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30日 07:20 來源:人民網
6月27日,無錫。
正是江南的梅雨季節。下午的一場大雨讓太湖有了些許生氣,除去不久前的人工降雨,這或許是無錫入梅以來第一場歡暢淋漓的雨。
「下雨能緩解太湖中藍藻的聚集。」太湖北岸的南泉村一位李姓村民說。之前,他和眾多無錫人一起,經歷了藍藻爆發而導致的水危機。
「那是一個月以前的事了。」李輕描淡寫地說。但一個月前的事實並不像他現在說話的語氣那樣輕鬆。5月28日,因太湖水域藍藻爆發,導致無錫部分地區自來水水質發生變化,居民生活用水出現異味,引發供水危機。
對於他而言,這場危機已經過去了。「我家半個月前就開始將自來水直接燒開了喝。」他說,而在5月28日水危機爆發後的兩個星期中,他和眾多無錫人一樣,只敢使用購買來的純淨水。
「好在都過去了。」他笑笑。
應急變常態
「我們現在能夠保證無錫市民飲用水的質量了,但仍然很忙。」無錫市自來水總公司水質檢測中心主任周聖東說,「從5月28日到現在我還沒休息過。」
沒有好好休息的也包括很多地方官員。
據了解,5月29日晚,無錫市相關部門連續召開緊急會議,就自來水水質問題進行研究。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多次要求當地自來水公司,要不計成本、千方百計地採取措施強化處理,除臭味尚需時間解決,其餘指標要全部達到國家飲用水的標準。楊衛澤同時說,為確保全市飲用水的絕對安全和供應穩定,要確保水源地和取水口嚴密保護到位,確保自來水制水工藝、裝備、技術和管理先進可靠,確保不達標自來水不出廠、不進管網。
為此,周聖東和她的同事每天都要24小時監測水源地的溶解氧等水質指標――在不同的情況下,需要通過調整水處理方案使自來水能夠達到國家飲用水的標準。
與此同時,在環境監測中心,忙碌的節奏也依然沒有減緩。「現在我們當天監測到的太湖水源地水樣的數據,仍然要當天就上報給市長。」無錫環境監測中心理化分析室主任石浚哲說。
他身旁的一位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水中藻類細胞的數據:「從數據看,太湖中的藍藻仍然很多,並沒有緩解。」在他看來,今年江南的乾旱使得他接下來的工作依然繁重:「往年梅雨季節幾乎天天下雨,但今年沒怎麼下。」
「我們的工作人員每天早晨7點,甚至更早就要去太湖人工抽取水樣,然後帶回監測中心來化驗;傍晚,所有的數據都要匯總起來,以做決策的參考。」石浚哲說。說完,他匆匆走入隔壁的辦公室,那裡有一堆的數據等著他整理,然後上報。
而在無錫市自來水最大的一個取水口――南泉水源總廠,一個生態隔離壩快要完工了。這個橡膠做的黑色大壩從湖水表面一直延伸到湖底,在南泉水源總廠的取水口周圍圍合出一個密閉的水域,以防止漂浮的藍藻進入取水水域。「快完工了,這差不多花費了240萬。」南泉水源總廠的廠長桑子文說。
5月28日,就是這個水源廠的工作人員在早晨7點時發現實時監測的水中溶解氧偏低,這引起了他們的警覺。「一般水的溶解氧應該是5mg/L以上,但那天早晨這個數字只有2;到傍晚,情況突然急劇惡化,這個數字一下降至0.」周聖東說。
藍藻在死亡腐敗分解過程中,會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導致水體嚴重汙染,發黑髮臭。 「就是那種陰溝臭。」周說。
吸取那天的教訓後,南泉水源總廠每天都會派出3-5條勘探船24小時輪班觀測水質。每條船上兩名工作人員,隨時用手持儀器監測水質。除此之外,打撈藍藻也是他們的工作之一。一艘船上的兩名工作人員一天一共能掙300元。在隔離壩旁,一臺美國進口的多探頭儀器也已經開始啟用。「從5月28日到現在,我們已經花了數千萬了。」桑說。
很多當地官員慶幸地說,發達的地方經濟,為這次救災和長期治理,奠定了相當雄厚的物質基礎。
但這個數字並未到頂。很多5月28日之後採取的應急措施,會成為他們以後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非一日之功
「把太湖治理好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無錫市民這麼說,水質監測人員這麼說,無錫官員也這麼說。
這些從「應急」變為常態的工作,是在太湖藍藻已然爆發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
「太湖藍藻爆發的最根本問題,在於人類活動對自然界氮磷循環的改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謝平說。
無錫人的確見證了太湖水從清澈到被汙染的過程。
「四十幾年前,太湖水真的很清,捧起來就能喝。」周聖東說。
不過,即使在湖水清澈可飲的年代,藍藻也是存在的。「解放前,當地老百姓管藍藻叫臭汙田。」無錫市委宣傳處部新聞處處長馬漢清說,「當時的農民把它撈上來肥田。」
但70年代之後,農民不再使用這種「天然肥料」,而是開始使用化肥。化肥中的氮磷溶解在水中,流入河流湖泊,成為藍藻孳生的最好養料。
80年代之後,太湖沿岸湖面養殖,餐飲經營,工業企業加劇了湖水中氮磷的含量。「那會兒太湖水就已經有些綠了。」周聖東說。
化肥、工業排汙等孳生藍藻的汙染源不僅僅來自無錫。2000多平方公裡的太湖沿岸,分布有特大城市上海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4個地級市;浙江省的杭州、嘉興、湖州3個地級市;此外還有30個縣。這些縣市都經濟發達,其中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城市有1座,500萬以下的城市有4座。太湖承受了這些縣市絕大多數的排汙。
「說不準哪裡汙染嚴重,就形成了汙水團。」周聖東說,「這些汙水團會像太湖上的幽靈,隨風漂蕩。」
據無錫市氣象局介紹,今年春季,江南的風向從偏北風轉換到東南風的時間早於常年近一個月,太湖湖面大量繁殖的藍藻在風力的作用下聚集於太湖西北岸的淺水攤,並死亡、堆積、迅速發酵、變臭――而這個方位正是在無錫。
「無錫在水汙染防治方面做得再好,也有可能因為別處漂來的藍藻而影響了無錫當地的水質。」無錫市宣傳部副部長李建秋說。每年春夏在江南刮的東南風很容易將藍藻推向位於太湖北部的無錫。
「這需要環太湖相關省、市在太湖水治理、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採取聯手推進、共同應對的整體行動。」李說。
在6月11日的國務院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座談會上,兩省一市(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都納入到了防治汙染的行動之中。
而記者在翻閱今年四月份的一份當地報紙時發現,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當時就在一次座談中就指出:「長三角合作首先是流域發展合作,就目前來講,我個人認為最直接的應該是太湖流域治理方面的合作。」
但是,太湖沿岸的市縣排汙可能還只是太湖藍藻爆發的原因之一。
「中國地勢屬於西高東低,在長江上流由於地勢高,水流急,氮磷不容易沉澱,到了下遊,地勢平坦,水流放緩,氮磷就有了沉澱的機會。」 謝平說。
太湖流域位於長江下遊,水勢平緩,成為了長江中氮磷的沉澱之地。與之相似,同為長江下遊,水勢平靜的安徽巢湖在6月10日也出現了藍藻爆發的情況。
無錫和巢湖在藍藻爆發後都一度加大引長江水入湖的措施,以求確保湖水水質的改善。
「引長江水入太湖的那十天,我監測到的水中的藻類細胞少了10倍。」環境監測中心站的一個工作人員這樣說。
未來
「這會不會是環保史上的一個轉折?我們算不算見證了這個時刻?」無錫市市民陳相開玩笑說。他的日常生活已經被這次「水危機」改變了些許――在他家中,裝上了兩套淨水裝置,「一套是德國的,一套是美國的。」
影響將不僅僅局限於此。
自來水廠於江陰,取水長江的計劃正在實施中。「我們都盼著能夠喝上長江水呢。」
而錫東、貢湖供水水源地取水口為中心2公裡半徑內的現有工廠和居民都要搬遷,以保證水源地的生態能夠得以修復。
更多規模以下化工生產企業將被關閉。按照無錫市的規劃,在2008年以前,將關閉727家;到2010年,所有的規模以下化工企業都將關閉。
太湖一級保護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村落和傳統種養業也都將撤除。取而代之會出現的將是沿湖200米左右的生態景觀帶。
……
這些即將到來的影響都寫在名為「6699」的治理太湖保護水源行動的計劃之中。而這一行動才剛剛開始。
5月28日無錫「水危機」之後政府採取的應急措施1、 自來水水質強化處理。在國家級專家指導下針對不同水質進行技術處理,以確保飲用水水質的達標和持續穩定。同時24小時監測水源地水質情況。
2、 打撈和阻擋藍藻。設置太湖藍藻攔截和阻隔設施;發動沿湖地區和單位對所處水域的藍藻進行打撈,打撈出的藍藻由專業隊伍組織回收、處理。
3、 調水引流。嚴格控制河道汙水進入太湖。保持大流量「引江濟太」,保持100-240立方米/秒調水流量和合理的引流量。
4、 人工增雨。實施突擊性人工增雨,有效增加太湖水量。
5、 保證淨水供應。迅速外調純淨水,優先供應學校、醫院、福利院、國防等重點單位和扶優濟困對象;加強對純淨水銷售的價格監控、質量監測。
無錫是政府未來幾年內採取的長效措施(清源)
1、 貢湖水源地取水口優化和延伸,於2008年底建成並投入使用。
2、 飲用水源地保護和生態修復。2007年7月底前開始實施清水漁業工程,完成清除定製漁具工程;2008年6月底完成生態植物種植工程;2008年底完成貢湖、錫東供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的現有工廠和居民的搬遷。
3、 水源預處理和自來水深度處理。
4、 第二水源地和應急水源地建設。建設錫澄水廠作為第二水源地,力爭一期工程2008年4月底建成投運;二期工程2009年4月前建成投運,實現長江飲用水供水。實現望虞河成為應急供水水源。
5、 河塘拓浚。6、 太湖清淤。
7、 落實治汙措施。關閉規模以下化工生產企業;明確和嚴格入湖排汙口封堵/截汙和水質功能斷面達標。所有鄉鎮生活汙水集中處理和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禁止新建排放氮磷汙染物的項目和限制氮磷汙染物的排放總量。(財經時報)
責編: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