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藻類密度大幅度下降 達標率接近80%

2020-12-06 中國水網

不少無錫市民有這樣的直觀感受:今年夏季的太湖藍藻聚集情況比去年有所減輕。沒錯!來自昨日的全市太湖治理重點工程推進會上的環境監測數據表明,太湖休養生息已取得初步成效。

 

環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太湖水體中藻類聚集的時間延後,頻次和面積大幅減少,藻類密度最大值同比下降78%,聚集最大面積同比下降69%。

 

今年以來,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總體穩定,總氮濃度有所下降,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區域12個國家考核斷面達標率近80%,與去年相比上升8個百分點。全市主要入湖河流水質較去年同期繼續好轉,其中氨氮平均值由去年的Ⅴ類水平轉為Ⅳ類水平。

 

太湖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得益於政府花費巨資治理太湖。今年,市政府下達的2009年度太湖水汙染治理目標任務共有10大類700項工程。昨日,市太湖水汙染防治委員會辦公室通報了太湖水汙染防治重點工程上半年進展情況。截至6月底,全市700項治太重點工程中,已完成411項,完成投資47.4億元:在建169項;未動工120項。120個未動工的項目中,已有107個項目開展前期準備工作。

 

據了解,無錫治太重點工程10大類分別為:飲用水安全項目、點源汙染治理項目、城鎮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處置項目、面源汙染治理項目、生態修復工程、資源再利用工程項目、提高水環境容量的引排通道、河網綜合整治工程、節水減排建設項目、太湖流域水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其中,一些應急性的工程措施在高溫季節到來之時已經初步發揮了作用,進一步增強了無錫太湖水域安全度夏的能力。

編輯:張倩

相關焦點

  • 安徽巢湖湖區2016年藻類密度下降明顯 水華情況好轉
    記者從安徽省環保廳了解到,2016年巢湖湖區藻類密度下降明顯,水華情況呈現持續好轉的趨勢。根據《巢湖藍藻應急監測工作方案(試行)》,2016年4月至11月,環境監測部門共開展常規監測33次、加密應急監測45次,啟動黃色預警1次、紅色預警4次。
  • 太湖藍藻局部發生,該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相關專家介紹,5月11日衛星遙感解譯太湖藍藻水華面積822.6平方公裡。太湖流域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監測結果顯示,太湖藍藻平均密度處於較高水平。蘇州太湖。圖片來源:新華日報在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錢飛躍副教授看來,太湖地處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長三角地區,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僅給臨近湖體帶來了動態汙染輸入,也形成了累積性內源汙染。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相關專家介紹,5月11日衛星遙感解譯太湖藍藻水華面積822.6平方公裡。太湖流域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監測結果顯示,太湖藍藻平均密度處於較高水平。蘇州太湖。目前,已經建立了太湖湖體、飲用水水源地和出入湖河道水資源動態監測系統,涵蓋水位、流量、水質、藍藻密度等水文氣象和水生態要素的「空天地一體」監測網絡,對藍藻發生、變化情況進行全面感知,對太湖藍藻水華的發生發展趨勢進行智能預判,並加強與流域各省市溝通協調,強化會商分析、預測預報、工程調度及巡查督查,全力做好太湖藍藻水利防控各項工作,保障流域供水和水生態安全。
  • 專家稱太湖藻類水華可能持續近5個月
    對於此次太湖大規模藍藻爆發影響自來水供應問題,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站長胡維平稱,「藍藻汙染」早在4月份就已經爆發了,他們在本月初就擬定了原因分析及應急治理方案建議,提出提前採取措施,全面控制藍藻水華。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摘要 2007年5月29日太湖供水危機以來,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太湖仍存在入湖汙染負荷量大幅度超過水環境容量,蘆葦溼地面積大幅度減少,藍藻水華現象頻發等問題。
  • 太湖西南部藍藻集聚 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找對策
    隨著天氣轉暖,氣溫回升,4月13日,在浙江長興與江蘇宜興交界的太湖西南部沿岸首先發現有藍藻集聚現象,並形成明顯的藻類水華。    經監測,發生藍藻水華水域,水體中藻類密度在1500~2800萬個/升之間,集聚帶寬度有100米左右。梅梁湖西岸也有少量藻類,呈絲條狀分布,水體中藻類密度在500萬左右。相關部門隨即啟動了藍藻預警機制。
  • 藻類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水生生物,無維管束,能進行光合作用,體型大小各異,小至長1微米的單細胞的鞭毛藻,大至長達60公尺的大型褐藻,藻類沒有根、莖、葉,這點與苔蘚植物類似,藻類植物的種類繁多,目前已知有3萬種左右,以前植物學家多將藻類和菌類納入一個門,即藻菌植物門,隨著人們對藻類植物認識的不斷深入
  • ...政府辦公室(廳)文件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太湖藍藻暴發...
    健全太湖藍藻暴發應急機制,增強應對處置能力,確保我省太湖水源地飲用水安全,保護和改善太湖生態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和社會穩定。(二)編制依據。凡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為重大事件:1﹒藍藻水華面積大於(含)湖面面積的60%,且藍藻水華發生區域藻類生物平均密度大於(含)8000萬個/升或平均葉綠素a濃度大於(含)80微克/升。2﹒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出現水質黑臭。3﹒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藻類生物平均密度大於(含)6000萬個/升或平均葉綠素a濃度大於(含)60微克/升。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藍藻生長期內通過光合作用細胞增殖,水柱體的藻類總量迅速增加;高峰期藍藻密度達到最大,出現氣囊與膠鞘,在合適的氣象、水文條件下上浮,水面呈鮮亮的綠色;衰亡期藍藻開始腐爛降解,藍藻衰亡5天後變為黃綠色,衰亡22天後變為淺黃色,衰亡50天後變為白色。「太湖突然出現水華暴發並非藻類在短時間內連續快速生長所致,而是已存在、分散在水體中的藻類上浮、聚集、遷移至水面並為人們肉眼所見的過程。
  • 企業汙水達標率升至93%汙水COD濃度下降54%
    柯橋整治印染行業「百日攻堅」交出答卷 企業汙水達標率升至93%汙水COD濃度下降54% 2014-11-18 08:52:35來源:紹興日報作者:駱尚木   昨天,
  • 合肥網第e時間:合肥啟動防控藍藻監測和預警,東半湖藻類密度平均值...
    合肥網第e時間:合肥啟動防控藍藻監測和預警,東半湖藻類密度平均值大於等於500萬個/升即可啟動黃色預警 資訊標籤: 合肥網第e時間
  • 藍藻圍困無錫 守著太湖沒水吃
    據無錫市政府新聞發言人介紹,5月28日下午起,承擔無錫市70%供水任務的無錫貢湖水源地水中溶解氧急劇下降。5月29日早晨,夾帶有較重腥臭味的自來水管網覆蓋無錫整個城區高達70%的範圍。   對於這個擁有200多萬人口的城市來說,這次水危機來得叫人措手不及。但是,在危難面前,無錫人用理性的思維和精心部署來全力應對這次水危機。
  • 太湖流域人類活動與水質保護的關係
    太湖的主導湖流也是逆時針方向的環流。   在遭遇較大風力時,由於風的吹送,湖泊近風一側水位下降,遠風一側水位將抬升,湖面傾斜,在太湖這種北高南低的水位差可達0.3~0.4米。如果風力忽強忽弱,或風向不斷變化時,湖面會產生像潮汐一樣的靜陣現象,亦稱假潮,其周期與湖盆形狀有關。太湖水面振蕩周期約1~1.5小時。過去在太湖漁民中曾有「一日十八潮」之說。
  • 鄱陽湖不具備水華發生條件 優勢限制藻類繁殖
    就此問題,記者日前前往湖區調查—— 鄱陽湖納入藻類監測試點 為適應水資源管理與水生態保護工作的需要,水利部水文局在去年分區域試點監測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藻類試點監測工作範圍,今年將三峽水庫、小浪底水庫、太湖、巢湖等30多個水域納入試點監測區域,我省鄱陽湖名列其中,承擔監測重任的是江西省水文局。
  • 【砥礪奮進的五年】江蘇無錫:打撈藍藻 治理太湖
    近年來,太湖流域的水質正在逐漸好轉,但是,因為受到2016年暖冬、今年氣溫偏高而降水偏少的影響,今年太湖的藍藻出現的時間比往年都提前。為了確保居民飲用水的安全,無錫採取了很多措施打撈藍藻,記者在現場見證了工作人員的努力。
  • 江蘇:爭取10年根治太湖水汙染
    江蘇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發展階段,人口密度大,產業結構重,消耗排放多,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江蘇過去曾經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現在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這就是「沒有綠水青山,難保金山銀山」。   羅志軍表示,江蘇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更加積極實施環保優先方針,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
  • 藍藻局部發生 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考驗
    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歷經多年治理,為何太湖藍藻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以科學系統地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國內相關專家。
  • 無錫水汙染事件背後: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
    「現在我們當天監測到的太湖水源地水樣的數據,仍然要當天就上報給市長。」無錫環境監測中心理化分析室主任石浚哲說。     他身旁的一位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水中藻類細胞的數據:「從數據看,太湖中的藍藻仍然很多,並沒有緩解。」在他看來,今年江南的乾旱使得他接下來的工作依然繁重:「往年梅雨季節幾乎天天下雨,但今年沒怎麼下。」
  • 助力「放食藻魚,淨太湖水」榮登蘇州慈善熱榜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太湖流域水汙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水環境容量,環境汙染的隱患已悄然埋下,據有關方面研究和監測,太湖流域每年排放的汙水25.55億噸,由於過渡捕撈以及周邊農田化肥農藥過度使用,以至於太湖湖體水質分別為劣五類、四類,其中總氮4.3mg/L,總磷0.1mg/L,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太湖北部水域為重度富營養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