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太湖藍藻水華暴發時間提前

2021-01-09 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4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太湖生態系統研究站科研人員通過對衛星遙感數據的綜合分析和計算,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近些年太湖藍藻水華暴發的時間顯著提前。

湖泊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汙染現象。富營養化的發展過程會伴隨藻類及其他浮遊生物異常快速繁殖,這就是人們通常見到的水華現象。

研究團隊基於衛星遙感影像數據,了解到2003至2017年這15年間太湖水華暴發開始時間的變化規律。研究顯示,15年來,水華暴發開始的時間總計提前了29.9天,其中2017年是水華開始最早的一年。春季氣溫、風速、以及氮磷比等因素,主導著水華暴發時間的變化。

「在氣溫升高、風速降低以及高營養鹽的條件下,水華暴發提前是個普遍現象。針對這種新情況,應該更有針對性地提前預防、預警和治理。」此項研究參與者、中科院南京地湖所副研究員施坤說,這項研究的意義不局限於太湖,相似的研究方法還可以應用在巢湖、滇池等多個藍藻水華頻發的湖泊,對各地水環境管理提供指導。

相關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環境領域國際權威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完)

相關焦點

  • 太湖巢湖等5月初進入藍藻水華高發期,預警和監測並不容易
    「藍藻水華常常『來無影、去無蹤』,其出現和消失呈現較大的時空差異,以往研究無法很好地解釋這種現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課題組研究發現了藍藻水華發生的動態特徵及其驅動機制,並提出藍藻水華暴發過程的概念性解釋。5月初,太湖、巢湖等大型淺水湖泊進入了藍藻水華高發期。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摘要 2007年5月29日太湖供水危機以來,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太湖仍存在入湖汙染負荷量大幅度超過水環境容量,蘆葦溼地面積大幅度減少,藍藻水華現象頻發等問題。
  • 專家稱太湖藻類水華可能持續近5個月
    對於此次太湖大規模藍藻爆發影響自來水供應問題,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站長胡維平稱,「藍藻汙染」早在4月份就已經爆發了,他們在本月初就擬定了原因分析及應急治理方案建議,提出提前採取措施,全面控制藍藻水華。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太湖水體長年處於富營養化狀態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了解到,媒體在網上報導的藍藻泛濫現象,的確存在。但圖片中顯示的一堤之隔碧波蕩漾的湖面,並不是湖,而是堤內經專業公司治理過的池塘。因此,圖片說明不了實質問題,也沒有代表性。但今年,由於前些時候天氣炎熱,確實已發生局部藍藻水華。目前,無錫已經採取了緊急應對措施,全力安全度夏。
  • ...政府辦公室(廳)文件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太湖藍藻暴發...
    2014年2月11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江蘇省太湖藍藻暴發應急預案》同時廢止。本預案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應對以下太湖藍藻暴發事件應急響應:太湖藍藻暴發重大事件應對工作;超出事件發生地設區市人民政府處置能力的應對工作;跨市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四)工作原則。1﹒抓小抓早,提前謀劃。2﹒統籌協調,分級響應。3﹒快速有效,及時處置。4﹒平戰結合,綜合施策。
  • 太湖西南部藍藻集聚 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找對策
    隨著天氣轉暖,氣溫回升,4月13日,在浙江長興與江蘇宜興交界的太湖西南部沿岸首先發現有藍藻集聚現象,並形成明顯的藻類水華。    經監測,發生藍藻水華水域,水體中藻類密度在1500~2800萬個/升之間,集聚帶寬度有100米左右。梅梁湖西岸也有少量藻類,呈絲條狀分布,水體中藻類密度在500萬左右。相關部門隨即啟動了藍藻預警機制。
  • 藍藻圍困無錫 守著太湖沒水吃
    針對太湖梅梁灣藻類水華大規模提前暴發這一現象,早在5月23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就率領由汙控司、規劃司和專家組成的團隊對太湖水汙染防治工作進行實地調研,聽取了江蘇省、無錫市、常州市和蘇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情況匯報,考察了梅梁湖、五裡湖水質狀況,蠡湖環境綜合整治,無錫市入湖河道、城區河道整治情況。他指出,必須切實做好當前藻類水華應急處置工作。
  • 「水華」催生一個新產業 德林海讓藍藻治理不再難
    ⊙周健記者邵好○編輯邱江12年前,太湖突發「水華」事件,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藍藻」一詞就此進入公眾視野;12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水華災害」未再重現,藍藻治理產業從0到1、規模漸現;12年後的今天,藍藻治理行業的先行者已突出重圍,向科創板發起衝擊。自去年11月以來,已有超過150家公司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覆蓋科創板七大創新領域。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在營養豐富的水體中,藍藻常於夏季大量繁殖,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加劇了水質惡化。圖為太湖中的藍藻。丁煥新 攝    太湖藍藻暴發,無錫用水陷窘境    被太湖滋養了千百年的江蘇無錫,眼下正遭遇一場嚴重的用水危機!    進入5月份以來,太湖藍藻提前暴發,水體變色發臭。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水華 - 水華-海洋 -中國天氣網
    「水華」發生時,水一股呈藍色或綠色。這種在自然界就有的「水華」現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記載。另外,水中出現此現象(一般呈紅色)則為赤潮。淡水中富營養化後,「水華」頻繁出現,面積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太湖、滇池、巢湖、洪澤湖都有「水華」,就連流動的河流,如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下遊漢口江段中也出現「水華」。
  • 藍藻局部發生 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考驗
    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歷經多年治理,為何太湖藍藻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以科學系統地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國內相關專家。
  • 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暴發動態特徵及其機制研究獲進展
    國際學術界對藍藻水華發生機制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但是對於類似太湖的大型淺水湖泊,其藍藻水華常常是「來無影、去無蹤」,水華的「出現」和「消失」往往呈現較大的時空差異,西方經典的光照調節機制並不能合理地解釋太湖水華「暴發」的現象,使得對太湖藍藻水華開展監測、調查、模擬與預測都非常困難。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h) 綠色微囊藻;(i) 史密斯微囊藻;(j) 拉氏擬浮絲藻;(k) 阿氏浮絲藻;(l) 水華束絲藻;(m) 近親長孢藻;(n) 拉氏擬柱孢藻;(o) 水華長孢藻 | Algae-Hub 製作湖泊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問題是世界性難題,也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藍藻水華暴發的機制仍未完全探明。
  • 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聚集 水利部啟動引江濟太調水保障太湖安全度夏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記者從水利部獲悉,太湖部分水域近日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為保障太湖安全度夏和流域水源地供水安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簡稱「太湖局」)應地方請求,於5月21日及時啟動引江濟太水資源調度。據太湖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5月11日衛星遙感解譯太湖藍藻水華面積822.6平方公裡,為今年截至當前的最大水華面積。
  • 和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 武漢科學家巧用超聲波治理藍藻
    研發這項技術的,正是跟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李仁輝和其團隊。人物簡介李仁輝,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從事藍藻水華的研究30多年,對藍藻的分類、藍藻水華的監測以及藍藻水華的治理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 藍藻水華治理曙光初現 相關儀器設備已「待命」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國際產毒藍藻大會上,大會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宋立榮表示,總體而言,我國藍藻水華研究和治理工作成效明顯,應該理性看待藍藻水華問題,不必「談虎色變」。  此次國際產毒藍藻大會首次在亞洲召開,為什麼選擇在中國開會?宋立榮認為,一方面是我國水環境汙染引起的藍藻水華問題嚴重,另一方面是我國在水華藍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治理經驗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 識藍藻「廬山真面目」 探究藍藻水華暴發之因
    原標題:藍藻的「廬山真面目」   長期以來人們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造成嚴重的水體富營養化狀態。為藍藻的暴發提供了條件。 本版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6月14日,安徽巢湖西壩口至雙橋河段1.5公裡沿湖水面出現大片藍藻集聚現象,一時間湖水被染成綠色。小小的藍藻究竟為何物?我們一起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   藍藻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類,據考證,大約在34億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藍藻能進行光合自養。
  • 確保太湖安全度夏!看這場演練中蘇州如何快速行動
    為了確保太湖安全度夏和供水安全,5月25日,由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蘇州市生態環境局、水務局及吳中區政府承辦的2020年蘇州市寺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藍藻暴發應急演練順利舉行。根據《蘇州市太湖藍藻暴發應急預案》,結合藍藻暴發和湖泛處置工作實際,演練堅持「統一指揮、協同聯動、務求實效」工作原則,採用桌面推演方式,全程演練應急響應程序,嚴格檢驗反應處置能力。
  • 治理藍藻,我們準備好了嗎?
    當我們回首盤點2007年環境科技成果時,不能不想到這樣的問題:藍藻還會暴發嗎?我們找到治理藍藻的技術了嗎?   2007不能忘記的記憶   藍藻此起彼伏引發危機   2007年5月,太湖無錫流域大面積藍藻暴發,遭到藍藻汙染的、散發著惡臭味的水湧進了自來水廠,然後通過管道流進了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