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問世:「旗形」構造,高效採「風」

2020-09-09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韓揚眉

徐敏義團隊供圖

摩擦納米發電機作為高效的能量收集和轉換新途徑,在風能、水能、波浪能等各種機械能的收集轉換中得到了廣泛的拓展應用。其自供電的特性更為自然環境中設備運行的持續供能提供了一種理想方案。

近日,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院教授徐敏義團隊提出並系統性研究了一種新型防潮且自適應風向的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

其不僅可在潮溼環境下高效收集不同方向的風能,還能測量風速,實現風速傳感,為無線傳感網絡的供電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穎的解決方案。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納米能源》雜誌。

風能收集突破「限制」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無線傳感網絡應運而生。無線傳感網絡由區域內數以萬計的傳感器節點組成,在電氣自動化、環境智能監測、車輛定位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

然而,難以持續供電,成為暴露在自然環境中的傳感器節點的重要問題之一。

「傳感節點的自驅動是傳感器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論文通訊作者徐敏義告訴《中國科學報》,風能作為一種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清潔能源,若對其進行採集並驅動傳感節點工作,將是解決無線傳感網絡供電問題的一種理想方法。

自2012年摩擦納米發電機問世以來,其已被證明可以有效收集環境中低品位能量。可在較低的風速條件下收集環境風能,這一發明豐富了風能採集的技術手段。

論文第一作者、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院博士生王巖介紹,過去研究報導了很多將有機介電薄膜置於框架結構中的摩擦納米發電機,例如固定薄膜一端,在風的作用下,使薄膜自由端與固定電極拍打的模式;固定薄膜兩端,薄膜與上下電極發生接觸的模式,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發電效果。

「然而,由於結構的限制,導致難以有效採集來自各個方向的風能。同時,摩擦層與空氣直接接觸,導致在溼度較大的條件下其發電性能會被嚴重削弱。」王巖告訴《中國科學報》。

針對上述問題,徐敏義團隊受到風吹旗子擺動這一常見現象的啟發,提出了一種旗子形態的「抗溼」摩擦納米發電機(flag-type TENG),用以高效採集風能。

特別設計 任性採「能」

研究人員對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進行了特別的設計。

徐敏義介紹,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基本結構,是由兩片附著導電油墨的PET薄膜(即柔性電極)和一片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疊加而成,同時採用雙面膠將兩個柔性電極與PTFE薄膜粘貼在一起對其進行密封。

「雙面膠有一定厚度,使得柔性電極與PTFE薄膜間形成了一個空隙。當風吹動旗子擺動時,由於柔性電極與PTFE薄膜的變形幅度不同,PTFE薄膜會與柔性電極產生摩擦,根據摩擦起電原理,PTFE薄膜與柔性電極的表面會帶上等量的異種電荷。

隨著PTFE薄膜與兩側柔性電極產生周期性的接觸分離,在連接兩個電極的電路中就產生了交變電流,於是就實現了風能向電能的轉化,就發出電了。」徐敏義解釋說。

此外,這種結構讓摩擦層與空氣隔絕,使得發電性能不受相對溼度的影響。

通過實驗研究發現,風向和相對溼度改變時,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發電性能並無明顯下降,這說明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在高溼度條件下正常採集風能。

「由於其特殊結構,雖然具備了防溼的特性,但也犧牲了部分發電性能。」徐敏義說。

為此,他們嘗試了很多方法,並查閱了大量文獻,在受到相關研究的啟發後,對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布置方式進行了優化——將一對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相隔一定距離放置,進而大大提升了其發電性能。

「由於內部和外部流動區域之間的風速變化和壓力差,導致一對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在工作過程中可以產生相互拍打。與單一工作模式相比,採用這種工作模式的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功率密度可以提升40倍。」徐敏義解釋道。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受益匪淺。徐敏義說,了解行業和相關領域最新研究動態,有助於解決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為後續的研究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找準需求 加快應用

該研究將流致振動與摩擦納米發電機有機結合,系統研究了流—機—電耦合問題,提出的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為傳感網絡的供電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穎的解決方案。

審稿人認為,「這是一臺有趣的有關風能利用的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有關防潮防溼的材料和設計都十分巧妙。」

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應用前景廣闊。王巖向記者舉例時說,在氣象站,可應用於採集氣象信息的百葉箱,既可收集轉換風能,為布設的諸多傳感器供電,又能實現風速測量。

「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工業產品需要進行大量且嚴謹的測試。」王巖坦承,在後續的工作中,將積極與企業對接,根據行業需求,不斷優化產品結構設計、提升穩定性和精度,早日將研究成果投入實際應用中。

多年來,徐敏義團隊長期致力於摩擦納米發電機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能量收集裝置,實現了波浪能、振動能、噪聲能、風能和低品位水波能的高效收集,還研發了自驅動式波浪能傳感器、船舶水位傳感器和流量傳感器。

「未來,我們將繼續發掘流致振動與摩擦納米發電機的結合點,將不同形式的流致振動現象應用於能量採集和傳感。同時,在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海洋能採集和自驅動式傳感器領域做更多的嘗試和探索。」徐敏義說。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5279

《中國科學報》 (2020-09-09 第3版 能源化工)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摩擦就可以發電?新型納米發電機問世
    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引發的能源革命預期比肩法拉第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巨大應用前景——王中林:《摩擦納米發電機》應用於海洋中,成為新型藍色能源王中林院士最近發現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第二分量是納米發電機的理論根基。
  •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以及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等諸多特點。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TENG作為一種能源器件得到實際應用的關鍵在於進一步提高功率密度,其核心在於摩擦電荷密度的提高。摩擦電荷密度作為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核心性能指標之一,TENG問世七年以來,科研工作者在摩擦材料選擇、表面修飾與改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以提高摩擦電荷密度。
  • 【納米】運用近紅外雷射遠程高效自修復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年來,隨著納米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簡稱TENG)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在不久前召開的以「納米能源與壓電(光)電子學發展前沿」為主題的第53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基於納米能源與壓電電子學理論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讓摩擦發電不再是幻想。世上最小的發電機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納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納米能源是指基於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能源轉換與能源存儲技術。
  •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源管理策略與電力摩擦電子學研究獲進展
    摩擦納米發電機目前可以輸出很大的功率,但受高輸出阻抗特性的制約,其對儲能器件的直接充電效率極低,也無法直接為用電器件供電,有效的電源管理成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推廣和實用化的難點與技術瓶頸。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張弛和王中林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摩擦納米發電機電源管理技術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超高摩擦電荷密度刷新摩擦納米發電機性能紀錄
    最近發明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質量輕、價格低廉,甚至在低工作頻率下仍然高效等先天優勢,已經被證實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解決方案。通過收集環境中的機械能——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卻被浪費掉的能量,摩擦納米發電機在自驅動傳感網絡和大規模可再生藍色能源領域均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作為一種能量收集器件,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應用及商業化強烈地依賴於它的功率密度,而功率密度又與摩擦電荷密度成二次方關係。
  •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打開APP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胡薇 發表於 2018-05-15 15:30:22 新型、簡易、可持續的海浪能量收集系統的研製和開發逐漸成為了科技界關注的焦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朱光研究團隊提出了基於固/液界面摩擦起電和二維陣列電極發電集成的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高效率地收集轉換波浪能並用於驅動無線傳感電路定時發射無線信號。
  • AEnM:高功率旋轉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可將各種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物聯網、可穿戴器件、自驅動傳感,生物醫學、藍色能源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其中,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把摩擦起電和納米能源相結合,進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發電機一般是汽輪機、水輪機、風力發電機這樣的大型機器,它們大部分是電磁感應發電機,原理也很簡單,在中學物理課本上,就學習過磁鐵穿過線圈可以產生電流。
  • 西安電子科大崔暖洋副教授在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的新進展
    近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響因子33)報導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器件研究所團隊在摩擦電納米發電機領域的最新研究工作「Increasing the output charge quantity
  • 西工大研製的納米發電機實現微風能的高效轉換與存儲集成
    西工大新聞網6月28日電(董廣志)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樊慧慶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任小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論文創新基金等項目支持下,創新地研製出一種納米發電機實現了微弱風能的高效收集與轉化存儲,研究成果Wind energy harvester based on coaxial rotatory
  • 基於高性能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多合一環境電源
    (b)圖介紹了此器件的基本結構:包括對稱布置於四個旋轉臂上的高性能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其中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三維多層結構。(c)圖則介紹了此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在轉動過程中,FEP顆粒由於重力作用,在兩電極間移動,驅動電子在外電路流動產生電能。
  • 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們都知道太陽能電池板(Solar panel)是通過吸收太陽光,將太陽輻射能通過光電效應或者光化學效應直接或間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所以,一直以來,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陰雨天它會變得很無能。
  • 【材料】利用磁性複合材料的非接觸摩擦納米發電機
    相比於傳統太陽能電池的複雜製備方式,基於摩擦生電原理而誕生的摩擦發電機具有製備簡單、高能源轉化率等優勢,能夠有效地將環境機械能轉換為電能。摩擦生電現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秋冬季更換衣服,在衣物間產生的電火花;以及摩擦玻璃棒能夠吸附遂紙片,都屬於摩擦生電現象。如何收集摩擦產生的電能,並應用於實際生活,越來越吸引科研人員的關注。
  • 王中林院士Nano Energy綜述: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構築藍色能源夢
    2006年,王中林院士所在團隊發明了通過壓電效應收集環境中機械能的納米發電機,開闢了能源轉化和應用的新領域。在此基礎上,該研究團隊於2012年又成功研製出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此後,各種類型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接連被研製出來,不斷革新著人們對能量收集的傳統概念。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新成果 相關論文在《納米...
    基於接觸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有效地將環境中以各種運動形式存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同時,通過調整摩擦電材料的組成,來實現不同的摩擦電性進而實現不同的電學輸出。海洋學院研究團隊經過持續的研究,新提出了一種基於海藻酸金屬絡合物的具有可調控輸出特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用做自驅動智能鍵盤傳感系統。
  •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34;一詞會自動產生大型風力發電機的圖像。只要風速超過每秒3米,一個風力渦輪機就可以產生兆瓦的功率,以產生功率,這受電磁發電機的物理特性的限制。但是,陸地上可用的大部分風是低速氣流,低於渦輪機的極限速度。儘管這些微風將成為小型可攜式電子設備的有效微能源,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收穫方式。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的最新發明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將環境動蕩轉換為高電輸出,特別是對於機械頻率較低的能源(例如風,雨滴和水波)。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   因此,將半導體材料的壓電或摩擦生電性能與其氣敏特性結合起來,應運而生出自供電氣體傳感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
  • 新型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可利用人體運動實現無線供電!
    導讀近日,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無線版本,也稱為「W-TENG」,離利用摩擦電這一綠色能源進行無線供電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舉個例子,未來我們可以在鞋子中安裝摩擦電發電機,只要正常走路,就可以為自己隨身攜帶的手機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