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一種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可編程策略

2020-09-26 嶺南科苑

今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微納系統與仿生醫學研究中心王昊副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對於納米摩擦發電機器件進行可編程操作的策略,實現了不依賴於摩擦界面材料的改進,單純通過設定的操作程序實現電荷在器件內循環累積實現超高電壓輸出。相關論文Programmed-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A multi-switch regulation methodology for energy manipulation(可編程的摩擦納米發電機-一種基於多開關調控的能量操作策略)在線發表於能源材料頂級期刊Nano Energy (IF= 15.2)上(DOI:10.1016/j.nanoen.2020.105241)。深圳先進院王昊副研究員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摩擦納米發電機由於其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適用性廣,能夠將包括風能、水能和人體運動等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等特點,被廣泛運用於能量收集,物聯網設備的自供能電源和各類自供能傳感器等,因而受到廣泛關注,被認為是將來實現物聯網最有希望的能源方案之一。

傳統的摩擦納米發電機通過按壓或者滑動的方式,將兩種不同電負性材料摩擦所生成的靜電荷與背後的電極板產生靜電感應,因而在外接負載上生成電流。為了增大摩擦納米發電機所產生的能量,一般的研究方向是通過材料的改進以增大表面靜電荷密度或通過結構的改進以提高能量收集的效率。

然而,王昊團隊提出了第三種對於提高摩擦納米發電機能量輸出的可能研究方向,即改進操作程序。傳統的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操過程涉及到了電荷生成、電荷轉移和能量生成三個更基本的物理過程,這裡稱為元操作。傳統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操作(按壓或滑動)實際上是這三個元操作按照一個特定時序與組合的循環,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最簡單的程序(即三個元操作的時序和組合)。

顯然,這三個元操作能以更複雜的時序與組合進行循環操作,在生成能量的同時實現電荷在系統內的循環累積,導致輸出能量隨著程序運行的持續增長,直至其電壓過高擊穿器件內部的介電質時達到最大值。

通過編程以提高摩擦納米發電機能量輸出的方案有以下優點:第一,可編程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最大輸出並不受摩擦界面的材料影響。第二,其最大電壓僅受電極板間介電質擊穿電壓的限制,因此其器件的優化主要注重於提高介電擊穿電壓。第三,理論上存在無數種可能的程序,可以適配於各類機械操作方式。研究展示了三種可能的程序,通過不同的機械結構,通過不同類型的物理操作(比如單向運動,來回運動或旋轉運動)輕易的實現1.5 kV-1.8 kV的高壓輸出。因此基於不同的應用場景和物理操作方式設計並優化程序成為摩擦納米發電機另一個替代研究方向。

該項研究得到廣東省科學技術基礎研究和深圳基礎研究等項目的資助。

圖1. 傳統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操作機制與分解出的三種元操作

圖2. 可編程摩擦納米發電機的程序案例之一:電荷振蕩器

相關焦點

  •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源管理策略與電力摩擦電子學研究獲進展
    研究團隊基於最大化能量傳遞、直流降壓變換和自管理機制,首次提出了一種針對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通用型電源管理策略,並研製了電源管理模塊。基於該模塊,摩擦納米發電機85%的能量可以實現自主釋放,降壓後可在負載電阻上得到平穩持續的電壓輸出。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基於陰離子雜化策略的新型電池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基於陰離子雜化策略的新型電池 2019-04-19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唐永炳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可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新型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在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ly robust flexible ferroelectr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perable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low-power consumption
  • 深圳先進院等開發出可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該研究採用離子交聯法將殼聚糖與黑磷量子點相結合,通過PEG表面修飾,構建一種由黑磷量子點介導的納米藥物控釋載體(PEG@CS/BPQDs-AM NPs)穿透肺部粘液屏障,在提升藥物遞送能力的同時發揮協同治療慢阻肺疾病的功效。
  • 納米能源所:基於電荷累積策略的可持續高電壓輸出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s)作為各種能源採集技術中的佼佼者,能將機械能瞬間轉化為電能,具有極高的能量轉換效率。同時TENG的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也非常靈活,具有重量輕、成本低、通用性強等前所未有的優勢。TENG的主要應用可分為四個領域:微納電源、自供電傳感器、大規模藍色能源和直接高壓電源。
  • 深圳先進院等開發出一種人工基因組的高效簡化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戴俊彪團隊開發出一種被稱為SGC(SCRaMbLE-based genome compaction)的人工基因組的高效簡化策略,並以此方法刪除了第十二號染色體左臂中超過一半的非必需基因,為第一個最小真核基因組的構建、理解真核生命的核心組成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 我國研發「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可將微小機械能轉為電能
    河南大學程綱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基於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Pulsed-TENG)的通用無源電源管理電路,輸出阻抗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降低,並始終保持輸出能量的最大化,很好地解決了傳統TENG存在的輸出阻抗高等問題。研發出基於摩擦起電與靜電感應效應耦合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直接將環境中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新型光學探針 為納米機器人提供便攜GPS系統
    通過新材料的研發,人類未來可以實現今天看來就像魔法一樣的生活。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能為納米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便攜的GPS定位系統。
  • AEnM:高功率旋轉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可將各種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物聯網、可穿戴器件、自驅動傳感,生物醫學、藍色能源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
  • 新型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可利用人體運動實現無線供電!
    導讀近日,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無線版本,也稱為「W-TENG」,離利用摩擦電這一綠色能源進行無線供電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然而,還是有不少人懷疑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可行性和實用性。之後,筆者在《可穿戴設備通過人體運動供電,可行嗎?》文章中,介紹了韓國三星綜合技術研究院的一項最研究。該研究證明:摩擦電納米發電機能夠滿足小型可穿戴設備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的能耗需求。
  • 深圳先進院開發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近日,深圳先進院材料所喻學鋒研究員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成功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其中,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把摩擦起電和納米能源相結合,進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發電機一般是汽輪機、水輪機、風力發電機這樣的大型機器,它們大部分是電磁感應發電機,原理也很簡單,在中學物理課本上,就學習過磁鐵穿過線圈可以產生電流。
  •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以及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等諸多特點。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在不久前召開的以「納米能源與壓電(光)電子學發展前沿」為主題的第53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基於納米能源與壓電電子學理論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讓摩擦發電不再是幻想。納米能源的巨大能量海水流動晝夜不停,為摩擦納米發電機提供了穩定的工作環境,根據粗略測算,在200公裡乘以200公裡的海面,利用5米深的水就可以產生相當於三峽的總電量納米能源可以解決的可不僅僅是這些微小系統的問題,其產生的巨大能源可以誘發能源革命。
  • 我國採用「摩擦納米發電機」激活電沉積製造三功能催化劑
    近日,我國科學家採用層狀摩擦納米發電機產生的高壓脈衝直流電作的方式,製備了性能優異的Pt-NiFe-LDH催化劑。該催化劑表現出對HER,ORR和OER的三功能催化活性,且可以用作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鋅-空氣電池的電極催化劑。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居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
    據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廣東省科研機構排名由原來的位列第二躍居第一,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據統計,此次計入自然指數的170篇文章中,有88篇來自生命科學領域,這與深圳先進院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前瞻布局緊密相關。
  • 韓國研究所研發納米發電機,未來只需摩擦就能給手機充電
    圖片來源:蔚山國立科技研究所(Uls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喬治亞理工的科學家從2012年開始,一直在探索納米級靜電發電機(TENGs)的應用和商業前景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能夠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全新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