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合作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2020-07-18 小材科研

日前,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副教授孫彬等與上海交通大學黃興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張統一教授等合作研發了一款具有高效熱管理能力且可用於實時運動監測分析的高性能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基於上述實驗結果的研究論文「A high performance wearable strain sensor with advanced thermal management for motion monitoring」被國際頂級學術雜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接收並發表。物理科學學院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和第一通訊單位,第一作者為2020屆物理學碩士研究生譚岑孝,孫彬、黃興溢和張統一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青島大學合作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對於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而言,除卻器件本身功能,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電子器件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累積的熱量會影響器件的功能,甚至縮短器件的壽命,而目前柔性電子器件的封裝為PDMS、環氧樹脂等,不利於器件的散熱;二是器件的安全性,即器件本身不能對人體產生任何安全隱患。

基於上述原因,本工作對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進行了獨特的結構設計:由石墨烯納米帶構成導電網絡在器件發生形變時,電阻信號發生變化,可以用來實時監測人體運動情況;導熱層由摻雜了氮化硼納米片的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橡膠(TPU)膜構成,可將器件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快速實時傳導到空氣中;熱絕緣層(TPU纖維膜)則可有效防止熱量在器件和人體皮膚界面累積,保障人體安全。

青島大學合作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同時,TPU纖維膜的多孔結構也保證了皮膚的透氣性。此外,導熱層和熱絕緣層都是由TPU構成,因此兩層材料有較好的互溶性,可以將石墨烯納米帶牢牢限制在器件中,從而避免了因納米材料可能產生的毒性對人體細胞的損傷。本工作對於柔性可穿戴器件的製備提供了新的思路,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上述工作還得到了我校龍雲澤教授、郭向欣教授、趙海光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江平開教授、復旦大學周兆才教授、上海大學江進武教授、蘇州大學趙燕教授和青島大學水上運動中心等的指導和無私幫助。

來源:青島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301-6

相關焦點

  • 青島大學在柔性儲能器件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近期,青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王超(導師:趙修松教授、王憲芬副教授)在柔性儲能器件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取得重大進展,其關於「Hollow Rutile Cuboid Arrays Grown on Carbon Fiber Cloth as a Flexible Electr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7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柔性二維碳化鈦薄膜用於熱聲器件」(Flexible Two-Dimensional Ti3C2
  • 柔性可穿戴器件的散熱問題被中國科學家解決了
    近年來,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發展迅速,其應用性廣、實用性強,因此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嶄露頭角,同時也成為科學界和工業界共同青睞的新興領域。此外,因為現代人們對於健康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可穿戴電子器件、柔性電子科技等研究在生命健康領域頗受歡迎,如智能手錶、運動手環、心臟起搏器等等,已經成為監護身體健康生物信號的重要護航者,具有非常廣闊的產業前景。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在柔性熱電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論文《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self-healing, recycling, and Lego-like reconfiguring capabilities
  •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打開APP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1-01-04 15:48:25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能直接貼在皮膚表面
  • 【材料】中山大學童葉翔教授及其合作者在陽光碟機動的可穿戴儲能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隨著智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蓬勃發展,人們對於輕便的可攜式柔性可持續電源的需求日益凸顯,可穿戴的新型電源成為一種重要的思路和趨勢。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這些特點都使得一維無機納米材料適用於微型柔性光電器件的設計和製備。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作為碳納米管纖維的重要發展方向,柔性纖維狀可編織電學器件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柔性纖維狀的電學器件,如纖維狀鋰離子電池、纖維狀太陽能電池、纖維狀記憶存儲器及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可以編織成各類織物,與人們日常穿戴結合起來,用於製備智能織物。碳納米管纖維,以其柔性、質輕、高導電及多級界面等特點非常適合作為柔性的導電電極。
  • 東華大學陳南梁/廈門大學劉向陽《AFM》:在柔性可拉伸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產業用紡織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陳南梁教授團隊與廈門大學劉向陽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可拉伸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該論文第一作者為紡織學院17級博士生邵光偉,紡織學院陳南梁教授、廈門大學劉向陽教授、葉美丹副教授為通訊作者。超級電容器,特別是可拉伸全固態超級電容器,由於其在可穿戴電子領域的潛在應用性而受到廣泛關注。
  • 青島大學《Nature Commun》一種高性能可穿戴應變傳感器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具有質輕、易結合皮膚、能承受力學變形等特點,應用逐漸廣泛。尤其是在生物傳感器方面,已經成為心率、血壓等涉及到身體健康生物信號監測的重要器件。柔性電子器件是柔性電子的主要體現形式之一。以柔性材料為基礎,結合微納米加工與集成技術,設計製造可實現邏輯放大、濾波、數據存儲、信號反相、數字運算、傳感等功能的新一代柔性電子元器件,是信息技術發展的迫切需求。柔性功能材料所具有的光、電、磁、熱、力等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能,使得柔性電子器件可被廣泛用於柔性顯示、數據加密、可穿戴感知等智能化電子系統。
  • 「熱門文章」可穿戴柔性壓力傳感器件的最新進展和前景報告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陳濤研究員、暨南大學麥文杰教授和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的潘曹峰研究員課題組,發表了這篇綜述。探討了過去的幾十年中,由人類皮膚激發的軟電子設備引起了廣泛的研究關注,因為它在健康監測和診斷、機器人和假肢方面有著廣闊的潛在應用前景。
  • 哈工大:水系鹼性電池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哈工大深圳校區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燕在水系鹼性電池循環穩定性和自癒合特性上取得重大進展。
  • 可穿戴技術重大突破:有機納米材料製成柔性存儲器
    有機納米材料,作為一項常規技術突破,已廣泛應用於柔性電子領域,例如製成柔性邏輯電路或者顯示器。但是,目前的可穿戴電子設備中,有機納米材料並沒有得到更廣泛應用,主要是因為它們無法產生柔性、非易失、具有實用的讀寫速度的存儲器。最近,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團隊的突破性研究,解決了這一問題。
  • 蘇州納米所在柔性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印刷電子中心趙建文研究團隊專注於高性能可印刷墨水批量化製備、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構建及其在新型領域中的應用研究。近年來在印刷薄膜電晶體器件、電路和類神經元電子器件等方面發表研究論文20多篇(如JMCC, 2020, 8, 6914-6922; Carbon, 2020, 163, 145-153; Adv. Fun.
  • 東華大學廖耀祖團隊:共軛微孔聚合物纖維狀柔性可穿戴儲能器件
    隨著人們對可穿戴智能電子產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柔性可穿戴式器件以其輕質、柔韌、靈活和高效等特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塊狀和薄膜器件相比,纖維狀儲能器件因其獨特的一維結構而表現出優異的柔軟性、可編織性、變形適應性和透氣導溼的特點,是最具潛能的儲能器件之一。然而,目前所製備的導電纖維材料通常難以滿足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機械性能兼具的要求,是該領域挑戰性研究課題之一。
  • 信息學院胡又凡-彭練矛課題組在超薄柔性電子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18/10/16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隨著消費電子的蓬勃發展,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形態愈加多樣化和人性化。
  • 單室無膜微生物燃料電池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應用研究
    【引言】基於纖維織物的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可以對人體進行實時健康檢測。這不僅需要將電源、傳感器等電子元件高度集成在空間狹小的區域內,還需要在劇烈的機械變形條件下保持器件有較高的輸出功率,並始終保持器件與皮膚的良好接觸以及較高的人體舒適度。
  • 「2020青島創新節」高校行主題活動走進青島理工大學
    受2020青島創新節組委會和青島理工大學邀請,天津大學精儀學院黃顯教授來我校嘉陵江路校區做了題目為「生物醫學柔性電子技術-無機材料、集成器件和醫學應用」的學術報告。他講到,柔性電子技術改變傳統信息器件和系統的剛性物理形態,可以用於實現信息與生物體的高效共融。藉助這些技術,可以製造出與人體皮膚高度親和的柔性可穿戴設備。它既是一項前沿和熱點技術,同時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應用價值。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同軸非對稱纖維型器件具有體積小、便攜、工作窗口大等優勢,被認為在未來柔性可穿戴及微型的電子器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同軸非對稱纖維器件仍存在能量密度低、電極材料及結構設計的局限性等問題,這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二氧化錳具有高的理論容量、低成本、低毒性和環境友好等特性,被認為是優異的電化學活性材料。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他們與東華大學張青紅教授課題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Juergen Brugger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了一種織物基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TPNG),不僅具有優良的輸出性能,還能夠對人體動作實現主動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