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能源所:電荷自泵浦激勵的藍色能源器件

2020-08-30 小材科研

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通過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可以實現將環境中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以此為基礎發展的微納能源、自驅動傳感以及藍色能源等技術將為物聯網、健康監測、電子皮膚、海洋開發等重要新興領域提供能源技術基礎。現階段摩擦納米發電機進一步走向實際應用受到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通過摩擦實現的表面電荷密度較低,使器件性能還無法滿足多種實際應用的需求;二是摩擦造成的材料磨損和發熱會影響器件的耐久性。

2018年報導的電荷泵浦策略和電荷自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Nano Energy, 2018, 49, 625)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重要的思路,即通過浮置導體層來約束電荷,並通過泵浦發電機向浮置層中注入電荷。注入的束縛電荷可類同於摩擦靜電荷激發電場,但其電荷密度理論上僅受限於介電擊穿強度的限制,同時不需要通過劇烈的摩擦產生。該工作首次在大氣環境下將有效電荷密度提升到1.02mC/m2,實現了重要突破。在此基礎上,2020年4月報導的基於電荷泵浦策略的旋轉式摩擦納米發電機(Adv. Energy Mater., 2020, 10, 2000605)實現了旋轉式TENG在低頻激勵下的高輸出性能,器件在2Hz低頻驅動下可達到658mW的峰值功率和225mW的平均功率。以上工作實現了電荷密度和摩擦強度之間關聯的解耦,進一步推動了TENG的功率輸出及耐久性瓶頸問題的解決。在電荷泵浦器件中,電荷被完全約束在浮置的導體層中,與普通TENG將靜電荷完全約束在電介質表面類似,從靜電感應的角度仍遵循普通TENG的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次提出了電荷穿梭原理(Charge shuttling)和基於電荷穿梭的摩擦納米發電機(Charge-shuttling-bas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CS-TENG)。不同於普通摩擦納米發電機中將摩擦靜電荷完全約束在電介質表面,CS-TENG中將電荷限域於導電域中,並利用電荷在導電域中的往復穿梭形成電流,驅動負載。基於準對稱的雙導電域中電荷的相互作用可以產生鏡像正負載流子的穿梭,實現轉移電荷量的加倍。導電域中的電荷作為「工質」可以通過泵浦TENG高效注入,實現電荷的自泵浦激勵。基於以上原理,實現了高性能的能量收集器件,達到了1.85mC/m2的超高有效輸出電荷密度。

圖1. CS-TENG的器件結構和工作原理。(a)電荷穿梭原理示意圖。(b)器件工作原理和類比模型示意圖。(c)器件照片。(d)器件典型電荷量輸出。(e)器件充電容曲線。


圖2. 水波激勵下集成器件的性能表徵。(a,b)水波激勵單個集成器件(a)和器件網絡(b)的原理示意圖。(c)藍色能源的願景圖。(d)集成器件單個周期內的單側電流輸出峰和電荷量曲線。(e)集成器件在不同負載下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曲線。(f)集成器件點亮600盞LED陣列。(g)集成器件的應用電路連接圖。(h,i)集成器件驅動溫度計的電壓曲線(h)和實驗照片(i)。(j,k)集成器件驅動氣壓計的電壓曲線(j)和實驗照片(k)。

在此基礎上,以CS-TENG為核心發電單元製備了高性能集成球形藍色能源器件,成功應用於水波能收集。在低頻水波激勵下,該器件可實現電荷的自泵浦激勵,並由單泵浦TENG對多主TENG同時激勵,峰值電流可達1.3mA,峰值功率可達126.67mW,且在300kΩ的低負載電阻下可實現最大的功率輸出,實現了藍色能源器件性能的新突破,且隨著器件集成CS-TENG單元數量的提升,輸出將會進一步提高。該工作還展示了器件在波浪驅動下,同時點亮600盞LED燈,並用於自驅動溫度和氣壓檢測,顯示了該器件在藍色能源等領域應用的巨大潛力。電荷穿梭原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基本工作模式,大幅提升了器件表面電荷密度,為相關基於限域結構中電荷運動的新型器件研發以及TENG在自驅動系統、海洋藍色能源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促進了高性能TENG實際應用的發展。相關成果以「Pumping up the charge density of a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y charge-shuttling」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項目資助。

來源:納米能源所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891-1

相關焦點

  • 【能源】電荷自泵浦激勵的藍色能源器件
    不同於普通摩擦納米發電機中將摩擦靜電荷完全約束在電介質表面,CS-TENG中將電荷限域於導電域中,並利用電荷在導電域中的往復穿梭形成電流,驅動負載。基於準對稱的雙導電域中電荷的相互作用可以產生鏡像正負載流子的穿梭,實現轉移電荷量的加倍。導電域中的電荷作為「工質」可以通過泵浦TENG高效注入,實現電荷的自泵浦激勵。
  • 王中林院士課題組再發Nature子刊:電荷自泵浦激勵的藍色能源器件
    在此基礎上開發的微納能量、自驅動傳感器和藍光能源技術將為物聯網、健康監測、電子皮膚、海洋開發等重要的新興領域提供能源技術基礎。在現階段,摩擦納米發電機進一步發展到實際應用中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首先,摩擦所獲得的低表面電荷密度使器件性能無法滿足各種實際應用的需要;第二,材料磨損和摩擦產生的熱量會影響裝置的耐久性。
  • 納米能源所:基於電荷累積策略的可持續高電壓輸出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s)作為各種能源採集技術中的佼佼者,能將機械能瞬間轉化為電能,具有極高的能量轉換效率。同時TENG的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也非常靈活,具有重量輕、成本低、通用性強等前所未有的優勢。TENG的主要應用可分為四個領域:微納電源、自供電傳感器、大規模藍色能源和直接高壓電源。
  • 王中林院士Nano Energy綜述: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構築藍色能源夢
    闡述了液固接觸起電式、封閉式發電機和發電機網絡在水運動能量收集上的最新進展,並對TENG 技術實現藍色能源夢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了 展望。壓電納米發電機(PENG)利用壓電極化電荷和所產生的隨時間變化的電場來驅動電子在外電路的流動。材料內部的位移電流與從厚度恆定、表面電荷密度改變的電容模型所推導出的輸出電流相同。摩擦納米發電機利用兩種材料接觸產生的表面靜電荷所建立的靜電場的變化驅動電子在外電路中的流動。TENG中表面電荷密度恆定,而系統的電容在改變。
  • 串列圓盤式納米發電機實現「藍色能源」器件性能新突破
    王中林院士於2012年提出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重量輕、材料選擇豐富、結構靈活、易於製造、成本低等優點。它可以有效收集低頻的機械能,因此可以用於收集水體本身蘊含的豐富機械能—波浪能,並進行供電。
  • 雨滴發電:從降雨中產生「藍色能源」
    水力發電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已經使用了幾千年,那麼今天我們在做些什麼來讓雨水為我們服務呢?但中國、香港和美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的這種方法,使用摩擦電(靜電)納米發電機在材料中產生和儲存電力。「我們的研究表明,從15釐米高度釋放的100微升[1微升=百萬分之一升]的水可以產生超過140伏的電壓。而所產生的電力可以點亮多達百個小型發光二極體燈泡,「香港城市大學的王鍾琳教授說。
  • 超高摩擦電荷密度刷新摩擦納米發電機性能紀錄
    通過收集環境中的機械能——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卻被浪費掉的能量,摩擦納米發電機在自驅動傳感網絡和大規模可再生藍色能源領域均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作為一種能量收集器件,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應用及商業化強烈地依賴於它的功率密度,而功率密度又與摩擦電荷密度成二次方關係。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所長王中林獲能源界最高獎埃尼獎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中科院納米能源所)23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所長王中林院士22日在義大利獲頒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Award),成為第一位獲得埃尼獎的華人科學家
  • AEnM:高功率旋轉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可將各種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物聯網、可穿戴器件、自驅動傳感,生物醫學、藍色能源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納米發電機是新...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對地球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諸多思考,未來能源成為人們關注與熱議的話題之一。已知能源有哪些突破方式?現有能源將被誰所替代?關於這些問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先生帶來「納米發電機——新時代能源的基石」的分享。
  •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整建制遷入懷柔科學城
    9月27日,懷柔科學城舉辦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整建制遷入儀式,標誌著納米能源所在懷柔科學城正式投入運行。納米能源所是北京市和中科院聯合共建的新型科研組織,2018年納入北京市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名單。納米能源所2012年開始籌建,2016年8月北京市批覆建設納米能源所懷柔園區,2019年9月納米能源所懷柔園區竣工,今年9月整建制遷入懷柔科學城。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課題組:自供能足底...
    課題組重點開展壓電和摩擦式納米發電機和壓電電子學應用基礎、功能器件及集成系統研究,包括納米能源器件、主動式微納傳感器、自驅動納米器件與系統,並探索其在新能源、傳感器網絡和人機互動等領域的應用,典型的例子包括可穿戴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能量收集裝置(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4,6, 14695-14701;Nano Res.
  • 物理科學學院龍雲澤課題組在納米能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物理科學學院龍雲澤課題組王曉雄在摩擦電納米發電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Anisotropic nanogenerator for anticounterfeiting and information encrypted transmission」為題發表在國際能源領域著名期刊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物質材料具有來源豐富、可再生等優點,在可持續能源材料開發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以海洋中豐富的海藻多糖、甲殼素等生物質材料為基礎,研究開發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J Mater Chem等雜誌,並有多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團隊研發出通過觸摸觸發的新型電晶體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Chi Zhang團隊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電晶體,這種電晶體工作中利用到了摩擦發電的方法(通過摩擦使物體帶電,例如當氣球在衣服上摩擦時候會產生電荷)。此前研究的摩擦發電法能夠通過一些納米器件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但直到現在才成功在雙極結型電晶體中實現。
  •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首家入駐懷柔科學城
    9月11日,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與北京中關村微納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籤約,將整體搬遷入駐懷柔科學城。作為中科院與北京市在懷柔科學城共建的第一個整建制入駐的科研機構,納米能源所將為懷柔科學城增添新的力量。
  • 10萬平方米納米能源產業園破土懷柔
    不用佩戴多餘的設備,隨著腳步踏動,腳下的鞋就能自己發電,支持鞋子內置的傳感器進行運動監測、老人少兒健康監護;將一塊「人體電池」植入體內,肌肉驅動產生的電流就能將人體內的生物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大大延長植入式電子醫療器件的使用壽命……昨日,建築規模10萬餘平方米的中科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園區在北京破土動工,瞄準全球納米能源科技原創基地與科研中心
  • 王中林:自驅動系統中的納米發電機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技領域領軍人物,他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摩擦納米發電機,並首先發展了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領域,為微納電子系統的發展,物聯網,傳感網絡,人工智慧和人類未來的能源開闢了新途徑。他開創了納米結構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等領域,對納米機器人、人-電界面、納米傳感器、LED技術的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
  •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整建制遷入懷柔科學城
    這標誌著納米能源所在懷柔科學城正式投入運行。這也是懷柔科學城規劃建設以來首個整建制遷入的研究機構。納米能源所是北京市和中科院聯合共建的新型科研組織,2018年納入北京市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名單。
  •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整建制遷入懷柔科學城
    納米能源所是北京市和中科院聯合共建的新型科研組織,2018年納入北京市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名單。納米能源所2012年開始籌建,2014年5月經登記成為北京市科研事業單位,2014年6月經批准成為中科院非法人科研單元,2016年8月北京市批覆建設納米能源所懷柔園區,2018年5月市政府和中科院籤署聯合共建納米能源所協議,2019年9月納米能源所懷柔園區竣工,今年9月整建制遷入懷柔科學城。研究所位於懷柔科學城中心區南部,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項目功能布局由科研區、生活區、中試孵化區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