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能源所藍藻生物液體燃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藍藻是一類能夠進行植物型放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細胞結構相對簡單,生長迅速,遺傳操作體系成熟,易於基因工程改造。通過基因工程改造藍藻,可以構建高效定向生物合成生物液體燃料的代謝途徑,實現在單一生物體內從太陽能和二氧化碳到生物液體燃料的直接轉化及胞外分泌,對開發新一代光合能源微生物系統、解決生物質資源不足這一生物質能源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基因工程藍藻製備生物液體燃料,近兩年已經引起國際生物質能源學術界與企業界的廣泛關注。

在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殼牌公司國際合作項目等大力支持下,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代謝工程團隊呂雪峰研究員等對基因工程藍藻合成乙醇、脂肪醇、脂肪烴開展了系列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Metabolic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期刊上。

9月26日,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DOI: 10.1039/C2EE22675H)在線發表了該團隊基因工程藍藻合成生物乙醇的研究工作。通過在藍藻中引入外源丙酮酸脫羧酶與乙醇脫氫酶,研究實現了乙醇在藍藻細胞的合成。針對藍藻合成乙醇過程中副產物乙醛積累的問題,篩選和表徵了一系列來源於不同藍藻的乙醇脫氫酶酶活性,並將其中催化性質最佳的乙醇脫氫酶替換外源乙醇脫氫酶,提高了藍藻乙醇產量。針對藍藻乙醇產率低的問題,通過在藍藻基因組不同位點引入2個拷貝的丙酮酸脫羧酶和乙醇脫氫酶基因,實現了這兩個關鍵酶在藍藻中的高效表達,使得藍藻乙醇產量大幅提高(5.5 g/L, 212 mg/L/day),這一產量為目前文獻報導的藍藻乙醇最高產量。

此前,研究人員在藍藻中分別引入7個不同來源的脂醯輔酶A還原酶基因,發現其中3個基因的表達被證明能夠實現長鏈脂肪醇在藍藻的合成。這是國內外光合生物細胞中合成脂肪醇的首次報導,為脂肪醇生產提供了一條頗具潛力的技術路線。相關成果發表在Metabolic Engineering(2011, 13:169-176)。

通過基因敲除和表型分析,研究發現脂醯ACP合成酶對於藍藻脂肪烴生物合成至關重要,敲除該基因的突變株,脂肪烴含量下降90%。進一步研究證明,藍藻脂肪烴合成途徑的前體脂醯ACP,主要來源於細胞膜脂的水解,而非脂肪酸從頭合成途徑。這為解析藍藻脂肪烴合成調控機制和基因工程改造藍藻高效合成脂肪烴奠定了基礎(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2012,5:17)。

以上研究,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生物燃料分子在單一光合藍藻細胞內的合成,而且證明了通過代謝工程和遺傳學相關技術提高藍藻生物燃料合成的潛力,為基因工程藍藻高效製備生物液體燃料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論文連結:

1. Energy Environ. Sci., available online 26 Sep 2012, DOI: 10.1039/C2EE22675H

2.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2012,5:17

3. Metabolic Engineering, 2011, 13:169-176

圖1 藍藻液體燃料的生物合成途徑

圖2 藍藻生物乙醇(A)質粒構建;(B)生長曲線;(C)乙醇產率;(4)關鍵酶活分析

相關焦點

  • 青島能源所在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器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劉愛驊等在基於木糖脫氫酶表面展示體系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生物燃料電池是指以微生物或酶為催化劑,將生物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物質材料具有來源豐富、可再生等優點,在可持續能源材料開發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以海洋中豐富的海藻多糖、甲殼素等生物質材料為基礎,研究開發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J Mater Chem等雜誌,並有多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 青島能源所等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青島能源所等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5-02-04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團隊研究員馮銀剛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柯莎
  • 青島能源所構建高效產烴細胞工廠研究獲進展
    脂肪烴是液體化石燃料的主要組成部分,具有高能量密度、低吸溼性和低揮發性等優點,並且與現有發動機和運輸設備有著較好的兼容性。隨著藍細菌等天然產烴微生物脂肪烴合成途徑的發現,利用這類天然途徑作為合成生物學元件構建高效細胞工廠,成為一種可持續、可再生製備脂肪烴生物燃料的潛在途徑。
  •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所海洋微藻項目進入產業化開發
    近年來,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圍繞海洋微藻生物能源與資源化利用等領域,逐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示範到產業化開發的完整的研發鏈條,海洋藻類項目的技術和系列產品研發開始領跑世界,取得重要突破。該所創立了基於單細胞技術的微藻種質資源高通量篩選與定向遺傳改造平臺,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微藻產油的遺傳與調控機制,為獲得適於工業化放大的優質藻種資源奠定基礎;發展了高效的微藻生物膜貼壁培養新技術並建成中試系統,培養產率高達6~8噸/畝/年,微藻光合效率平均達到了10%以上,為目前國際報導最高水平。
  • 青島能源所等在嗜熱菌微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問題的解答對於生命起源研究、極端生物資源的挖掘、工業微生物的馴化等均具重要的意義。部分嗜熱菌具有耐高溫、高效降解纖維素、共利用五碳糖六碳糖等生理特性,在整合生物加工技術(Consolidated BioProcessing;CBP)等纖維素燃料技術路線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 2015-03-23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日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於葡萄糖/氧氣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實現了L-半胱氨酸的高靈敏檢測,有望應用於臨床檢測。
  • 小桐子生物柴油製備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柴油作為環境友好、可再生、優質清潔的生物燃料,不僅能夠增強我國石油安全,還有利於改善環境、促進農村發展。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一行調研青島能源所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一行調研青島能源所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2020-08-11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的微藻細胞工廠—新聞...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程謨傑研究員帶領中高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團隊和美國密蘇裡大學堪薩斯城分校陳曉波助理教授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合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 臺灣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訪問青島能源所
    座談會現場11月4日,臺灣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資深顧問張清風、秘書長萬其超等率「2011兩岸科技主管交流訪問團」一行8人到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訪問交流座談中,臺灣大學教授陳發林代表訪問團介紹了臺灣地區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與發展規劃,並著重介紹了臺灣生物燃料研發布局與進展。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所長蔣國平介紹了其團隊在海洋浮遊生物與微生物環境生態檢測方向的科研內容。雙方均認為,臺灣地區科研院校與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在諸多方向存在合作潛力,雙方將深化溝通與交流,充分利用海峽兩岸各類渠道開展實質性科技合作。
  • 地溝油有了新用途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這項技術讓它變身二代生物柴油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傳來喜訊:該研究所與河北常青集團石家莊常佑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聯合攻克沸騰床改造均相加氫工藝生產二代生物柴油技術,並在常佑生物能源公司20萬噸/年規模二代生物柴油生產裝置上實現成功開車,標誌著中科院青島能源所ZKBH均相加氫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採用液態分子催化成功量產商業化二代生物柴油的技術。
  • 地溝油有了新用途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這項技術讓它變身二代生物柴油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傳來喜訊:該研究所與河北常青集團石家莊常佑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聯合攻克沸騰床改造均相加氫工藝生產二代生物柴油技術,並在常佑生物能源公司20萬噸/年規模二代生物柴油生產裝置上實現成功開車,標誌著中科院青島能源所ZKBH均相加氫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採用液態分子催化成功量產商業化二代生物柴油的技術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這項技術讓地溝油有了新用途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傳來喜訊:該研究所與河北常青集團石家莊常佑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聯合攻克沸騰床改造均相加氫工藝生產二代生物柴油技術,並在常佑生物能源公司20萬噸/年規模二代生物柴油生產裝置上實現成功開車
  • Catal.等最新頂刊發文看生物燃料電池研究進展
    長期以來,生物燃料電池以其原料來源廣泛、對環境更友好等優點而受到科學研究的高度關注。因此,我們匯總了近期發表在頂刊的生物燃料研究,梳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Nat. Mater.:生物燃料賦能體液葡萄糖檢測n型半導體聚合物可以通過電子轉移產生信號,在檢測器件等應用方向上被認為極具發展前景。
  • 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大力發展核電是我國能源結構升級、實現經濟社會良性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與核能發展密切相關的放射性廢物處理與處置成為影響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石偉群課題組在超分子固相材料用於放射性陰離子分離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陰離子自適應晶態陽離子材料用於高鎝酸根捕獲》)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在
  • 【中國科學報】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微藻細胞工廠
    日前,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研究證明,自然界中存在對於二十碳五烯酸(EPA)、亞油酸(L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分子具有選擇性的II型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2),並基於此示範了甘油三酯(TAG)之PUFA組成「定製化」的工業微藻細胞工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青島能源所發現pH依賴蛋白質相互作用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研究員馮銀剛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能源微生物的一對相互作用蛋白質模塊中發現一種獨特的pH依賴的雙結合位點切換現象,並闡明其化學和結構機制。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鋅/石墨電池研究中獲進展
    低成本、長壽命、高功率的二次電池是實現電網規模儲能來利用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有效途徑之一。石墨正極具有成本低、環境友好的特性,而鋅負極具有體積能量密度高、儲量豐富、鋅沉積/溶解過電位低等優點,因此,結合鋅負極與石墨正極各自優點的鋅/石墨雙離子電池在電網規模儲能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