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汗液發電,美歐國際研究團隊研發新型柔性生物燃料電池
策劃&撰寫:韓璐 近日,美歐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柔性可伸展器件,令人關注的是,該器件能夠通過改變汗液中的化合物來產生電能,堪稱生物燃料電池。
-
汗液動力燃料電池未來可用於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2016年6月,英國巴斯大學、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及布里斯托生物能源中心的研究人員共同推出了一款微生物燃料電池,利用尿液充當燃料進行發電。這種電池每個成本只需1-2英鎊,同時這種燃料源非常可靠,是對廢物的再利用。 不過,科學家對新型生物燃料電池的探索從未停止。
-
單室無膜微生物燃料電池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應用研究
微生物燃料電池(MFC)作為一種能夠自組裝、自修復、自我維持、環境友好的生物電源,不僅能充分利用人體汗液、唾液、血液等體液中的有機物,將其中豐富的化學能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還具有相當高的生物兼容性和電化學穩定性。目前,以微生物燃料電池作為電源的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主要面臨著輸出電流密度低、輸出功率低等重大挑戰。
-
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對汗液、淚液及唾液...
基於人體運動獲取汗液的表皮生物傳感器 表皮可穿戴生物傳感器的早期進展集中在對單一標誌物進行分析。臨時紋身生物傳感器裝備了絲網列印的柔性電路,可與皮膚進行長時間的直接接觸,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生物傳感平臺。 2013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系的團隊通過表皮傳感器對人體運動過程中汗液乳酸水平進行了實時動態的監測。這是據我們所知第一次利用表皮傳感器進行此類研究。
-
Catal.等最新頂刊發文看生物燃料電池研究進展
作為燃料電池的一種,生物燃料電池利用酶或者微生物衍生物作為催化劑,並基於此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
利用紙基生物燃料電池為一次性電子產品供電
CWnednc法國公司BeFC(Bio-enzymatic Fuel Cells)開發的紙基超薄可攜式生物燃料電池系統使用生物催化劑代替化學或昂貴的金屬催化劑,將天然基材(例如葡萄糖和氧氣)轉化為電力。
-
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節能減排or利用效率
在純電動汽車剛剛問世的時候,燃料電池汽車是另一個「截胡」者,相比於純電動汽車與插電混動汽車而言,燃料電池汽車不僅擁有堪比燃油汽車的快速補充燃料的優勢,而且由於屬於電動汽車的一種,也可以享受電動汽車的一些政策。
-
微生物燃料電池能以汗液為裝置供電
研究人員陸續開發出各種發光布料、熱電能量採集織物以及鋅-銀氧化物可充電電池織物,最近又進一步將微生物燃料電池織物添加到這一連串的實驗室技術中,可望用於未來的穿戴式裝置。
-
:可在人類汗液中檢測的柔性可再生石墨烯生物傳感器
,該柔性納米傳感器可實現在不稀釋的真實人體汗液中對「炎症風暴」標誌物進行準確檢測(圖1)。圖1 石墨烯-Nafion複合薄膜生物傳感器實驗結果表明,石墨烯-Nafion生物傳感器可並實現在未稀釋的人工汗液和真實人體汗液中對
-
人體運動供能無線可穿戴汗液傳感平臺
加工技術,實現了自由式摩擦納米發電機與柔性電路模塊的集成製備,配合電化學傳感單元,在高效採集人體運動能的同時,實現汗液中多項生物信息的原位監測與藍牙無線傳感,該研究成果以「Wireless battery-free wearable sweat sensor powered by human motion」為題,於北京時間9月30日發表於
-
錫利用藻類的燃料電池發電
錫利用藻類的燃料電池發電。(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3 分讀土耳其Firat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的研究表明,鍍錫銅可以利用「多陽極沉積物微生物燃料電池」(SMFC)從藻類中發電。燃料電池的高功率密度為2,965 mW/m。2 -迄今在SMFC技術研究中所報告的最高功率密度。燃料電池通過一對氧化還原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
新型燃料電池直接利用生物質發電
燃料電池(如右圖所示)依賴於多金屬氧酸鹽(POM)催化劑(在樣品瓶中顯示),該催化劑在與光反應時會改變顏色。 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低溫燃料電池,該燃料電池藉助太陽能或熱能活化的催化劑將生物質直接轉化為電能。
-
青島農業大學:N摻雜石墨烯用於集成柔性酶促生物燃料電池
成果簡介 柔性酶生物燃料電池(EBFC)已被視為可穿戴設備的替代電源,其中,基底電極的設計對其機械強度和性能輸出至關重要。以葡萄糖和氧氣為燃料,在開路電壓(EOCV)為0.45±0.03v時,集成柔性EBFC的最大功率密度(Pmax)可達27±1.7μwcm–2,優於或可與報導的柔性EBFC相媲美。此外,該裝置在存放20天後,EOCV仍保持其初始值的78%,彎曲100次後幾乎沒有變化。總的來說,LSNG是構建集成生物燃料電池和其他柔性裝置的一個有吸引力的備選方案。
-
微生物燃料電池廢水生物處理技術
目前,仍廣泛採用的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除去廢水中有機汙染物,主要包括好氧和厭氧生物處理兩種方法。然而,這兩種方法在實踐應用中也存在缺點。一方面,好氧生物處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運行費用高。另一方面,傳統的厭氧工藝雖然運行費用降低,且在處理過程中可以以甲烷形式獲得額外的生物能,但由於甲烷沒有合理的利用方式將其燃燒掉而無法實現能源的回收。
-
美國賓漢姆頓大學研製出新型紙基生物燃料電池
導讀近日,美國賓漢姆頓大學開發出一種紙基的微生物燃料電池,它不僅可生物降解,而且效率比之前更高。與紙張的結合,讓電子產品擺脫笨重僵硬的傳統形象,變得柔性、輕量、生物可降解。此外,紙張還具有成本低廉,可循環利用等優勢。科學家們已研發出各式各樣的紙電子產品,例如:電晶體、顯示器、電池、傳感器、智能標籤等。
-
高比能、長壽命的柔性固態鈉離子電池問世
日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構築了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和正極材料的一體化集成系統,有效地降低了固固界面阻抗,顯著提高了電子、離子和電荷的傳輸效率,研製出了高比能、柔性的全固態鈉離子電池。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
汙水尿液能發電 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獲突破
因此,又能淨化水質、又能發電的微生物燃料電池一旦出現,將有望把汙水處理變成一個有利可圖的產業。BruceLogan教授認為,未來汙水處理廠通過使用微生物燃料電池不僅可以滿足自身用電,還能向外輸電,做到循環利用。
-
美國研究出效率近100%生物燃料電池
美國物理學會物理中心周一公布,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高效的新生物燃料電池原型,能夠通過酶蛋白從糖中獲取能量,理論效率將近100%。未來,這種新型原料電池或將取代傳統鋰電池。這種新型生物電池,能近乎百分之百提取出糖分子所蘊含的能量,並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在這之前,生物電池之前提取的能量只有六分之一。
-
生物燃料電池研發獲突破 巨頭搶入布局
生物燃料電池研發獲突破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在基於細菌表面展示酶的生物燃料電池研發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開發出具有較高能量輸出和穩定性的新型生物燃料電池。該電池在連續工作55小時後仍可保持84%的最大輸出功率,表現出很高的穩定性。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其有望作為心臟起搏器電源和可攜式電源得到廣泛應用。
-
柔性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
太陽電池是一種利用光生伏特效應將太陽能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半導體器件,很容易實現併網發電或作為獨立能源。眾所周知,太陽電池發電具有許多優點,如安全可靠,無噪聲,無汙染,能量隨處可得,不受無需消耗燃料、無機械轉動部件、故障率低、維護方便、可以無人值守、規模大小隨意、可以方便地與建築物相結合等,這些優點都是常規發電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