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圍困無錫 守著太湖沒水吃

2020-11-23 中國水網

  無錫水危機事件猶如一記警鐘,警醒人們:在太湖流域經濟增長的「井噴」之勢下,無錫的今天會不會成為太湖流域其他城市的明天
  
  一度肆虐太湖的藍藻又一次在太湖之濱暴發,小小的藍藻在一夜之間讓無錫這個近200萬人口的城市陷入「守著太湖沒水喝」的水危機中。雖然無錫市目前已轉危為安,但是水危機事件再一次向我們掀開了關於太湖流域汙染治理這個老話題,其教訓無疑是深刻的,它啟示我們太湖流域治理必須轉變思路,變局部修復或解決個別問題為流域總體治理;與此同時,它猶如一記警鐘,警醒人們:在太湖流域經濟增長的「井噴」之勢下,無錫的今天會不會成為太湖其他城市的明天?
  守著太湖沒水喝
  和張庭秋一樣,所有無錫市民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水危機都感到驚訝,一度出現了搶購自來水的風潮
  「早上起來擰開自來水龍頭發現,流出來的水又黃又臭,跟下水道裡的水發出的味道一樣。」家住無錫市五愛路的張庭秋一家人如今說起5月29日發現自來水變臭的事情時,臉上還仍有幾分驚訝之情。
  「守著太湖沒水喝!這次真的沒水喝了。」和張庭秋一樣,所有無錫市民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水危機都感到驚訝,一度出現了搶購自來水的風潮。大型超市中的飲用水源一度出現斷貨。
  據無錫市政府新聞發言人介紹,5月28日下午起,承擔無錫市70%供水任務的無錫貢湖水源地水中溶解氧急劇下降。5月29日早晨,夾帶有較重腥臭味的自來水管網覆蓋無錫整個城區高達70%的範圍。
  對於這個擁有200多萬人口的城市來說,這次水危機來得叫人措手不及。但是,在危難面前,無錫人用理性的思維和精心部署來全力應對這次水危機。無錫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自5月29日起,針對沙渚水源地水質突然異常的情況,啟動應急機制,全站進入應急狀態,將沙渚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周期由4小時1次調整為2小時1次,並以快報形式第一時間發布監測結果。5月30日對梅梁湖和貢湖布設24個監測點,開展湖體主要飲用水源地周邊水源每天一次的加密監測,同時對沙渚和錫東水廠進行109項全分析;「引江濟太」調水工程、自來水公司不計成本的技術措施強化處理、加大對藍藻的打撈力度、實施人工增雨等措施全力應對此次水危機事件。面對這場生態災難,無錫人同舟共濟、克服困難,共度難關,終於在6月2日實現正常供水。
  在事件發生之後,江蘇省環保廳綜合無錫市水利、公用事業局的信息和無錫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結果,初步分析判斷:4月以來,因氣溫、水文、氣象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太湖藍藻提前大量產生並向北部湖區集聚,導致梅梁湖北部水質下降,於梅梁湖與貢湖交界處的無錫市沙渚取水口因此受到影響,水域水質氣味異常主要是因為水體中藻類分解所產生的土味素所致。
  針對太湖梅梁灣藻類水華大規模提前暴發這一現象,早在5月23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就率領由汙控司、規劃司和專家組成的團隊對太湖水汙染防治工作進行實地調研,聽取了江蘇省、無錫市、常州市和蘇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情況匯報,考察了梅梁湖、五裡湖水質狀況,蠡湖環境綜合整治,無錫市入湖河道、城區河道整治情況。他指出,必須切實做好當前藻類水華應急處置工作。第一,積極採取調水補給工作。針對今年以來太湖流域水位偏低、水量大幅減少的現狀,建議江蘇省各級地方政府積極組織協調水利部門向太湖調水補給,使太湖保持合理水位,消除藻類過度生長條件。第二,實施劃片分工,建擋打撈。在建圍擋減少外來水華藍藻在景觀區聚集的基礎上,安排專人,採用打撈等方法去除藍藻。第二,加強對涉及排放磷、氮汙染源的監督管理。加大對涉及排放磷、氮汙染企業的監督檢查,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停止批建排放含磷、氮項目。第四,要研究制定藍藻水華暴發處置預案或管理制度。當地各級政府要抓緊研究制定處置預案或管理制度,做到有備無患。
  太湖美成了臭美
  可觀的數字豪情掩蓋了太湖不勝負荷的解汙能力,使太湖倍受工業汙水肆虐以及農用廢水、農藥殘留液和生活汙水的荼毒
  觸動無錫水危機這根人類生存底線的「罪魁禍首」竟然是生長於太湖邊上的無錫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藍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太湖藍藻暴發也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人們不禁要問,小小的藍藻到底能否承受起太湖此次發生的「生態災難」之重?
  記者在太湖流域採訪時,對於太湖夏季藻類孳生所引發的惡臭已經習以為常的當地老百姓將「太湖美」調侃為「臭美」。而一首太湖周邊老百姓人皆盡知的順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遭災,90年代身心受害。」這生動地詮釋了太湖水的汙染是隨著該區域化的進程而伴生的。
  以上海為龍頭,江蘇、蘇州、無錫、常熟和浙江、杭州、嘉興、湖州為兩翼的太湖流域,自古以來因水而興。這片幅員36859平方公裡、總人口近3900萬的區域,創造了全國13%的國內生產總值和19%的財政收入,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然而就在此時,曾經引以為豪的蘇南鄉鎮企業繁榮、滬上騰飛和浙江臨湖地區民營經濟原始積累的初期也成就了太湖汙染之始的源頭。以無錫為例,2006年無錫人均GDP突破了7000美元。在過去的幾年當中,無錫每年大約要用8萬畝土地換取15%的GDP增長和20%的工業增長,而生態功能水平只相當於全省的65%,生態需求卻高出40%。
  這些數據表明,太湖流域環境汙染問題不是短期形成的,高GDP增長是以寅吃卯糧、透支發展後勁、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與此同時,可觀的數字豪情掩蓋了太湖不勝負荷的解汙能力,使太湖倍受工業汙水肆虐、農用廢水、農藥殘留液和生活汙水的荼毒。據專家介紹,上世紀90年代在規劃「2000年太湖水變清」時,當時估算每年進入河道和湖泊的工業廢水只有5.4億立方米,生活汙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億立方米左右。但在經濟迅速增長的情況下,汙水排放量也驚人地增加。監測數據顯示,在要求「變清」的2000年,太湖流域點源汙水排放量高達53.3億立方米,其中工業汙水32.4億立方米,城鎮生活汙水20.9億立方米。
  高速發展的經濟給無錫帶來了繁榮,也種下了苦果。
  太湖需要休養生息
  按照太湖流域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未來10年~20年內,太湖生態系統結構將很難根本好轉
  經濟「井噴」已成為太湖不能承受之重。據調查,太湖北部的梅梁灣、五裡湖和竺山湖水質劣於Ⅴ類,佔湖泊面積的8.2%;其餘湖區水質為Ⅳ類,佔評價面積的75.3%,二者合計,水質為Ⅳ類或劣於Ⅳ類的水域面積佔全太湖的83%。主要是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超標;令人擔心的是最近的幾年,湖泊水環境的惡化趨勢還在發展。根據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的觀測,太湖北部汙染嚴重的梅梁灣、竺山湖、貢湖的各項水質指標在2001年至2005年之間,依然還在升高。
  對於太湖水汙染痼疾,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太湖外部汙染源主要是工業汙染、農業面源汙染和城市生活汙染。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專家秦伯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太湖水質惡化的根本原因是排入的汙染物無大於環境容量,尤其以工業汙染最為突出。據了解,太湖流域在最近的20年中,經濟超高速發展。以無錫市為例,2005年,無錫市年GDP達2805億元,經濟增長率達15.1%。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無錫市的一二三產業結構從1978年的14.3、68.3、17.4演變為1995年的5.2、59.1、35.8。農村社會總產值中非農產業產值比重上升為95.4%,其中農村工業佔84%(1996年)。1996年鄉、村工業總產值1513億元,已佔無錫市工業總產值的78%。「這意味著大量的汙染嚴重、技術含量低的工業企業都轉移到了監管薄弱的鄉鎮地區。雖然1998年在太湖流域實施了達標排放,但是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汙染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原來的汙染控制措施和能力已經無法滿足原定的汙染源控制目標。這是太湖水環境趨於嚴峻的主要原因。」秦伯強直指汙染的「罪魁禍首」。
  農業面源汙染也在加重。據統計,太湖流域每公頃耕地年均化肥施用量已從1979年的24.4公斤猛增到現在的66.7公斤。而過度的圍欄養殖也正加劇太湖的沼澤化和水體富營養化的進程。據了解,目前高達10萬畝的圍網養殖面積大大超過了太湖治理規劃確定的1.5萬畝的控制規模。
  今天,人類一方面向太湖肆意地排汙,另一方面也在打造著太湖。秦伯強說,近幾十年以來,人們對湖泊資源的開發利用處於過度的狀態,太湖也不例外。自解放以來,太湖共圍墾湖泊面積達529km2,平均每年圍墾湖泊面積達15km2。圍墾的湖泊或溼地,在挖渠排水後,改造成農田,由原來的減少營養鹽入湖功能改變成增加營養鹽輸入功能,加劇了湖泊富營養化的發展趨勢。「按照太湖流域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未來10年~20年內,太湖生態系統結構將很難根本好轉。」秦伯強說。
  曾被譽為「上下天色,一碧萬頃」的太湖,已是昨日的追憶。「古老的太湖養育了周邊和生生不息的兒女,現在到了兒女們捨棄貪婪,讓它休養生息的時候了。」一些生態專家呼籲。
  誰是明天的無錫
  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的主要責任在流域內各級地方政府。在治水的背後,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利益較量
  「太湖汙染,已成為長三角之痛。」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長期研究顯示,太湖生態系統結構正在迅速惡化。2005年以來,太湖夏季出現嚴重藍藻水華的面積大幅南擴和東擴,基本覆蓋整個太湖,而且藍藻暴發時間在不斷提前,今天提前長達一個月之久。據太湖沿岸一些村民描述說,去年太湖第一次出現了超厚藍藻水華帶,厚度約10釐米,使清水型水草大量死亡。據秦伯強介紹,令人堪憂的是,在蘇州及湖州的內湖區域內同樣出現了藍藻大面積暴發的症狀。
  「今天的無錫會不會成為明天的蘇州呢?」在無錫水危機的啟示下,我們有理由相信,治理太湖需要觀念的轉變與創新,同時,我們也必須反思,太湖治理在體制、機制、技術和管理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
  對此,秦伯強認為,太湖治理,管理是關鍵,技術是支撐,所謂「七分管理、三分技術」就是這個道理,管理的主要內容是控源截汙。應該意識到,我國淡水湖泊中絕大部分是淺水湖泊,由於其營養背景比較高,一旦富營養化,治理的難度較大,所需的時間較其他湖泊長。因此,保護這些湖泊免遭汙染和富營養化,遠比汙染後再治理更經濟可行。
  「這個事件反映出太湖已經非常脆弱了,自我調節能力已經嚴重喪失。」中國環境科學院院長孟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國水環境管理還有很大的缺陷,缺乏系統的技術支持和管理的有效性。「五龍治水,九龍戲水」形象地說明了目前我國太湖流域管理的的尷尬現狀。
  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的主要責任在流域內各級地方政府,由此可見,在治水的背後,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利益較量。專家指出,此次梅梁灣藻類水華暴發除了水溫、水位和風力等誘因外,其形成的根本還是由於湖泊水體中營養鹽的濃度過高,人類活動因素佔主導地位。「控源」是最重要的措施。要堅持從源頭控制,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強化規劃環評,充分運用區域、行業限批這一有力武器,提高環境準入門檻。流域各級地方政府對列入國家或地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造紙、製革、酒精、澱粉、醫藥中間體等淘汰類行業、項目要嚴格實施分批限期淘汰,今後對排放磷、氮的建設項目要一律停批;加大執法力度,對偷排、超標排放汙染物的企業,要堅決依法責令停業整頓或關閉;對重汙染企業要依法實行強制清潔生產審核。
  與此同時,必須加快完善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十一五」期間,太湖流域要完成166項汙水處理廠及管網配套工程,城市生活汙水處理率要達到85%以上,鄉鎮建成區生活汙水處理率達到70%,實現這個目標任務很艱巨。針對太湖流域汙染現狀,必須合理確定汙水處理廠設計標準及處理工藝,城鎮汙水處理廠必須配套除磷脫氮工藝,新建汙水處理廠要達到一級排放標準,汙泥要實現規範化無害化處理。
  江河萬年流不絕,清水何辜染塵埃?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些「無能為力」的藉口,那些「無所作為」的託詞,都將無法立足。到那時,人們不必再為水「憂」,眼前儘是清波蕩漾。
   ■最新進展
  ■宜興市周鐵鎮鎮長吳旭、宜興市環保局副局長張盤君等5名官員因太湖排汙監管失職被處分。
  ■來自中國環科院、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等單位的專家10日表示,目前無錫市飲用水源地水質的主要指標已恢復到嗅味汙染前的水平,符合國家標準。
  ■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10日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第24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舉全市之力全面組織開展治理太湖、保護水源「6699」行動的決定》、《關於全民動手全社會動員全面組織開展環保優先「八大」行動的決定》,要求舉全市之力治理太湖,保護水源,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重建生態環境。
  ■隨著夏季到來氣溫將繼續升高,為防止藍藻再次汙染水源地水質,無錫市自來水總公司嚴採措施,2小時檢測一次源頭水質,確保水質安全。
   ■各方聲音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
  藍藻暴發是天災也是人禍
  無錫藍藻的暴發,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無錫市太湖水位今年比往年要低,也就是說水少,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去年是暖冬,今年4月,無錫的氣溫偏高,4月的日平均氣溫都在20攝氏度左右,這樣的氣溫適合藍藻的生長。這些是自然因素。但是人為因素在這裡也是非常重要的,太湖湖體中的氮磷濃度是比較高的。這些年的治理使太湖水質局部有所改善,但改善的指標主要是COD,氮磷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6年,太湖湖心區平均氮磷的含量分別比1996年增加了2倍和1.5倍。2007年5月以來,太湖大部分水域藻類葉綠素的含量,局部地區高達每升230多微克,這就為藻類生長提供了一個最為基礎的物質條件,太湖呈全湖性的富營養化趨勢。所以,它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是同時影響的。
  中國廣播網崔彤:
  子孫後代將來喝什麼水
  如果說當年吉化爆炸汙染松花江事件還多少有點偶然的話,那麼這次的無錫水汙染事件切切實實地讓人感到,環境汙染已經逼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可以想見,江蘇省和無錫市痛定思痛,未來對太湖流域實施治理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然而,對於全國各地與太湖一樣被汙染或正在出現汙染的水域,我們又將採取怎樣的措施呢?也許今天我們還能在GDP的迅速增長中陶醉,也許我們還可以因為增長的物質享受而漠視發生在眼前的汙染,但是將來呢?我們常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今天所創造的一切其實都不只是我們所能全部享用的,無錫水汙染事件適逢「六一」國際兒童節,想想我們的子孫後代吧,他們將來喝什麼水?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
  太湖治理需各城市和衷共濟
  治理、保護太湖是一個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太湖流域各地區和衷共濟、堅持不懈的韌勁。無錫「水患」雖然初戰告捷,但接下來的形勢依舊嚴峻,無錫要在治理、保護太湖上率先行動,深挖頑疾,鞏固好目前的初步效果,還母親湖以山清水秀的面貌。
  長江保護問題專家翁立達:
  用長江水衝汙只是治標
  用長江水來衝汙,我認為是不可行的,這是治標,汙染源的控制才是根本。九五以來對太湖的治理,類似「零點行動」的治理方式被證明是表面文章,基本沒有成效。太湖藍藻的大暴發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件好事。可以讓有關方面真正為太湖治汙找到解決的根本之道。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太湖汙染在中國不是個案
  十年來,當地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機構不斷努力,花費13億美元清理太湖,但還是出現了這起災難。所有汙染源都曾被命令於1999年停止生產,但是沒有結果。中國一直重視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太湖在中國不是唯一的例子。不過,從某些跡象來看,這種狀況可能正在改變。
  新浪網友carl:
  現象在水裡根子在岸上
  無錫水危機,現象在水裡,根子在岸上。太湖水給人們「顏色」看絕非偶然,而是長期潛伏的危機。太湖病症表象是藍藻,真正源頭是遭汙染的水體。這一事件再次暴露出我國在水體管理體制、水項目研究體制等方面的問題,涉及到水利、環保、建設、農業、漁業、交通等多個部門,根治太湖水禍,必須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
   ■新聞連結
  由於大量汙染物進入水體,導致藍藻汙染水環境事件屢見不鮮。1991年,澳大利亞達令河系曾暴發了世界上有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藍藻事件,藍綠藻綿延1000公裡以上,政府花費了上億美元的治理,仍收效甚微。下面是我國近年來發生的部分藍藻汙染水環境事件:
  ●事發地:南京玄武湖
  1986年,南京玄武湖首次暴發藍藻,4月,玄武湖出現了「黑水」,湖水發臭;5月,全湖發現大面積死魚,有時一天能打撈起萬斤以上的死魚。2005年7月,玄武湖再次暴發藍藻,從8月6日開始,每天能清理出藍藻200卡車,至9月18日,玄武湖3平方公裡的湖面就像鋪了一層厚厚的綠地毯,嚴重的地方因藍藻腐爛還發出陣陣惡臭。
  ●事發地:雲南滇池
  滇池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藍藻水華暴發的次數越來越多,面積越來越大,1999年達到最高峰,水華覆蓋面積達到20平方公裡,厚度達到幾十釐米。2000年4月,科技部投入5000萬元經費,啟動了「滇池水汙染治理技術研究」。
  ●事發地:安徽巢湖
  安徽省巢湖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藍藻頻發。2003年8月,巢湖東半湖煬至巢湖閘段藍藻暴發,遍及湖心,最厚的地方深度達1米以上,有浪無波,幾乎形成「凍湖」。2006年6月,巢湖水域再次出現大面積藍藻,使湖水呈翠綠色、黏稠狀。(劉曉星0

編輯:武紅霞

相關焦點

  • 【砥礪奮進的五年】江蘇無錫:打撈藍藻 治理太湖
    近年來,太湖流域的水質正在逐漸好轉,但是,因為受到2016年暖冬、今年氣溫偏高而降水偏少的影響,今年太湖的藍藻出現的時間比往年都提前。為了確保居民飲用水的安全,無錫採取了很多措施打撈藍藻,記者在現場見證了工作人員的努力。
  • 夏季無錫太湖淡黃色藍藻泛濫 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嗎?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
  • 無錫水汙染事件背後: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
    下午的一場大雨讓太湖有了些許生氣,除去不久前的人工降雨,這或許是無錫入梅以來第一場歡暢淋漓的雨。     「下雨能緩解太湖中藍藻的聚集。」太湖北岸的南泉村一位李姓村民說。之前,他和眾多無錫人一起,經歷了藍藻爆發而導致的水危機。     「那是一個月以前的事了。」李輕描淡寫地說。但一個月前的事實並不像他現在說話的語氣那樣輕鬆。
  • 藍藻局部發生 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考驗
    今年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大型淺水湖泊。6月13日,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看到,這裡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   記者了解到,太湖藍藻每年在無錫段都有局部發生。
  • 太湖藍藻局部發生,該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今年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大型淺水湖泊。太湖整個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裡,湖岸線全長393.2公裡。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相關部門了解到,太湖藍藻每年在無錫段都有局部發生。這是因為藍藻層會在風力作用下,向下風處聚集。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藍藻水華是指在適宜的外界條件下,藍藻、綠藻、硅藻等藻類成為水體中的優勢種群,大量繁殖後並在短時間內從水中上浮到水表面,或是由於風的作用在局部地區大量聚集,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的一種現象。藍藻生長期較短,整個生命周期可分三個階段:生長期、高峰期、衰亡期。
  • 藍藻成太湖揮之不去的憂傷 每年要花7000萬治理
    太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自2007年藍藻事件爆發以來,沿岸江浙兩地"九年抗藻",而尷尬的是,今年的藍藻,已經在無錫、湖州等地,提早來了。藍藻之於太湖,已成每年揮之不去的憂傷。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在營養豐富的水體中,藍藻常於夏季大量繁殖,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加劇了水質惡化。圖為太湖中的藍藻。丁煥新 攝    太湖藍藻暴發,無錫用水陷窘境    被太湖滋養了千百年的江蘇無錫,眼下正遭遇一場嚴重的用水危機!    進入5月份以來,太湖藍藻提前暴發,水體變色發臭。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太湖整個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裡,湖岸線全長393.2公裡。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相關部門了解到,太湖藍藻每年在無錫段都有局部發生。這是因為藍藻層會在風力作用下,向下風處聚集。
  • 太湖西南部藍藻集聚 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找對策
    同時,環境保護部也組織有關湖泊環境專家聚集無錫,尋找應對措施。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金相燦,對今年太湖藍藻水華情勢進行了翔實客觀分析,並提出了6項遏制藍藻暴發的建議。
  • [視頻]太湖爆發「藍藻」無錫市生活用水受到影響
    [視頻]太湖爆發「藍藻」無錫市生活用水受到影響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31日 00:09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從29號晚開始,太湖無錫段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蠡湖生態修復區與對照區水質對比,網格內水清處是實施生態修復的區域。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今年太湖可能提前出現較大面積藍藻
    本報南京5月15日電(記者王超)「太湖形勢不容樂觀,今年出現較大面積藍藻聚集時間可能提前。」江蘇省副省長徐鳴說。太湖已經出現兩個藍藻區,一個9平方公裡,另一個12平方公裡。今天下午,江蘇省副省長徐鳴向中華環保世紀行新聞採訪團介紹了太湖水汙染防治情況。太湖面積2338平方公裡,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 網友爆太湖汙染無水用 無錫稱考慮炸壩引長江水
    網友爆太湖重汙染無水可用 無錫稱考慮炸壩引長江水  作者:陳佳宜 黃杏瑩  【新民網•獨家報導】今日,有網友向新民網爆料稱「從5月29日開始,家裡的自來水就開始發臭,不是單純的漂白粉味道,而是類似於陰井蓋下淤泥的臭味,5月30日,臭味更甚!洗手完手上一股臭味。
  • 浙江投資1.2億元養細菌 跟太湖藍藻"奪食"治汙
    太湖藍藻暴發引發無錫「水危機」後,前不久藍藻又開始「侵入」位於太湖南岸的浙江水域。昨日,早報記者從浙江省科技廳獲悉,該省日前已緊急啟動重大科技項目「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關鍵技術集成和工程示範」,以避免太湖藍藻在浙江水域大規模暴發,影響百姓飲水安全。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無錫水利 朱喜(13861812162 2570685487@qq.com)閱讀「學術論壇:(三)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原創 史小麗 Algae Hub 藻智匯 2019-10-19,很有感想。現對文中的部分觀點提出一些看法,與作者、編輯、讀者及關心治理湖泊特別是消除「三湖」(太湖巢湖滇池)藍藻爆發人士探討交流、共同提高。
  • 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聚集 水利部啟動引江濟太調水保障太湖安全度夏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記者從水利部獲悉,太湖部分水域近日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太湖流域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監測結果顯示,1-4月太湖藍藻平均密度為2550萬個/升,略高於去年同期的2534萬個/升,藍藻平均密度處於較高水平。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為去冬今春暖溼氣候顯著,太湖流域冬季氣溫較多年平均高出2℃,有利於藍藻復甦、生長,導致今年藍藻暴發時間早、範圍廣。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摘要 2007年5月29日太湖供水危機以來,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太湖仍存在入湖汙染負荷量大幅度超過水環境容量,蘆葦溼地面積大幅度減少,藍藻水華現象頻發等問題。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太湖富營養化及其藍藻水華治理已成為國家和全民關注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江蘇省政府和無錫市政府加強了太湖藍藻水華的監測和預警工作,以及藍藻處置工作,確保飲用水安全和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多年來江蘇省政府和無錫市政府在藍藻監測、預警和處置等方面投入巨大,也取得了豐富的「藍藻鬥爭」經驗。
  • [視頻]今年太湖藍藻水華出現時間推遲
    進入[午夜新聞]>>    央視網消息(午夜新聞):2007年無錫市藍藻暴發,導致居民飲用水出現危機。現在,又值藍藻暴發的敏感期,由於這兩年無錫市加大對太湖治理和汙染減排工作的力度,今年太湖藍藻積聚程度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