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水汙染事件背後: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

2020-11-22 央視網
無錫水汙染事件背後: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30日 07:20 來源:人民網

    6月27日,無錫。

    正是江南的梅雨季節。下午的一場大雨讓太湖有了些許生氣,除去不久前的人工降雨,這或許是無錫入梅以來第一場歡暢淋漓的雨。

    「下雨能緩解太湖中藍藻的聚集。」太湖北岸的南泉村一位李姓村民說。之前,他和眾多無錫人一起,經歷了藍藻爆發而導致的水危機。

    「那是一個月以前的事了。」李輕描淡寫地說。但一個月前的事實並不像他現在說話的語氣那樣輕鬆。5月28日,因太湖水域藍藻爆發,導致無錫部分地區自來水水質發生變化,居民生活用水出現異味,引發供水危機。

    對於他而言,這場危機已經過去了。「我家半個月前就開始將自來水直接燒開了喝。」他說,而在5月28日水危機爆發後的兩個星期中,他和眾多無錫人一樣,只敢使用購買來的純淨水。

    「好在都過去了。」他笑笑。

    應急變常態

    「我們現在能夠保證無錫市民飲用水的質量了,但仍然很忙。」無錫市自來水總公司水質檢測中心主任周聖東說,「從5月28日到現在我還沒休息過。」

    沒有好好休息的也包括很多地方官員。

    據了解,5月29日晚,無錫市相關部門連續召開緊急會議,就自來水水質問題進行研究。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多次要求當地自來水公司,要不計成本、千方百計地採取措施強化處理,除臭味尚需時間解決,其餘指標要全部達到國家飲用水的標準。楊衛澤同時說,為確保全市飲用水的絕對安全和供應穩定,要確保水源地和取水口嚴密保護到位,確保自來水制水工藝、裝備、技術和管理先進可靠,確保不達標自來水不出廠、不進管網。

    為此,周聖東和她的同事每天都要24小時監測水源地的溶解氧等水質指標――在不同的情況下,需要通過調整水處理方案使自來水能夠達到國家飲用水的標準。

    與此同時,在環境監測中心,忙碌的節奏也依然沒有減緩。「現在我們當天監測到的太湖水源地水樣的數據,仍然要當天就上報給市長。」無錫環境監測中心理化分析室主任石浚哲說。

    他身旁的一位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水中藻類細胞的數據:「從數據看,太湖中的藍藻仍然很多,並沒有緩解。」在他看來,今年江南的乾旱使得他接下來的工作依然繁重:「往年梅雨季節幾乎天天下雨,但今年沒怎麼下。」

    「我們的工作人員每天早晨7點,甚至更早就要去太湖人工抽取水樣,然後帶回監測中心來化驗;傍晚,所有的數據都要匯總起來,以做決策的參考。」石浚哲說。說完,他匆匆走入隔壁的辦公室,那裡有一堆的數據等著他整理,然後上報。

    而在無錫市自來水最大的一個取水口――南泉水源總廠,一個生態隔離壩快要完工了。這個橡膠做的黑色大壩從湖水表面一直延伸到湖底,在南泉水源總廠的取水口周圍圍合出一個密閉的水域,以防止漂浮的藍藻進入取水水域。「快完工了,這差不多花費了240萬。」南泉水源總廠的廠長桑子文說。

    5月28日,就是這個水源廠的工作人員在早晨7點時發現實時監測的水中溶解氧偏低,這引起了他們的警覺。「一般水的溶解氧應該是5mg/L以上,但那天早晨這個數字只有2;到傍晚,情況突然急劇惡化,這個數字一下降至0.」周聖東說。

    藍藻在死亡腐敗分解過程中,會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導致水體嚴重汙染,發黑髮臭。 「就是那種陰溝臭。」周說。

    吸取那天的教訓後,南泉水源總廠每天都會派出3-5條勘探船24小時輪班觀測水質。每條船上兩名工作人員,隨時用手持儀器監測水質。除此之外,打撈藍藻也是他們的工作之一。一艘船上的兩名工作人員一天一共能掙300元。在隔離壩旁,一臺美國進口的多探頭儀器也已經開始啟用。「從5月28日到現在,我們已經花了數千萬了。」桑說。

    很多當地官員慶幸地說,發達的地方經濟,為這次救災和長期治理,奠定了相當雄厚的物質基礎。

    但這個數字並未到頂。很多5月28日之後採取的應急措施,會成為他們以後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非一日之功

    「把太湖治理好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無錫市民這麼說,水質監測人員這麼說,無錫官員也這麼說。

    這些從「應急」變為常態的工作,是在太湖藍藻已然爆發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

    「太湖藍藻爆發的最根本問題,在於人類活動對自然界氮磷循環的改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謝平說。

    無錫人的確見證了太湖水從清澈到被汙染的過程。

    「四十幾年前,太湖水真的很清,捧起來就能喝。」周聖東說。

    不過,即使在湖水清澈可飲的年代,藍藻也是存在的。「解放前,當地老百姓管藍藻叫臭汙田。」無錫市委宣傳處部新聞處處長馬漢清說,「當時的農民把它撈上來肥田。」

    但70年代之後,農民不再使用這種「天然肥料」,而是開始使用化肥。化肥中的氮磷溶解在水中,流入河流湖泊,成為藍藻孳生的最好養料。

    80年代之後,太湖沿岸湖面養殖,餐飲經營,工業企業加劇了湖水中氮磷的含量。「那會兒太湖水就已經有些綠了。」周聖東說。

    化肥、工業排汙等孳生藍藻的汙染源不僅僅來自無錫。2000多平方公裡的太湖沿岸,分布有特大城市上海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4個地級市;浙江省的杭州、嘉興、湖州3個地級市;此外還有30個縣。這些縣市都經濟發達,其中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城市有1座,500萬以下的城市有4座。太湖承受了這些縣市絕大多數的排汙。

    「說不準哪裡汙染嚴重,就形成了汙水團。」周聖東說,「這些汙水團會像太湖上的幽靈,隨風漂蕩。」

    據無錫市氣象局介紹,今年春季,江南的風向從偏北風轉換到東南風的時間早於常年近一個月,太湖湖面大量繁殖的藍藻在風力的作用下聚集於太湖西北岸的淺水攤,並死亡、堆積、迅速發酵、變臭――而這個方位正是在無錫。

    「無錫在水汙染防治方面做得再好,也有可能因為別處漂來的藍藻而影響了無錫當地的水質。」無錫市宣傳部副部長李建秋說。每年春夏在江南刮的東南風很容易將藍藻推向位於太湖北部的無錫。

    「這需要環太湖相關省、市在太湖水治理、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採取聯手推進、共同應對的整體行動。」李說。

    在6月11日的國務院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座談會上,兩省一市(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都納入到了防治汙染的行動之中。

    而記者在翻閱今年四月份的一份當地報紙時發現,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當時就在一次座談中就指出:「長三角合作首先是流域發展合作,就目前來講,我個人認為最直接的應該是太湖流域治理方面的合作。」

    但是,太湖沿岸的市縣排汙可能還只是太湖藍藻爆發的原因之一。

    「中國地勢屬於西高東低,在長江上流由於地勢高,水流急,氮磷不容易沉澱,到了下遊,地勢平坦,水流放緩,氮磷就有了沉澱的機會。」 謝平說。

    太湖流域位於長江下遊,水勢平緩,成為了長江中氮磷的沉澱之地。與之相似,同為長江下遊,水勢平靜的安徽巢湖在6月10日也出現了藍藻爆發的情況。

    無錫和巢湖在藍藻爆發後都一度加大引長江水入湖的措施,以求確保湖水水質的改善。

    「引長江水入太湖的那十天,我監測到的水中的藻類細胞少了10倍。」環境監測中心站的一個工作人員這樣說。

    未來

    「這會不會是環保史上的一個轉折?我們算不算見證了這個時刻?」無錫市市民陳相開玩笑說。他的日常生活已經被這次「水危機」改變了些許――在他家中,裝上了兩套淨水裝置,「一套是德國的,一套是美國的。」

    影響將不僅僅局限於此。

    自來水廠於江陰,取水長江的計劃正在實施中。「我們都盼著能夠喝上長江水呢。」

    而錫東、貢湖供水水源地取水口為中心2公裡半徑內的現有工廠和居民都要搬遷,以保證水源地的生態能夠得以修復。

    更多規模以下化工生產企業將被關閉。按照無錫市的規劃,在2008年以前,將關閉727家;到2010年,所有的規模以下化工企業都將關閉。

    太湖一級保護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村落和傳統種養業也都將撤除。取而代之會出現的將是沿湖200米左右的生態景觀帶。

    ……

    這些即將到來的影響都寫在名為「6699」的治理太湖保護水源行動的計劃之中。而這一行動才剛剛開始。

    5月28日無錫「水危機」之後政府採取的應急措施1、 自來水水質強化處理。在國家級專家指導下針對不同水質進行技術處理,以確保飲用水水質的達標和持續穩定。同時24小時監測水源地水質情況。

    2、 打撈和阻擋藍藻。設置太湖藍藻攔截和阻隔設施;發動沿湖地區和單位對所處水域的藍藻進行打撈,打撈出的藍藻由專業隊伍組織回收、處理。

    3、 調水引流。嚴格控制河道汙水進入太湖。保持大流量「引江濟太」,保持100-240立方米/秒調水流量和合理的引流量。

    4、 人工增雨。實施突擊性人工增雨,有效增加太湖水量。

    5、 保證淨水供應。迅速外調純淨水,優先供應學校、醫院、福利院、國防等重點單位和扶優濟困對象;加強對純淨水銷售的價格監控、質量監測。

    無錫是政府未來幾年內採取的長效措施(清源)

    1、 貢湖水源地取水口優化和延伸,於2008年底建成並投入使用。

    2、 飲用水源地保護和生態修復。2007年7月底前開始實施清水漁業工程,完成清除定製漁具工程;2008年6月底完成生態植物種植工程;2008年底完成貢湖、錫東供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的現有工廠和居民的搬遷。

    3、 水源預處理和自來水深度處理。

    4、 第二水源地和應急水源地建設。建設錫澄水廠作為第二水源地,力爭一期工程2008年4月底建成投運;二期工程2009年4月前建成投運,實現長江飲用水供水。實現望虞河成為應急供水水源。

    5、 河塘拓浚。6、 太湖清淤。

    7、 落實治汙措施。關閉規模以下化工生產企業;明確和嚴格入湖排汙口封堵/截汙和水質功能斷面達標。所有鄉鎮生活汙水集中處理和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禁止新建排放氮磷汙染物的項目和限制氮磷汙染物的排放總量。(財經時報)

責編:唐亮

相關焦點

  • 藍藻圍困無錫 守著太湖沒水吃
    雖然無錫市目前已轉危為安,但是水危機事件再一次向我們掀開了關於太湖流域汙染治理這個老話題,其教訓無疑是深刻的,它啟示我們太湖流域治理必須轉變思路,變局部修復或解決個別問題為流域總體治理;與此同時,它猶如一記警鐘,警醒人們:在太湖流域經濟增長的「井噴」之勢下,無錫的今天會不會成為太湖其他城市的明天?
  • 江蘇:爭取10年根治太湖水汙染
    「去年5月下旬,太湖藍藻提前暴發,使無錫水源地一度受到汙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省長羅志軍說,江蘇將更加積極實施環保優先方針,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從根本上解決太湖水汙染問題。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他們通過這些數據,及時為太湖做「體檢」。  太湖藍藻水華及湖泛監測預警平臺,自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向相關部門報送《太湖藍藻水華及湖泛監測預警半周/周報》125期,成功預測了10餘次微型湖泛事件。
  • 網友爆太湖汙染無水用 無錫稱考慮炸壩引長江水
    據網友反應,目前無錫已陷入自來水危機,至今無錫政府部門尚未對水汙染事件發布官方聲明。  隨後新民網連線無錫市居民調查情況,家住錫山區查橋鎮的錢小姐告訴新民網,大概一個星期之前,家裡的自來水變得非常腥臭,無法使用,只能買純淨水。情況持續了大概2、3天,後來經過治理,水質開始好轉。
  • 藍藻成太湖揮之不去的憂傷 每年要花7000萬治理
    太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自2007年藍藻事件爆發以來,沿岸江浙兩地"九年抗藻",而尷尬的是,今年的藍藻,已經在無錫、湖州等地,提早來了。藍藻之於太湖,已成每年揮之不去的憂傷。
  • 【砥礪奮進的五年】江蘇無錫:打撈藍藻 治理太湖
    近年來,太湖流域的水質正在逐漸好轉,但是,因為受到2016年暖冬、今年氣溫偏高而降水偏少的影響,今年太湖的藍藻出現的時間比往年都提前。為了確保居民飲用水的安全,無錫採取了很多措施打撈藍藻,記者在現場見證了工作人員的努力。
  • 太湖治理遇到新課題 代表委員建議科學設定中長期水質目標
    「太湖流域地跨江浙滬兩省一市,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的疊加區交匯區,保護太湖就是保障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今天(28日)上午,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太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沿湖地區的重要水源地。2007年5、6月間,太湖藍藻大規模暴發,造成近百萬無錫市民生活用水困難。
  • 太湖藻類密度大幅度下降 達標率接近80%
    不少無錫市民有這樣的直觀感受:今年夏季的太湖藍藻聚集情況比去年有所減輕。沒錯!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圖為太湖中的藍藻。丁煥新 攝    太湖藍藻暴發,無錫用水陷窘境    被太湖滋養了千百年的江蘇無錫,眼下正遭遇一場嚴重的用水危機!    進入5月份以來,太湖藍藻提前暴發,水體變色發臭。5月28日前後,居民用水開始感覺到明顯異味,其後,情況愈加嚴重,居民家中的自來水腥臭難聞,不僅無法正常飲用,甚至洗衣、洗澡等都成問題。
  • 「太湖水危機事件」,為我國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留下哪些深刻鏡鑑?
    十年前的5月29日,太湖藍藻大規模暴發,導致貢湖水源地水質急劇惡化,引發了無錫市供水危機,引起全國關注。這一事件也促使太湖流域地方政府開始直面太湖水汙染,並採取措施進行治理。通過十年的治理,太湖流域再沒有發生過大面積水華,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的修復;流域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 「水華」催生一個新產業 德林海讓藍藻治理不再難
    ⊙周健記者邵好○編輯邱江12年前,太湖突發「水華」事件,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藍藻」一詞就此進入公眾視野;12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水華災害」未再重現,藍藻治理產業從0到1、規模漸現;12年後的今天,藍藻治理行業的先行者已突出重圍,向科創板發起衝擊。自去年11月以來,已有超過150家公司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覆蓋科創板七大創新領域。
  • 實錄:水資源專家姜文來談藍藻事件與水汙染
    [人民網環保頻道]:各位網友大家好,6月14日上午9:30,姜文來做客人民網環保論壇,談「太湖藍藻事件與中國水汙染防治」,歡迎關注![09:53][主持人]:我們現在很多人更關心的是太湖這次爆發了「藍藻事件」,我國的其他水資源是不是也會同樣爆發藍藻,或者更厲害的汙染事件?[09:53][姜文來]:我個人認為,這次太湖藍藻的爆發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標誌性事件說明我國的資源環境問題,特別是水環境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必須要進行治理。
  • 中國水汙染治理三十年
    這條河從1850年修城市下水道、做治汙準備,1950年修汙水處理廠,至2000年大馬哈魚回歸,後50年共投入300億英鎊,顯現出流域水汙染治理的艱辛。世界各國的水汙染,以泰晤士河黑臭缺氧為代表的第一代水汙染,以及重金屬、有毒化學品為代表的第二代水汙染,營養元素超量為代表的第三代水汙染在中國高速發展工業的壓力下,三代汙染同時出現,加之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落後的工業結構和工藝流程,城市管網欠帳多,汙水集中控制設施欠帳更多。因此,中國的水汙染治理與國外相比,就更為艱辛和困難。
  • 藍藻局部發生 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考驗
    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歷經多年治理,為何太湖藍藻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以科學系統地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國內相關專家。
  • 今年太湖可能提前出現較大面積藍藻
    本報南京5月15日電(記者王超)「太湖形勢不容樂觀,今年出現較大面積藍藻聚集時間可能提前。」江蘇省副省長徐鳴說。太湖已經出現兩個藍藻區,一個9平方公裡,另一個12平方公裡。今天下午,江蘇省副省長徐鳴向中華環保世紀行新聞採訪團介紹了太湖水汙染防治情況。太湖面積2338平方公裡,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 夏季無錫太湖淡黃色藍藻泛濫 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嗎?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摘要 2007年5月29日太湖供水危機以來,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太湖仍存在入湖汙染負荷量大幅度超過水環境容量,蘆葦溼地面積大幅度減少,藍藻水華現象頻發等問題。
  • 太湖藍藻局部發生,該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而無錫正地處太湖北部,夏季太湖盛行東南風(S),無錫處於下風向,整個太湖生長的藍藻均被吹到了太湖無錫水域,加之無錫湖岸線綿延曲折,湖灣又眾多。這些湖灣多變的地形地貌,使藍藻易進難出,也致使其快速聚集。「想要有效控制藍藻暴發風險就必須對藍藻生長機制及其影響因素有清晰認識。經過多年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國內學術界對此已有較清晰的認識。」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勇教授說。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而無錫正地處太湖北部,夏季太湖盛行東南風(S),無錫處於下風向,整個太湖生長的藍藻均被吹到了太湖無錫水域,加之無錫湖岸線綿延曲折,湖灣又眾多。這些湖灣多變的地形地貌,使藍藻易進難出,也致使其快速聚集。「想要有效控制藍藻暴發風險就必須對藍藻生長機制及其影響因素有清晰認識。經過多年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國內學術界對此已有較清晰的認識。」
  • 中國的水困境:水汙染加劇水緊缺 | NSR專欄
    這個地區受影響最典型的是太湖和巢湖,2007年,無錫因太湖富營養化而出現嚴重的水危機。第四湖區位於中國東北部。它們很淺,面臨著嚴重的汙染,尤其是工業重金屬以及農業化肥和農藥。最後,雲南和貴州省的湖泊受到人類影響的程度不同,這裡的低海拔湖泊,如滇池和洱海,也有富營養化現象;而高海拔湖泊,如瀘沽湖和天才湖,基本保持原始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