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Mater.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用於...

2021-01-19 騰訊網

背景介紹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推進,物聯網(IoTs)、大數據、仿人機器人、人工智慧(AI)等新興產業和先進的多學科領域快速發展。然而,隨著傳統化石燃料的快速消耗和環保呼聲的日益高漲,當前能源結構及其供給狀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能源危機和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瓶頸。因此,迫切需要將能源結構從稀缺、易汙染、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轉變為豐富、環保、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另一方面,傳統的以電廠為基礎的集中、固定、有序的能源供應模式與目前個人相關的功能電子產品的發展不相適應。所以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和不匹配的供給模式導致了當前的發展困境。將先進的納米發電機技術與傳統的紡織工藝相結合促進了基於紡織的納米發電機(NGs)的出現,將進一步促進下一代可穿戴電子和多方面人工智慧系統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NGs賦予智能紡織品機械能量採集和多功能自供電傳感能力,而紡織品則為智能紡織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靈活多變的設計載體和廣泛的可穿戴應用平臺。由於NGs領域與紡織品領域的研究人員間缺乏有效的交互平臺和溝通渠道,所以很難同時具備優異的電輸出性能和紡織品相關性能的纖維/織物基NGs。

成果簡介

近日,中科院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通訊作者)團隊報導了基於可穿戴纖維/織物的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基本分類、材料選擇、製造技術、結構設計、工作原理以及潛在的應用前景的綜述。同時還總結和討論了阻礙其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潛在困難和艱巨挑戰。更重要的是,希望本綜述不僅能加深智能紡織品與可穿戴NGs之間的聯繫,而且能推動未來基於可穿戴纖維/織物的NGs的進一步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以題為「Fiber/Fabric-Based Piezoelectric an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for Flexible/Stretchable and Wearable Electron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發布在國際著名期刊Adv. Mater.上。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為董凱博士和彭曉博士

圖文解讀

圖一、從結構維度和製造技術角度對紡織品進行分類

圖二、常用的導電材料和電子紡織品的製造方法

常用的紡織品導電材料大致分為五類:金屬和金屬衍生物、導電聚合物、碳質填料、液體電極和它們的混合填料。導電紡織材料的主要製備方法主要分為:塗布、紡絲、電鍍和印刷。在導電材料和其他功能材料之間主要有四種類型的複合結構:內嵌式(I)、外包覆式(II)、均勻共混式(III)和螺旋包埋式(IV)。

圖三、基於織物的PENGs的工作機理

(a)壓電電荷產生過程的示意圖;

(b)典型的開路電壓(Voc)和短路電流(Isc)與時間曲線,其中四個部分對應於(a)中的四個運動過程。

圖四、典型的基於單根纖維PENGs

(a)第一種基於纖維的PENG是通過纏繞由ZnO NWs覆蓋的Kevlar纖維和進一步塗覆Au的纖維開發的;

(b)通過在圓柱形碳纖維表面上覆蓋紋理化ZnO薄膜而設計的空氣/液體壓力和心跳驅動的柔性纖維基PENG;

(c)由絕緣界面屏障的碳纖維和ZnO NWs組成纖維的PENG;

(d)高可靠性Kevlar微纖維-ZnO NWs混合物組成的PENG;

(e)由碳纖維上的ZnO NWs和紙上的可摺疊Au塗覆的ZnO NWs組成柔性纖維基PENG;

(f)由一層電紡PVDF納米纖維與PVDF薄膜一起圍繞Ag沉積的尼龍長絲組成的一種柔性壓電紗線;

(g)具有ZnO NWs和PVDF滲透聚合物的混合纖維PENG作為混合壓電層;

(h)由β相PVDF包圍的導電芯組成的熔紡壓電微纖維;

(i)一種多材料壓電纖維,包括中間熔體壓制的PVDF-TrFE殼和帶有銦長絲和聚碳酸酯包層的碳負載聚碳酸酯;

(j)一種全聚合物柔性壓電纖維,其特點是柔軟的中空聚碳酸酯芯被螺旋多層包層包圍,該包層由交替的壓電納米複合材料和導電聚合物組成;

(k)通過在內部Ag塗覆的尼龍纖維和外部CNT板之間夾入電紡PVDF-TrFE墊製造的高柔性壓電纖維;

(l)基於螺旋結構纖維的PENG,由彈性芯和纏繞芯的聚合物壓電帶組成;

(m)基於鈣鈦礦PbTiO3納米管的纖維型PENG;

(n)通過編織熔紡PVDF壓電和導電Ag塗層尼龍紗線開發的三軸編織PVDF紗線壓電發電機。

圖五、基於織物的具有纖維織造結構的PENGs

(a)壓敏納米纖維織物傳感器,其通過編織塗覆有PEDOT的納米纖維的PVDF電紡紗製成;

(b)由兩種相互交叉的纖維組成的2D編織PENG,一種纖維用ZnO NWs生長,另一種纖維覆蓋在其表面塗有鈀(Pd)的ZnO NWs;

(c)由BaTiO3納米線-PVC壓電纖維組成的2D織物PENG,其與導線電極和絕緣間隔棉紗一體化;

(d)具有導電線和傳統PET紗線的納米纖維智能壓電編織捻合PVDF-TrFE壓電線;

(e)由紗線和壓電薄膜帶製成的經線和緯線組成的可拉伸編織PENG;

(f)發電觸覺傳感器陣列,由在彈性空心管的網狀結構上編織的壓電帶的行和列組成;

(g)通過製造PVDF纖維和導電纖維而開發的3D角聯鎖機織結構PENG;

(h)具有3D間隔針織結構的全纖維壓電織物,其由高β相壓電PVDF單絲組成作為間隔紗線,在作為頂部和底部電極的Ag塗覆的PA復絲紗線層之間相互連接。

圖六、基於織物的具有多層堆疊結構的PENGs

(a)通過將帶電介電層和壓電ZnO NWs組合在織物基底上來製備織物結構PENG;

(b)ZnO納米棒圖案紡織品PENG,其由垂直排列的ZnO納米棒陣列組成,夾在兩個對稱的Ag塗層織物層之間;

(c)全纖維可穿戴PENG,由作為活性壓電元件的PVDF-NaNbO3非織造織物和作為頂部和底部電極的彈性導電針織物組成;

(d)基於3D微圖案基板上的可拉伸石墨電極和壓電納米纖維的堆疊墊的全向可拉伸PENG;

(e)通過使用電紡TPU NFs作為基材和導電PEDOT:PSS-PVP NFs和CNT層作為電極獲得自供電非織造納米纖維基PENG;

(f)具有多層組裝的納米纖維結構的PENG,其通過將純PVDF NFs作為活性組分夾在兩個PEDOT塗覆的PVDF NFs作為電極之間組裝而成;

(g)通過在電紡PVDF納米纖維的表面上生長ZnO納米棒而開發的透氣且柔韌的壓電膜;

(h)基於PZT納米纖維的PENG,其通過將PZT納米纖維夾在頂部和底部CNF NFs網之間而製備。

圖七、基於紡織品的TENGs的四種基本操作模式,以織物為基礎的TENGs作為例子

圖八、基於垂直接觸分離模式的基於織物的TENGs的電荷生成和傳遞機制

(a)基本工作模型:i)原始狀態、ii)彼此分離、iii)完全分離和iv)彼此接近;

(b)完整的接觸分離過程中的電輸出特性(Voc、Isc和Qsc);

(c)表示兩種不同介電材料之間的表面狀態模型:i)接觸前的電荷轉移、ii)接觸和iii)接觸後;

(d)任何兩種固體材料之間的電子云勢阱模型:i)碰撞前的電子云、ii)碰撞中的電子云以及iii)碰撞後的電子云。

圖九、基於單根纖維的TENGs( 以SE模式工作且只擁有一個纖維電極)

(a)一種高度可拉伸和可伸縮的TENG紡織品,通過將由矽橡膠塗覆的不鏽鋼纖維組成的能量收集纖維縫合成彈性織物上的蛇形形狀而實現;

(b)通過用導電的Cu塗覆的紗線電極塗覆一層PDMS作為帶電層而獲得的紗線狀TENG;

(c)一種具有針織結構的可拉伸/可清洗的TENG織物,其包括單一的能量收集紗線,該紗線是通過在三層加捻的不鏽鋼/PET混紡紗線的表面上塗覆矽橡膠而獲得的;

(d)通過將人造聚合物纖維緊密纏繞在芯導電纖維周圍而獲得的基於核-殼-紗線的TENG;

(e)通過在矽橡膠柱上螺旋纏繞Au塗覆的Cu線而設計的單股纖維基編織結構TENG;

(f)通過將液態金屬(Galinstan)作為電極注入矽橡膠管中作為摩擦電和封裝層而開發的基於液態金屬纖維的TENG。

圖十、CS模式基於單根纖維的TENG(代表性結構為核-殼結構)

基於結構組成和電極位置,CS模式基於單纖維的TENG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以介電層包裹內電極為芯層,僅外電極作為殼體(I);介電層纏繞內部電極作為芯層和殼體(II);內部電極纏繞在內部介電纖維上作為芯層,外部電極覆蓋在外部介電管上作為殼體(III);(III)的結構進一步覆蓋最外面的電介質或封裝層(IV)。

(a)通過將Cu絲卷繞到可拉伸的CNT/矽橡膠纖維上製造的高度可拉伸的基於纖維的TENG;

(b)一種纖維芯鞘結構摩擦電傳感器,其以尼龍纖維纏繞導電金屬纖維為芯層和以矽橡膠管纏繞的Ag NWs塗層竹纖維作為殼體;

(c)具有芯鞘纖維構造的可拉伸纖維基TENG,其由在PU纖維上包含Ag NWs和PTFE塗層的芯纖維和PDMS-Ag NWs膜的鞘電極組裝而成;

(d)完全密封的能量收集纖維包含在核心中的Al線上生長的Au塗覆的ZnO NWs和在殼中的納米結構PDMS管;

(e)具有多層核-殼和皺紋結構的可拉伸摩擦電纖維,其以丙烯纖維纏繞的Ag塗層尼龍纖維作為芯層,以起皺的PVDF-TrFE/CNT層作為殼;

(f)通過使用CNT層作為內電極和外電極並在PDMS和PMMA的摩擦電聚合物中設計多孔結構而開發的同軸摩擦電纖維;

(g)核-殼同軸結構的基於纖維的TENG,設計有導電織物包裹的矽橡膠管作為核心,CNT夾在兩個矽橡膠層之間作為殼;

(h)通過將帶狀內電極貼附到矽橡膠管的內表面而設計的高輸出管狀TENG,其進一步被外電極和最外封裝層覆蓋;

(i)通過在矽橡膠纖維上塗覆多層CNT和PANI聚合物並且用塗漆線進一步纏繞而呈現的自供電可穿戴傳感纖維;

(j)高度可拉伸的基於紗線的TENG,採用同軸芯鞘和內置彈簧狀螺旋纏繞結構設計

圖十一、用窄的薄膜帶或布條織造而成的織物型TENGs

(a)通過在工業織機上以交錯方式編織Cu塗覆的PTFE條帶和Cu電極製造的摩擦電紡織品TENG;

(b)可洗滌的紡織結構TENG,其由PTFE/Cu條帶以平紋模式編織而成;

(c)採用Kapton密封銅帶編織鍍鎳PET帶開發的獨立層模式TENG用於收集高空風能;

(d)基於尼龍/ Ag織物和PET/Ag織物的FT模式編織結構TENG;

(e)由Ni塗層PET織物條帶和一步被絕緣聚對二甲苯膜覆蓋的織物條帶織成的可穿戴TENG;

(f)雙層堆疊摩擦電紡織品,通過將Ni塗覆的PET經紗與矽橡膠覆蓋的Ni塗覆的PET緯紗編織而成

圖十二、具有纖維織造結構的基於2D織物的TENGs

(a)大面積能量收穫織物,通過將核-殼紗線與丙烯酸紗線交織成平紋結構織物;

(b)由纖維編織的可拉伸的2D織物TENG,其通過將Au塗覆的Al線插入Al箔包裹的納米結構PDMS管中而形成;

(c)通過製造能量收集紗線而獲得的基於纖維的TENG,所述能量收集紗線將CNT塗覆的棉紗加捻並且進一步通過PTFE塗覆在一起而形成;

(d)由Cu-PET紗線為經紗和PI-Cu-PET為緯紗織造而成的可機洗的紡織品;

(e)用單電極摩擦電線和雙股商用紗線編織而成的能量紡織品;

(f)由納米結構1D導電束紗和2D導電織物組成的TENG;

(g)雙弧形完全可拉伸的針織結構織物TENG,由頂部和底部層上的PTFE和Ag針織結構織物組成,中間由Ag電極織物組成;

(h)由複合紗線織造而成的平紋結構可穿戴TENG。

圖十三、基於3D紡織結構的織物基TENGs

(a)3D織物結構TENG由導電頂層、介電中間層和介電底層組成;

(b)基於3D間隔織物結構的TENG,其上下層分別由石墨烯和PTFE包覆的尼龍紗線組成。

(c)具有3D穿透結構的摩擦電紡織品,由頂部Ag塗覆的纖維、中間PET間隔纖維和底部排列的CNT片材製成;

(d)由不鏽鋼/PET混合經紗、PDMS塗覆的能量收穫緯紗和厚度綁定紗線組成具有3D正交機織結構的TENG;

(e)通過3D列印方法製作的3D超柔性TENG;

(f)2D和3D織物結構之間的電輸出性能的比較。

圖十四、多層織物堆疊模式的基於織物的TENG(在SE或CS模式下工作)

(a)完全柔韌的可穿戴TENG由Ag塗層織物和PDMS覆蓋的ZnO納米棒生長的Ag塗覆織物堆疊而成;

(b)一種高度柔韌、透氣、可裁剪、可清洗的發電織物,是通過將導電織物夾在兩塊PET織物之間設計而成;

(c)通過超疏水塗層實現的用於水能收穫的可穿戴的全織物TENG;

(d)通過依次堆疊頂部介電織物,中間導電織物和底部防水織物製造的可清洗的皮膚觸感驅動的基於紡織的TENG;

(e)絲網印刷的可清洗電子紡織品;

(f)用於自供電睡眠監測的大規模可清洗智能紡織品,通過在頂部和底部導電織物之間夾入波狀結構PET薄膜設計而成;

(g)通過用縫紉機將PVDF纖維縫合到織物基底中製造的具有紡織圖案的可穿戴摩擦電傳感器;

(h)通過以面對面的方式組裝兩種具有相反表面電荷特性的不同布料製造的全紡織TENG。

圖十五、基於織物的TENGs(在面內獨立式摩擦電層模式下工作)

(a)可穿戴FT模式TENG在尼龍-Cu織物和PET-Cu織物之間起作用;

(b)交叉的光柵結構和滑動模式TENG織物,由共形的Ni塗覆的PET滑動織物和聚對二甲苯塗覆的Ni塗覆的PET織物組成;

(c)具有金納米點圖案陣列的以面內滑動模式設計的基於紡織的柔性TENG;

(d)基於FT模式織物的TENG在PI-PU交叉織物和PDMS-Al交替織物之間起作用;

(e)在交叉針織織物和層壓複合織物之間形成的FT模式TENG;

(f)通過在手搖紡織機上編織棉線、碳線和PTFE線構建的FT模式電源TENG;

(g)基於滑動FT模式TENG的典型電輸出特徵。

圖十六、由納米纖維網絡或紡織相關的膜結構設計而成的基於織物的TENGs

(a)基於多層納米纖維的TENG由醋酸纖維素納米纖維作為上層和聚醚碸/炭黑/聚苯乙烯納米纖維作為下層組成而成;

(b)具有MXene/PVA複合納米纖維和絲素蛋白作為一對摩擦電材料的全電紡TENG;

(c)基於分層納米纖維素纖維的TENG通過將1D環保纖維素微纖維/納米纖維開發成2D CMF/CNF/Ag分級納米結構而呈現;

(d)一種自供電的具有拱形結構的基於納米纖維的用於呼吸監測的摩擦電傳感器具,其包括靜電紡絲PVDF納米纖維膜和絲網印刷的Ag納米顆粒電極;

(e)基于波紋紡織結構的TENG,其頂部為波紋絲導電織物,底部為矽橡膠覆蓋導電織物;

(f)通過在矽橡膠彈性體上固定拱形PEDOT:PSS功能化織物,實現高度可變化的應變傳感器;

(g)通過將導電紗線網絡嵌入矽橡膠彈性體中而構成的可拉伸紗線嵌入式TENG,以作為電子皮膚應用。

(h)將納米結構PDMS塗覆在鍍Ag織物上而獲得的超柔韌的基於紡織TENG。

圖十七、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電混合納米發電機

(a)PTHNG的三種典型配置。模式I:PENG和TENG共用一對電極;模式II:PENG和TENG共用一個公共電極;模式III:PENG和TENG獨立運行;

(b)PENG和TENG的輸出電壓-時間曲線,在單個壓力-釋放循環中單獨測量;

(c)基於兩個全波橋式二極體電路的PTHNG並行連接電路;

(d)通過在導電織物上靜電紡絲絲素蛋白和PVDF納米纖維製備的全納米纖維基PTHNG;

(e)基於全納米纖維的PTHNG作為能量收集鞋墊,由夾在一對導電織物之間的靜電紡絲PVDF納米纖維組成;

(f)用於機械能量收集的高度靈活且大面積的基於織物的PTHNG;

(g)用於能量收集的基於纖維的PTHNG,用作為自供電壓力傳感器;

(h)一種自供電基於壓電和摩擦電混合機制的棉襪用於醫療保健和運動監測

圖十八、人工智慧(AI)中NGs的應用前景

圖十九、紡織基NG的大規模工業化製造和商業化應用中的潛在困難和挑戰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作者對現代智能紡織品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並對目前基於可穿戴紡織結構的納米發電機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和詳細的討論。此外,為了對智能紡織品的設計提供指導,還對紡織品的基本分類、常用導電材料及其製備方法進行了詳細的總結。NGs作為一種新型的機械能採集和多功能自供電傳感技術,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勢。NGs分類主要依據為:組成結構和工作機理。根據織物基NGs的製備方法,多層堆疊結構可分為二維織物、納米纖維網絡和與織物相關的膜堆疊結構。對每一種分類結構都進行了大量的論述,並給出了相應的討論。基於紡織品的NGs在可穿戴電子和人工智慧方面的潛在應用。

1)可穿戴電子:為人類生活提供溝通、互動、監控和感知等智能輔助。因此,有必要賦予可穿戴電子產品導電和信號傳輸功能。一方面,基於紡織品的NGs可以連續、方便、環保地有效獲取人體運動能量,為可穿戴電子設備提供了一條可行的供電途徑。另一方面,基於紡織品的NGs產生的電信號也可以作為人體或環境變化的重要觀測指標。

2)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是由機器模擬人類的智能過程,旨在創造一種技術,使計算機和機器能夠以智能的方式運行。基於紡織品的NGs的開發和應用必將促進人工智慧的發展,為人工智慧提供可行的實施途徑和多種多樣的溝通渠道。

儘管在紡織類NGs的理論研究和多方面的應用示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與實際的商業應用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還從服用性、穩定性、製造、功率輸出、評價標準、目標市場等方面分析和探討了紡織基NGs廣泛應用中存在的潛在困難和挑戰。雖然這些困難和挑戰嚴重阻礙了基於可穿戴纖維/織物的NGs的發展進程,但其蓬勃發展和廣泛應用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當前紡織工業中存在的許多重大問題必將得到很好的解決。總之,基於紡織品的NGs極有可能成為未來日常穿著紡織品的主流。

文獻連結:Fiber/Fabric-Based Piezoelectric an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for Flexible/Stretchable and Wearable Electron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dv. Mater.,2019, DOI: 10.1002/adma.201902549)

通訊作者簡介

王中林院士是納米能源研究領域的奠基人,首次發明了納米發電機和自驅動納米系統技術,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他發明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提出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概念,將納米能源稱為「新時代的能源」。這一應用於物聯網、傳感網絡和大數據時代的新能源技術,開啟了人類能源模式新篇章,為微納電子系統發展和物聯網、傳感網絡實現能源自給和自驅動提供了新途徑。王中林院士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這兩大學科對納米機器人、人-電界面、納米傳感器、LED技術的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目前國際學界對這兩大學科已廣泛接受和認可,於2018年獲得納米能源領域最高獎,有能源「諾貝爾獎」之稱的埃尼獎,並於2019年獲「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成為首位獲這兩項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優質文獻推薦:

(1) Dong K, Peng X, Wang Z L. Fiber/Fabric‐Based Piezoelectric an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for Flexible/Stretchable and Wearable Electron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dvanced Materials, 2019: 1902549.

(2) Dong K, Deng J, Ding W, Wang Z L, et al. Versatile core-sheath yarn for sustainable biomechanical energy harvesting and real-time human-interactive sensing.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8, 8:201801114.

(3) Lai Y C, Deng J, Liu R, Wang Z L, et al. Actively Perceiving and Responsive Soft Robots Enabled by Self-Powered, Highly Extensible, and Highly Sensitive Triboelectric Proximity- and Pressure-Sensing Skins.Advanced Materials, 2018, 30(28):1801114.

(4) Dong K, Deng J, Zi Y, Wang Z L, et al. 3D Orthogonal Wove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Effective Biomechanical Energy Harvesting and as Self-Powered Active Motion Sensors.Advanced Materials, 2017, 29(38):201702648.

(5) Deng J, Kuang X, Liu R, Wang Z L, et al. Vitrimer Elastomer-Based Jigsaw Puzzle-Like Healabl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Self-Powered Wearable Electronics.Advanced Materials, 2018, 30(14):1705918.

(6) Dong K, Wang Y-C, Deng J, Wang Z L, et al. A Highly Stretchable and Washable All-Yarn-Based Self-Charging Knitting Power Textile Composed of Fiber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and Supercapacitors.ACS Nano, 2017, 11(9): 9490-9499.

(7) Chen J, Huang Y, Zhang N, Wang Z L, et al. Micro-cable structured textile for simultaneously harvesting solar and mechanical energy.Nature Energy, 2016, 1(10):16138.

(8) Wen Z, Yeh M H, Guo H, Wang Z L, et al. Self-powered textile for wearable electronics by hybridizing fiber-shaped nanogenerators, solar cells, and supercapacitors.Science Advances, 2016, 2(10):e1600097.

(9) Pu X, Li L, Liu M, Wang Z L, et al. Wearable Self-Charging Power Textile Based on Flexible Yarn Supercapacitors and Fabric Nanogenerators.Advanced Materials, 2016, 28(1):98-105.

本文由CQR編譯。

投稿郵箱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微信

cailiaorenvip

【計算服務】

材料人重磅推出特色計算服務,為廣大材料&化學科技工作者提供包括第一性原理計算、有限元計算、分子動力學計算、流體力學計算、相圖計算等一系列材料計算代算服務,以及相關的計算指導、培訓服務。如有需要,歡迎掃碼添加客服諮詢(微信號:cailiaoren001)

相關焦點

  • 王中林院士團隊 Adv. Mater.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
    成果簡介近日,中科院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通訊作者)團隊報導了基於可穿戴纖維/織物的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基本分類、材料選擇、製造技術、結構設計、工作原理以及潛在的應用前景的綜述。同時還總結和討論了阻礙其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潛在困難和艱巨挑戰。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TOC摘要圖   自供電傳感系統正成為驅動全球工業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
  • 青島大學龍雲澤教授:基於壓電納米發電機的仿生單電子皮膚單元
    最近,基於單電極的摩擦電傳感器TENG(STENG)將可以兩個電極減少到一個,其降低了電子皮膚的複雜性。但是,TENG基電子皮膚更適用於動態追蹤,卻無法提供有關溫度的信息。實際上,單電極傳感器依賴於電荷轉移,大多數納米發電機都可以實現。
  • 王中林院士Nano Energy綜述: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構築藍色能源夢
    2006年,王中林院士所在團隊發明了通過壓電效應收集環境中機械能的納米發電機,開闢了能源轉化和應用的新領域。在此基礎上,該研究團隊於2012年又成功研製出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此後,各種類型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接連被研製出來,不斷革新著人們對能量收集的傳統概念。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他們乾脆把蠶絲蛋白製成納米線,然後與一種壓電纖維——聚偏氟乙烯(PVDF)納米纖維一起織成了「布」,構成了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做成了可以發電的「衣服」。據介紹,得益於聚偏氟乙烯優良的壓電特性,張曉升教授團隊通過對器件工作機理的深入理論分析,優化了摩擦電和壓電的相互關係,研製了「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得到相互增強的輸出性能。   該發電機具有兩種工作模式——分離模式和集成模式。實驗表明,在分離模式中,其最高的輸出電壓、電流和功率分別達到500V、12μA和0.31mW/cm?
  • 浙大:靜電紡絲PVDF/石墨烯納米纖維用於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到目前為止,電池仍是這些電子設備的常用電源,但它存在壽命有限、定期維護和環境汙染等缺點,而利用可再生太陽能、熱能和機械能等可持續能源,將其收集利用,是一類理想的替代方案。摩擦發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一種新興的能量收集技術,基於摩擦帶電與靜電感應的耦合作用,可以將無所不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能量轉換效率、功率輸出、可靠性和環境友好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優勢。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根據這一原理,王中林研究團隊做出了四種模式的摩擦發電機,它們分別是接觸分離式、滑動式、單電極式、自由浮動式,可以用於收集拍擊、震動、滑動、浮動等各種形式的微小機械能。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效應的相互結合,讓摩擦發電機成為了可能,而納米技術的加入,更像是畫龍點睛一樣,讓電流真正實現了有效輸出。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在不久前召開的以「納米能源與壓電(光)電子學發展前沿」為主題的第53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基於納米能源與壓電電子學理論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讓摩擦發電不再是幻想。世上最小的發電機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納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納米能源是指基於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能源轉換與能源存儲技術。
  • Nature:王中林小組研製出纖維納米發電機
    (圖片來源:王中林實驗室) [科學網 趙彥 報導]從2006年開始,王中林小組相繼發明了納米發電機、直流發電機。在2006年他首次提出了壓電電子學(Piezotronics)的概念和新研究領域。由於氧化鋅具有獨特的半導體和壓電性質,彎曲的氧化鋅納米線能在其拉伸的一面產生正電勢,壓縮的一面產生負電勢。
  • 【材料】利用磁性複合材料的非接觸摩擦納米發電機
    傳統能源如石化能源的巨大消耗,導致了日益嚴重的溫室氣體效應和其它環境汙染,如何收集綠色能源諸如太陽能、風能與環境機械能,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熱點。相比於傳統太陽能電池的複雜製備方式,基於摩擦生電原理而誕生的摩擦發電機具有製備簡單、高能源轉化率等優勢,能夠有效地將環境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 基於高性能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多合一環境電源
    (b)圖介紹了此器件的基本結構:包括對稱布置於四個旋轉臂上的高性能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其中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三維多層結構。(c)圖則介紹了此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在轉動過程中,FEP顆粒由於重力作用,在兩電極間移動,驅動電子在外電路流動產生電能。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因此,通常摩擦納米發電機不能直接驅動電子器件。傳統的做法是外接全波整流橋和能量存儲單元才能得到穩定的直流電輸出,這不利於構建微型化的自驅動系統。而且,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脈衝輸出具有比較高的損耗因子(定義為電流峰值與其均方根的比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用於能量存儲和驅動電子器件的效率。
  • 我國採用「摩擦納米發電機」激活電沉積製造三功能催化劑
    發展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金屬空氣電池技術對緩解環境汙染和能源危機有著積極的作用。近日,我國科學家採用層狀摩擦納米發電機產生的高壓脈衝直流電作的方式,製備了性能優異的Pt-NiFe-LDH催化劑。該催化劑表現出對HER,ORR和OER的三功能催化活性,且可以用作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鋅-空氣電池的電極催化劑。
  • 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和介電彈性體的可刷新盲文顯示系統
    因此,必須找到一種安全,簡單和有效的方法來開發新的盲文設備。有望成為可刷新,靈活且可移植的下一代盲文書籍,由摩擦電納米發生器致動的安全的介電彈性體盲文設備。它易於製造,便宜且安全,對盲人沒有任何潛在危害。對於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兩個薄膜之間的摩擦可以產生3 kV以上的電壓,而電流僅為2 µA,從而可以改變介電彈性體膜的形狀。同時,在腔室中加壓空氣的支撐下,膜將被抬起成為可觸摸的盲文點。
  • 我國研發「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可將微小機械能轉為電能
    河南大學程綱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基於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Pulsed-TENG)的通用無源電源管理電路,輸出阻抗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降低,並始終保持輸出能量的最大化,很好地解決了傳統TENG存在的輸出阻抗高等問題。研發出基於摩擦起電與靜電感應效應耦合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直接將環境中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打開APP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胡薇 發表於 2018-05-15 15:30:22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朱光研究團隊提出了基於固/液界面摩擦起電和二維陣列電極發電集成的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高效率地收集轉換波浪能並用於驅動無線傳感電路定時發射無線信號。該工作利用二維陣列電極整流晶片集成結構設計將二維多方向運動的隨機波浪機械能收集轉換為電能輸出,在多種隨機波浪情況下均能高效率地收集和轉換波浪機械能。
  •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源管理策略與電力摩擦電子學研究獲進展
    研究團隊基於最大化能量傳遞、直流降壓變換和自管理機制,首次提出了一種針對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通用型電源管理策略,並研製了電源管理模塊。基於該模塊,摩擦納米發電機85%的能量可以實現自主釋放,降壓後可在負載電阻上得到平穩持續的電壓輸出。
  • 納米能源所:基於電荷累積策略的可持續高電壓輸出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s)作為各種能源採集技術中的佼佼者,能將機械能瞬間轉化為電能,具有極高的能量轉換效率。同時TENG的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也非常靈活,具有重量輕、成本低、通用性強等前所未有的優勢。TENG的主要應用可分為四個領域:微納電源、自供電傳感器、大規模藍色能源和直接高壓電源。
  • 適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基於織物的壓電能量收集器
    適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基於織物的壓電能量收集器基於織物的可穿戴電子產品由於其連接性,耐磨性,舒適性和耐用性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4IR)時代變得越來越重要。KAIST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基於織物的傳統可穿戴電子設備,但仍需要複雜的方法或額外的支撐物才能製成衣服並縫製在衣服上。
  •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34;一詞會自動產生大型風力發電機的圖像。只要風速超過每秒3米,一個風力渦輪機就可以產生兆瓦的功率,以產生功率,這受電磁發電機的物理特性的限制。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的最新發明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將環境動蕩轉換為高電輸出,特別是對於機械頻率較低的能源(例如風,雨滴和水波)。研究人員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報告了他們的發現(&34;),研究人員證明,輕柔的風力TENG(GW-TENG)可以有效地從中收集能量每秒0.7–6 m米的超低速風/氣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