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進院研發出新型光學探針 為納米機器人提供便攜GPS系統

2020-12-03 廣州日報

張鵬飛團隊

研究成果展示

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到複合材料時代,材料被視為人類社會進化的裡程碑,而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差不多就是一個人類對新材料的利用史。有人說,我們與魔法世界的距離,只隔著一臺原子操縱機。通過新材料的研發,人類未來可以實現今天看來就像魔法一樣的生活。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能為納米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便攜的GPS定位系統。光學探針不僅為科研人員探索生命的奧秘提供有力武器,同時也為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及治療提供了重要工具。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納

緣起會發光的分子材料

著名的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有句名言,「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都與魔法無異。」張鵬飛團隊最近把一種光學探針用於仿生納米機器人系統的示蹤與定位,這等於為納米尺度開展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了便攜的GPS定位系統。這對生物檢測和成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談到張鵬飛團隊與光學探針的淵源,要從一類會發光的分子材料說起。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團隊首次注意到一類有機分子在溶液中不發光,在溶液揮發後變成幹點時卻可以發光。他將這種現象定義為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意即「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具有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通過在介觀層次對分子按照一定規律進行排列,就會在不改變分子結構的情況下賦予其全新的性質。

作為一種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分子材料,AIE在各個領域都用應用潛力。博士期間,張鵬飛跟隨唐本忠院士,基於AIE發光材料研發多功能光學探針,探索光學探針在智能傳感,功能成像、生物檢測等方面的應用。

用AIE材料標記我們感興趣的藥物或者生物體,就像給它們安裝了「GPS」一樣,能實時監測到觀察目標的具體位置。然而,張鵬飛認為,用於造影劑僅僅能夠實現成像與定位,遠遠沒有發揮其巨大潛力。只有構建能夠實現智能感知與環境響應的分子探針才能幫助生物學家和醫學專家可視化理解生命過程與疾病發生與發展的機制。

「傳統的造影劑打入血管中,能回答血管的大小,卻無法區分血管中含氧量的多少。」張鵬飛表示。

張鵬飛與唐本忠院士及其團隊成員合作,嘗試利用AIE發光材料研發能對生物活性分子具有智能響應能力的探針,通過螢光信號的方式,觀察小鼠體內一氧化碳是否升高或降低,結果表明,螢光信號在遇到一氧化碳含量變化時,信號顏色不同。

張鵬飛表示,通過改變分子的排列方式和組合方式,就可以對光學探針的性能進行調控(如發射波長與螢光壽命),這就是聚集態科學為光學探針開發帶來的新的機遇。同時針對特定功能進行光學探針的定製化研發,可以為現有光學探針的臨床轉化提供一條捷徑。

為納米機器人提供定位服務

一直以來,張鵬飛團隊立足於生物醫學應用需求,基於AIE材料嘗試研發不同功能的光學探針。一方面,張鵬飛團隊思考能否在體內快速檢測中,讓光學探針發揮「GPS」的功能。從2012年開始,張鵬飛團隊就一直圍繞藥物及生物體的體內示蹤開發近紅外光學探針,到目前為止,已經開發出多種近紅外光學探針用於生物大分子藥物/載體、病毒、細胞等的示蹤。

最近,他們開發出近紅外二區AIE光學探針用於仿生納米機器人系統的示蹤與定位,可以對其在體內跨越血腦屏障與腦膠質治療過程進行實時監測與定位,為納米尺度開展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了便攜的GPS定位系統。

另一方面,團隊也致力於在體外快速檢測中讓光學探針發揮「GPS」的功能。2018年,張鵬飛與唐本忠院士及其團隊成員合作基於AIE光學探針研發出AIE轉基因現場檢測試劑盒及配套儀器,實現了轉基因食品的快速可視化檢測。對於農產品檢測,特別是進出口食品來說,檢測時間越長,變質的可能性就越大,快速可視化檢測能夠快速提高食品檢測效率。

「多方嘗試,才能開拓運用。」張鵬飛表示,針對不同功能研發探針,一方面能夠增加團隊在相關研究領域的技術儲備和經驗;另一方面,在先進院轉移轉化的工作氛圍下進行科研工作,能夠讓研究方向更加明晰,產業化運作為科研成果提供了出口。

未來,除了在智能成像、生物示蹤之外,張鵬飛團隊還將進一步結合聚集態科學的研究過程中的基本科學認識,利用聚集態獨特的光學特性,研發多功能光學探針。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光學探針已和超聲波、核磁共振一樣,為疾病的治療、診斷、預防提供重要工具。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張鵬飛副研究員告訴記者,其團隊將高性能發光材料用於光學探針研發,打造出一種自帶「GPS」的探針,並將其用於智能傳感、功能成像、生物檢測、免疫治療等。
  • 深圳先進院團隊給光學針裝上「GPS」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光學探針涉及化學、材料、光物理、生物、醫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其開發與應用在生物檢測和成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為科研人員探索生命的奧秘提供有利武器,同時也為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及治療提供了重要工具。
  • 「原創」深圳先進院團隊給光學針裝上「GPS」
    光學探針涉及化學、材料、光物理、生物、醫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其開發與應用在生物檢測和成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為科研人員探索生命的奧秘提供有利武器,同時也為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及治療提供了重要工具。一直以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致力於高性能發光材料和光學探針的研發與應用,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探索光學探針在智能傳感、功能成像、生物檢測、免疫治療等方面的運用場景。
  • ...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快速檢測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光學探針已和超聲波、核磁共振一樣,為疾病的治療、診斷、預防提供重要工具。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張鵬飛副研究員告訴記者,其團隊將高性能發光材料用於光學探針研發,打造出一種自帶「GPS」的探針,並將其用於智能傳感、功能成像、生物檢測、免疫治療等。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林慧:從「光」出發,開闢光譜技術創新應用
    利用光譜原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副研究員林慧成功研發了一系列面向食品、藥品、照明檢測的超微型光譜儀,實現了光譜儀由大型科研儀器走向便攜應用的轉化。不過,林慧並不滿足於此,在光譜技術研發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如今衍生出用於曲面的柔性納米壓印技術,並創新性地將光譜儀與合成生物學大設施、爬壁機器人等新領域結合,碰撞出全新應用場景。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新型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在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ly robust flexible ferroelectr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perable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low-power consumption
  • 深圳先進院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蔡林濤研究員、張鵬飛副研究員、龔萍研究員、鄧冠軍博士等與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及湘潭大學陳華傑教授合作,經過長時間努力,成功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深圳先進院等在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可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基於陰離子雜化策略的新型電池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基於陰離子雜化策略的新型電池 2019-04-19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第一單位通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李振聲(共同通訊)成功研發出了一種基於陰離子雜化策略新型電池。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一種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可編程策略
    今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微納系統與仿生醫學研究中心王昊副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對於納米摩擦發電機器件進行可編程操作的策略,實現了不依賴於摩擦界面材料的改進,單純通過設定的操作程序實現電荷在器件內循環累積實現超高電壓輸出。
  • 深圳先進院與濟寧院齊獲中國產學研大會合作創新獎
    深圳先進院圍繞機器人、健康與醫療、新能源與新材料、大數據與雲計算等研究方向,與各領域內的專業院校、龍頭企業及事業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目的在於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項要素的有效組合,成為推動經濟和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現階段,深圳先進院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牽引,已分別在深圳、天津、濟寧等地建立了5家外溢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各系統之間搭建橋梁。
  • 深圳先進院發表柔性微創手術機器人研究進展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微創中心王磊研究員團隊圍繞靈巧型手術機器人的研發路線和蛇形手術機器人的設計機理進行深入調研,取得了新進展。調研結果發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中科院一區期刊,影響因子:9.3)上,標題為A Review on Flexible Robotic System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深圳先進院等開發出可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該研究採用離子交聯法將殼聚糖與黑磷量子點相結合,通過PEG表面修飾,構建一種由黑磷量子點介導的納米藥物控釋載體(PEG@CS/BPQDs-AM NPs)穿透肺部粘液屏障,在提升藥物遞送能力的同時發揮協同治療慢阻肺疾病的功效。
  • 深圳先進院最新科研成果亮相海博會
    此次深圳先進院主要圍繞海洋電子信息設備、海洋大數據與海洋生物材料三大領域展出創新成果,展現了深圳先進院海洋科技領域的研發實力。其中,智能仿生機器魚、國家重點研發專項 " 海洋生物化學常規要素在線監測儀器研製 " 項目以及海洋源 ω-3 多烯不飽和脂肪酸三大項目是此次展會的亮點。
  • 深圳先進院發明新型聲子晶體微量液體傳感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超聲研究團隊在聲波液體傳感器領域取得研究進展,發明了一種新型聲子晶體高精度微量液體傳感器。在該研究中,通過進一步理論設計和聲子晶體傳感器實驗證實,該狹縫聲子晶體系統可用於對微量液體的聲速和密度進行同時傳感,且當液體聲速和密度變化趨勢相反時,該傳感器靈敏度最高。此外,與傳統蘭姆波液體傳感器可測量樣品量具有下限相比,該狹縫聲子晶體液體傳感器的特點是待測樣品量越少,靈敏度越高。因此,該研究成果有望為新型微量液體傳感器的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和獨特手段。
  • 深圳先進院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再創新高
    本年度深圳先進院有6位青年科研人員從基金委五個科學部分別獲批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批數創歷史新高,充分體現了深圳先進院多學科交叉集成特色和齊頭並進的發展態勢。同時,大部分獲資助者具有良好的產業化背景,也體現出深圳先進院的工研院定位以及學術引領服務產業的特色。
  • 深圳先進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創新高,獲批6項國家優青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方面獲悉,深圳先進院共有145項項目獲得資助,立項項目數創歷年新高,較2019年度同期資助項目數增長率達46.5%。 其中,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項目6項,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47項,青年項目88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獲批直接經費合計6222萬元。
  • 深圳先進院等在納米載藥系統治療骨髓炎領域獲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王國成副研究員團隊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許碩貴教授團隊,在納米載藥系統治療骨髓炎領域獲得新進展。本研究中深圳先進院助理研究員徐正江、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夏琰博士和周潘宇博士為並列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