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室無膜微生物燃料電池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應用研究

2020-11-24 OFweek維科網

【引言】

基於纖維織物的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可以對人體進行實時健康檢測。這不僅需要將電源、傳感器等電子元件高度集成在空間狹小的區域內,還需要在劇烈的機械變形條件下保持器件有較高的輸出功率,並始終保持器件與皮膚的良好接觸以及較高的人體舒適度。微生物燃料電池(MFC)作為一種能夠自組裝、自修復、自我維持、環境友好的生物電源,不僅能充分利用人體汗液、唾液、血液等體液中的有機物,將其中豐富的化學能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還具有相當高的生物兼容性和電化學穩定性。目前,以微生物燃料電池作為電源的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主要面臨著輸出電流密度低、輸出功率低等重大挑戰。

【成果簡介】

近日,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的Seokheun Choi助理教授(通訊作者)課題組設計並製備了集成在單張纖維織物上的單室無膜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人員以市售的單層纖維織物(92 %滌綸纖維:8 %氨綸纖維)作為基底,經制模、絲網印刷、噴碳等工藝步驟分別在纖維織物的正、反面對柔性正、負極進行加工,並對纖維織物表面不同區域採用親水化或疏水化處理的方法來定義正極區和負極區。該微生物燃料電池以溶有乙二醇(EG)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磺苯乙烯(PEDOT:PSS)漿料修飾負極室,並加入3-(2,3-環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G)以增強其親水性,最後向其中接種一定濃度的銅綠假單胞菌(PAO1)作為微生物催化劑;正極用含有Ag2O的PEDOT:PSS漿料製備,Ag2O經還原得到Ag2O/Ag複合正極,其中的Ag被通入的空氣氧化再次得到Ag2O。該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內阻約為10 kΩ,當外電路負載10 kΩ的電阻時能達到52 μA/cm2的電流密度和6.4 μW/cm2的最大功率密度,其電化學性能接近於目前的柔性紙基微生物燃料電池水平,並遠遠超過了以柔性織物為基底的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反覆拉伸、扭轉的動態力學測試條件下,儘管纖維織物表面的導電碳層發生部分斷裂並引起電池內阻升高,電極活性材料仍能牢固附著在纖維織物表面,從而保證機械變形條件下仍有較穩定的輸出電流及功率密度。該研究成果以「Flexible and Stretchable Biobatteries: Monolithic Integration of Membrane-Free Microbial Fuel Cells in a Single Textile Layer」為題,發表在Adv. Energy Mater.上。

【圖文導讀】

圖1. 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結構

(a) 在19×19 cm2的單層纖維織物上一次同時製造由5×7個微生物燃料電池陣列的結構示意圖。

(b) 微生物燃料電池的正、負極結構及其工作原理。

(c) 正、負極及其組裝在同一張纖維織物上的示意圖。

(d) 拉伸和扭轉條件下的微生物燃料電池。

圖2. 在單層纖維織物上批量製造微生物燃料電池陣列

(1) 先用雷射加工濾紙得到具有特定幾何形狀的模板,再採用噴膠的方式把模板固定到纖維織物表面。

(2) 採用絲網印刷的方式向纖維織物表面塗覆具有特定組分的漿料。

(3) 在模板上噴碳形成連接各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導電碳層並移除模板。

(4) 在負極上噴塗疏水蠟層以定義負極室邊界,並在負極室內部加入3G漿料以增強其親水性。

(5) 最後通過雷射切割得到由一定數量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組成的陣列。

圖3. 正、負極形貌表徵

(a) 用3G/EG/ PEDOT:PSS漿料處理過的負極SEM圖像。

(b) 用PEDOT:PSS/Ag2O漿料處理過的負極SEM圖像。

相關焦點

  • 可充電微生物燃料電池織物,用汗發電
    研究人員陸續開發出各種發光布料、熱電能量採集織物以及鋅-銀氧化物可充電電池織物,最近又進一步將微生物燃料電池織物添加到這一連串的實驗室技術中,可望用於未來的可穿戴設備。
  • 微生物燃料電池能以汗液為裝置供電
    研究人員陸續開發出各種發光布料、熱電能量採集織物以及鋅-銀氧化物可充電電池織物,最近又進一步將微生物燃料電池織物添加到這一連串的實驗室技術中,可望用於未來的穿戴式裝置。
  • 柔性可穿戴器件的散熱問題被中國科學家解決了
    近年來,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發展迅速,其應用性廣、實用性強,因此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嶄露頭角,同時也成為科學界和工業界共同青睞的新興領域。此外,因為現代人們對於健康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可穿戴電子器件、柔性電子科技等研究在生命健康領域頗受歡迎,如智能手錶、運動手環、心臟起搏器等等,已經成為監護身體健康生物信號的重要護航者,具有非常廣闊的產業前景。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高鹽廢水的研究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高鹽廢水通常採用生化、蒸發和膜處理3 種方法處理,但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高鹽廢水處理均存在難度大和成本高等問題。微生物燃料電池(MFC)是一種基於產電微生物催化氧化有機物獲得電能的裝置,應用MFC 處理廢水可實現在處理廢水的同時回收廢水中能量,從而降低廢水處理成本。近年來,應用MFC 處理高鹽廢水來降低處理成本的研究逐漸開展並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 可穿戴雙極型可充鋁電池研究獲進展
    可穿戴電子器件和柔性屏的蓬勃發展推動著對先進柔性儲能器件的不斷研究。為了滿足柔性和便攜性的雙重要求,柔性電池需要在電極材料選取和電池結構設計上同時具備良好的柔性,高能量密度和較好的安全性能。
  • 進展|可穿戴雙極型可充鋁電池研究進展
    可穿戴電子器件和柔性屏的蓬勃發展推動著對先進柔性儲能器件的不斷研究。為了滿足柔性和便攜性的雙重要求,柔性電池需要在電極材料選取和電池結構設計上同時具備良好的柔性,高能量密度和較好的安全性能。目前大部分柔性電池的研究主要針對於柔性材料和組件的開發,在電池整體結構上仍舊沿襲傳統單極型設計,並且為了維持電池整體的柔性,導電性和連接性,往往引入大量額外的非活性組件,致使電池能量密度大大降低。鑑於此,針對可穿戴電池的應用特點進行電池結構上的創新設計尤為重要。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廢水時的產電性能研究
    設計了一個經典的雙室微生物燃料電池,並考察了其在接種厭氧汙泥條件下對葡萄糖模擬廢水的產電性能。Logan等[2]以城市生活汙 水為營養物質構造的新型微生物燃料電池實現了汙 水處理的同時回收電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汙 水的處理成本。然而,現在國內外大部分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 都集中在單容器型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重點都圍繞著 減少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內阻,從而提高微生物燃料電 池的產電性能[3]。傳統的廢水處理工藝中,生物處理部 分主要是由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組成。
  • 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在人體彎曲動作中,柔性器件仍保持穩定的熱管理性能。本報訊(記者劉萬生通訊員寇豔)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 科學網—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寇豔)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 汙水尿液能發電 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獲突破
    不過他估計,微生物燃料電池實現工業應用還需5~10年。在現階段,突破工業應用的關鍵問題仍然是如何繼續降低成本、提高電池性價比。  據悉,在早期的研究中,BruceLogan所在的研究小組使用了大量昂貴的材料,如昂貴的石墨電極、聚合物以及鉑等貴金屬。但其最新的電池系統已經使用了更便宜並且更環保的材料。「我們現在已經可以不用任何貴金屬了。」
  • 青島大學合作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日前,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副教授孫彬等與上海交通大學黃興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張統一教授等合作研發了一款具有高效熱管理能力且可用於實時運動監測分析的高性能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對於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而言,除卻器件本身功能
  • 科學家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廣泛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
  •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前景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前景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能夠將有機物或無機物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在治理汙染的同時也提供電能,在修復汙染環境和生物產電方面有著很好的前景。
  • 我國科學家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廣泛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
  • 利用汗液的柔性生物燃料電池問世
    美歐國際研究團隊最近開發出一種獨特的可貼在皮膚上的新型柔性可伸展器件,其能通過改變汗液中的化合物產生電能,可持續點亮LED(有機發光二極體),堪稱一種生物燃料電池。這項研究為開發由自主且環境友好的生物電池提供動力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開闢了新途徑。相關論文發表在25日的《先進功能材料》上。
  • 助力高性能柔性可穿戴鋁離子電池
    導讀:本文通過構建3D螺旋狀MoSe2陣列,製備了無粘接劑的柔性電極並在鋁離子電池中展現出了極好的能量密度和循環穩定性。卓越的電化學性能表明硒化物納米結構在鋁離子電池的良好應用前景,並可以擴展到其他柔性可穿戴儲能器件。
  • 微生物燃料電池:不就是紡織品還可以發電?
    紐約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紡織品,細菌動力的生物電池,在重複的拉伸和扭轉循環下進行測試時,能穩定的輸發電力。   微生物燃料電池是可穿戴式電子設備的最佳電源,因為整個微生物細胞作為一種生物催化劑,可以提供比傳統電池和其他酶燃料電池更穩定的酶反應和更長的使用壽命
  • 用汗液發電,美歐國際研究團隊研發新型柔性生物燃料電池
    策劃&撰寫:韓璐 近日,美歐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柔性可伸展器件,令人關注的是,該器件能夠通過改變汗液中的化合物來產生電能,堪稱生物燃料電池。
  • 中科院研發出柔性相變儲能薄膜可用於可穿戴領域
    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廣泛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然而,傳統相變儲能材料一般利用其固液相變行為進行儲能與控溫,固相材料因剛性大而不具備柔性,液相材料在相變過程中會發生洩漏,無法應用於柔性可穿戴器件熱管理。
  • 微生物燃料電池廢水生物處理技術
    目前,仍廣泛採用的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除去廢水中有機汙染物,主要包括好氧和厭氧生物處理兩種方法。然而,這兩種方法在實踐應用中也存在缺點。一方面,好氧生物處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運行費用高。另一方面,傳統的厭氧工藝雖然運行費用降低,且在處理過程中可以以甲烷形式獲得額外的生物能,但由於甲烷沒有合理的利用方式將其燃燒掉而無法實現能源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