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利用磁性複合材料的非接觸摩擦納米發電機

2021-01-15 X-MOL資訊

‍‍

近日,香港理工大學郝建華團隊通過利用磁性複合材料,研製出非接觸摩擦發電機,並成功應用於綠色能源的收集。相關研究結果分別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發表,並選為封面頁。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急速發展,人們對電力能源的需求急劇上升。傳統能源如石化能源的巨大消耗,導致了日益嚴重的溫室氣體效應和其它環境汙染,如何收集綠色能源諸如太陽能、風能與環境機械能,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熱點。相比於傳統太陽能電池的複雜製備方式,基於摩擦生電原理而誕生的摩擦發電機具有製備簡單、高能源轉化率等優勢,能夠有效地將環境機械能轉換為電能。摩擦生電現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秋冬季更換衣服,在衣物間產生的電火花;以及摩擦玻璃棒能夠吸附遂紙片,都屬於摩擦生電現象。如何收集摩擦產生的電能,並應用於實際生活,越來越吸引科研人員的關注。伴隨著穿戴電子設備的發展,如何收集人體運動的機械能並為穿戴電子設備充電,隨著摩擦發電機和壓電納米發電機的誕生而成為可能。但傳統摩擦發電機必須與外界機械運動接觸,從而導致摩擦發電機的電極和活性材料產生碰撞損耗和界面汙染。同時外界環境因素如粉塵、水汽等,容易吸附在活性層表面,進而降低摩擦發電機性能。


香港理工大學郝建華教授團隊研發的非接觸摩擦發電機成功的彌補了上述缺憾。該團隊通過將通過利用磁性合金(FeCoNi)/聚合物複合材料在磁場力作用下的驅使運動,實現了複合材料和磁體間的貼合作用,通過結合摩擦發電機,將外界機械力轉化為摩擦發電機活性層與金屬電極的貼合分離。由於將外界機械運動與摩擦發電機分離,從而形成新型非接觸摩擦發電機。外界機械力不能與摩擦發電機器件直接接觸,從而避免了傳統摩擦發電機中外界機械運動導致的電極損壞和有效材料汙染等問題。進一步研究非接觸摩擦發電機,能夠有效地將外界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和光能。通過將非接觸摩擦發電機於機械結構連接,能夠有效應用於風能和水能的收集,並轉化為電能和光能。



相關成果近期分別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和《Nano Energy》上,文章第一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後黃龍彪


1. 該論文作者為:Long-Biao Huang, Gongxun Bai, Man-Chung Wong, Zhibin Yang, Wei Xu, Jianhua Hao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Magnetic‐Assisted Noncontact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Converting Mechan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ity and Light Emissions

Adv. Mater., 2016, 28, 2744-2751, DOI: 10.1002/adma.201505839


2. 該論文作者為:Long-biao Huang, Wei Xu, Gongxun Bai, Man-Chung Wong, Zhibin Yang, Jianhua Hao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Wind energy and blue energy harvesting based on magnetic-assisted noncontact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Nano Energy, 2016, 30, 36-42, DOI: 10.1016/j.nanoen.2016.09.032


郝建華教授簡介


郝建華教授,本科、碩士和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並先後工作於美國Penn State University,加拿大University of Guelph和香港大學。2006年起,郝建華教授加盟香港理工大學,現為應用物理系副主任。目前,郝建華教授已發表超過200篇學術論文,研究興趣包括金屬離子摻雜發光材料與器件、功能性薄膜、二維材料、壓電光子學和納米發電機。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5066


相關焦點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世上最小的發電機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納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納米能源是指基於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能源轉換與能源存儲技術。由於摩擦這一現象很普遍,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由此團隊發明了四種模式,可以把接觸、滑動等四種不同的狀態轉化成電能。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由特殊設計具有納米結構的高分子材料及其複合材料組成,輔以極少量的金屬電極材料,造價低廉,成品輕盈,耐腐蝕,它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納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新成果 相關論文在《納米...
    基於接觸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有效地將環境中以各種運動形式存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同時,通過調整摩擦電材料的組成,來實現不同的摩擦電性進而實現不同的電學輸出。海洋學院研究團隊經過持續的研究,新提出了一種基於海藻酸金屬絡合物的具有可調控輸出特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用做自驅動智能鍵盤傳感系統。
  • 超高摩擦電荷密度刷新摩擦納米發電機性能紀錄
    因此,人們一直致力於通過改善材料、結構優化和表面修飾等方法來提高摩擦電荷的密度,但此前所有研究中的可利用摩擦電荷密度都受到空氣擊穿現象的困擾。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喬治亞理工學院校董教授王中林的指導下,王傑、吳昌盛和戴葉婧等首次利用真空環境和鐵電材料將可輸出摩擦電荷密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最大輸出功率密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這一知識的發現還要追溯到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首先提出了電磁感應原理,並便利用這一原理髮明出了電磁發電機,利用動力發電。可以說,這是把水力、風力、火力、核能變成電能最根本的技術。聽過傳統發電機的電磁感應原理之後,我們想要把發電機和納米這兩個概念聯繫在一起,就更加困難了。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TENG作為一種能源器件得到實際應用的關鍵在於進一步提高功率密度,其核心在於摩擦電荷密度的提高。摩擦電荷密度作為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核心性能指標之一,TENG問世七年以來,科研工作者在摩擦材料選擇、表面修飾與改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以提高摩擦電荷密度。
  • 浙大:靜電紡絲PVDF/石墨烯納米纖維用於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到目前為止,電池仍是這些電子設備的常用電源,但它存在壽命有限、定期維護和環境汙染等缺點,而利用可再生太陽能、熱能和機械能等可持續能源,將其收集利用,是一類理想的替代方案。摩擦發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一種新興的能量收集技術,基於摩擦帶電與靜電感應的耦合作用,可以將無所不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能量轉換效率、功率輸出、可靠性和環境友好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優勢。
  • 新型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可利用人體運動實現無線供電!
    導讀近日,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無線版本,也稱為「W-TENG」,離利用摩擦電這一綠色能源進行無線供電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然而,還是有不少人懷疑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可行性和實用性。之後,筆者在《可穿戴設備通過人體運動供電,可行嗎?》文章中,介紹了韓國三星綜合技術研究院的一項最研究。該研究證明:摩擦電納米發電機能夠滿足小型可穿戴設備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的能耗需求。
  • 我國採用「摩擦納米發電機」激活電沉積製造三功能催化劑
    近日,我國科學家採用層狀摩擦納米發電機產生的高壓脈衝直流電作的方式,製備了性能優異的Pt-NiFe-LDH催化劑。該催化劑表現出對HER,ORR和OER的三功能催化活性,且可以用作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鋅-空氣電池的電極催化劑。
  • 摩擦就可以發電?新型納米發電機問世
    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引發的能源革命預期比肩法拉第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巨大應用前景——王中林:《摩擦納米發電機》這是發明了摩擦發電機的院士——王中林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工業生產中存在大量可以利用的機械能。生活中存在著種種摩擦,連續的剎車會造成剎車失靈,就是因為無論是鼓式剎車還是盤式均要靠摩擦力,產生巨大的熱量造成材料性能的熱衰減。還有汽車行駛中的阻力,造成機械磨損的罪魁禍首,都是摩擦力。如果我們能將這些能量儲存起來,那將是一種儲量很可觀的新能源。
  • 【科研進展】新型二氧化矽磁性納米複合材料,可用於去除水溶液中的...
    研究人員合成了不同氧化鐵/二氧化矽比例的磁性氧化鐵-二氧化矽殼納米複合材料,並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X射線衍射、小角度中子散射、磁性和N2吸附研究進行結構表徵。選擇接觸表面積和磁化飽和度方面性能最好的複合材料進行水介質對Pb2+的吸附研究。
  • 王中林院士Nano Energy綜述: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構築藍色能源夢
    壓電納米發電機(PENG)利用壓電極化電荷和所產生的隨時間變化的電場來驅動電子在外電路的流動。材料內部的位移電流與從厚度恆定、表面電荷密度改變的電容模型所推導出的輸出電流相同。摩擦納米發電機利用兩種材料接觸產生的表面靜電荷所建立的靜電場的變化驅動電子在外電路中的流動。TENG中表面電荷密度恆定,而系統的電容在改變。
  •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起電材料
    自2012年以來,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由於其普遍適用性強,成本低,效率高逐漸成為機械能量收集和分布式微能源領域的主流技術。TENG的發展可以服務於物聯網的信息採集技術、智能監控系統以及靜電驅動、靜電除塵等高電壓應用領域。
  • 【納米】運用近紅外雷射遠程高效自修復摩擦納米發電機
    其原理是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將人體運動、空氣流動等過程中低頻、無序、低品質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然而以銅、鋁等金屬作為導電層的傳統摩擦納米發電機常因金屬疲勞,容易導致導電層的破損,影響其正常工作。
  •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年來海洋生態環境傳感器逐步向小型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這對整個傳感系統的能源補給、材料、通訊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戰。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朱光研究團隊提出了基於固/液界面摩擦起電和二維陣列電極發電集成的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高效率地收集轉換波浪能並用於驅動無線傳感電路定時發射無線信號。該工作利用二維陣列電極整流晶片集成結構設計將二維多方向運動的隨機波浪機械能收集轉換為電能輸出,在多種隨機波浪情況下均能高效率地收集和轉換波浪機械能。
  • 【科研進展】新型二氧化矽磁性納米複合材料,可用於去除水溶液中的Pb2+!
    研究人員合成了不同氧化鐵/二氧化矽比例的磁性氧化鐵-二氧化矽殼納米複合材料,並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X射線衍射、小角度中子散射、磁性和N2吸附研究進行結構表徵。選擇接觸表面積和磁化飽和度方面性能最好的複合材料進行水介質對Pb2+的吸附研究。該材料呈現出良好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能力14.9 mg-g-1),與文獻中提出的類似材料相當。
  • 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教授解釋道,他們主要利用了雨滴在材料表面運動產生的摩擦納米發電效益,從而在雨天時收集電能。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尺子摩擦頭皮後可以吸起碎紙屑,這就叫摩擦起電。 基於此,科學家就發明了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 Generator,TENG),它的原理是通過利用材料之間摩擦引起的電荷轉移,實現了一舉一動都能發電的夢想。 給兩種材料接上外電路,再開合這兩種材料。
  • AEnM:高功率旋轉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
    表面摩擦電荷密度對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性能至關重要,一般實現的電荷密度均在250μC/m2以下,低電荷密度使得高功率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一直難以突破。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18年首次提出了電荷泵浦(Charge pumping)的策略,通過泵浦產生約束電荷,基於接觸分離式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了1020μC/m2的電荷密度,突破了一般的認知,達到了通常認為在大氣環境下無法達到的超高電荷密度,向實用化的高功率器件的實現邁出重要一步。
  • 我國研發「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可將微小機械能轉為電能
    發電機是指將其他形式的能源轉換成電能的機械設備,它由水輪機、汽輪機、柴油機或其他動力機械驅動,將水流,氣流,燃料燃燒或原子核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傳給發電機,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發電機通常由定子、轉子、端蓋及軸承等部件構成。
  • 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問世:「旗形」構造,高效採「風」
    論文第一作者、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院博士生王巖介紹,過去研究報導了很多將有機介電薄膜置於框架結構中的摩擦納米發電機,例如固定薄膜一端,在風的作用下,使薄膜自由端與固定電極拍打的模式;固定薄膜兩端,薄膜與上下電極發生接觸的模式,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發電效果。「然而,由於結構的限制,導致難以有效採集來自各個方向的風能。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   因此,將半導體材料的壓電或摩擦生電性能與其氣敏特性結合起來,應運而生出自供電氣體傳感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