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運用近紅外雷射遠程高效自修復摩擦納米發電機

2021-02-25 X-MOL資訊

‍‍‍

近年來,隨著納米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簡稱TENG)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原理是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將人體運動、空氣流動等過程中低頻、無序、低品質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然而以銅、鋁等金屬作為導電層的傳統摩擦納米發電機常因金屬疲勞,容易導致導電層的破損,影響其正常工作。近期,蘇州大學潘越團隊介紹了一種可實現摩擦納米發電機高效自修復的方法,運用近紅外雷射照射,使修復後的納米器件保持良好的電學輸出性能。同時,該方法可潛在應用於遠程修復可植入器件。

在該工作中,潘越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自修復摩擦納米發電機(SH-TENG)。該器件具有明確的三層結構——頂層為摩擦起電層,通過摩擦起電效應產生電荷,所用材料為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中層為輔助修復層,所用材料為引入二硫鍵的環氧樹脂;底層為自修復導電層,通過靜電感應效應傳導電荷,所用材料為摻雜碳納米管(CNT)的二硫鍵環氧樹脂。在近紅外雷射的照射下,破損的器件可利用底層碳納米管良好的光熱轉化率自下而上的傳遞熱量,同時利用輔助修復層內更優越的分子活動性實現器件自上而下的貼合。這一拉鏈式的過程有效縮短了器件自修復所需的時間——破損器件可在功率為4W的近紅外雷射1 min的照射下實現自修復。除此以外,該器件具有良好的電學輸出,Qsc (~16 nC)、 Voc  (~50 V)、Isc (0.6 μA),且該電學數據在經過5次損壞-自修復過程後仍能保持穩定。不僅如此,該器件具有類似LEGO玩具的性質,可通過器件側面的簡單接觸、升溫實現器件的串聯。與此同時,潘越團隊還通過雞皮模擬人體皮膚,模擬了該器件的皮下自修復,該過程預示了其在可植入器件領域的潛在應用。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能源領域頂級期刊Nano Energy(IF: 13.1)上。第一作者是管清寶博士。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No. 2018YFB11057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402203,51703148)、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世界名校博士計劃」的資助。

該論文作者為:Qingbao Guan, Yiheng Dai, Yanqin Yang, Xiangyu Bi, Zhen Wen*, Yue Pan*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Near-Infrared Irradiation Induced Remote and Efficient Self-Healabl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Potential Implantable Electronics

Nano Energy, 2018, 51, 333-339, DOI: 10.1016/j.nanoen.2018.06.060

導師介紹

潘越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0482

(本文由戴以恆供稿)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打開APP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胡薇 發表於 2018-05-15 15:30:22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朱光研究團隊提出了基於固/液界面摩擦起電和二維陣列電極發電集成的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高效率地收集轉換波浪能並用於驅動無線傳感電路定時發射無線信號。該工作利用二維陣列電極整流晶片集成結構設計將二維多方向運動的隨機波浪機械能收集轉換為電能輸出,在多種隨機波浪情況下均能高效率地收集和轉換波浪機械能。
  • 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問世:「旗形」構造,高效採「風」
    其自供電的特性更為自然環境中設備運行的持續供能提供了一種理想方案。近日,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院教授徐敏義團隊提出並系統性研究了一種新型防潮且自適應風向的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其不僅可在潮溼環境下高效收集不同方向的風能,還能測量風速,實現風速傳感,為無線傳感網絡的供電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穎的解決方案。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納米能源》雜誌。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因此,通常摩擦納米發電機不能直接驅動電子器件。傳統的做法是外接全波整流橋和能量存儲單元才能得到穩定的直流電輸出,這不利於構建微型化的自驅動系統。而且,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脈衝輸出具有比較高的損耗因子(定義為電流峰值與其均方根的比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用於能量存儲和驅動電子器件的效率。
  •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以及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等諸多特點。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在不久前召開的以「納米能源與壓電(光)電子學發展前沿」為主題的第53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基於納米能源與壓電電子學理論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讓摩擦發電不再是幻想。世上最小的發電機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納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納米能源是指基於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能源轉換與能源存儲技術。
  • 摩擦就可以發電?新型納米發電機問世
    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引發的能源革命預期比肩法拉第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巨大應用前景——王中林:《摩擦納米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將是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繼電磁波理論和技術後在能源與傳感方面的另一重大應用,有可能引領技術革新並深刻改變人類社會。摩擦納米發電機由王中林及其團隊於2012年首先發明,其目的是利用摩擦起電效應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並具有史無前例的輸出性能和優點。它既用不著磁鐵也不用線圈,在製作中用到的是質輕、低密度並且價廉的高分子材料。
  • 超高摩擦電荷密度刷新摩擦納米發電機性能紀錄
    最近發明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質量輕、價格低廉,甚至在低工作頻率下仍然高效等先天優勢,已經被證實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解決方案。通過收集環境中的機械能——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卻被浪費掉的能量,摩擦納米發電機在自驅動傳感網絡和大規模可再生藍色能源領域均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作為一種能量收集器件,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應用及商業化強烈地依賴於它的功率密度,而功率密度又與摩擦電荷密度成二次方關係。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其中,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把摩擦起電和納米能源相結合,進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發電機一般是汽輪機、水輪機、風力發電機這樣的大型機器,它們大部分是電磁感應發電機,原理也很簡單,在中學物理課本上,就學習過磁鐵穿過線圈可以產生電流。
  •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源管理策略與電力摩擦電子學研究獲進展
    摩擦納米發電機自2012年發明以來,在人體動能和環境機械能的收集上展示出了很大優勢和應用潛力。研究團隊基於最大化能量傳遞、直流降壓變換和自管理機制,首次提出了一種針對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通用型電源管理策略,並研製了電源管理模塊。基於該模塊,摩擦納米發電機85%的能量可以實現自主釋放,降壓後可在負載電阻上得到平穩持續的電壓輸出。
  • AEnM:高功率旋轉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可將各種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物聯網、可穿戴器件、自驅動傳感,生物醫學、藍色能源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
  • 王中林:自驅動系統中的納米發電機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技領域領軍人物,他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摩擦納米發電機,並首先發展了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領域,為微納電子系統的發展,物聯網,傳感網絡,人工智慧和人類未來的能源開闢了新途徑。他開創了納米結構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等領域,對納米機器人、人-電界面、納米傳感器、LED技術的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一種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可編程策略
    摩擦納米發電機由於其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適用性廣,能夠將包括風能、水能和人體運動等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等特點,被廣泛運用於能量收集,物聯網設備的自供能電源和各類自供能傳感器等,因而受到廣泛關注,被認為是將來實現物聯網最有希望的能源方案之一。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新成果 相關論文在《納米...
    基於接觸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有效地將環境中以各種運動形式存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同時,通過調整摩擦電材料的組成,來實現不同的摩擦電性進而實現不同的電學輸出。海洋學院研究團隊經過持續的研究,新提出了一種基於海藻酸金屬絡合物的具有可調控輸出特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用做自驅動智能鍵盤傳感系統。
  • 基於高性能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多合一環境電源
    因此,將環境能量就地收集並實現供電的自驅動技術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王中林院士提出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技術能夠有效收集環境中的低頻能量,並逐漸得到迅速發展。因為環境中的能量,如風能、雨水能、太陽能等,往往具有固有的特性,而且分布在特定的時間或地點;此外,惡劣的室外環境條件也對器件的正常運行產生很大影響。
  • 西工大研製的納米發電機實現微風能的高效轉換與存儲集成
    西工大新聞網6月28日電(董廣志)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樊慧慶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任小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論文創新基金等項目支持下,創新地研製出一種納米發電機實現了微弱風能的高效收集與轉化存儲,研究成果Wind energy harvester based on coaxial rotatory
  •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起電材料
    自2012年以來,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由於其普遍適用性強,成本低,效率高逐漸成為機械能量收集和分布式微能源領域的主流技術。TENG的發展可以服務於物聯網的信息採集技術、智能監控系統以及靜電驅動、靜電除塵等高電壓應用領域。
  • 摩擦納米發電機在自供電電子皮膚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華東理工張玲/李春忠教授《納米能源》:基於MXene-AgNWs-MXene-PU的TENG,用於自供能可穿戴傳感器近年來,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下一代電子設備的自供能裝置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基於目前的研究工作來看,仍無法同時實現TENG的拉伸性和透明性。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TOC摘要圖   自供電傳感系統正成為驅動全球工業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
  • 浙大:靜電紡絲PVDF/石墨烯納米纖維用於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發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一種新興的能量收集技術,基於摩擦帶電與靜電感應的耦合作用,可以將無所不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能量轉換效率、功率輸出、可靠性和環境友好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優勢。然而,無論是作為能量收集器還是自供電傳感器,其輸出功率都有待進一步提高,以達到更高的能量轉換效率或靈敏度,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
  • 王中林院士Nano Energy綜述: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構築藍色能源夢
    2006年,王中林院士所在團隊發明了通過壓電效應收集環境中機械能的納米發電機,開闢了能源轉化和應用的新領域。在此基礎上,該研究團隊於2012年又成功研製出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此後,各種類型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接連被研製出來,不斷革新著人們對能量收集的傳統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