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

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太湖治理的難度到底在哪裡,目前治理上採用了哪些技術,是否可以全面推廣?無錫又將採取哪些有效措施,來確保「安全度夏」?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太湖水體長年處於富營養化狀態

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了解到,媒體在網上報導的藍藻泛濫現象,的確存在。但圖片中顯示的一堤之隔碧波蕩漾的湖面,並不是湖,而是堤內經專業公司治理過的池塘。因此,圖片說明不了實質問題,也沒有代表性。但今年,由於前些時候天氣炎熱,確實已發生局部藍藻水華。目前,無錫已經採取了緊急應對措施,全力安全度夏。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員鄧建才介紹,藍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藍綠藻細菌,在地球上已存在33億年,是所有藻類生物中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也是地球上出現最早、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光合自養生物。

藍藻水華是指在適宜的外界條件下,藍藻、綠藻、硅藻等藻類成為水體中的優勢種群,大量繁殖後並在短時間內從水中上浮到水表面,或是由於風的作用在局部地區大量聚集,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的一種現象。

藍藻生長期較短,整個生命周期可分三個階段:生長期、高峰期、衰亡期。藍藻生長期內通過光合作用細胞增殖,水柱體的藻類總量迅速增加;高峰期藍藻密度達到最大,出現氣囊與膠鞘,在合適的氣象、水文條件下上浮,水面呈鮮亮的綠色;衰亡期藍藻開始腐爛降解,藍藻衰亡5天後變為黃綠色,衰亡22天後變為淺黃色,衰亡50天後變為白色。

「太湖突然出現水華暴發並非藻類在短時間內連續快速生長所致,而是已存在、分散在水體中的藻類上浮、聚集、遷移至水面並為人們肉眼所見的過程。太湖無錫水域出現淡黃色藍藻聚集在水面,表明上浮的藍藻中已經有大量開始衰亡的藍藻殘體,需要及時打撈,減少水體耗氧和有毒有害物質釋放。」鄧建才說。

在鄧建才看來,太湖藍藻除了與高溫有關,還與水中環境汙染有著密切關係。藍藻水華的形成一般是由藻類本身的生理特點以及溫度、光照、營養物和其他生物等諸多環境因素所引發的。太湖藍藻濃度與水體汙染物存在一定的關係,這種關係在空間上具有差異性。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製藥與環境工程學院李娟紅博士認為,太湖沿岸工農業生產非常發達,多年來因經濟高速發展而產生的汙染附加積累,使得太湖淤泥底質中富含大量的氮、磷,太湖水體長年處於富營養化狀態,這是太湖藍藻暴發的根源。

每年為啥總在無錫水域暴發

每年進入5月後,對於無錫來說,是一年一度的「大考」。那麼,為啥太湖藍藻總會在無錫水域集中暴發?

太湖十幾公裡湖面上,藍藻一望無際。

無錫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因為藍藻層會在風力作用下,向下風處聚集。而無錫又是地處太湖北部,夏季太湖盛行東南風,無錫處於下風向,整個太湖生長的藍藻均被吹到了太湖無錫水域,加之無錫湖岸線綿延曲折,有貢湖灣、梅梁湖、竺山湖等眾多湖灣。這些湖灣多變的地形地貌使藍藻易進難出,也使得無錫成為太湖藍藻暴發的「重災區」和「主戰場」。

2007年,無錫發生的「供水危機」,即是在南泉水廠取水口範圍內發生湖泛所導致。湖泛是指湖泊富營養化水體在藻類大量暴發、積聚和死亡後,遇適宜的水文、氣象條件,底泥中的有機物在缺氧和厭氧條件下產生生化反應,釋放硫化物和甲烷等氣體,形成褐黑色伴有惡臭的汙水團。

鄧建才告訴記者,梅梁灣藍藻的生長不僅存在磷限制,而且存在明顯的氮限制;太湖西部河口區、竺山灣和貢湖灣藻類生長主要受磷限制;東太湖藍藻生長不受氮磷濃度控制。伴隨著水體富營養化與氮磷濃度的升高,東太湖藻類增殖不明顯,而梅梁灣和西部河口區水體中的藍藻生長速率將明顯增大,因此藻類水華在這兩個區域更為嚴重。當前,藍藻治理的主要著力點還是應當強化對氮磷負荷的控制。

記者從無錫市政府相關部門了解到,自2007年起,無錫把藍藻打撈作為治理太湖最直接、最環保和非常有效的手段,以兼顧安全和高效為目標,在沿太湖藍藻易聚集區域設置固定打撈點和打撈平臺,合理配置機械化打撈船,採用機動打撈和固定打撈相結合的方式打撈藍藻。今年,無錫共設置了81個固定打撈點。

靠單一技術難有治理成效

應該說,2007年太湖無錫「水危機」之後,在國家水體汙染治理重大專項和省、市各級地方政府太湖治理專項的共同努力下,太湖的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發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很多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太湖地區做起了成功的示範工程。

記者了解到,大家從網上所看到的一堤之隔兩張不同圖片,是兩種水體中藻類濃度具有較大差異所致。試驗區水面呈藍色,表明葉綠素a濃度更小。其藍藻治理主要是利用水質改善和生態修復的綜合技術手段,形成了一個以水生植被為主要初級生產者的草型生態系統,較好地抑制了藻類,水體具有較高的透明度。

「目前,治理技術全面推廣的瓶頸主要有兩個,一方面在於成本,另一方面在於大型淺水湖泊的自然特徵與服務功能。東太湖岸線曲折,湖灣較多,為沉水植被發育以及生態調控技術的實施提共了良好的條件。西太湖岸線順直且岸堤多為水泥駁岸,湖面開闊,強風浪對湖底侵蝕和波生流對湖岸基底的掏蝕嚴重,大大增加了湖濱溼地和湖體生態重建的難度。」鄧建才說。

鄧建才建議,太湖地處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長三角地區,改善湖體水質除了控制內源釋放,關鍵在於流域汙染治理,從源頭上進一步削減入湖汙染負荷。同時,要從根子上解決藍藻暴發問題,應確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嚴控汙染物入湖,入湖河道口設立生態緩衝區;同時定期清淤,削減內源汙染,逐步恢復自然淨化能力,從源頭減少藍藻的產生。

本報記者 過國忠

通 訊 員 江慶華 吳益民

相關焦點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但每年夏季太湖依舊暴發大面積藍藻水華,水華最大暴發麵積甚至超過2007年,可見,藍藻暴發仍然是太湖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如何持續開展治理,徹底消除藍藻暴發是當前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迫切願望。筆者對太湖水體藍藻暴發的歷史過程和治理措施及效果進行了調研,分析了太湖藍藻暴發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探討性地提出了消除藍藻暴發的目標及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的思路,以期為太湖藍藻暴發的控制、治理直至消除提供借鑑。
  • 研究發現太湖藍藻水華暴發時間提前
    新華社南京4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太湖生態系統研究站科研人員通過對衛星遙感數據的綜合分析和計算,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近些年太湖藍藻水華暴發的時間顯著提前。湖泊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汙染現象。
  • 太湖西南部藍藻集聚 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找對策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金相燦,對今年太湖藍藻水華情勢進行了翔實客觀分析,並提出了6項遏制藍藻暴發的建議。    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今夏仍會有規模較大的藍藻水華暴發    金相燦認為,目前太湖水質處於劣Ⅴ類,營養狀態為中度富營養化,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
  • ...政府辦公室(廳)文件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太湖藍藻暴發...
    2014年2月11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江蘇省太湖藍藻暴發應急預案》同時廢止。二、事件分級按照太湖藍藻暴發的嚴重程度和影響範圍,太湖藍藻暴發分為重大事件、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三級。對應響應級別分別為Ⅰ級、Ⅱ級和Ⅲ級。(一)重大事件。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在營養豐富的水體中,藍藻常於夏季大量繁殖,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加劇了水質惡化。圖為太湖中的藍藻。丁煥新 攝    太湖藍藻暴發,無錫用水陷窘境    被太湖滋養了千百年的江蘇無錫,眼下正遭遇一場嚴重的用水危機!    進入5月份以來,太湖藍藻提前暴發,水體變色發臭。
  • 藍藻圍困無錫 守著太湖沒水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太湖藍藻暴發也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人們不禁要問,小小的藍藻到底能否承受起太湖此次發生的「生態災難」之重?   記者在太湖流域採訪時,對於太湖夏季藻類孳生所引發的惡臭已經習以為常的當地老百姓將「太湖美」調侃為「臭美」。而一首太湖周邊老百姓人皆盡知的順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遭災,90年代身心受害。」
  • 太湖藍藻局部發生,該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今年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大型淺水湖泊。太湖整個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裡,湖岸線全長393.2公裡。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相關部門了解到,太湖藍藻每年在無錫段都有局部發生。這是因為藍藻層會在風力作用下,向下風處聚集。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太湖整個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裡,湖岸線全長393.2公裡。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相關部門了解到,太湖藍藻每年在無錫段都有局部發生。這是因為藍藻層會在風力作用下,向下風處聚集。
  • 藍藻局部發生 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考驗
    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歷經多年治理,為何太湖藍藻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以科學系統地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國內相關專家。
  • 太湖巢湖等5月初進入藍藻水華高發期,預警和監測並不容易
    此外,藍藻分解釋放的藻毒素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危害,調查表明,太湖周邊地區飲用水藻毒素的暴露等級與癌症發病率呈正相關。其實,社會對於水體富營養化與藍藻水華暴發已有初步認識,氮、磷等營養鹽濃度的增加以及較高的水溫、充足的光照、平靜的風浪條件,都有可能促成藍藻水華的暴發。
  • 藍藻成太湖揮之不去的憂傷 每年要花7000萬治理
    研究顯示,太湖流域是全國社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口密度是全國的9.8倍,創造的人均GDP是全國的2.5倍,同樣,單位面積排放的汙染物量也是全國的9倍。正是因為大量的汙染物進入太湖,造成適宜藍藻生長的富營養化環境,才引起藍藻暴發。「這當然也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係,但是全球氣候變暖也正是人類的活動造成所致,所以藍藻肆虐是天災更是人禍。」
  • 夏季無錫太湖淡黃色藍藻泛濫 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嗎?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
  • 浙江投資1.2億元養細菌 跟太湖藍藻"奪食"治汙
    太湖藍藻暴發引發無錫「水危機」後,前不久藍藻又開始「侵入」位於太湖南岸的浙江水域。昨日,早報記者從浙江省科技廳獲悉,該省日前已緊急啟動重大科技項目「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關鍵技術集成和工程示範」,以避免太湖藍藻在浙江水域大規模暴發,影響百姓飲水安全。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科技在太湖藍藻治理中顯成效
    資料圖片:2006年6月15日,江蘇省無錫市黿頭渚風景區太湖邊部分水域積聚了大量的藍藻。據介紹,藍藻的出現主要是有機汙染、農業汙染和生活汙染所致。
  • 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聚集 水利部啟動引江濟太調水保障太湖安全度夏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記者從水利部獲悉,太湖部分水域近日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太湖流域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監測結果顯示,1-4月太湖藍藻平均密度為2550萬個/升,略高於去年同期的2534萬個/升,藍藻平均密度處於較高水平。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為去冬今春暖溼氣候顯著,太湖流域冬季氣溫較多年平均高出2℃,有利於藍藻復甦、生長,導致今年藍藻暴發時間早、範圍廣。
  • [視頻]太湖爆發「藍藻」無錫市生活用水受到影響
    [視頻]太湖爆發「藍藻」無錫市生活用水受到影響     在無錫市濱湖區的一戶居民家中,我們打開自來水管一聞就聞到一股強烈的臭味。可以看到,像這樣一杯自來水已經呈現出淡黃的顏色。    一些居民告訴記者,30號一大早,許多人就開始搶購純淨水。一些超市、商店門口都排起了長隊。在無錫市的街頭記者看見了不少市民都騎著三輪車、電動自行車往家裡運純淨水。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湖泊富營養化是一個國際性的環境問題,尤其在當下中國已是一個非常棘手的水生態難題,藍藻水華是其重要的體現形式。因此,藍藻水華的防治已成當務之急!目前治理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中的藍藻打撈被認為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防控手段,儘管其成本相對較高,但其作為一種應急措施仍被廣泛運用!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治理太湖思路必須有個大轉變,從打撈水面藍藻發展到深度打撈、消除水面、水體和水底的藍藻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消除藍藻爆發。所以應徹底改變治理太湖的思路、策略、措施,採用一切可以治理太湖起到消除藍藻爆發作用的技術並進行集成。2、治理藍藻爆發的緊迫性及目標原文中提到「太湖富營養化及其藍藻水華治理已成為國家和全民關注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
  • 治理藍藻,我們準備好了嗎?
    當我們回首盤點2007年環境科技成果時,不能不想到這樣的問題:藍藻還會暴發嗎?我們找到治理藍藻的技術了嗎?   2007不能忘記的記憶   藍藻此起彼伏引發危機   2007年5月,太湖無錫流域大面積藍藻暴發,遭到藍藻汙染的、散發著惡臭味的水湧進了自來水廠,然後通過管道流進了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