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基於織物的壓電能量收集器

2020-09-18 柔智燴

適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基於織物的壓電能量收集器

基於織物的可穿戴電子產品由於其連接性,耐磨性,舒適性和耐用性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4IR)時代變得越來越重要。KAIST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基於織物的傳統可穿戴電子設備,但仍需要複雜的方法或額外的支撐物才能製成衣服並縫製在衣服上。在本文中,展示了一種經濟高效,高吞吐量且高度集成的基於織物的可穿戴壓電能量採集器(fabric-WPEH)。織物-WPEH通過簡單的流延成型和熱壓工藝,具有鐵電聚合物,聚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P(VDF-TrFE)]和兩種導電織物的異質結構。製造過程將使得可以通過熱壓將單元設備直接應用於一般服裝,因為可以通過熱壓將圖形補丁粘貼到服裝上。

KAIST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高度靈活但堅固的可穿戴式壓電能量採集器,該能量採集器採用了熱壓和流延鑄造的簡單工藝(Nano Energy,&34; Cost-effective and strongly integrated fabric-based wearable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這種具有高界面粘合強度的能量採集器將使我們離製造嵌入式可穿戴電子產品更近一步。

洪勝豐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表示,這一結果的新穎之處在於其簡單性,適用性,耐用性以及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新特性。

從小型電子設備到嵌入式設備(例如傳感器,致動器,顯示器和能量收集器),可穿戴設備正越來越多地用於各種應用中。

儘管具有許多優點,但高成本和複雜的製造工藝仍然是實現商業化的挑戰。另外,它們的耐久性經常受到質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洪教授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和分析技術,用於測試可負擔得起的可穿戴設備的機械性能。

對於此過程,研究團隊使用了熱壓和流延工藝將聚酯的織物結構和聚合物薄膜連接起來。由於其高粘附性,通常在製造電池和燃料電池時使用熱壓。最重要的是,該過程僅需要兩到三分鐘。

該技術特點:

•開發了一種基於織物的高柔性可穿戴式壓電能量收集器。

•使用熱壓和流延成型的製造工藝非常簡單且易於控制。

•能量收集器在壓電層和織物層之間具有創紀錄的高界面粘合強度。

•能量收集器在嵌入式可穿戴應用領域具有潛力。

基於織物的可穿戴式能量收集器的製造過程,結構和輸出信號。

技術原理:

新開發的製造工藝將使設備能夠通過熱壓直接應用於普通服裝,就像可以使用熱壓將圖形補丁粘貼到服裝上一樣。

特別地,當將聚合物膜在低於其結晶溫度的溫度下熱壓到織物上時,其轉變為非晶態。在這種狀態下,它緊密地附著在織物的凹面上,並滲入橫向緯線和縱向經線之間的縫隙中。這些特徵導致高的界面粘合強度。因此,熱壓有可能通過將基於織物的可穿戴設備直接應用於普通服裝來降低製造成本。

除了常規的彎曲循環耐久性測試外,新引入的表面和界面切割分析系統還通過測量織物與聚合物膜之間的高界面粘合強度,證明了基於織物的可穿戴設備的高機械耐久性。洪教授說,這項研究為使用織物和聚合物的可穿戴設備的製造過程和分析奠定了新的基礎。

他補充說,他的團隊首先在可穿戴電子領域使用了表面和界面切割分析系統(SAICAS)來測試基於聚合物的可穿戴設備的機械性能。他們的表面和界面切割分析系統比常規方法(剝離測試,膠帶測試和微拉伸測試)更加精確,因為它可以定性和定量地測量粘合強度。

洪教授解釋說:&34;

相關焦點

  • 堅固的纖維基壓電能量收割機使我們向可穿戴電子產品邁進了一步
    這種具有高界面粘著強度的能量收割機,將使我們在製造嵌入式可穿戴電子產品方面邁出更近的一步。洪秀芬教授率領的一個研究小組說,這個結果的新奇之處在於它的簡單性、適用性、耐用性,以及它對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新特性。可穿戴設備正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從小型電子產品到嵌入式設備,如傳感器、執行器、顯示器和能源收割機。儘管它們有許多優點,但高成本和複雜的製造工藝仍然是實現商業化的挑戰。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2-06 09:40:00 能量收集主要被視為一種供電方式,用於向那些無法接入電源或除電池以外亦需要補充電源的電子設備供電
  • 新型壓電能量採集器:離可穿戴電子產品商業化更近一步
    背景從小型電子產品到嵌入式設備的一系列領域,例如傳感器、致動器、顯示器和能量採集器中,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可穿戴電子產品的應用。這款能量採集器具有創紀錄的高界面粘合強度,使我們離製造嵌入式可穿戴電子產品又更近了一步。洪教授團隊表示,這一成果的新穎之處是它的簡單性、適用性、耐用性及其作為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新特性。
  •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
    將先進的納米發電機技術與傳統的紡織工藝相結合促進了基於紡織的納米發電機(NGs)的出現,將進一步促進下一代可穿戴電子和多方面人工智慧系統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NGs賦予智能紡織品機械能量採集和多功能自供電傳感能力,而紡織品則為智能紡織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靈活多變的設計載體和廣泛的可穿戴應用平臺。
  •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用於...
    將先進的納米發電機技術與傳統的紡織工藝相結合促進了基於紡織的納米發電機(NGs)的出現,將進一步促進下一代可穿戴電子和多方面人工智慧系統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NGs賦予智能紡織品機械能量採集和多功能自供電傳感能力,而紡織品則為智能紡織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靈活多變的設計載體和廣泛的可穿戴應用平臺。
  • 雷射列印技術可以在幾分鐘內生產防水可拉伸電子紡織品
    電子紡織品/智能服裝是可穿戴技術的一個分支,由於其巨大的潛力,例如將電子設備、能量存儲和天線與紡織品結合在一起,因此備受關注。該技術能夠使無線通信、健康感應及監控和可以在智能城市、偏遠地區、電信和生物醫學行業中找到應用的發光器件適用於自足式下一代可穿戴設備。
  • 科學家研發高性能環保超級電容器 適用於移動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產品
    科學家研發高性能環保超級電容器 適用於移動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產品 來源:蓋世汽車 • 2020-06-19 09:53:05
  • 可穿戴技術新突破:形狀可定製的織物超級電容!
    它適用於任何需要快速充放電循環的應用領域。未來,它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將在電動汽車、大功率輸出設備、消費電子設備等領域大顯身手。然而,在可穿戴技術和智能織物領域,超級電容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筆者曾介紹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開發出的一種固態柔性超級電容器件。
  • 未來的可穿戴電子服裝可能會通過我們自身的體溫來充電
    未來的可穿戴電子服裝可能會通過我們自身的體溫來充電由於近十年來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電子元件的小型化,人們可以通過佩戴微型計算機來跟蹤其運動並實時監控其健康狀況。儘管這些塗層的效率不及穆勒教授實驗室製造的某些塗層,但它們使項目團隊開始製造導電織物和設備。例如,塗層的絲綢可以為人體監測傳感器提供能量。 Müller教授說,他們將染色的絲線以長線縫合穿過織物,然後將它們繡成小的波爾卡圓點,這一點很重要。空氣。學生還可以在織機中將這些絲線編織在一起。他說,我認為與紡織業進行互動以使用他們的方法非常重要。
  • 科學家開發微小的可穿戴式風力發電機 從扇動的塑料條中收集能量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可穿戴式電動發電機,它可以在人們行走時從風中收集能量。研究團隊表示,它的成本低,效率高,足以為小型傳感器和LED供電。雖然它與風一起工作,但它不完全是一個渦輪機。相反,這種發電機通過類似於產生靜電的機制來收集能量。
  • 能量收集器可從局部環境產生功率,從而免除無線傳感器中的電池
    圖 1 所示的 LTC3588-1 是一款完整的能量收集解決方案,專為諸如壓電傳感器等高阻抗源而優化。它內置了一個低損耗全波橋式整流器和一個高效率同步降壓型轉換器,用於將能量從一個輸入存儲器件傳輸至輸出,以產生一個可支持高達 100mA 負載的穩定電壓。LTC3588-1 採用 10 引腳 MSE 封裝和 3mm x 3mm DFN 封裝。
  • 西北工業大學研發可延展壓電能量收集和自供電傳感器件
    為此,科研人員在可延展壓電能量收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功開發出具有較高壓電係數的可延展壓電材料;也通過結構設計,將可延展結構與具有較高壓電係數的壓電材料結合開發出同時具有優異的壓電和可延展性能的能量收集器件,極大的解決了由於傳統電池帶來的困擾和技術瓶頸。
  • 新型材料丨壓電面料 能將衣服變成電子設備,講究!
    新設備會改變衣服的設計,比如將攝像頭裝進衣服。 有幾個研究集團正在研究,它們想將穿戴傳感器、觸摸激活技術裝進衣服。日本大阪關西大學也在努力,他們開發出第一代壓電面料。   壓電編織繩會生成電信號,這些信號是受到3D運動的刺激生成的。當用戶穿上新面料製成的衣服,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動作,比如彎曲、扭曲。不只如此,同軸線纜面料彼此交織在一起,變成壓電編織繩。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他們與東華大學張青紅教授課題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Juergen Brugger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了一種織物基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TPNG),不僅具有優良的輸出性能,還能夠對人體動作實現主動式檢測。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將壓電能量收集和壓電傳感整合在一起,為答疑解惑
    機械能是一種新型的綠色能源,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歐洲正在利用壓電技術鋪設壓電發電道路,以收集路面振動產生的機械能。基於壓電技術的能量收集也將在自供電物聯網節點中發揮作用,因為沒有人願意為數十億個電池充電或更換。如果沒有自供電節點,物聯網只不過是歷史上的一個註腳。 本報告將壓電能量收集和壓電傳感整合在一起,為讀者答疑解惑:(1)毫瓦或兆瓦:壓電技術的成功在哪裡?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另外該團隊還推出了基於聚乳酸的壓電和駐極體混合納米發電機的電子皮膚,該研究非壓電介孔聚乳酸(meso-PLA)駐極體型摩擦電納米發電機(NG)的高輸出電壓與雙層聚乳酸(PLLA)的相對高的電流相結合的納米發電機(PENG),用於電子皮膚(電子皮膚)(HMI)設備應用。
  • 淺談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三大關鍵部分
    同時 , 希望傳感器還能夠具有透明、柔韌 、延展 、可自由彎曲甚至摺疊 、便於攜帶、可穿戴等特點 。隨著柔性基質材料的發展,滿足上述各類趨勢特點的柔性傳感器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 。 目前柔性傳感器領域最熱門就是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
  •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顛覆傳統織物概念
    據英國劍橋大學預測,2022年採用智能紡織品的可穿戴產品市場將達到700億美元。在智能織物領域的研究中,織物電子技術佔有重要席位。此前在香山科學會議召開的學術討論會中,相關專家專門探討了織物電子、傳感和計算的學術前沿、核心技術與應用展望。
  • 東華大學合作研究:石墨烯讓織物能監測生理信號、收集能量
    導讀:本文使用還原氧化石墨烯裝飾的碳化纖維素織物(CCF@RGO)製成了堅固耐用的多功能設備,該設備在壓力傳感和能量收集方面表現出了卓越的性能。此外,這種導電織物還可用於單電極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以獲取生物力學能量。電子紡織品具有傳感、能量採集、無線傳輸等功能,近年來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