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圳先進院團隊給光學針裝上「GPS」

2020-12-05 東方財富網

光學探針涉及化學、材料、光物理、生物、醫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其開發與應用在生物檢測和成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為科研人員探索生命的奧秘提供有利武器,同時也為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及治療提供了重要工具。

一直以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致力於高性能發光材料和光學探針的研發與應用,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探索光學探針在智能傳感、功能成像、生物檢測、免疫治療等方面的運用場景。

△張鵬飛團隊研發的免洗快速成像光學探針

會發光的分子材料

談到張鵬飛團隊與光學探針的淵源,要從一類會發光的分子材料說起。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團隊首次注意到一類有機分子在溶液中不發光,在溶液揮發後變成幹點時卻可以發光。他將這種新現象定義為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意即「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具有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通過在介觀層次對分子按照一定規律進行排列,就會在不改變分子結構的情況下賦予其全新的性質。

作為一種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分子材料,AIE在各個領域都用應用潛力。博士期間,張鵬飛跟隨唐本忠院士,基於AIE發光材料研發多功能光學探針,探索光學探針在智能傳感,功能成像、生物檢測等方面的應用。

用AIE材料標記我們感興趣的藥物或者生物體,就像給它們安裝了「GPS」一樣,能實時監測到觀察目標的具體位置。然而,張鵬飛認為,用於造影劑僅僅能夠實現成像與定位,遠遠沒有發揮其巨大潛力。只有構建能夠實現智能感知與環境響應的分子探針才能幫助生物學家和醫學專家可視化理解生命過程與疾病發生與發展的機制。

「傳統的造影劑打入血管中,能回答血管的大小,卻無法區分血管中含氧量的多少。」張鵬飛表示。

張鵬飛與唐本忠院士及其團隊成員合作,嘗試利用AIE發光材料研發能對生物活性分子具有智能響應能力的出有關一氧化碳的探針,通過螢光信號的方式,觀察小鼠體內一氧化碳是否升高或降低,結果表明,螢光信號在遇到一氧化碳含量變化時,信號顏色不同。

張鵬飛表示,通過改變分子的排列方式和組合方式,就可以對光學探針的性能進行調控(如發射波長與螢光壽命),這就是聚集態科學為光學探針開發帶來的新的機遇。同時針對特定功能進行光學探針的定製化研發,可以為現有光學探針的臨床轉化提供一條捷徑。

多方嘗試,開拓運用

一直以來,張鵬飛團隊立足於生物醫學應用需求,基於AIE材料嘗試研發不同功能的光學探針。一方面,張鵬飛團隊思考能否在體內快速檢測中,讓光學探針發揮「GPS」的功能。從2012年開始,張鵬飛團隊就一直圍繞藥物及生物體的體內示蹤開發近紅外光學探針,到目前為止,已經開發出多種近紅外光學探針用於生物大分子藥物/載體、病毒、細胞等的示蹤。最近,他們開發出近紅外二區AIE光學探針用於仿生納米機器人系統的示蹤與定位,可以對其在體內跨越血腦屏障與腦膠質治療過程進行實時監測與定位,為納米尺度開展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了便攜的GPS定位系統。

另一方面,團隊也致力於在體外快速檢測中讓光學探針發揮「GPS」的功能。2018年,張鵬飛與唐本忠院士及其團隊成員合作基於AIE光學探針研發出AIE轉基因現場檢測試劑盒及配套儀器,實現了轉基因食品的快速可視化檢測。對於農產品檢測,特別是進出口食品來說,檢測時間越長,變質的可能性就越大,快速可視化檢測能夠快速提高食品檢測效率。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與時間賽跑。」張鵬飛說。

△張鵬飛(左三)及其團隊

利用快速可視化的特點,研究團隊致力於通過對材料的合理設計及可控改造,深入理解聚集態發光材料的發光特性,基於現有的具有臨床轉化前景的發光材料,開發新型的多功能生物材料,做到讓光學探針與時間賽跑。

「多方嘗試,才能開拓運用。」張鵬飛表示,針對不同功能研發探針,一方面能夠增加團隊在相關研究領域的技術儲備和經驗;另一方面,在先進院轉移轉化的工作氛圍下進行科研工作,能夠讓研究方向更加明晰,產業化運作為科研成果提供了出口。

未來,除了在智能成像、生物示蹤之外,張鵬飛團隊還將進一步結合聚集態科學的研究過程中的基本科學認識,利用聚集態獨特的光學特性,研發多功能光學探針,讓光學探針成為與時間賽跑的「GPS」。

(文章來源:讀創)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團隊給光學針裝上「GPS」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光學探針涉及化學、材料、光物理、生物、醫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其開發與應用在生物檢測和成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為科研人員探索生命的奧秘提供有利武器,同時也為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及治療提供了重要工具。
  • 深圳先進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光學探針已和超聲波、核磁共振一樣,為疾病的治療、診斷、預防提供重要工具。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張鵬飛副研究員告訴記者,其團隊將高性能發光材料用於光學探針研發,打造出一種自帶「GPS」的探針,並將其用於智能傳感、功能成像、生物檢測、免疫治療等。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新型光學探針 為納米機器人提供便攜GPS系統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能為納米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便攜的GPS定位系統。光學探針不僅為科研人員探索生命的奧秘提供有力武器,同時也為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及治療提供了重要工具。
  • 深圳先進院與6院士團隊合作:建國際化新藥產業研究院和公司
    深圳先進院與6院士團隊合作:建國際化新藥產業研究院和公司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1-12 16:28 來源:澎湃新聞
  • 深圳先進院等在低劑量光聲成像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中心劉成波研究員團隊、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梁棟研究員團隊,與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鄭傳勝教授團隊合作,提出了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低劑量光聲成像方法,該方法有望推動光聲成像技術進一步臨床轉化。
  • 深圳先進院張湧團隊獲得WASA 2020會議最佳論文獎
    9月13日,在第十五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Algorithms,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WASA 2020)會議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高性能中心張湧研究員團隊的研究論文Distributed Data Aggregation in Dynamic Sensor Networks
  • ...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快速檢測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光學探針已和超聲波、核磁共振一樣,為疾病的治療、診斷、預防提供重要工具。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張鵬飛副研究員告訴記者,其團隊將高性能發光材料用於光學探針研發,打造出一種自帶「GPS」的探針,並將其用於智能傳感、功能成像、生物檢測、免疫治療等。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林慧:從「光」出發,開闢光譜技術創新應用
    利用光譜原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副研究員林慧成功研發了一系列面向食品、藥品、照明檢測的超微型光譜儀,實現了光譜儀由大型科研儀器走向便攜應用的轉化。IBT深度融合助力大設施國產化不僅在本專業領域不斷探索新方法,在深圳先進院大力推進IBT融合、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際,林慧也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投入到了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簡稱「大設施」)的研發中。
  • 深圳先進院最新科研成果亮相海博會
    此次深圳先進院主要圍繞海洋電子信息設備、海洋大數據與海洋生物材料三大領域展出創新成果,展現了深圳先進院海洋科技領域的研發實力。其中,智能仿生機器魚、國家重點研發專項 " 海洋生物化學常規要素在線監測儀器研製 " 項目以及海洋源 ω-3 多烯不飽和脂肪酸三大項目是此次展會的亮點。
  • 深圳先進院發明曲面上的「活字印刷術」,相關技術已用於光譜儀的微型化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光譜,被視為物質的「指紋」,是各類物質與生俱來的「身份證」,而光譜儀就像一雙分辨光波的「眼睛」,通過準確測量物質「指紋」,「一眼洞穿」其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副研究員林慧告訴記者,如何將光譜儀做到微型化,是擴大其應用的關鍵之一。
  • 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探索腦科學「信息化」 致力基礎前沿研究
    來源:深圳先進院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 深圳先進院等開發出可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該研究採用離子交聯法將殼聚糖與黑磷量子點相結合,通過PEG表面修飾,構建一種由黑磷量子點介導的納米藥物控釋載體(PEG@CS/BPQDs-AM NPs)穿透肺部粘液屏障,在提升藥物遞送能力的同時發揮協同治療慢阻肺疾病的功效。
  • 深圳先進院建細胞工廠
    原標題:深圳先進院 建細胞工廠   【深圳商報訊】(記者袁斯茹)「未來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從動植物中提取油脂製作口紅,而是利用細胞工廠,創造一支口紅。」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深圳科技創新做對了什麼?
    利用先進的病毒示蹤技術和光纖記錄方法,科研人員觀察到在毒品記憶形成、提取和持續的過程中,小鼠大腦中PVT到中央杏仁核(CeA),以及PVT到伏隔核(NAC)的兩條神經通路被激活了……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內爾神經可塑性諾獎實驗室聯合國際團隊找到了毒品成癮記憶的關鍵通路,並通過抑制通路「擦除」了小鼠的關聯記憶,從而阻止了復吸行為的發生。
  • 深圳先進院立項數再創新高—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共有145項項目獲得資助,立項項目數創歷年新高,較2019年度同期資助項目數增長率達46.5%。其中,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項目6項、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47項、青年項目88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獲批直接經費合計6222萬元。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居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
    據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廣東省科研機構排名由原來的位列第二躍居第一,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據統計,此次計入自然指數的170篇文章中,有88篇來自生命科學領域,這與深圳先進院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前瞻布局緊密相關。
  • 深圳先進院等在腫瘤光聲分子成像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中心劉成波副研究員團隊、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化學系Jonathan教授團隊、韓國高麗大學化學系Jong Seung教授團隊合作,探索了可拓展順磁性金屬卟啉類物質光聲成像機理,發現以金屬錳為中心的德克薩卟啉衍生物(錳德克薩卟啉:MMn)存在順磁性、德克薩卟啉強吸收性、無螢光發射損耗特性
  • 深圳先進院舉行國慶升國旗儀式—新聞—科學網
    因應疫情防控要求,活動主要組織深圳先進院領導班子、各單元(部門)主要負責人及員工學生代表參加,儀式由深圳先進院副院長許建國主持。 此次升旗儀式由深圳先進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呂建成升國旗。護旗手由中科院優秀黨員、合成所總支書記戴俊彪,廣東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獲得者、數字所高性能中心副研究員尹凌和中科院先進基層黨組織醫工所團隊代表、醫學人工智慧中心副研究員葛永帥擔任。 升旗儀式正式開始,全體人員面向國旗肅立,行注目禮,鮮豔的五星國旗在國歌聲中冉冉升起。
  • 深圳先進院開發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近日,深圳先進院材料所喻學鋒研究員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成功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