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研究所研發納米發電機,未來只需摩擦就能給手機充電

2021-02-08 雷鋒網

圖片來源:蔚山國立科技研究所(Uls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喬治亞理工的科學家從2012年開始,一直在探索納米級靜電發電機(TENGs)的應用和商業前景。所謂的 TENGs 簡單來講就是通過摩擦產生靜電發電。

雷鋒網獲悉,最近,韓國蔚山國立科技研究所(UNIST)的研究團隊攻克了一個阻礙 TENGs 技術廣泛應用的技術難關——產出電量低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發明了一種新型聚合物作為電介質材料。

電介質本身是一種絕緣體,但當給它接入電場時會發生極化。存在外在電場是,電介質會發生極化和去極化,實現充/放電的功能。

TENGs 設備本身是由兩種可以互相摩擦的不同材料組成,通過摩擦,像玻璃、尼龍這樣的材料可以放出電子,而像矽、特氟龍這樣的材料正好吸收電子。TENGs 將摩擦產生的機械能轉化成電能,可以為小型電子設備提供電力。

UNIST 的研究者們在研究 TENGs 設備時發現,雖然它的特性很有用,但是摩擦發電的方式有一些缺陷。比如摩擦中材料無法均勻接觸,摩擦導致材料磨損嚴重,靜電對潮溼環境十分敏感,電力輸出時損耗較大。所以,這個韓國研發團隊最初將研究重點放在提升電量輸出方面,但是,在研發的過程中,他們可能解決了一些與 TENGs 相關的環境問題。

他們在 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的設備與喬治亞理工的研究很相似。但是,UNIST 發明的新型聚合物電介質能夠從電極中吸取更多電量,輸出電力也更多。

UNIST 的一位研究者,也是論文的共同作者 Jeong Min Baik 在IEEE Spectrum的郵件採訪中說道:「為了提升輸出電量,我們嘗試發明新的聚合物作為更有效的電介質,研發出了新的設備結構來減少內部電量損耗。作為一個材料科學家,我認為合成最佳的聚合物作為有效的電介質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新型聚合物的電容率(用來測量材料在電場中存儲電量能力)幾乎是原有材料的兩倍。在電容率上面的增長也使得其電荷密度比其他納米發電機多出一倍。另外,當研究者將偶極方向對準薄膜時,材料的電荷接受特性大幅提高,電量輸出提升了 20 倍。

Baik 和他的同事相信,輸出電電力的大幅提升可以使 TENGs 技術更好的適用於充電設備中。

Baik 說:「這項工作的最終目標是為智能手錶和手機電池充電。我認為這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最接近的目標是應用於基於摩擦靜電的自發電物理傳感器。在解決了一些例如穩定(已解決)的問題後,最終產品將投入使用。」

Baik 的下一步工作是利用升級的聚合物 TENGs 為智能手錶充電 1%。他說到:「為了實現這個步驟,我將會設計一種新的電介質層,並對聚合材料再次進行整合。」

via spectrum.ieee.org

想了解更多最新研究的諮詢,關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旗下公眾號「新智造」,和雷鋒網一起讀懂智能&未來。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新型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可利用人體運動實現無線供電!
    導讀近日,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無線版本,也稱為「W-TENG」,離利用摩擦電這一綠色能源進行無線供電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它能夠採集我們四周的機械能為電子設備充電。舉個例子,未來我們可以在鞋子中安裝摩擦電發電機,只要正常走路,就可以為自己隨身攜帶的手機充電。
  • 摩擦一下 就給手機充電
    摩擦起電是眾所周知的物理現象,那麼有沒有想過利用摩擦產生的電能給手機充電?一種由廉價材料製造的納米發電機或許將實現這一功能。據新浪科技報導,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款原型產品,能利用運動,例如手機在口袋中的晃動,產生的靜電給手機電池充電。這是業界首次實現利用這樣的電能給個人電子設備充電。
  • 摩擦就可以發電?新型納米發電機問世
    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引發的能源革命預期比肩法拉第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巨大應用前景——王中林:《摩擦納米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將是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繼電磁波理論和技術後在能源與傳感方面的另一重大應用,有可能引領技術革新並深刻改變人類社會。摩擦納米發電機由王中林及其團隊於2012年首先發明,其目的是利用摩擦起電效應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並具有史無前例的輸出性能和優點。它既用不著磁鐵也不用線圈,在製作中用到的是質輕、低密度並且價廉的高分子材料。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在不久前召開的以「納米能源與壓電(光)電子學發展前沿」為主題的第53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基於納米能源與壓電電子學理論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讓摩擦發電不再是幻想。其實早在2007年4月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上,就介紹了本次會議的執行主席、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研究員研製的由超聲波驅動的直流納米發電機。而更早的2006年4月,一向對新方法、新理論十分熱衷的《科學》雜誌,也曾報導過王中林領導的小組首次在納米(十億分之一米)尺度範圍內,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的研究成果。
  •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源管理策略與電力摩擦電子學研究獲進展
    摩擦納米發電機目前可以輸出很大的功率,但受高輸出阻抗特性的制約,其對儲能器件的直接充電效率極低,也無法直接為用電器件供電,有效的電源管理成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推廣和實用化的難點與技術瓶頸。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張弛和王中林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摩擦納米發電機電源管理技術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基於高性能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多合一環境電源
    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徐靈禕(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聯合培養研究生)、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副研究員許亮、博士後駱健俊。(b)圖介紹了此器件的基本結構:包括對稱布置於四個旋轉臂上的高性能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其中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三維多層結構。(c)圖則介紹了此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在轉動過程中,FEP顆粒由於重力作用,在兩電極間移動,驅動電子在外電路流動產生電能。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其中,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把摩擦起電和納米能源相結合,進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發電機一般是汽輪機、水輪機、風力發電機這樣的大型機器,它們大部分是電磁感應發電機,原理也很簡單,在中學物理課本上,就學習過磁鐵穿過線圈可以產生電流。
  •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以及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等諸多特點。
  • 中科院院士王中林:摩擦發電機或是未來綠色能源的新選擇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王中林:摩擦發電機或是未來綠色能源的新選擇  新華網北京3月25日電(李崢巍 張舵)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24日在京表示,能源安全將是未來各國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不同於發達經濟體,中國應當將能源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應該探索有別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能源發展路線。他認為,摩擦發電技術或為這個戰略作出貢獻。
  • 我國採用「摩擦納米發電機」激活電沉積製造三功能催化劑
    發展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金屬空氣電池技術對緩解環境汙染和能源危機有著積極的作用。近日,我國科學家採用層狀摩擦納米發電機產生的高壓脈衝直流電作的方式,製備了性能優異的Pt-NiFe-LDH催化劑。該催化劑表現出對HER,ORR和OER的三功能催化活性,且可以用作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鋅-空氣電池的電極催化劑。
  • 摩擦發電機:一場能源的革命?
    在我們身邊,其實有著無處不在的摩擦能源。在自然界,風摩挲樹葉,雨拍打屋頂,存在摩擦;人走路,腳與地面、肢體與衣服接觸,也存在摩擦;機械振動、嗓音等,也都能產生摩擦。能否將這些不起眼的摩擦能源收集起來,為傳感器供能呢?中國科學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講席教授王中林的團隊研發的摩擦發電機,為實現自驅動傳感器提供了一種有潛力的解決方案。
  • 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無電源亦可釋放大能量
    作為一種全新的能源技術,基於摩擦起電與靜電感應效應耦合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直接將環境中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例如可以收集空氣或水的流動、引擎的轉動,甚至是人在走路、說話、心跳、肌肉收縮等運動中由摩擦產生的能量。
  • 太陽能「無線」充電心臟起搏器 韓國研發新型醫療器械充電材料
    韓國研發新型醫療器械充電材料『Micro LED貼片,或將緩解植入式醫療器械需頻繁更換電池的痛點 韓國光州科學技術院(GIST)機械工學部李鍾浩教授7日表示,其研究團隊開發出了貼在皮膚上,能夠為體內供應電力的「Micro LED貼片」。
  • 超高摩擦電荷密度刷新摩擦納米發電機性能紀錄
    最近發明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質量輕、價格低廉,甚至在低工作頻率下仍然高效等先天優勢,已經被證實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解決方案。通過收集環境中的機械能——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卻被浪費掉的能量,摩擦納米發電機在自驅動傳感網絡和大規模可再生藍色能源領域均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作為一種能量收集器件,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應用及商業化強烈地依賴於它的功率密度,而功率密度又與摩擦電荷密度成二次方關係。
  • 全新摩擦起電納米發電機在手指彎曲處產生電力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來自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和中國科學院的最新研究未來有一天會允許用戶將充電器留在家中,並使用身體動作為手機電池充電。
  • 我國研發「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可將微小機械能轉為電能
    河南大學程綱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基於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Pulsed-TENG)的通用無源電源管理電路,輸出阻抗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降低,並始終保持輸出能量的最大化,很好地解決了傳統TENG存在的輸出阻抗高等問題。研發出基於摩擦起電與靜電感應效應耦合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直接將環境中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打開APP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胡薇 發表於 2018-05-15 15:30:22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朱光研究團隊提出了基於固/液界面摩擦起電和二維陣列電極發電集成的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高效率地收集轉換波浪能並用於驅動無線傳感電路定時發射無線信號。該工作利用二維陣列電極整流晶片集成結構設計將二維多方向運動的隨機波浪機械能收集轉換為電能輸出,在多種隨機波浪情況下均能高效率地收集和轉換波浪機械能。
  • 【材料】利用磁性複合材料的非接觸摩擦納米發電機
    相比於傳統太陽能電池的複雜製備方式,基於摩擦生電原理而誕生的摩擦發電機具有製備簡單、高能源轉化率等優勢,能夠有效地將環境機械能轉換為電能。摩擦生電現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秋冬季更換衣服,在衣物間產生的電火花;以及摩擦玻璃棒能夠吸附遂紙片,都屬於摩擦生電現象。如何收集摩擦產生的電能,並應用於實際生活,越來越吸引科研人員的關注。
  • AEnM:高功率旋轉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
    表面摩擦電荷密度對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性能至關重要,一般實現的電荷密度均在250μC/m2以下,低電荷密度使得高功率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一直難以突破。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18年首次提出了電荷泵浦(Charge pumping)的策略,通過泵浦產生約束電荷,基於接觸分離式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了1020μC/m2的電荷密度,突破了一般的認知,達到了通常認為在大氣環境下無法達到的超高電荷密度,向實用化的高功率器件的實現邁出重要一步。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自從2012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發明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以來,全世界的學者從各個方面對TENG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通常情況下,摩擦納米發電機工作在大氣壓環境下,因此這裡大部分電荷密度通過空氣擊穿釋放掉了,如果將這部分空氣擊穿的能量收集起來,不僅可以提高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輸出性能,而且也是對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重新認識,對於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兩個與生俱來的特點:交流電輸出和脈衝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