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其實早在2007年4月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上,就介紹了本次會議的執行主席、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研究員研製的由超聲波驅動的直流納米發電機。而更早的2006年4月,一向對新方法、新理論十分熱衷的《科學》雜誌,也曾報導過王中林領導的小組首次在納米(十億分之一米)尺度範圍內,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的研究成果。
-
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問世:「旗形」構造,高效採「風」
近日,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院教授徐敏義團隊提出並系統性研究了一種新型防潮且自適應風向的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其不僅可在潮溼環境下高效收集不同方向的風能,還能測量風速,實現風速傳感,為無線傳感網絡的供電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穎的解決方案。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納米能源》雜誌。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一種基於摩擦起電和介質擊穿的新一代摩擦納米發電機,首次實現了基於摩擦起電和空氣擊穿的恆流電輸出,基本原理類似於人工產生和收集「閃電」的能量。同時,摩擦電荷密度高於大氣環境下受限於空氣擊穿的傳統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荷密度。這一新穎的直流摩擦納米發電機已經被證實可以直接驅動電子器件不需要外接整流橋或能量存儲單元。
-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源管理策略與電力摩擦電子學研究獲進展
摩擦納米發電機目前可以輸出很大的功率,但受高輸出阻抗特性的制約,其對儲能器件的直接充電效率極低,也無法直接為用電器件供電,有效的電源管理成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推廣和實用化的難點與技術瓶頸。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張弛和王中林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摩擦納米發電機電源管理技術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以及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等諸多特點。
-
物理科學學院龍雲澤課題組在納米能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物理科學學院龍雲澤課題組王曉雄在摩擦電納米發電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Anisotropic nanogenerator for anticounterfeiting and information encrypted transmission」為題發表在國際能源領域著名期刊
-
西安電子科大崔暖洋副教授在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的新進展
近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響因子33)報導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器件研究所團隊在摩擦電納米發電機領域的最新研究工作「Increasing the output charge quantity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根據這一原理,王中林研究團隊做出了四種模式的摩擦發電機,它們分別是接觸分離式、滑動式、單電極式、自由浮動式,可以用於收集拍擊、震動、滑動、浮動等各種形式的微小機械能。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效應的相互結合,讓摩擦發電機成為了可能,而納米技術的加入,更像是畫龍點睛一樣,讓電流真正實現了有效輸出。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他們與東華大學張青紅教授課題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Juergen Brugger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了一種織物基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TPNG),不僅具有優良的輸出性能,還能夠對人體動作實現主動式檢測。
-
浙大學者研製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
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氣球製作成了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附簡歷)
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是「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西電校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王中林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
【材料】利用磁性複合材料的非接觸摩擦納米發電機
相關研究結果分別在Advanced Materials和Nano Energy發表,並選為封面頁。伴隨著穿戴電子設備的發展,如何收集人體運動的機械能並為穿戴電子設備充電,隨著摩擦發電機和壓電納米發電機的誕生而成為可能。但傳統摩擦發電機必須與外界機械運動接觸,從而導致摩擦發電機的電極和活性材料產生碰撞損耗和界面汙染。同時外界環境因素如粉塵、水汽等,容易吸附在活性層表面,進而降低摩擦發電機性能。
-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打開APP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胡薇 發表於 2018-05-15 15:30:22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朱光研究團隊提出了基於固/液界面摩擦起電和二維陣列電極發電集成的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高效率地收集轉換波浪能並用於驅動無線傳感電路定時發射無線信號。該工作利用二維陣列電極整流晶片集成結構設計將二維多方向運動的隨機波浪機械能收集轉換為電能輸出,在多種隨機波浪情況下均能高效率地收集和轉換波浪機械能。
-
摩擦摩擦就可以發電,浙大一項研究在紙上畫出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的...
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朱智源博士研究小組,研發了一種新型的X型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以及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等諸多特點。論文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海洋學院2017級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夏克泉,通訊作者為青年教師朱智源博士,共同作者包括2014級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本科生杜超林與
-
廈大-顏威權團隊︱電極化調控壓電輔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性能
近日,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能源化工學院助理教授顏威權團隊以電子云重疊理論為基礎,解釋了P(VDF-TrFE) (聚偏二氟乙烯
-
【納米】運用近紅外雷射遠程高效自修復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年來,隨著納米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簡稱TENG)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
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是「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王中林教授。在「惡補」英語一年後,他於1982年通過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就讀,1987年7月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95年,王中林應聘到喬治亞理工學院當副教授,由於沒有專用實驗室,他只能白天看文獻,晚上蹭別人的實驗室進行研究。「不能因為條件艱苦而停止研究」,在這樣的環境下,王中林用3年時間發表了80多篇論文,並一舉獲得終身教授的席位。
-
AEnM:高功率旋轉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
表面摩擦電荷密度對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性能至關重要,一般實現的電荷密度均在250μC/m2以下,低電荷密度使得高功率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一直難以突破。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18年首次提出了電荷泵浦(Charge pumping)的策略,通過泵浦產生約束電荷,基於接觸分離式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了1020μC/m2的電荷密度,突破了一般的認知,達到了通常認為在大氣環境下無法達到的超高電荷密度,向實用化的高功率器件的實現邁出重要一步。
-
新型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可利用人體運動實現無線供電!
導讀近日,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無線版本,也稱為「W-TENG」,離利用摩擦電這一綠色能源進行無線供電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然而,還是有不少人懷疑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可行性和實用性。之後,筆者在《可穿戴設備通過人體運動供電,可行嗎?》文章中,介紹了韓國三星綜合技術研究院的一項最研究。該研究證明:摩擦電納米發電機能夠滿足小型可穿戴設備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的能耗需求。
-
摩擦就可以發電?新型納米發電機問世
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引發的能源革命預期比肩法拉第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巨大應用前景——王中林:《摩擦納米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將是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繼電磁波理論和技術後在能源與傳感方面的另一重大應用,有可能引領技術革新並深刻改變人類社會。摩擦納米發電機由王中林及其團隊於2012年首先發明,其目的是利用摩擦起電效應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並具有史無前例的輸出性能和優點。它既用不著磁鐵也不用線圈,在製作中用到的是質輕、低密度並且價廉的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