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 武漢科學家巧用超聲波治理藍藻

2020-11-28 湖北網絡廣播電視臺

超聲波洗牙,超聲波治癌,但是你聽說過超聲波治理藍藻嗎?軍運會期間,中科院水生所的專家就用這項新神器,開展了鐵人三項賽區的除藻和水質提升工程。研發這項技術的,正是跟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李仁輝和其團隊。

人物簡介

李仁輝,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從事藍藻水華的研究30多年,對藍藻的分類、藍藻水華的監測以及藍藻水華的治理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用新技術改善軍運會賽事水域水質

11月10日,李仁輝團隊撤掉設在梁子湖一片水域的隔離帶。當天這裡水清見底,但9月這裡的水還是黃色的,新型藍藻水華在生長。

9月中旬,為了給軍運會鐵人三項項目提供良好的賽事水域環境,李仁輝團隊受命治理片區的藍藻水華。「這是新型藍藻水華,在國際上沒有成功的治理案例,我們也只是保守估計能治理。」接過軍令狀,李仁輝心裡還是有些忐忑。和團隊成員實地考察後,李仁輝結合近期正在開展的太湖治理項目,想到了一種秘密武器。

10月13日至10月25日,梁子湖的水面上,一艘小船每天來回穿梭6小時,船上裝載著秘密武器正在水中大顯身手。它能利用集群式的超聲波打破藻裡面的氣囊結構,藻就會沉下去,超聲波的能量也可以大到直接把藻細胞打破,使藻死亡。和化學藥劑除藻相比,這種物理除藻方法更安全,不會對水體形成化學汙染。

「超聲波技術不是單獨使用,它和傳統的絮凝沉降技術共同作用。先用絮凝沉降將藍藻水華沉降到湖底,部分藍藻會發生反彈、上浮。我們就用超聲波把『殘餘部隊』打掉。」李仁輝說,這項技術2006年在雲南滇池就嘗試過,他的團隊又進行了改良。

近日,中國—以色列藍藻水華控制與生物土壤結皮研究雙邊研討會在武漢召開,超聲波治理藍藻技術受到國內外藍藻研究專家的肯定,認為在未來的水環境保護工作中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他已跟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

藍藻水華外形看起來是綠色,但是其實它種類繁多。目前國內還有很多藍藻水華的種類未被認知,李仁輝科研道路上的第一個成就,就是在寫碩士畢業論文時發現了藍藻水華的新記錄種「綠色微囊藻」。

這種偶然的似乎又是必然的,這是李仁輝做科研的一個態度。他告知記者,科研就是你在這條路上不斷的探索,總會發現一些新東西,並且通常是會帶給你很多驚喜,很多時候會是「種瓜得豆」。

「藍藻水華跟我們的水資源環境密切相關,研究意義重大,但是藍藻的分類學其實是一個冷門的領域。」李仁輝已經在該領域做了30多年「不時髦」的研究。2005年回國組建團隊後,他們已發現幾十個藍藻的新種和新記錄種,在亞洲領先。最近這次超聲波治理的新型藍藻水華也是其發現,並命名的中文名字。

來源:楚天都市報 見習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孫慧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永勝

(責任編輯 張智美子)

相關焦點

  • 「水華」催生一個新產業 德林海讓藍藻治理不再難
    ⊙周健記者邵好○編輯邱江12年前,太湖突發「水華」事件,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藍藻」一詞就此進入公眾視野;12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水華災害」未再重現,藍藻治理產業從0到1、規模漸現;12年後的今天,藍藻治理行業的先行者已突出重圍,向科創板發起衝擊。自去年11月以來,已有超過150家公司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覆蓋科創板七大創新領域。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太湖藍藻水華太湖概況太湖為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湖岸線總長405 km。太湖水面面積2,338平方公裡,在多年平均水位2.99米時的庫容為44.28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89米,是典型的淺水性湖泊。太湖流域涉及三省一市,而整個湖面歸江蘇省管轄。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並說明「藍藻打撈可帶走營養鹽,然而太湖藍藻水華依然每年如期而至……」。本人贊同此觀點,就是說治理太湖10多年,明顯改善了水質,藍藻爆發的程度基本未得到改觀。又為什麼「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打撈藍藻已10多年,其中巢湖年限短一點,藍藻爆發程度均不見減輕?這也是對太湖10多年來治理藍藻的總結,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值得國家政府和專家思考的問題。第三,為什麼藍藻越撈越多?
  • 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
    一、藍藻爆發的原因及危害1.藍藻爆發的原因廢水汙水排入水體中,導致氮磷等營養物質過多,在光照和溫度適宜的季節,水中藍藻等藻類大量繁殖並聚集,藍藻大量聚集的現象稱為水華或者赤潮。為治理藍藻問題,選用除藻和溶藻兩款微生物,直接投加除藻和溶藻,抑制藻類生長,加速死亡藍藻分解,提高水體透明度,提升水質。另外,必要時可在河湖表面設置曝氣設備,增加水動力和溶解氧含量,提升微生物處理藍藻的能力。
  • 武漢官橋湖藍藻水華發續
    近日,東湖官橋湖水域藍藻再度爆發,儘管昨日的一場及時雨,讓持續六日的官橋湖藍藻水華明顯減輕,但湖中遊船仍乏人問津。
  • 治理藍藻,我們準備好了嗎?
    由於汙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硫等營養元素,它們與水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如果水體不流動,再加上適宜的溫度,就會造成藍藻暴發。   中國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蔣高明介紹,藍藻是遠比人類等高等動物出現得早得多的物種,迄今為至,藍藻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33億多年。目前已知的藍藻1500多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為淡水產。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摘要 2007年5月29日太湖供水危機以來,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太湖仍存在入湖汙染負荷量大幅度超過水環境容量,蘆葦溼地面積大幅度減少,藍藻水華現象頻發等問題。
  • 長沙縣積極防控撈刀河局部水面藍藻水華現象
    下一步,長沙縣將繼續採取措施,確保藍藻水華現象得到有效防控。接到群眾反映後,長沙縣環保局、生態辦、水務局等部門,以及安沙鎮、湘龍街道等鎮街對現場進行了全面巡查。長沙縣當即組織召開撈刀河流域藍藻水華防控緊急調度會議,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還邀請了湖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相關環保專家,分析了藍藻水華現象產生的原因並提出應對措施。
  • 全國多地爆發藍藻之謎:治理方法效果多一般
    藍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之一。20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家愛爾索·巴格霍恩(Elso Sterrenberg Barghoon)在南非特蘭斯爾的無花果樹群淺燧石巖中,發現了類似細菌和藍藻的微化石。據測定,這些藍藻化石距今約31億年。到寒武紀時,藍藻特別繁盛,有學者將這個時期稱為「藍藻時代」。
  • 太湖巢湖等5月初進入藍藻水華高發期,預警和監測並不容易
    其暴發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最為明顯的是飲用水供水安全和水體生物多樣性。據預測,太湖、巢湖、滇池等流域今年1月~5月氣溫與多年平均氣溫相比增加0.5~2°C,利於藍藻水華發生。早在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就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做好2019年重點湖庫藍藻水華防控工作。自4月1日起,安徽省已啟動巢湖藍藻水華預警和應急監測工作。
  • 研究發現太湖藍藻水華暴發時間提前
    新華社南京4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太湖生態系統研究站科研人員通過對衛星遙感數據的綜合分析和計算,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近些年太湖藍藻水華暴發的時間顯著提前。湖泊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汙染現象。
  • 什麼是藍藻?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大約距今35-33億年前,藍藻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現在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85%)淡水產,少數海產。
  • 藍藻水華治理曙光初現 相關儀器設備已「待命」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國際產毒藍藻大會上,大會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宋立榮表示,總體而言,我國藍藻水華研究和治理工作成效明顯,應該理性看待藍藻水華問題,不必「談虎色變」。  此次國際產毒藍藻大會首次在亞洲召開,為什麼選擇在中國開會?宋立榮認為,一方面是我國水環境汙染引起的藍藻水華問題嚴重,另一方面是我國在水華藍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治理經驗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 滇池藍藻「現身」時間推遲
    這說明滇池治理的成效已逐步顯現出來。「以往這個時候滇池裡的藍藻已在瘋長,可今年還沒看到藍藻,是不是藍藻不會出現了?」昨日,帶著一些市民的疑問,記者採訪了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研究所何風工程師解答說:水體富營養化是發生藍藻水華的根本原因。滇池目前水質依然為重度富營養化,發生藍藻水華仍然無法避免。
  • 安徽省就加強巢湖藍藻水華應急監測工作作出部署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有效監控巢湖藍藻水華情況,確保水質穩定改善和飲用水安全,近日,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於加強巢湖藍藻水華應急監測工作的通知》,就加強巢湖藍藻水華應急監測工作提出要求。《通知》指出,結合近幾年巢湖藍藻水華發生特點,從今年起,應急監測時間由每年的4月1日—10月31日延長為每年的3月15日—11月15日。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科技治藍藻汙染遇尷尬 產業化背後是否暗影重重
    其官方網站「建言獻策」欄目開闢了《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建言獻策》專題,面向社會徵求意見和建議。  6月29日到3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赴無錫視察太湖汙染治理情況,並主持召開了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座談會。在市民家中,溫家寶還飲用了白開水。  危機的背後  在一場由藍藻帶來的綠色汙染危機頻發的同時,社會各界開始深思。
  • 生態環境部要求加大滇池藍藻防控
    記者趙偉攝近日,生態環境部下發《關於做好2019年重點湖庫藍藻水華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要做好太湖、巢湖、滇池、 洱海等流域藍藻水華防控。藍藻水華指淡水水體中藻類大量繁殖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一種特徵,主要由於含有大量氮、磷的廢汙水進入水體後,藍藻、綠藻、硅藻等大量繁殖後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的一種現象。
  • 科大團隊發現藍藻「天敵」尋找治藻新思路
    據江淮晨報報導 每年夏季,巢湖藍藻會進入快速生長期,當前,合肥全面打響巢湖藍藻防控攻堅戰。巢湖藍藻有何特性?為何如此難治理?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天敵」?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叢照,「解密」巢湖藍藻。周叢照長期從事藍藻研究,現主要研究方向為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
  • 科大團隊發現藍藻「天敵」 尋找治藻新思路
    周叢照長期從事藍藻研究,現主要研究方向為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通過多年的研究取得新突破,尋找到了巢湖藍藻水華的天敵——「噬藻體」,它可以「吃掉」藍藻。這一成果給藍藻治理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和途徑。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加速推動藍藻研究從基礎性研究走向實際應用,讓科研成果更快「走出」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