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液發電,美歐國際研究團隊研發新型柔性生物燃料電池

2020-11-24 騰訊網

傾聽創業故事,對接融資需求

歡迎做客【鎂客·請講】欄目

若該產品得到普及化,人們或許再也不用擔心貼身佩戴的智能硬體會因為耗盡電量而關機。

策劃&撰寫:韓璐

近日,美歐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柔性可伸展器件,令人關注的是,該器件能夠通過改變汗液中的化合物來產生電能,堪稱生物燃料電池。

據了解,該項成果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法國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的聯合團隊共同開發,具體是一種由碳納米管、交聯聚合物和酶組成的柔性導電材料,通過可伸展的連接器連接,並通過絲網印刷直接印在材料上。

實驗過程中,該導電材料能夠跟隨皮膚進行變形,並通過減少氧氣和汗液中存在的乳酸氧化產生電能,這也是該款產品的主要成本部分,而整體的生產是相對簡單和便宜的。

該研究團隊曾經進行試驗,讓15名志願者佩戴基於該導電材料製作的電子紋身,繼而在健身車上進行運動。實驗結果顯示,身體素質較弱的人產生的能量更多。對此研究者認為,這種差異的產生可能是因為身體較弱的人會更快感到疲勞,使得糖酵解反應更早啟動,從而產生了更多乳酸。

從功效出發,該生物燃料電池對於市面上那些貼身的智能穿戴產品具備重大意義。據悉,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尋求放大生物燃料電池提供的電壓,從而為更大的可攜式設備供電。

星標我們,不要錯過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相關焦點

  • 利用汗液的柔性生物燃料電池問世
    美歐國際研究團隊最近開發出一種獨特的可貼在皮膚上的新型柔性可伸展器件,其能通過改變汗液中的化合物產生電能,可持續點亮LED(有機發光二極體),堪稱一種生物燃料電池。這項研究為開發由自主且環境友好的生物電池提供動力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開闢了新途徑。相關論文發表在25日的《先進功能材料》上。
  • 汗液動力燃料電池未來可用於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2016年6月,英國巴斯大學、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及布里斯托生物能源中心的研究人員共同推出了一款微生物燃料電池,利用尿液充當燃料進行發電。這種電池每個成本只需1-2英鎊,同時這種燃料源非常可靠,是對廢物的再利用。 不過,科學家對新型生物燃料電池的探索從未停止。
  • 新型燃料電池直接利用生物質發電
    一種新型的太陽能誘導的直接生物質發電混合燃料電池可以使用像粉木一樣的燃料。燃料電池(如右圖所示)依賴於多金屬氧酸鹽(POM)催化劑(在樣品瓶中顯示),該催化劑在與光反應時會改變顏色。 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低溫燃料電池,該燃料電池藉助太陽能或熱能活化的催化劑將生物質直接轉化為電能。
  • Catal.等最新頂刊發文看生物燃料電池研究進展
    長期以來,生物燃料電池以其原料來源廣泛、對環境更友好等優點而受到科學研究的高度關注。因此,我們匯總了近期發表在頂刊的生物燃料研究,梳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Nat. Mater.:生物燃料賦能體液葡萄糖檢測n型半導體聚合物可以通過電子轉移產生信號,在檢測器件等應用方向上被認為極具發展前景。
  • 美國研究出效率近100%生物燃料電池
    美國物理學會物理中心周一公布,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高效的新生物燃料電池原型,能夠通過酶蛋白從糖中獲取能量,理論效率將近100%。未來,這種新型原料電池或將取代傳統鋰電池。這種新型生物電池,能近乎百分之百提取出糖分子所蘊含的能量,並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在這之前,生物電池之前提取的能量只有六分之一。
  • 單室無膜微生物燃料電池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應用研究
    微生物燃料電池(MFC)作為一種能夠自組裝、自修復、自我維持、環境友好的生物電源,不僅能充分利用人體汗液、唾液、血液等體液中的有機物,將其中豐富的化學能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還具有相當高的生物兼容性和電化學穩定性。目前,以微生物燃料電池作為電源的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主要面臨著輸出電流密度低、輸出功率低等重大挑戰。
  • 微生物燃料電池不僅僅發電還能殺菌
    打開APP 微生物燃料電池不僅僅發電還能殺菌 發表於 2017-06-26 00:16:20   如今世界各國都在想辦法使用新型電池,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其中微生物燃料電池(MFC)就是新型電池中的一種,而MFC只是一種統稱,實際上它涵蓋了尿液、微生物、其他廢料等一系列原料,通過不同的化學反應並藉助特定的設備可以使其產生電能。
  • 「鋁+水+空氣」就能發電?鋁燃料電池來啦!
    用「鋁+水+空氣」發電,看似不可思議,但是這項「黑科技」已然成為現實。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動力鋰電池工程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研製出了新型千瓦級的石墨烯基鋁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為電源安全及長效應用探索出了新的方向。
  • 生物燃料電池研發獲突破 巨頭搶入布局
    生物燃料電池研發獲突破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在基於細菌表面展示酶的生物燃料電池研發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開發出具有較高能量輸出和穩定性的新型生物燃料電池。該電池在連續工作55小時後仍可保持84%的最大輸出功率,表現出很高的穩定性。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其有望作為心臟起搏器電源和可攜式電源得到廣泛應用。
  • 汗液也能發電了研究人員發明「變汗為電」新型納米吸水材料
    【深圳商報訊】(記者 袁靜嫻)人體在運動以後,通常會分泌一定的汗液,讓人覺得黏膩不舒服。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研發出了一種「變汗為電」的新型納米吸水材料,不僅可以吸取皮膚表層的汗液,還可以用這部分汗液發電,為手錶、健身追蹤器等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
  • 瑞典成功研發一種新型木質素燃料電池
    近日,瑞典林雪平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樹木中木質素作為原料,成功研發一種新型燃料電池。與以甲醇、乙醇等小分子為燃料的電池不同,此過程不產生二氧化碳,不僅原料綠色環保,而且產物實現了碳的零排放。乙醇基和甲醇基等燃料電池也會產生二氧化碳,其電極更是由昂貴又稀少的鉑製成。而木質素是常見生物聚合物,樹木約 25% 為木質素,用來讓纖維素纖維緊密聚集使木材更堅固,在紙漿化學製造中,由於纖維素是紙張的理想材料,為了讓兩者分離,木質素會溶解在硫酸鹽或亞硫酸鹽製法中,為造紙廠的副產物之一,因此木質素是個更便宜且容易取得的材料。
  • 英國科學家發明用尿液發電微生物燃料電池
    英國的布里斯托機器人技術實驗室,伊奧尼斯-伊洛普羅斯博士手拿一部正用新型微生物燃料電池充電的手機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一個能量轉換器,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將有機物質直接轉換成電(圖片來源:西英格蘭大學)北京時間7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的布里斯托機器人技術實驗室的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利用尿液充當燃料進行發電的方式,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款採用這項技術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進而讓用尿液為手機充電成為現實。
  • 新國大研究團隊研發出新型發電裝置,利用陰影效應為電子設備供電
    新加坡國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名為「陰影效應能量生成器(shadow-effect energy generator, 簡稱SEG)」的裝置,它利用光線區和陰影區之間的照度差值來發電。
  • 復旦大學研發新型材料 可製造太陽能纖維電池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不知你是否想過,有一天我們的衣服、帽子、箱包都能「自我發電」,給手機隨時充電;佔地面積龐大的發電站將成歷史,未來只需要一個桌子大小的機器就能發電?復旦大學研究人員最近成功研製出的取向碳納米管纖維,向研發完全纖維狀的能源系統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基於這一技術製造的新型太陽能纖維電池,使人類隨時隨地高效使用太陽能的夢想有望成為現實。
  • 一種燃料電池獨立發電逆變器的研究
    1 引言燃料電池是一種將儲存在燃料和氧化劑中的化 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當燃料和氧化劑源源 不斷地向燃料電池供給時,它就可以連續發電。文獻[4,5]對不同的前端DC/DC變換器拓撲進行了仿 真與實驗研究,文獻[6~8]針對燃料電池動態性能 差,設計研究能量可以雙向傳遞的變換器拓撲。
  • 寧波材料所等研製出3kW石墨烯基鋁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動力鋰電池工程實驗室的研究團隊應用石墨烯對空氣陰極催化劑材料進行改性複合,大幅度提升電池電化學性能,系列研究工作發表在國際化學和電化學學術期刊上(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8,24,14816,Electrochimica Acta, 2018,263,544,Energy Technology
  • 用微生物組建電池:土壤、汙水甚至尿液發電不再是夢想
    這個裝置,叫做微生物燃料電池首先澄清一下&34;的含義:並不是把微生物當做燃料燒了發電哦。只是它的原理類似於燃燒,負極為燃料,正極為氧化劑,用一個電池裝置把它們分隔開,使這個過程變得有序可控。1910年,Potter(並不是巫師而是一名植物學家)把酵母菌或大腸桿菌放入含有葡萄糖的厭氧環境中培養,其產物能在鉑電極上形成電壓和電流,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從此開始。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航天研究領域的迅速發展,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興趣隨之提升,主要是考慮到太空飛行時的生活垃圾處理與發電。
  • 「國際首次」!新型柔性太陽能電池可在太空中像畫卷一樣展開
    在杜善義院士、韓傑才院士帶領下,哈工大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於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國內較早確立了智能材料與結構的研究方向。在其「理工結合,服務航天」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冷勁松教授課題組從事智能材料結構力學及其在航天、航空、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研究。
  • 生物燃料電池可以存儲能量?!
    研究人員一直在不斷的研發能夠通過生物過程發電的各種生物電池,但大多數生物電池都無法產生和儲存大量的能量。
  • 日本研發新型地熱能電池 無需高溫也能有效發電
    相較於太陽能與離岸風電,地熱是較為冷門的再生能源系統,這可能是因為開發難度跟成本較高的原因,而現在日本科學家讓地熱更加親民了,他們研發出「地熱電池」,可直接將熱能轉換成電力,不再需要經過蒸氣來發電。地熱發電跟蒸汽發電原理類似,首先透過鑽井技術將地下高溫泉水及高壓蒸汽取至地表,推動渦輪機發電後,泉水再回灌地下重新加熱,終而復始,雖然說地熱穩定,可以當作基載電力,也不需要燃料與鍋爐,運轉成本較低,但是前期的探勘、鑽井成本非常昂貴,也需要超過180°C的工作環境,開發難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