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團隊發現藍藻「天敵」尋找治藻新思路

2020-08-16 安徽網

在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的結構生物化學實驗室,學生正在對藻水樣本進行檢測。

微囊藻

冷凍電鏡下的噬藻體。

據江淮晨報報導 每年夏季,巢湖藍藻會進入快速生長期,當前,合肥全面打響巢湖藍藻防控攻堅戰。

巢湖藍藻有何特性?為何如此難治理?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天敵」?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叢照,「解密」巢湖藍藻。

周叢照長期從事藍藻研究,現主要研究方向為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通過多年的研究取得新突破,尋找到了巢湖藍藻水華的天敵——「噬藻體」,它可以「吃掉」藍藻。

這一成果給藍藻治理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和途徑。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加速推動藍藻研究從基礎性研究走向實際應用,讓科研成果更快「走出」實驗室。

湖水發臭「真兇」「微囊藻」在瘋狂生長和腐爛

7、8月份,氣溫升高,巢湖的局部水面會出現一層油漆狀的綠色,散發著一陣陣刺激性的味道,這是人們俗稱的「藍藻」。

多年來從事藍藻研究的周叢照向記者介紹,藍藻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大約產生在25億—35億年前,是最古老的自養生物之一。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藍藻獲得了極強的生存力和適應力。它只需要有營養元素就可以生存繁殖,不像其他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賴於食物鏈。」周叢照說。

「藍藻」是一個統稱,已知種類就有3000多種。其中,在巢湖,夏天以「微囊藻」為主,秋冬季又轉變為「魚腥藻」為主。

「這兩種藻在巢湖共生,有著不同的形態,微囊藻是一種單細胞,魚腥藻是多細胞形態,呈現鏈狀,這兩種藻類佔到巢湖藍藻的90%以上。」周叢照介紹,當前巢湖水面局部增多的藍藻其實主要就是「微囊藻」,這種單細胞微生物在氣溫升高時能瘋狂生長,並分泌出膠狀物質,類似糖漿一樣,將一個個細胞粘在一起,聚集成大至肉眼可見的群體,所以人們看到的藍藻呈現出粘液狀。

「上千個微囊藻聚集成膠被包裹的藻團後,一般的魚蝦無法吃掉它們,它們還能對外分泌出毒素,加上它們自身腐爛,就形成了一股難聞的腥臭味,對水質和魚蝦生存也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周叢照說。

研究新突破找到了藍藻水華的「天敵」

找到了藍藻水華的「真兇」,有沒有抑制水華的「武器」?這也是周叢照科研團隊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和探索的答案。

8月10日,記者走進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的結構生物化學實驗室。在一間低溫實驗室,擺放著一桶桶的水樣。為了研究藍藻,研究人員會定期到各個河流的入湖口收集樣本,南淝河、十五裡河、派河、兆河……一桶桶水樣瓶上寫著他們的足跡。

從2007年開始,周叢照帶領團隊從事藍藻研究。近年來經過不斷的實驗,他們的科研取得了突破,尋找到了巢湖藍藻水華的天敵——「噬藻體」。「通俗來講,噬藻體是一種病毒,它的本事是能夠『吃掉』藍藻。」周叢照說,噬藻體是一種DNA病毒,本身就是存在於自然界,宿主就是藍藻,理論上不會對其他生物產生影響。如果找到微囊藻的噬藻體,那麼就能有效幹預巢湖藍藻水華的發生。

可在實際運用中,科研人員發現藍藻很「狡猾、善變」,想治理它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目前,我們在實驗室已經分離出了15株噬藻體,其中針對巢湖微囊藻的噬藻體有四五株,但噬藻體的特異性很強,一種噬藻體只吃某種特定的微囊藻。」周叢照說,藍藻的生命力極強,適應性極強,僅微囊藻就可以在環境因素的誘導下突變成「無窮種」。

實驗成效在實驗室實現「綠水」變透明

離大面積實際應用還有距離

儘管還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但「噬藻體的組裝機制」這一科研發現,是在研究藍藻「剋星」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該研究成果已於2019年在線發表於《Structure》雜誌。

這一成果,讓周叢照萌生了一個治理巢湖藍藻的全新思路:藍藻突變需要一定時間,雖然在巢湖全流域的湖面上進行控制有現實難度,但在局部水域有操作的可能性。

「藍藻很善變,但在一個局部水域環境中,只會形成以一種藻類為主的格局,並排擠掉其他藻類的生存空間,就像獅群中只有一個獅王一樣。」周叢照說,在局部水域環境中藻種基本穩定,如果有針對性地投放與之相應的、大量的噬藻體,就可以將這一區域的藍藻在一定時期內「殺死」。周叢照說,這是他們正在研究的重點方向,目前從實驗室的效果來看,成效還是很明顯。

「我們實驗發現,當噬藻體放入實驗瓶,三四個小時後,瓶裡的藍藻就消失了,原先綠油油的水變得透明。」周叢照說。不過,周叢照也坦言,目前他們以基礎研究為主,對噬藻體的研究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距離大面積的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路程要走。

科研計劃推動實驗室成果更快走向應用

用噬藻體「吃掉」藍藻,短時間內能局部抑制藍藻的發生,但很快藍藻突變,變成另外一種具有「抗性」的藍藻,好像形成了一個「閉環」。

這一難題如何破解?

在治療愛滋病上有一種療法「雞尾酒療法」,是這一種混合藥物療法,通過多種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來治療愛滋病,以減少單一用藥產生的抗藥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這一療法或許也可以用在藍藻治理上,我們的想法是將多種噬藻體混合在一起,從而提高抑制藍藻的效力。」

周叢照進一步表示,他們還計劃對噬藻體進行人工改造和合成,增強噬藻體廣譜性地「吃掉」藍藻的能力。同時,通過建立藍藻的預警機制,在藍藻爆發前期,每天對水樣進行監測,分析是哪一種藻類,提前增殖大量的噬藻體。

「這是我們當前開展噬藻體研究的一個思路和方向,希望藉此能推動實驗室成果走向應用。」周叢照說。

■專家建議

多種治理藍藻途徑:控汙、清淤和引種沉水植物

8月1日以來,隨著氣溫升高,巢湖藍藻快速生長。受東南風影響,藍藻水華在巢湖西北湖區即濱湖新區附近湖岸線集聚。對此,合肥市已全面打響巢湖藍藻防控攻堅戰,集中優勢力量開展打撈工作,最大限度減輕對周邊市民生活的影響。

對於巢湖藍藻治理,周叢照也給出幾點建議:

建議一:控汙

「巢湖的富營養化是每年都發生水華汙染的根本原因,從根本上來說,只有去湖水的富營養化才能控制藍藻水華的爆發。」周叢照說,「消耗巢湖現有的營養源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富營養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說,巢湖治理是一個攻堅戰、持久戰,不會在短短幾年內就一下子把巢湖藍藻治理好。

建議二:清淤

藍藻一般在夏天爆發,在冬天會沉入水底,在湖底與泥土混合,等到第二年陽光照射,溫度上升之時,又迎來生長期。「清淤也會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周叢照說,在秋末冬初時,當藍藻沉入湖底後,如果能將淤泥清理,將泥中藻種清走,有助於減少第二年藍藻生長。

建議三:引種沉水植物

周叢照還建議在巢湖岸邊引種沉水植物,因為沉水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與藍藻「爭奪食物」。「重建生態系統是一個長期過程,在種植沉水植物之時,也要注意移除營養源。」周叢照說,在巢湖北岸有一處蘆葦蕩,冬天腐爛在水中,也會產生一定的營養源,「建議在冬天對蘆葦進行收割,減少營養源。」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瑜香

相關焦點

  • 科大團隊發現藍藻「天敵」 尋找治藻新思路
    巢湖藍藻有何特性?為何如此難治理?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天敵」?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叢照,「解密」巢湖藍藻。周叢照長期從事藍藻研究,現主要研究方向為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
  • 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
    一、藍藻爆發的原因及危害1.藍藻爆發的原因廢水汙水排入水體中,導致氮磷等營養物質過多,在光照和溫度適宜的季節,水中藍藻等藻類大量繁殖並聚集,藍藻大量聚集的現象稱為水華或者赤潮。2.藍藻爆發的危害(1)藍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溶解氧,同時漂浮在水面上阻擋陽光投射到水下,水下其他藻類和水生植物無法生存,進一步降低了水中溶解氧,可導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死亡藻類、水生動物屍體腐敗使水富營養化,嚴重威脅水中生態系統。(2)死亡藍藻會釋放藻毒素,含一定濃度藻毒素的水體可使魚卵變異、魚類生長異常,藍藻水華爆發嚴重影響水生態環境健康。
  • 「水華」催生一個新產業 德林海讓藍藻治理不再難
    記者近日走訪了專注藍藻治理的無錫德林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德林海」),找尋上述問題的答案。「水華」事件催生一個產業2007年5月,太湖藍藻暴發,引發無錫飲用水危機。從那時起,人們開始注意到藍藻這一單細胞原核生物,以及由於水體富營養化導致的藍藻暴發生態問題。
  • 藍藻局部發生 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考驗
    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歷經多年治理,為何太湖藍藻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以科學系統地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國內相關專家。
  • 科普—認識藍藻及藍藻水常見處理方案
    這種器官能使藍藻漂浮在水體表層,從而使藍藻較其它藻類具有優先利用光能的優勢,而藍藻一旦在養殖水體中形成優勢,會大量漂浮在水體表層,遮光並優先利用陽光,使其它藻類無法利用光能,無法繁殖,最後整個養殖水體中只有藍藻。藍藻爆發後不要使用磷肥、和任何含磷的農藥,否則會加速藍藻的生長。2、藍藻喜高溫、靜水、強光的環境。
  • 電子科大科研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
    這是電子科大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該發現是在該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的原創成果,標誌著該校在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  量子材料以及量子相變是本世紀凝聚態物理與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自高溫超導發現以來,二維量子金屬態的存在及其形成機制是三十多年來國際學術界一直懸而未決的重要物理問題。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藍藻生長期內通過光合作用細胞增殖,水柱體的藻類總量迅速增加;高峰期藍藻密度達到最大,出現氣囊與膠鞘,在合適的氣象、水文條件下上浮,水面呈鮮亮的綠色;衰亡期藍藻開始腐爛降解,藍藻衰亡5天後變為黃綠色,衰亡22天後變為淺黃色,衰亡50天後變為白色。「太湖突然出現水華暴發並非藻類在短時間內連續快速生長所致,而是已存在、分散在水體中的藻類上浮、聚集、遷移至水面並為人們肉眼所見的過程。
  • 藍藻成太湖揮之不去的憂傷 每年要花7000萬治理
    藍藻和細菌一樣,屬於「原核生物」,又叫藍細菌、藍綠菌或藍綠藻,是單細胞生物(0.1-10以上微米級的),肉眼無法看到,以細胞群形式出現時才容易看見。藍藻的出現,在植物進化史上是一個巨大飛躍。因為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發揮了巨大作用。
  • 治理藍藻,我們準備好了嗎?
    當我們回首盤點2007年環境科技成果時,不能不想到這樣的問題:藍藻還會暴發嗎?我們找到治理藍藻的技術了嗎?   2007不能忘記的記憶   藍藻此起彼伏引發危機   2007年5月,太湖無錫流域大面積藍藻暴發,遭到藍藻汙染的、散發著惡臭味的水湧進了自來水廠,然後通過管道流進了千家萬戶。
  • 河北科大:未發現韓春雨團隊主觀造假
    IT之家9月1日消息 此前因為《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一篇被認為是「諾獎級」基因編輯技術論文發表,韓春雨團隊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但卻遭學術界質疑。昨天,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撤稿文章不具備重新發表基礎,並未發現造假情況。
  • 太湖藍藻局部發生,該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而無錫正地處太湖北部,夏季太湖盛行東南風(S),無錫處於下風向,整個太湖生長的藍藻均被吹到了太湖無錫水域,加之無錫湖岸線綿延曲折,湖灣又眾多。這些湖灣多變的地形地貌,使藍藻易進難出,也致使其快速聚集。「想要有效控制藍藻暴發風險就必須對藍藻生長機制及其影響因素有清晰認識。經過多年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國內學術界對此已有較清晰的認識。」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勇教授說。
  • 中國科大團隊研製出一種新型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中新網合肥1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曾傑教授團隊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鮑駿教授團隊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該催化劑為超立方體框架結構,在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反應中表現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為今後相關電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 Nature:藍藻細菌與藍藻的親緣關係
    藍藻細菌是在環境中無所不在的細菌,它在地球化學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大氣早期的氧化,這是由於它具有生氧光合作用的能力。由於藍藻細菌很早就從其他菌株中分支出來,並且沒有其他有關的分類群被人們所發現,因此對它們的進化一直知之甚少。
  • 中國科大科研人員揭開藍藻光合作用關鍵面紗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5月27日電 (吳蘭 楊凡)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上獲重大突破,揭開藍藻光合作用的「關鍵先生」神秘面紗——催化酶RuBisCO的組裝調控機理。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日前,有媒體報導:因氣溫快速升高,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上看到,這裡靠岸堤的一側確實已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現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
  • 和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 武漢科學家巧用超聲波治理藍藻
    研發這項技術的,正是跟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李仁輝和其團隊。人物簡介李仁輝,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從事藍藻水華的研究30多年,對藍藻的分類、藍藻水華的監測以及藍藻水華的治理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 浙江一水庫藍藻爆發 40噸鰱魚被運來當「救兵」(圖)
    本報通訊員錢鵬鶴攝   原標題:蒼南第二大水庫藍藻爆發   請來40噸鰱魚當「救兵」專家說,鰱魚以浮遊植物為主食,正好是藍藻的天敵   「以魚養水」在當地有過成功經驗,今後將嘗試引進更多魚類改善水質   白天氣溫30℃以上;到了傍晚,電閃雷鳴、大雨傾瀉。
  • 科學家發現藍藻代謝與環境適應的新途徑
    科學家發現藍藻代謝與環境適應的新途徑 2018-04-1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該研究利用動態代謝流量組與代謝組分析技術發現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並且揭示了該途徑為藍藻適應環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進化及生態學意義。  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適應外界營養環境變化的代謝系統及調控機制。例如,陸生動物進化出著名的鳥氨酸-尿素循環,用於處理食物中蛋白質分解代謝所產生的大量氨,而細菌和植物缺乏這一代謝途徑。
  • 波恩大學發現藍藻細菌可產油 或用於汽車發動機
    波恩大學植物分子生理學和生物技術研究所(IMBIO)的生物學家Peter D rmann教授解釋表示:「這是第一次證明藍藻細菌也能做到這一點。」 到目前為止,專家們都一直認為藍藻細菌不具備此種特性,畢竟,只是一種細菌,即使其俗稱「藍綠藻」似乎表明其不是細菌。不過,此種細菌在許多方面與植物有很大的不同:與橄欖樹相比,藍藻細菌與大腸桿菌的關係更近。
  • 研究發現太湖藍藻水華暴發時間提前
    新華社南京4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太湖生態系統研究站科研人員通過對衛星遙感數據的綜合分析和計算,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近些年太湖藍藻水華暴發的時間顯著提前。湖泊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汙染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