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雨滴獲取電能!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2020-11-23 搜狐網

原標題:從雨滴獲取電能!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們都知道太陽能電池板(Solar panel)是通過吸收太陽光,將太陽輻射能通過光電效應或者光化學效應直接或間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所以,一直以來,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陰雨天它會變得很無能。

但是,近日一條來自中國光學期刊報導讓人眼前一亮,蘇州大學研發出一種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技術開發的混合材料太陽能電池板,雨天照樣發電並存儲電能!

這項研究成果來自於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的孫寶全教授課題組與孫旭輝教授課題組共同協作,他們已將論文發表在 ACS Nano 上。

從雨滴中獲取電能,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科學家們到底用了什麼高端技術?教授解釋道,他們主要利用了雨滴在材料表面運動產生的摩擦納米發電效益,從而在雨天時收集電能。

雨滴在材料表面的運動產生摩擦發電效益示意圖

聽起來這個原理十分高大上,但是這麼一說你可能就理解了。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尺子摩擦頭皮後可以吸起碎紙屑,這就叫摩擦起電。

基於此,科學家就發明了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 Generator,TENG),它的原理是通過利用材料之間摩擦引起的電荷轉移,實現了一舉一動都能發電的夢想。

給兩種材料接上外電路,再開合這兩種材料。兩種材料接觸時,電子轉移,這是摩擦起電。

把兩種材料拉開一個小距離,材料兩端的電極層會產生電位差(電壓降),這是靜電感應。

為了屏蔽這個電壓降,電子從外電路流動,產生電流。兩種材料不斷地拉開再合上,合上再拉開,就產生交變電流信號。

簡易納米發電裝置和紡織品摩擦發電手套

所以說,摩擦納米發電機自供電傳感系統,可利用外部環境機械振動產生電能從而實現供電。

在這項新研究種,科學家們設計出一個新型混合太陽能電池板,它的頂層材料採用了聚二甲矽氧烷聚合物,而下一層採用了聚(3,4-乙烯二氧噻吩)- 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

在雨滴下落時,滑落運動會產生摩擦,頂層就會被激活, 聚合物與下一層接觸,而 PEDOT/PSS 材料的薄膜則充當起了兩者的共同電極,使得摩擦納米發電機直接向太陽能電池供電,讓後者從前者收集電能。

晴天也不用擔心,因為材料都是透明的,以確保光伏電池能夠正常收集太陽能。

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四種基本工作模式,分別為垂直接觸-分離、水平滑動、單電極、獨立層等,是一項顛覆性技術並具有史無前例的輸出性能和優點。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四種基本工作模式

物理學認為,納米發電機將是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繼電磁波理論和技術後在能源與傳感方面的另一重大應用,有可能引領技術革新並深刻改變人類社會。

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理論對科技與產業的影響

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如靈光一現,讓摩擦發電機成為可能。而納米技術的加入,像畫龍點睛,讓電流真正實現了有效輸出。

摩擦納米發電機效能十分高,是經典電磁發電機等同類技術沒法比的。因為它的種種優點,所以得到了科學家們的賞識和重用。

摩擦納米發電機作為微納能源,可以應用於移動通訊、物聯網、傳感網絡、健康監測、可穿戴設備、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監測、國防技術等方面。

納米發電機只需摩擦就能給手機充電

因為它具有能量密度高、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和柔性透明等特點,有望成為新一代移動電能,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傳統電池相比,無需更換電池,具有高電壓低電流的特性。

納米發電機開創了自驅動主動式自驅動傳感的新領域,在傳感終端無需電源供給的情況下,能夠通過被測試對象自身的活動來產生電信號。

在安保、監控、節能、人機互動界面、智能傳感和智能皮膚等多個領域將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摩擦納米發電機通過面積規模化,可以收集風、雨、海水動能中蘊藏的巨大能量。

在風能再利用、海洋監測、國家安全,金屬防腐,汙水處理,霧霾清除等多個領域具有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成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擴大和優化宏觀能源結構做出巨大貢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要知道,現在最好的太陽能電池的實際發電效率也僅在20%上下。不過這樣的發電效率依然不能令人滿意。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中林團隊發現表面上修飾著納米結構的塑料薄膜,互相摩擦產生的靜電電壓電流是過去用壓電產生的幾十倍,這個發現讓他們興奮異常。之後經過一年多的研究,使得輸出功率提高了五個數量級。通過實驗驗證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真是驚人啊!
  • 基於高性能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多合一環境電源
    研究背景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傳感器等電子設備廣泛地應用在市場生活中,對電能的供應提出了新的要求。雖然電池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滿足應用,但電池充電或更換會導致額外的維護成本和管理困難,特別是在野外和密閉空間等特殊應用中。因此,將環境能量就地收集並實現供電的自驅動技術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 英科學家發明細菌太陽能電池 白天夜晚24小時供電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11月29日消息,英國研究人員宣布在生物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獲得突破,將藍藻細菌當作墨水,像普通列印一樣將其列印到導電碳納米管上,製成一種生物太陽能電池板。這種生物太陽能電池板能夠在白天和夜間同時發電,消除了傳統太陽能電池對於太陽光的依賴。這個裝置可以生物降解,從而可以作為一種理想的一次性太陽能電池。
  • 新型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可利用人體運動實現無線供電!
    導讀近日,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無線版本,也稱為「W-TENG」,離利用摩擦電這一綠色能源進行無線供電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然而,還是有不少人懷疑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可行性和實用性。之後,筆者在《可穿戴設備通過人體運動供電,可行嗎?》文章中,介紹了韓國三星綜合技術研究院的一項最研究。該研究證明:摩擦電納米發電機能夠滿足小型可穿戴設備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的能耗需求。
  • 藉助雨滴也能發電 功率轉化效率85%可與太陽能互補
    在降雨等偏暗環境下發電效率偏低是太陽能應用的瓶頸,尤其在南方多雨城市,太陽能發電受到了不小的制約。  在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展示的「雨滴薄膜發電」技術,瞄準了這一痛點,把降雨利用起來發電。
  • 我國研發「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可將微小機械能轉為電能
    河南大學程綱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基於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Pulsed-TENG)的通用無源電源管理電路,輸出阻抗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降低,並始終保持輸出能量的最大化,很好地解決了傳統TENG存在的輸出阻抗高等問題。研發出基於摩擦起電與靜電感應效應耦合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直接將環境中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 外媒:科學家發明「反太陽能電池板」 可在黑暗中發電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據外媒BGR報導稱,《ACS Photonic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顯示,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解釋了其如何構建所謂的「反太陽能電池板」。周所周知,太陽能技術目前已經用於各種各樣的應用,從為民用住宅供電到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等。然而太陽能電池板有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它們無法在黑暗中發電。然而,近日科學家發明的「反太陽能電池板」則帶來了另一種可能性。
  • 新型納米太陽能電池,汽車將無需汽油,只需一塊太陽能板!
    由於煤炭、汽油等消耗性資源不斷減少,急需開發一種新型能源,目前主要有太陽能,但是太陽能對陽光的利用率僅20%-20%,利用率比較低,低利用率限制了太陽能的發展,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近期挪威的一位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開發一款新型太陽能電池,利用高新納米技術,將兩種不同類型的光伏材料層結合起來,這樣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能光線,從而提升利用率!這兩種材料包括第一層中的矽材料;第二層是氧化銅納米粒子,可以吸收光線中的藍色光。通過該技術可以將太陽光線的利用率提升至40%,足能夠提升一倍。但是目前還處於實驗階段,真正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時間也不會太遠!
  • 科學家發明太陽能充電服,不用再為手機沒電焦慮 創技術
    關鍵詞:太陽能;紡織物;穿戴;超級電容;「電影是我靈感的源泉,」Jayan Thomas說,「如果能夠發明可以自動充電的服裝或者紡織品,那麼我們就可以實現很多電影中的奇思妙想了。想想都覺得非常振奮。」Thomas是中佛羅裡達大學(UCF)納米科學科技中心的副教授,目前一直從事超級電容器的研究。
  • 新型太陽能電池設計與構造 | 《科學通報》專題
    過去20 年中,能源問題位列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十大問題之首,其緊迫性愈加明顯,也引起了各國政府、社會和科學家的極大關注。 能源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和重要生存基礎。作為能源技術的傑出代表,太陽能電池是利用P-N 結的光伏效應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光電功能器件,是人類減緩乃至解決傳統化石能源的過度消耗及其環境汙染問題的重要選擇。
  • 摩擦就可以發電?新型納米發電機問世
    這是發明了摩擦發電機的院士——王中林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工業生產中存在大量可以利用的機械能。納米發電機將是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繼電磁波理論和技術後在能源與傳感方面的另一重大應用,有可能引領技術革新並深刻改變人類社會。摩擦納米發電機由王中林及其團隊於2012年首先發明,其目的是利用摩擦起電效應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並具有史無前例的輸出性能和優點。它既用不著磁鐵也不用線圈,在製作中用到的是質輕、低密度並且價廉的高分子材料。
  • 【材料】利用磁性複合材料的非接觸摩擦納米發電機
    傳統能源如石化能源的巨大消耗,導致了日益嚴重的溫室氣體效應和其它環境汙染,如何收集綠色能源諸如太陽能、風能與環境機械能,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熱點。相比於傳統太陽能電池的複雜製備方式,基於摩擦生電原理而誕生的摩擦發電機具有製備簡單、高能源轉化率等優勢,能夠有效地將環境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 未來電能隨便用?科學家想出新方法從地球熱量中獲取電能
    近日,科學家解鎖獲取電能新技能!你可能真的想不到,這電能是從地球熱量中獲取的。籠統地說就是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手段,可以將多餘的紅外輻射和廢熱轉化為人類能夠使用的電能!在說這個新手段之前,我們先說說這些多餘的紅外輻射和廢熱是哪來的呢?其實,地球上有很多能量都被浪費了。絕大部分照射地球的陽光被地表、海洋和大氣所吸收。
  • 新型太陽能電池可以為物聯網設備獲取室內照明
    隨著電子產品的激增,它們對電力的需求和對家用電池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需要高效率且易於整合的能量收集裝置,在獲得電能和動力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室內豐富的光照資源。為了減少浪費,研究人員正在設計新型太陽能電池,可以從我們已經使用的室內燈中獲取能量。當今太陽能電池的主要材料晶體矽在燈下的性能不如在烈日下。
  • 中國科學家研發可在雨天發電的太陽能電池
    介紹我國科學家開發的一種石墨烯材料使太陽能電池雨天發電成為可能。中國海洋大學唐群委教授和雲南師範大學楊培志教授的團隊在這家德國期刊上的論文介紹,模擬雨滴在降落到他們研製的石墨烯材料(與一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耦合)表面後,陽離子會與石墨烯共軛結構中的離域電子形成陽離子/電子雙電層「贗電容」,而模擬雨滴在石墨烯表面的鋪展--收縮過程為「贗電容」充、放電,從而產生電壓和電流。
  • 我國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發展路徑
    一、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發展現狀太陽能電池作為光伏發電系統的核心部件,將光能轉換成電能,掀起了各國科學家的研究熱潮,家庭屋頂太陽能發電、太陽能汽車、太陽能飛機、太陽能服裝等產品層出不窮。2018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水平持續穩定、產品出口量持續增長。
  • 科學家們研發出新型室內有機太陽能電池
    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能夠將室內環境照明轉化為電能。他們開發的太陽能電池板是有機太陽能電池,雖然它們產生的能量很低,但可以為物聯網設備提供充足的能量。隨著物聯網的擴展,在公共空間和家庭中,將有數以百萬計的設備需要電力來運行。
  •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34;一詞會自動產生大型風力發電機的圖像。只要風速超過每秒3米,一個風力渦輪機就可以產生兆瓦的功率,以產生功率,這受電磁發電機的物理特性的限制。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的最新發明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將環境動蕩轉換為高電輸出,特別是對於機械頻率較低的能源(例如風,雨滴和水波)。研究人員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報告了他們的發現(&34;),研究人員證明,輕柔的風力TENG(GW-TENG)可以有效地從中收集能量每秒0.7–6 m米的超低速風/氣流。
  • 我國採用「摩擦納米發電機」激活電沉積製造三功能催化劑
    發展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金屬空氣電池技術對緩解環境汙染和能源危機有著積極的作用。近日,我國科學家採用層狀摩擦納米發電機產生的高壓脈衝直流電作的方式,製備了性能優異的Pt-NiFe-LDH催化劑。該催化劑表現出對HER,ORR和OER的三功能催化活性,且可以用作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鋅-空氣電池的電極催化劑。
  • 科學家發明新型透明材料可作太陽能發電(圖)
    導讀: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透明材料來吸收太陽能,這一新的發明,有望在將來使整棟房子都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人們可能聽說過薄膜太陽能電池,但透明的材料做成的電池肯定沒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