湖湖體、飲用水水源地和出入湖河道水資源動態監測系統,涵蓋水位、流量、水質、藍藻密度等水文氣象和水生態要素的「空天地一體」監測網絡,對藍藻發生、變化情況進行全面感知,對太湖藍藻水華的發生發展趨勢進行智能預判,並加強與流域各省市溝通協調,強化會商分析、預測預報、工程調度及巡查督查,全力做好太湖藍藻水利防控各項工作,保障流域供水和水生態安全。

太湖治理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科學系統工程

「自無錫發生『供水危機』以來,從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視太湖治理。為了控制太湖藍藻,國家和地方均從汙染源源頭減排、入湖河道氮磷攔截、水體生態修復、引入清潔水源等多個方面實施了大量工程技術措施,並有針對性性地開展科學研究等工作 ,在太湖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有的已得到應用,為太湖水環境治理和太湖安全度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李勇說。

目前,太湖是無錫、蘇州最重要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其中,2019年,蘇州從太湖水源地取水量達到8.3億立方米,佔到全市取水總量的54.9%。儘管太湖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常年穩定在100%,但太湖湖體(蘇州轄區)總體水質處於IV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5.8,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用蘇州市政府相關領導話來說,「太湖飲用水源地風險防控仍不容忽視。要未雨綢繆、充分準備,確保太湖安全度夏,全力推動太湖水環境持續改善。」

高永介紹,現有的藍藻治理技術主要包括機械除藻、魚蝦除藻、生態修復等。但這項技術通常只能在湖泊局部實施,只是暫時消減水中藍藻的數量,並不能徹底去除藍藻的根本養源。

目前,太湖流域尚未有效控制的根本養源的汙染源主要有流域範圍農田化肥的過量使用、部分生活汙水及工業廢水未完全截留、初期雨水沒有完全收納等。其中,藍藻處置是太湖治理面臨的現實難題,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整合力量加強科技攻關,探索推進藍藻資源化利用,合力突破太湖治理的瓶頸制約,確保太湖水質持續改善、生態持續好轉。

「近年來,儘管周邊各地採取了卓有成效的生產、生活等汙染源減排與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措施,目前外源基本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但由於太湖具有面積大、位於長江流域下遊、入湖汙染源複雜、底泥不可能全面實施清淤、湖水中氮磷汙染物的本底濃度較高、湖體內生物死亡後消解釋放有機物和氮磷元素等原因,在適宜的外界條件下,藻類仍然可以得以生長,甚至在局部地區還可能發生藍藻暴發。」錢飛躍說。

太湖梅梁灣拖山島。圖片來源:中國環境報

專家們認為,應該說, 連續12年太湖水環境治理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太湖藍藻暴發的範圍和程度均呈現下降趨勢。多年治理經驗表明,太湖治理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科學系統工程。下一步,要從根子上解決藍藻暴發問題,應確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堅持水汙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要加強科學研判,提升精準治理的效率,嚴控汙染物入湖,設立生態緩衝區,聯合開展清淤和底泥原位修復,削減內源汙染,優化生態系統組成,增強水體自淨能力;要提高汙水處理廠氮磷排放標準,減少尾水氮磷排放,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減少農田化肥、農藥的用量,加快湖水更新頻率,提高湖水的稀釋擴散能力。同時,要加強湖區的生態建設,避免藍藻成為優勢種群。

宜興市相關領導提出,要優化處置機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全力抓好督查組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持續優化藍藻打撈處置運行管理機制,不斷增強藍藻打撈處置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強隱患排查 ,強化應急處置,加強風險防範,動態掌握藻情狀況,進一步完善藍藻應急打撈處置預案,及時備足人力、裝備、物資,並加強區域協作,全面落實各項責任制 ,凝聚起治太工作的強大合力,確保太湖安全度夏、安全度汛。

來源:科技日報(未註明來源的圖片均由余磊攝)

編輯:張琦琪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藍藻局部發生 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考驗
    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歷經多年治理,為何太湖藍藻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以科學系統地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國內相關專家。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那麼,歷經12年治理,太湖藍藻為何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 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科學系統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今年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大型淺水湖泊。
  • 確保太湖安全度夏!看這場演練中蘇州如何快速行動
    隨著氣溫日漸升高,如今太湖已進入安全度夏應急防控關鍵時期。今年是太湖安全度夏的第13個年頭,也是太湖治理國家總體方案的交卷之年。為了確保太湖安全度夏和供水安全,5月25日,由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蘇州市生態環境局、水務局及吳中區政府承辦的2020年蘇州市寺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藍藻暴發應急演練順利舉行。根據《蘇州市太湖藍藻暴發應急預案》,結合藍藻暴發和湖泛處置工作實際,演練堅持「統一指揮、協同聯動、務求實效」工作原則,採用桌面推演方式,全程演練應急響應程序,嚴格檢驗反應處置能力。
  • 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聚集 水利部啟動引江濟太調水保障太湖安全度夏
    為保障太湖安全度夏和流域水源地供水安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簡稱「太湖局」)應地方請求,於5月21日及時啟動引江濟太水資源調度。據太湖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5月11日衛星遙感解譯太湖藍藻水華面積822.6平方公裡,為今年截至當前的最大水華面積。
  • 夏季無錫太湖淡黃色藍藻泛濫 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嗎?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太湖治理的難度到底在哪裡,目前治理上採用了哪些技術,是否可以全面推廣?無錫又將採取哪些有效措施,來確保「安全度夏」?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藍藻圍困無錫 守著太湖沒水吃
    針對今年以來太湖流域水位偏低、水量大幅減少的現狀,建議江蘇省各級地方政府積極組織協調水利部門向太湖調水補給,使太湖保持合理水位,消除藻類過度生長條件。第二,實施劃片分工,建擋打撈。在建圍擋減少外來水華藍藻在景觀區聚集的基礎上,安排專人,採用打撈等方法去除藍藻。第二,加強對涉及排放磷、氮汙染源的監督管理。加大對涉及排放磷、氮汙染企業的監督檢查,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停止批建排放含磷、氮項目。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20世紀70年代以來,受強烈人為活動的影響,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太湖水體受到汙染,富營養化程度加重,並出現嚴重的藍藻水華暴發(簡稱藍藻暴發)和「湖泛」等問題,致使發生2007年供水危機[1]。2007年之後,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採取諸多治理措施,加大了太湖的治理力度,取得良好效果,近年來太湖富營養化呈減輕趨勢,供水安全得到較好保障。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治理需要轉變思路原文中肯定了政府「鐵腕治太」的決心,肯定了科學家對太湖治理的情懷,肯定了社會各界對太湖治理的殷切希望!雖然政府各部門在藍藻治理這項系統工程中聯合協同作戰,也採取了現有的綜合治理措施,但治理藍藻效果還是不佳。原文中稱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專門為打撈藍藻的效果進行了多次實驗,結論是「部分藻類的去除,會對藍藻的進一步生長創造空間」;第5節的「究竟如何進行藍藻打撈?」
  • [視頻]太湖爆發「藍藻」無錫市生活用水受到影響
    [視頻]太湖爆發「藍藻」無錫市生活用水受到影響 「藍藻」大規模爆發,江蘇省無錫市的自來水開始出現變味發臭等現象,市民生活用水受到影響。    據了解,無錫市區的自來水取自太湖,而近來由於工業和生活汙水大量排入太湖,導致太湖無錫段「藍藻」大規模爆發,而高溫天氣和陽光的暴曬導致「藍藻」在岸邊死亡、腐爛,發出刺鼻的臭味,汙染了湖水。    無錫市委市政府已要求市自來水公司必須千方百計增加對自來水淨化的力度,不計成本,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同時要求進一步加大市場上純淨水的供應力度,保證純淨水市場的穩定。
  • 太湖西南部藍藻集聚 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找對策
    隨著天氣轉暖,氣溫回升,4月13日,在浙江長興與江蘇宜興交界的太湖西南部沿岸首先發現有藍藻集聚現象,並形成明顯的藻類水華。    經監測,發生藍藻水華水域,水體中藻類密度在1500~2800萬個/升之間,集聚帶寬度有100米左右。梅梁湖西岸也有少量藻類,呈絲條狀分布,水體中藻類密度在500萬左右。相關部門隨即啟動了藍藻預警機制。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太湖,我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400平方公裡,流域面積36895平方公裡,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地區最重要的水源。打開地圖會發現,如果把太湖流域視為人體的話,太湖就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臟」。縱橫交錯的河網,就是維繫該地區生存和發展的各類「血管」。    既然如此,治理太湖不是一省一市的事情,環湖城市必須攜起手來!
  • 科技在太湖藍藻治理中顯成效
    資料圖片:2006年6月15日,江蘇省無錫市黿頭渚風景區太湖邊部分水域積聚了大量的藍藻。據介紹,藍藻的出現主要是有機汙染、農業汙染和生活汙染所致。
  • ...政府辦公室(廳)文件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太湖藍藻暴發...
    健全太湖藍藻暴發應急機制,增強應對處置能力,確保我省太湖水源地飲用水安全,保護和改善太湖生態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和社會穩定。(二)編制依據。本預案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應對以下太湖藍藻暴發事件應急響應:太湖藍藻暴發重大事件應對工作;超出事件發生地設區市人民政府處置能力的應對工作;跨市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四)工作原則。1﹒抓小抓早,提前謀劃。2﹒統籌協調,分級響應。3﹒快速有效,及時處置。4﹒平戰結合,綜合施策。
  • 【砥礪奮進的五年】江蘇無錫:打撈藍藻 治理太湖
    近年來,太湖流域的水質正在逐漸好轉,但是,因為受到2016年暖冬、今年氣溫偏高而降水偏少的影響,今年太湖的藍藻出現的時間比往年都提前。為了確保居民飲用水的安全,無錫採取了很多措施打撈藍藻,記者在現場見證了工作人員的努力。
  • 藍藻成太湖揮之不去的憂傷 每年要花7000萬治理
    太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自2007年藍藻事件爆發以來,沿岸江浙兩地"九年抗藻",而尷尬的是,今年的藍藻,已經在無錫、湖州等地,提早來了。藍藻之於太湖,已成每年揮之不去的憂傷。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史小麗博士長期紮根太湖,對於太湖藍藻水華的監測預警和防治開展了大量而深入的基礎理論研究。近期,喜聞史小麗博士在藍藻打撈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這裡請史小麗博士主筆此文,談談如何實現從粗放式打撈V1.0向精準化打撈V2.0的轉變。
  • 太湖藻類密度大幅度下降 達標率接近80%
    不少無錫市民有這樣的直觀感受:今年夏季的太湖藍藻聚集情況比去年有所減輕。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