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

2015-03-23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具有簡易、廉價、不需外加電源等優點,可望在環境檢測、食品安全、生物醫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日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於葡萄糖/氧氣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實現了L-半胱氨酸的高靈敏檢測,有望應用於臨床檢測。相關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 (C. Hou, et 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 87, 3382−3387)

  生物燃料電池利用酶或產電微生物為生物催化劑,通過電化學途徑把生物質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從而提供清潔的能源。此前,生物傳感技術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系列基於微生物表面展示酶的高性能生物燃料電池L. Xia, et al.,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3, 44, 160–163; Q. Lang, et al.,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4, 51, 158–163; C. Hou, et 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86, 6057–6063.)。近日,該團隊博士後侯傳濤等人分別以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型葡萄糖脫氫酶(FAD-GDH)和漆酶(laccase)製備生物陽極和生物陰極,構築了高性能的葡萄糖/氧氣生物燃料電池,最大輸出功率密度98 μW cm-2,開路電位高達0.78 V。進一步研究發現,Cu2+可以明顯抑制該燃料電池的開路電位,而L-半胱氨酸(L-Cys)通過與Cu2+作用形成Cu-S鍵,能夠除去電極表面的Cu2+,從而有效地恢復燃料電池的開路電位。利用該原理設計開發了自供電的L-半胱氨酸傳感器(如圖)。

  測試結果表明,該自供電的傳感器檢測L-半胱氨酸的線性範圍為20 nM - 3 μM,檢出限達10 nM,遠低於已報導的其它電化學方法。其它胺基酸和穀胱甘肽的存在不影響L-半胱氨酸的測定。該傳感器簡單、靈敏、特異,有望在L-半胱氨酸的臨床檢測中得到應用。

  上述研究由研究員劉愛驊主持完成,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博士後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檢測L-半胱氨酸的原理圖

 

  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具有簡易、廉價、不需外加電源等優點,可望在環境檢測、食品安全、生物醫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日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於葡萄糖/氧氣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實現了L-半胱氨酸的高靈敏檢測,有望應用於臨床檢測。相關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 (C. Hou, et 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 87, 3382−3387)。
  生物燃料電池利用酶或產電微生物為生物催化劑,通過電化學途徑把生物質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從而提供清潔的能源。此前,生物傳感技術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系列基於微生物表面展示酶的高性能生物燃料電池(L. Xia, et al.,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3, 44, 160–163; Q. Lang, et al.,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4, 51, 158–163; C. Hou, et 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86, 6057–6063.)。近日,該團隊博士後侯傳濤等人分別以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型葡萄糖脫氫酶(FAD-GDH)和漆酶(laccase)製備生物陽極和生物陰極,構築了高性能的葡萄糖/氧氣生物燃料電池,最大輸出功率密度98 μW cm-2,開路電位高達0.78 V。進一步研究發現,Cu2+可以明顯抑制該燃料電池的開路電位,而L-半胱氨酸(L-Cys)通過與Cu2+作用形成Cu-S鍵,能夠除去電極表面的Cu2+,從而有效地恢復燃料電池的開路電位。利用該原理設計開發了自供電的L-半胱氨酸傳感器(如圖)。
  測試結果表明,該自供電的傳感器檢測L-半胱氨酸的線性範圍為20 nM - 3 μM,檢出限達10 nM,遠低於已報導的其它電化學方法。其它胺基酸和穀胱甘肽的存在不影響L-半胱氨酸的測定。該傳感器簡單、靈敏、特異,有望在L-半胱氨酸的臨床檢測中得到應用。
  上述研究由研究員劉愛驊主持完成,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博士後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檢測L-半胱氨酸的原理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青島能源所在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器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劉愛驊等在基於木糖脫氫酶表面展示體系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生物燃料電池是指以微生物或酶為催化劑,將生物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高性能鎂電池用凝膠聚合物電解質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高性能鎂電池用凝膠聚合物電解質 2019-02-02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基於以上研究背景,依託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建設的青島儲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硼氫化鎂與聚四氫呋喃端羥基的原位交聯反應,在玻璃纖維骨架上構建了一種能夠可逆地沉積溶解鎂的凝膠聚合物電解質體系。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的微藻細胞工廠—新聞...
  •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所海洋微藻項目進入產業化開發
    近年來,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圍繞海洋微藻生物能源與資源化利用等領域,逐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示範到產業化開發的完整的研發鏈條,海洋藻類項目的技術和系列產品研發開始領跑世界,取得重要突破。該所創立了基於單細胞技術的微藻種質資源高通量篩選與定向遺傳改造平臺,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微藻產油的遺傳與調控機制,為獲得適於工業化放大的優質藻種資源奠定基礎;發展了高效的微藻生物膜貼壁培養新技術並建成中試系統,培養產率高達6~8噸/畝/年,微藻光合效率平均達到了10%以上,為目前國際報導最高水平。
  • Catal.等最新頂刊發文看生物燃料電池研究進展
    這一可逆微型化葡萄糖傳感器本質上是一種酶偶聯的有機電化學電晶體,聚合物薄膜具有高比電容和接受輸運電子能力,還能通過薄膜表面的乙二醇支鏈使得酶和聚合物共軛單元進行電子偶聯,最終實現可跨越6個數量級的檢測範圍。這一n型聚合物也被作為負極材料,與聚合物正極結合形成酶燃料電池,可將葡萄糖和氧氣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這一全聚合物生物燃料電池在檢測葡萄糖容量方面表現出優異的性能,並且該檢測性能能維持超過30天。
  • 微生物燃料電池的未來在哪?
    在各種替代能源中,燃料電池對清潔電能的生產有了極大的興趣。燃料電池通過電化學反應產生電力,通過在陽極處氧化諸如氫和醇的燃料,以及在陰極處還原氧化劑,通常是氧氣。燃料電池將通過提供的燃料和氧化劑產生電力,伴隨著熱量和水作為副產品。酶燃料電池(EFC)和微生物燃料電池(MFC)是燃料電池的子類別,它們具有相似的能量生產操作原理。
  • 寧波材料所等研製出3kW石墨烯基鋁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一直以來,鋁燃料電池面臨諸多技術瓶頸,如錳氧化物催化劑活性不高、空氣陰極極化電阻較大、陽極鋁析氫自腐蝕嚴重、熱控制難及難以二次啟動等,使得鋁燃料電池產業化應用進展緩慢。2017年開發出高性能石墨烯基鋁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如圖1),並成功研製出能量密度510Wh/kg、容量20kWh、輸出功率1000W的基於石墨烯空氣陰極的鋁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 利用紙基生物燃料電池為一次性電子產品供電
    CWnednc法國公司BeFC(Bio-enzymatic Fuel Cells)開發的紙基超薄可攜式生物燃料電池系統使用生物催化劑代替化學或昂貴的金屬催化劑,將天然基材(例如葡萄糖和氧氣)轉化為電力。
  • 美國初創公司已開發出無電池工業傳感器
    傳感器在這些預測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傳感器也有自己的缺點,其中許多是由於其電池的能源供應有限和壽命有限造成的。傳感器不斷地將這些數據發送到Everactive基於雲的儀錶板,為用戶提供實時的見解、分析和警報,幫助他們充分利用工業物聯網設備的力量。
  • 一種微型生物電池為一次性物品網際網路供電
    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微型生物電池,可以為這些一次性傳感器供電。一次性物品的網際網路是一種現象,其中無線傳感器連接到幾乎任何類型的設備上,以便通過網際網路提供最新信息。例如,可以在食品包裝上安裝一個傳感器來監測食品內部的新鮮度。
  • 生物燃料電池研發獲突破 巨頭搶入布局
    生物燃料電池研發獲突破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在基於細菌表面展示酶的生物燃料電池研發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開發出具有較高能量輸出和穩定性的新型生物燃料電池。該電池在連續工作55小時後仍可保持84%的最大輸出功率,表現出很高的穩定性。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其有望作為心臟起搏器電源和可攜式電源得到廣泛應用。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鋅/石墨電池研究中獲進展
    低成本、長壽命、高功率的二次電池是實現電網規模儲能來利用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有效途徑之一。石墨正極具有成本低、環境友好的特性,而鋅負極具有體積能量密度高、儲量豐富、鋅沉積/溶解過電位低等優點,因此,結合鋅負極與石墨正極各自優點的鋅/石墨雙離子電池在電網規模儲能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 【中國科學報】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微藻細胞工廠
    日前,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研究證明,自然界中存在對於二十碳五烯酸(EPA)、亞油酸(L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分子具有選擇性的II型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2),並基於此示範了甘油三酯(TAG)之PUFA組成「定製化」的工業微藻細胞工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青島能源所藍藻生物液體燃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藍藻是一類能夠進行植物型放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細胞結構相對簡單,生長迅速,遺傳操作體系成熟,易於基因工程改造。通過基因工程改造藍藻,可以構建高效定向生物合成生物液體燃料的代謝途徑,實現在單一生物體內從太陽能和二氧化碳到生物液體燃料的直接轉化及胞外分泌,對開發新一代光合能源微生物系統、解決生物質資源不足這一生物質能源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青島能源所首次開發出一種改善鋅電池穩定性的水合熔鹽鋅基電解質
    近日,青島能源所的崔光磊研究員另外,被丁二腈替換掉的水分子仍被鋅離子的溶劑化層及被電解質獨特的共熔結構網絡所束縛而以類似結合水的「被束縛」狀態而存在。當將一種含有硫的醌類聚合物(聚(2, 3-二硫基-1, 4-對苯醌)(PDB))作為鋅離子電池的正極時,該水合熔鹽有效減少了有機正極的溶解。
  • 寧波材料所等研製出石墨烯基鋁燃料電池
    來源: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對電力能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人類社會活動對電源需求以及經濟性要求越來越高,現有的柴油發電機組、鉛酸電池、鋰離子電池、氫燃料電池等電源難於完全滿足人們對電源的安全性、經濟性和長續航等多樣化需求。金屬燃料電池,又稱為金屬空氣電池或金屬空氣燃料電池,是一種將鎂、鋁等輕金屬為燃料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 利用汗液的柔性生物燃料電池問世
    美歐國際研究團隊最近開發出一種獨特的可貼在皮膚上的新型柔性可伸展器件,其能通過改變汗液中的化合物產生電能,可持續點亮LED(有機發光二極體),堪稱一種生物燃料電池。這項研究為開發由自主且環境友好的生物電池提供動力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開闢了新途徑。相關論文發表在25日的《先進功能材料》上。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基於3D雷射誘導的石墨烯可伸縮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可自供電可穿戴設備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煥宇教授科學與力學系的多蘿西·奎格(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教授Huanyu" Larry" 程煥宇教授帶領的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自供電,可拉伸的系統,該系統將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
  • 美國研究出效率近100%生物燃料電池
    美國物理學會物理中心周一公布,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高效的新生物燃料電池原型,能夠通過酶蛋白從糖中獲取能量,理論效率將近100%。未來,這種新型原料電池或將取代傳統鋰電池。這種新型生物電池,能近乎百分之百提取出糖分子所蘊含的能量,並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在這之前,生物電池之前提取的能量只有六分之一。
  • [圖]溫差發電:飛行用「自供電傳感器」將很快到來
    根據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的創新工場和維也納科技大學的報告稱,其正在開發一個用於監控飛行器完整性的"自供電傳感器"項目,且這個溫差能量採集模塊(thermoelect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