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科研人員揭開藍藻光合作用關鍵面紗

2020-12-05 安徽網

Raf1調控RuBisCO組裝和成熟的模式圖。 中國科大供圖

中新網合肥5月27日電 (吳蘭 楊凡)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上獲重大突破,揭開藍藻光合作用的「關鍵先生」神秘面紗——催化酶RuBisCO的組裝調控機理。

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

國際學術著名期刊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自然-植物》2020年5月25日在線發表了上述最新研究成果。

RuBisCO酶是植物光呼吸的關鍵酶,其在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利用太陽能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起來,既可降低溫室效應,還可充分利用無機碳源,形成碳水化合物,以維持植物體的生命。有研究發現,向植物中添加這種酶,可以有效促進植物生長。然而這種酶的催化效率極低,一個RuBisCO全酶每秒鐘只能催化3~10個二氧化碳分子的轉化。

藍藻通過二氧化碳濃縮機制,可以有效提高RuBisCO的催化效率。將藍藻的二氧化碳濃縮系統引入植物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和產量的方法,然而迄今為止對於RuBisCO組裝和成熟的精細過程仍然不清楚,極大制約了RuBisCO的活性優化和產業應用。

在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的方法和生化手段,揭開了催化酶RuBisCO發揮功效的神秘面紗,解析了其組裝和調控的多步動態構象和分子機制,為進一步利用RuBisCO酶服務人類奠定了分子基礎。

「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藍藻,然後加以利用,而不是也不可能簡單地將它徹底消滅。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其生命力非常旺盛。由於前些年淡水湖泊水體受到汙染,藍藻過度繁殖而導致水華,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周叢照教授說,「但另一方面,藍藻也可以消耗大量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還可能用於生產下一代新型綠色能源。因此,藍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揭示藍藻光合固碳關鍵酶的作用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中科大揭示藍藻光合作用關鍵機制
    記者5月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其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上述最新研究成果於5月2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上。
  • 中國科大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中獲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進程中起重要作用。藍藻光合作用中,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長期未被認識。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科大團隊發現藍藻「天敵」尋找治藻新思路
    在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的結構生物化學實驗室,學生正在對藻水樣本進行檢測。據江淮晨報報導 每年夏季,巢湖藍藻會進入快速生長期,當前,合肥全面打響巢湖藍藻防控攻堅戰。巢湖藍藻有何特性?為何如此難治理?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天敵」?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叢照,「解密」巢湖藍藻。周叢照長期從事藍藻研究,現主要研究方向為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
  • 科大團隊發現藍藻「天敵」 尋找治藻新思路
    在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的結構生物化學實驗室,學生正在對藻水樣本進行檢測。微囊藻。冷凍電鏡下的噬藻體。據江淮晨報報導 每年夏季,巢湖藍藻會進入快速生長期,當前,合肥全面打響巢湖藍藻防控攻堅戰。巢湖藍藻有何特性?為何如此難治理?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天敵」?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叢照,「解密」巢湖藍藻。周叢照長期從事藍藻研究,現主要研究方向為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
  • 上海科大開發新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能量轉換效率超20%
    人工光合作用不僅可以實現CO2的減排,還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方便存儲的化學能,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策略,從上個世紀以來就吸引了全球科學家持續而廣泛的研究興趣。然而在本項工作之前,即使使用CO2電還原活性最高的金催化體系,太陽能到化學能的最高能量轉換效率也不到18%。
  • 世界紀錄:上科大開發首個轉換效率過20%的二氧化碳人工光合系統
    看最硬核的高校科研!近日,上科大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CO2)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相關工作以「An Artificial Photosynthetic System with CO2-Reducing Solar-to-Fuel Efficiency Exceeding 20%」為題,在國際知名期刊《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布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林柏霖(中國科大9819校友)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
  • 光合固碳關鍵酶組裝精細調控機理獲闡釋—新聞—科學網
    5月25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闡明了藍藻分子伴侶Raf1協助RuBisCO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
  • 美國科學院院士楊培東做客中國科大「大師論壇」
    為了實現這一設想,半導體吸收太陽光與催化反應的結合便成為關鍵難點。在介紹了自然界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工作過程後,楊培東就人工光合作用的科研發展歷程進行了詳細介紹。Arthur Nozik等人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基於光二極體的設計想法,但是由於材料的不完善性使得該設計近幾年才在楊培東的實驗室有了大的突破。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腫瘤代謝新機制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腫瘤代謝新機制 2015-04-03 中國新聞網 楊保國 吳蘭 ,科研人員發現在營養匱乏條件下,腫瘤代謝異常的新機制,癌基因cMyc誘發的絲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的激活對於癌症的發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美國專家:若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月球「面紗」或將被中國揭開
    就在24號的凌晨4點30分,中國又一次對月球邁出了探索的腳步,成功發射了嫦娥五號運載火箭,一切都在按照預估的計劃運行著,這次嫦娥五號的成功升天,意味著中國將成為第三個前往月球取樣的國家,對月球的形成和其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
    2020年7月13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native
  • 識藍藻「廬山真面目」 探究藍藻水華暴發之因
    本版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6月14日,安徽巢湖西壩口至雙橋河段1.5公裡沿湖水面出現大片藍藻集聚現象,一時間湖水被染成綠色。小小的藍藻究竟為何物?我們一起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   藍藻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類,據考證,大約在34億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藍藻能進行光合自養。
  • 青島能源所藍藻生物液體燃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藍藻是一類能夠進行植物型放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細胞結構相對簡單,生長迅速,遺傳操作體系成熟,易於基因工程改造。通過基因工程改造藍藻,可以構建高效定向生物合成生物液體燃料的代謝途徑,實現在單一生物體內從太陽能和二氧化碳到生物液體燃料的直接轉化及胞外分泌,對開發新一代光合能源微生物系統、解決生物質資源不足這一生物質能源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光合螢光儀 應用過程中的優缺點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現象,它是能把太陽能轉化為穩定的化學能貯藏在有機物中的過程,是維持地球上物質循環的關鍵環節,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提高光合作用對於提高作物產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光合作用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光合儀作為的測定光合速率的儀器之一,在農學,生理,園藝,林學等多個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 揭開生物復甦的神秘面紗
    論文通訊作者、南古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研究員王博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歷時10年,在陝西銅川的野外地層踏勘,終於揭開了生物復甦的一層神秘面紗。」生物復甦時間漫長人類出現之前,在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極端氣候事件(如極冷或極熱的氣候事件),最著名的是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比如,人們所熟知的恐龍滅絕,發生於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
  • 中國科大揭示光合固碳關鍵酶RuBisCO組裝的精細調控機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周叢照教授、陳宇星教授課題組闡明了藍藻分子伴侶為了應對環境中CO2濃度的不斷降低,藍藻進化出CO2濃縮機制(CCM),通過羧酶體包裹將藍藻的CCM系統引入植物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提高植物光合效率的方法,然而迄今為止對於RuBisCO組裝和成熟的精細過程仍然不清楚,極大限制了RuBi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