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能源所:基於電荷累積策略的可持續高電壓輸出摩擦納米發電機

2020-11-28 騰訊網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s)作為各種能源採集技術中的佼佼者,能將機械能瞬間轉化為電能,具有極高的能量轉換效率。同時TENG的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也非常靈活,具有重量輕、成本低、通用性強等前所未有的優勢。TENG的主要應用可分為四個領域:微納電源、自供電傳感器、大規模藍色能源和直接高壓電源。

高電壓、低電流的固有特性使得TENG成為傳統高壓電源的一種新型替代品,具有前所未有的便攜性和安全性。然而,TENG的最大轉移電荷是一個有限的值,這意味著來自TENG的高輸出電壓衰減很快,且一旦有有限的電荷轉移,高壓就無法維持。通常,絕緣性良好的單電極TENG可以獲得大於2kV的瞬時輸出電壓,而摩擦表面較大的獨立層式TENG可以產生15kV的瞬時電壓,但由於靜電電荷的鬆弛,這些電壓值通常只能維持1~2秒。接觸分離式TENG通過電荷通道補償,可以達到7kV穩定高壓輸出;而盤式TENG通過接入倍壓整流電路,可獲得8kV高壓輸出,這已經是目前TENG穩定高壓輸出的極限。然而,還有許多的應用需要更高的穩定電壓輸出(>10kV),諸如基於電泳/介電泳技術的油液淨化,現有TENG系統不能滿足相應輸出需求。因此,為了滿足各種超高壓應用的需要,進一步提高TENG的持續電壓輸出仍有必要。

針對這一問題,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類似電泵浦原理的電荷累積策略來提升可持續輸出電壓的摩擦納米發電機(sustainable high-voltage TENG , SH-TENG)。近期,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 「Sustainable High Voltage Source based o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with Charge Accumulation Strategy」的研究論文。

圖1. SH-TENG的結構示意圖。其優異的可持續高電壓輸出性能,可輕鬆點亮8000盞串聯LED燈。在靜電紡絲系統以及油液過濾系統的應用中也表現出優異的性能。

與傳統盤式TENG的設計有所不同的是,SH-TENG主要採用極化器、轉盤、導流橋和兩對集電器(如圖1),藉助轉盤與極化器摩擦起電產生的強烈靜電場,配合導流橋分離轉盤電極上由靜電感應得到的正負電荷,並通過轉盤和在其上的輸電電極的單向旋轉,將分離出的正負電荷持續不斷注入兩對集電器形成電荷累積,從而在兩對集電器之間產生可持續的高電壓輸出(如圖2)。集電器與旋轉輸電電極的不斷接觸分離可以省去了電泵浦式發電機的二極體系統。該發電機的設計靈感也有一部分來源於傳統的萊頓瓶靜電起電機,但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在旋轉圓盤的底部設計了兩個帶有相反極性的聚合物極化器以及相應的勵電電極勵電電極與聚合物極化器的不斷摩擦可以保證聚合物材料表面的電荷密度始終處於飽和狀態。極化器可以調控輸出電壓的極性(正轉為正電壓,反轉為負電壓),也能夠加速輸出電壓的攀升速度。傳統的萊頓瓶靜電起電機無法嚴格控制輸出電壓的極性,電壓攀升速度也相對較慢。我們改進後的SH-TENG具有更優異的性能。更重要的是,有了聚合物極化器對電壓的保持,我們可以節省掉萊頓瓶蓄電器這樣笨重的結構,大大提升了器件的實用價值。

圖2. SH-TENG的工作原理圖。a)SH-TENG初始狀態示意圖。b) SH-TENG一個完整周期的工作原理,以及在一個完整的周期內五個連續階段的電流輸出狀態。

通過優化的參數設計,SH-TENG可實現超過20kV的可持續高壓輸出,並可輕鬆持續點亮8000盞串聯的LED燈陣,展現出現有TENG設備前所未有的高壓輸出能力。基於SH-TENG優異的可持續高壓輸出表現,結合電泳/介電泳技術,我們首次提出了一套自供電的油液淨化系統(如圖1)。SH-TENG的超高電壓可以極化並收集廢油中的懸浮顆粒,此系統可在低轉速的運行狀態下100秒內淨化50ml變壓器油液中的懸浮雜質顆粒(碳粉以及LDPE),證明此系統對油液中導電顆粒和介電顆粒的淨化具有普遍適用性。這種結構簡單、功耗為零的基於TENG的油液淨化系統為變壓器油和潤滑油回收行業提供了不同的途徑,符合當前節能環保的主題。此外,這種SH-TENG可以直接驅動兩種典型的高壓器件,即介電彈性體驅動器(DEAs)和靜電紡絲系統,顯示出SH-TENG優越的驅動性能。通過將這種SH-TENG直接應用於DEA,證明了一種自驅動的TENG-DEA系統能夠提供56%的擴展應變,在智能執行器或微型機器人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潛力。這種SH-TENG驅動的自供電靜電紡絲系統在PVA納米纖維的製備中也表現出了優異的性能,與商用靜電紡絲機相當。因此,SH-TENG作為一種穩定的超高壓電源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來源:納米能源所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9/D0EE01236J

歡迎「在看"一下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一種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可編程策略
    今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微納系統與仿生醫學研究中心王昊副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對於納米摩擦發電機器件進行可編程操作的策略,實現了不依賴於摩擦界面材料的改進,單純通過設定的操作程序實現電荷在器件內循環累積實現超高電壓輸出。
  • 超高摩擦電荷密度刷新摩擦納米發電機性能紀錄
    人們一直致力於研究在維持現代社會巨大能源消耗的同時最小化環境消耗。從可再生的自然源(如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收集能量,已經被證實是應對能源危機的可持續可供選擇的方向,而且在化石燃料快速消耗的今天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最近發明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質量輕、價格低廉,甚至在低工作頻率下仍然高效等先天優勢,已經被證實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解決方案。
  • 納米能源所:電荷自泵浦激勵的藍色能源器件
    現階段摩擦納米發電機進一步走向實際應用受到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通過摩擦實現的表面電荷密度較低,使器件性能還無法滿足多種實際應用的需求;二是摩擦造成的材料磨損和發熱會影響器件的耐久性。2018年報導的電荷泵浦策略和電荷自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Nano Energy, 2018, 49, 625)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重要的思路,即通過浮置導體層來約束電荷,並通過泵浦發電機向浮置層中注入電荷。注入的束縛電荷可類同於摩擦靜電荷激發電場,但其電荷密度理論上僅受限於介電擊穿強度的限制,同時不需要通過劇烈的摩擦產生。
  • AEnM:高功率旋轉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可將各種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物聯網、可穿戴器件、自驅動傳感,生物醫學、藍色能源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
  •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源管理策略與電力摩擦電子學研究獲進展
    摩擦納米發電機目前可以輸出很大的功率,但受高輸出阻抗特性的制約,其對儲能器件的直接充電效率極低,也無法直接為用電器件供電,有效的電源管理成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推廣和實用化的難點與技術瓶頸。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張弛和王中林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摩擦納米發電機電源管理技術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但通常情況下,摩擦納米發電機工作在大氣壓環境下,因此這裡大部分電荷密度通過空氣擊穿釋放掉了,如果將這部分空氣擊穿的能量收集起來,不僅可以提高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輸出性能,而且也是對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重新認識,對於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兩個與生俱來的特點:交流電輸出和脈衝特性。
  • 王中林院士Nano Energy綜述: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構築藍色能源夢
    2006年,王中林院士所在團隊發明了通過壓電效應收集環境中機械能的納米發電機,開闢了能源轉化和應用的新領域。在此基礎上,該研究團隊於2012年又成功研製出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此後,各種類型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接連被研製出來,不斷革新著人們對能量收集的傳統概念。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在不久前召開的以「納米能源與壓電(光)電子學發展前沿」為主題的第53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基於納米能源與壓電電子學理論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讓摩擦發電不再是幻想。世上最小的發電機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納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納米能源是指基於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能源轉換與能源存儲技術。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新成果 相關論文在《納米...
    基於接觸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有效地將環境中以各種運動形式存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同時,通過調整摩擦電材料的組成,來實現不同的摩擦電性進而實現不同的電學輸出。海洋學院研究團隊經過持續的研究,新提出了一種基於海藻酸金屬絡合物的具有可調控輸出特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用做自驅動智能鍵盤傳感系統。
  • 【納米】運用近紅外雷射遠程高效自修復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年來,隨著納米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簡稱TENG)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其中,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把摩擦起電和納米能源相結合,進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發電機一般是汽輪機、水輪機、風力發電機這樣的大型機器,它們大部分是電磁感應發電機,原理也很簡單,在中學物理課本上,就學習過磁鐵穿過線圈可以產生電流。
  • 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和介電彈性體的可刷新盲文顯示系統
    有望成為可刷新,靈活且可移植的下一代盲文書籍,由摩擦電納米發生器致動的安全的介電彈性體盲文設備。它易於製造,便宜且安全,對盲人沒有任何潛在危害。對於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兩個薄膜之間的摩擦可以產生3 kV以上的電壓,而電流僅為2 µA,從而可以改變介電彈性體膜的形狀。同時,在腔室中加壓空氣的支撐下,膜將被抬起成為可觸摸的盲文點。
  • 基於高性能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多合一環境電源
    為了實現上述特點,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高性能球形封裝摩擦納米發電機,通過環形邊緣結構,可以有效地同時捕獲風能和雨水能量,可以實現平均功率輸出5.63mW,並可以同時點亮1160盞LED燈。該器件集成了太陽能電池,可以一體化收集風能、雨水、太陽能等常見的環境能源,通過多能源互補實現全天候可靠供電。
  • 浙大:靜電紡絲PVDF/石墨烯納米纖維用於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物聯網(IoT)時代,智能電子設備日益增多,開發滿足物聯網需求的分布式可再生、可持續電源也愈發迫切。到目前為止,電池仍是這些電子設備的常用電源,但它存在壽命有限、定期維護和環境汙染等缺點,而利用可再生太陽能、熱能和機械能等可持續能源,將其收集利用,是一類理想的替代方案。
  • 【能源】電荷自泵浦激勵的藍色能源器件
    現階段摩擦納米發電機進一步走向實際應用受到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通過摩擦實現的表面電荷密度較低,使器件性能還無法滿足多種實際應用的需求;二是摩擦造成的材料磨損和發熱會影響器件的耐久性。2018年報導的電荷泵浦策略和電荷自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Nano Energy, 2018, 49, 625)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重要的思路,即通過浮置導體層來約束電荷,並通過泵浦發電機向浮置層中注入電荷。注入的束縛電荷可類同於摩擦靜電荷激發電場,但其電荷密度理論上僅受限於介電擊穿強度的限制,同時不需要通過劇烈的摩擦產生。
  •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用於...
    所以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和不匹配的供給模式導致了當前的發展困境。將先進的納米發電機技術與傳統的紡織工藝相結合促進了基於紡織的納米發電機(NGs)的出現,將進一步促進下一代可穿戴電子和多方面人工智慧系統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NGs賦予智能紡織品機械能量採集和多功能自供電傳感能力,而紡織品則為智能紡織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靈活多變的設計載體和廣泛的可穿戴應用平臺。
  •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34;一詞會自動產生大型風力發電機的圖像。只要風速超過每秒3米,一個風力渦輪機就可以產生兆瓦的功率,以產生功率,這受電磁發電機的物理特性的限制。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的最新發明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將環境動蕩轉換為高電輸出,特別是對於機械頻率較低的能源(例如風,雨滴和水波)。研究人員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報告了他們的發現(&34;),研究人員證明,輕柔的風力TENG(GW-TENG)可以有效地從中收集能量每秒0.7–6 m米的超低速風/氣流。
  • 摩擦就可以發電?新型納米發電機問世
    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引發的能源革命預期比肩法拉第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巨大應用前景——王中林:《摩擦納米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將是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繼電磁波理論和技術後在能源與傳感方面的另一重大應用,有可能引領技術革新並深刻改變人類社會。摩擦納米發電機由王中林及其團隊於2012年首先發明,其目的是利用摩擦起電效應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並具有史無前例的輸出性能和優點。它既用不著磁鐵也不用線圈,在製作中用到的是質輕、低密度並且價廉的高分子材料。
  • 西安電子科大崔暖洋副教授在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的新進展
    近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響因子33)報導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器件研究所團隊在摩擦電納米發電機領域的最新研究工作「Increasing the output charge quantity
  • 新型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可利用人體運動實現無線供電!
    導讀近日,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無線版本,也稱為「W-TENG」,離利用摩擦電這一綠色能源進行無線供電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舉個例子,未來我們可以在鞋子中安裝摩擦電發電機,只要正常走路,就可以為自己隨身攜帶的手機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