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液也能發電了研究人員發明「變汗為電」新型納米吸水材料

2021-02-08 讀創

【深圳商報訊】(記者 袁靜嫻)人體在運動以後,通常會分泌一定的汗液,讓人覺得黏膩不舒服。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研發出了一種「變汗為電」的新型納米吸水材料,不僅可以吸取皮膚表層的汗液,還可以用這部分汗液發電,為手錶、健身追蹤器等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納米能源》上。「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明了一種新型的薄膜,它能非常有效地從我們皮膚上蒸發汗水,然後從汗水中吸收水分。」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解釋,該薄膜其實是一種鈷基超吸溼納米材料,呈藍色透明狀,主要成分是兩種吸溼化學物質——氯化鈷和乙醇胺。與傳統材料相比,這種薄膜材料蒸發汗水的速度快6倍,吸水量多15倍,吸水時會從藍色變成粉色,在陽光下還能迅速釋放水分,實現「再生」功能,可重複利用100多次。

目前,研究團隊已經利用這種新型材料製造出了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比如腋下吸汗墊、鞋內襯和鞋墊。在接下來的進一步實驗中,研究人員一邊腋下放置了吸汗墊,一邊未放置,在溫度34℃、相對溼度80%的環境中行走30分鐘後,結果顯示,放置吸汗墊的腋下依然乾燥,另一邊卻分泌出了大量的汗液。這說明,這種鈷基超吸溼納米材料製成的吸汗墊具有一定效果。

此外,鞋內襯和鞋墊,也被證明了不僅可以防止鞋子進水,還能阻止已被吸收的水漏出,有效抑制了細菌和真菌生長。

相關焦點

  • 吸汗除異味、用汗發電,全新納米吸水材料問世
    一方面,人的身體內分布著 300 萬左右的汗腺,負責汗液的產生與排出,同時具有調節體溫、排出部分代謝廢物的作用;另一方面,過於發達的汗腺有時也會給人們帶來苦惱:粘膩的汗水打溼衣物,不僅讓人感到難受,還可能散發出「不友好」的味道。如今,一種新型納米吸水材料有望幫我們解決這一問題。
  • 吸汗除異味、用汗發電!全新納米吸水材料問世,再也不會被嫌棄
    一方面,人的身體內分布著 300 萬左右的汗腺,負責汗液的產生與排出,同時具有調節體溫、排出部分代謝廢物的作用;另一方面,過於發達的汗腺有時也會給人們帶來苦惱:粘膩的汗水打溼衣物,不僅讓人感到難受,還可能散發出「不友好」的味道。 如今,一種新型納米吸水材料有望幫我們解決這一問題。
  • 吸汗後還能發電!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新納米材料,吸水速度提升6倍
    一方面,人的身體內分布著 300 萬左右的汗腺,負責汗液的產生與排出,同時具有調節體溫、排出部分代謝廢物的作用;另一方面,過於發達的汗腺有時也會給人們帶來苦惱:粘膩的汗水打溼衣物,不僅讓人感到難受,還可能散發出「不友好」的味道。  如今,一種新型納米吸水材料有望幫我們解決這一問題。
  • 研究開發新型材料,以汗水助力可穿戴
    汗主要由水組成。當水分從皮膚表面蒸發時,它會降低皮膚溫度,人體才會感到涼爽。汗水對於調節體溫、蒸發散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過多的汗水也會對衣物產生負擔。然而,傳統的吸溼材料,如沸石和矽膠,吸水率低,塊狀固體結構使它們不適合吸收水分從汗液蒸發。
  • 摩擦就可以發電?新型納米發電機問世
    納米發電機將是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繼電磁波理論和技術後在能源與傳感方面的另一重大應用,有可能引領技術革新並深刻改變人類社會。摩擦納米發電機由王中林及其團隊於2012年首先發明,其目的是利用摩擦起電效應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並具有史無前例的輸出性能和優點。它既用不著磁鐵也不用線圈,在製作中用到的是質輕、低密度並且價廉的高分子材料。
  • 用汗液發電,美歐國際研究團隊研發新型柔性生物燃料電池
    策劃&撰寫:韓璐 近日,美歐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柔性可伸展器件,令人關注的是,該器件能夠通過改變汗液中的化合物來產生電能,堪稱生物燃料電池。
  • 科學家發明新型透明材料可作太陽能發電(圖)
    導讀: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透明材料來吸收太陽能,這一新的發明,有望在將來使整棟房子都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人們可能聽說過薄膜太陽能電池,但透明的材料做成的電池肯定沒聽過。
  • 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們都知道太陽能電池板(Solar panel)是通過吸收太陽光,將太陽輻射能通過光電效應或者光化學效應直接或間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所以,一直以來,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陰雨天它會變得很無能。
  • 納米纖維吸水材料,可讓紙尿布等更加安全和環保
    現在用的高聚物吸水材料既難以降解又存在安全風險,新材料有望改變這個現狀。 一項發表在《今日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Today)上的研究稱,一種用納米纖維製造的新材料可以替代目前紙尿片和個人衛生產品中的有害材料。論文的作者,來自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表示,和現有材料相比這種新材料對環境的影響更小,對人類更安全。
  • 巴西開發新型傳感器,可粘貼在皮膚上,能分析汗液中的物質
    巴西聖保羅大學(USP)的研究人員與位於阿拉誇拉的聖保羅州立大學(UNESP)、阿拉拉誇拉大學(UNIARA)、坎皮納斯大學(UNICAMP)和巴西國家納米技術實驗室(LNNano)的研究人員合作,在巴西發明了一種可穿戴的傳感器,這種傳感器印在一種天然聚合物——微生物納米纖維素上。
  • 中科院納米技術新突破!黑科技抗汙面料,沒洗衣粉也能抖掉髒東西
    美國公司就研究出了一種新型塗料,將它噴到物體表面,就能做到滴水不沾。他們還做了一個實驗,將顏料倒在普通手巾上時,手巾上就會立刻沾滿塗料變得很不堪。但是將顏料倒在塗有這種特殊塗料時,顏料就會變成小水珠滾落下來,布帕仍舊光亮如新,是不是很神奇呢?效果就如下圖一樣。
  • 探索納米儲能材料新領域
    【編者按】科研的魅力往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在許多外行人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通過科研成果的呈現,可以給眾人一個恍然大悟的道理。熱愛與執著,可以把研究變得波漾起伏,趣味叢生。知識改變人生,創新改變世界。新生事物的誕生離不開科技發明創造者的艱辛與智慧。
  • 石家莊鐵道大學首篇《Nature》,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突破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異質節界面結構對稱性變化產生高效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該研究從材料界面能帶角度,揭示了環境壓力和溫度改變誘導產生界面極性的基本規律。
  • 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獲突破
    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教授趙晉津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異質節界面結構對稱性變化產生高效壓電和熱釋電性能,相關成果8月20日發表於《自然》。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續上升,大量電子設備廣泛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高效收集周圍環境中,常常被人忽略的能量成為眾多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
  • 新型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可利用人體運動實現無線供電!
    它能夠採集我們四周的機械能為電子設備充電。舉個例子,未來我們可以在鞋子中安裝摩擦電發電機,只要正常走路,就可以為自己隨身攜帶的手機充電。(CNI)的研究人員離使用摩擦電(一種綠色能源)為世界無線供電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
  • 我國研製成功綠色納米複合高吸水性材料
    新華網長春11月19日電(記者馬揚)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經過兩年多科技攻關,成功研製出綠色納米高吸水性樹脂材料。日前,這項成果通過了吉林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鑑定。專家鑑定認為,該樹脂成本低廉、吸水性強,具有較高的凝膠強度和良好的溶脹性能,處於國內先進水平。
  • 新型納米吸波塗層材料的研究
    納米材料之所以具有非常優良的吸波性能,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納米材料具有高濃度晶界,晶界面原子的比表面積大、懸空鍵多、界面極化強,容易產生多重散射,在電磁場輻射作用下,由於納米粒子的表面效應造成原子、電子運動的加劇而磁化,使電磁能更加有效地轉化為熱能,產生了強烈的吸波效應;其次,量子尺寸效應的存在使納米粒子的電子能級發生分裂,分裂的能級間隔正處於微波的能級範圍(10-2~10-5eV),從而成為納米材料新的吸波通道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隨著材料學科的發展以及對材料性能的需求逐步提高,人們期望人造材料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程度的感知或反饋,即具有比擬生物體的環境響應性。因此,環境響應型材料可以定義為對外界物理或化學刺激,諸如溫度、pH值、光場、電場、磁場、以及應力等的變化,其自身性質發生可逆改變的材料。然而傳統環境響應材料主要為高分子材料,如水凝膠等,尚存在機械性能差、功能單一、響應速度慢等缺點,極大限制了其應用。
  • 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合肥2月24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新型可穿戴溫差發電裝置 沒電就用體溫造
    (原標題:新型可穿戴溫差發電裝置 沒電就用體溫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