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研製的納米發電機實現微風能的高效轉換與存儲集成

2020-11-26 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

西工大新聞網6月28日電董廣志)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樊慧慶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任小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論文創新基金等項目支持下,創新地研製出一種納米發電機實現了微弱風能的高效收集與轉化存儲,研究成果Wind energy harvester based on coaxial rotatory freestanding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for self-powered water splitting發表在能源材料領域重要學術期刊《Nano Energy》(IF=13.120,2018, Volume 50, Pages 562-570),提出基於旋轉式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自供能電解水產氫系統,為微機械能的收集與轉化探索了新思路,論文合作者有王超、馬江微、李華、張明昌、雷慎輝、王維佳,通訊作者是樊慧慶教授。(DOI: doi.org/10.1016/j.nanoen.2018.06.00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18303975)

1 微弱風能轉換用自懸浮旋轉式摩擦納米發電機的結構、原理、材料與樣機

2 基於該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自供能電解水產氫系統示意圖

此外,在太陽能研究方向,課題組新入職的青年博士王維佳副教授聯合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散裂中子源巧妙地利用飛行時間-掠入式小角中子散射(TOF-GISANS)和掠入式大角X射線散射(GIWAXS),研究了溶劑添加劑對於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內部納米結構和結晶度的影響規律,為高效利用清潔太陽能提功了理論支撐,研究成果Influence of Solvent Additive 1,8-Octanedithiol on P3HT:PCBM Solar Cells以第一作者發表在功能材料領域高水平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3.325,2018, Volume 28, Page 1800209),並當選為該雜誌內封面(DOI: 10.1002/adfm.20187013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1800209)

3 中子波長從2 Å逐步增加至14.8 Å的二維TOF-GISANS示意圖

4 不同含量溶劑添加劑ODTP3HT:PCBM體異質結有機太陽電池活性層作用機理

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為人類提供了充足的動力電源,然而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發展風力、太陽能發電等新型潔淨能源勢在必行,但大型風力發電存在設備價格昂貴和穩定性差等問題。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日常生活中不斷變化的微弱風力、清潔陽光等能源仍需要科技人員的持續創新。清風自懸儲氫能、陽光巧反變動力。面對新能源發展的迫切需求,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材料課題組充分利用新材料創新與潔淨能源技術相結合,對小型納米發電機和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深入研究,為分布式微型電力系統探索新思路,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與實用前景。

(審稿:付前剛)

相關焦點

  • 西工大團隊成功研發出光波長轉換器件,可將近紅外光穩定地轉換為可見光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西工大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趙建林教授研究團隊六年堅持不懈,成功研發光波長轉換器件,可將近紅外光穩定地轉換為可見光,在豐富感知光源的同時,有效地提高光纖利用率。這項成果不僅破解光纖領域難題,也為開發其他高性能全光纖非線性光信息處理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 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
    但由于波浪的運動是多嚮往復性運動,其運動隨機性的特徵導致捕獲的能流不穩定,難以設計合適的波浪能發電裝置的各級能量轉換裝置。新型、簡易、可持續的海浪能量收集系統的研製和開發逐漸成為了科技界關注的焦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朱光研究團隊提出了基於固/液界面摩擦起電和二維陣列電極發電集成的柔性隨機波浪摩擦納米發電機,高效率地收集轉換波浪能並用於驅動無線傳感電路定時發射無線信號。該工作利用二維陣列電極整流晶片集成結構設計將二維多方向運動的隨機波浪機械能收集轉換為電能輸出,在多種隨機波浪情況下均能高效率地收集和轉換波浪機械能。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世上最小的發電機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納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納米能源是指基於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能源轉換與能源存儲技術。其實早在2007年4月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上,就介紹了本次會議的執行主席、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研究員研製的由超聲波驅動的直流納米發電機。而更早的2006年4月,一向對新方法、新理論十分熱衷的《科學》雜誌,也曾報導過王中林領導的小組首次在納米(十億分之一米)尺度範圍內,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的研究成果。
  • 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問世:「旗形」構造,高效採「風」
    作者 | 韓揚眉徐敏義團隊供圖摩擦納米發電機作為高效的能量收集和轉換新途徑近日,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院教授徐敏義團隊提出並系統性研究了一種新型防潮且自適應風向的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其不僅可在潮溼環境下高效收集不同方向的風能,還能測量風速,實現風速傳感,為無線傳感網絡的供電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穎的解決方案。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納米能源》雜誌。
  •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源管理策略與電力摩擦電子學研究獲進展
    研究團隊基於最大化能量傳遞、直流降壓變換和自管理機制,首次提出了一種針對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通用型電源管理策略,並研製了電源管理模塊。基於該模塊,摩擦納米發電機85%的能量可以實現自主釋放,降壓後可在負載電阻上得到平穩持續的電壓輸出。
  • Nature:王中林小組研製出纖維納米發電機
    氧化鋅半導體和金屬電極之間的肖特基勢壘則能控制電荷的積累與釋放,從而實現機械能到電能的轉化,並有效釋放。 2007年初,基於壓電電子學原理,王中林研究小組用超聲波帶動納米線陣列運動,研製出能獨立從外界吸取機械能、並將之轉化為電能的納米發電機模型。在超聲波帶動下,這種納米發電機已能產生上百納安的電流。但是,在實際環境中,機械能主要以低頻震動形式存在,如空氣的流動、引擎的震動等。
  • 西工大團隊研發太空乘員健康檢測儀 實現在軌「驗血」
    西工大研製的全血全自動預處理樣機 郭友軍/攝 人民網北京5月17日電 隨著宇航技術的飛速發展,適用於普通人的太空旅行計劃計日可待,但太空旅行短則幾日長則一年,那麼如何快速有效檢測乘客在旅行途中身體健康情況?
  • @西工大航天人
    也許,我們不便於一一說出你們的名字和崗位,但是請相信,西工大始終以你們為傲!西工大力量從不缺席!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成功。西工大多個學院的研究團隊及相關領域校友紮實積累、接續奮鬥,承擔科研項目百餘項,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取得了多項原創性科學成果。
  • 科學家利用聚吡咯-銅金屬海綿製備能量轉換和存儲一體化器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李舟課題組和深圳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周學昌研究團隊合作,首次利用聚吡咯-銅金屬海綿製備了一種集能量轉換和能量存儲功能於一體的柔性電子器件。依據現有的非電沉積法,深圳大學碩士生楊夢嫣製備得到了易形變、密度小的銅金屬海綿。
  • 混合納米發電機最新研究進展 | 一周編輯精選
    混合納米發電機研究進展隨著世界對可替代能源需求的增加,綠色能源收集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摩擦發電機(TENG)、壓電發電機(PENG)、熱釋電納米發電機、電磁發電機(EMG)、太陽能電池和電化學電池的發明引起了人們對將機械、熱能、磁性、太陽能和化學能轉換成電能的興趣。為了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產生的能量,人們設計發展能夠同時以各種形式收集能量的雜化發電機組。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他們與東華大學張青紅教授課題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Juergen Brugger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了一種織物基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TPNG),不僅具有優良的輸出性能,還能夠對人體動作實現主動式檢測。
  • 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無電源亦可釋放大能量
    作為一種全新的能源技術,基於摩擦起電與靜電感應效應耦合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直接將環境中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例如可以收集空氣或水的流動、引擎的轉動,甚至是人在走路、說話、心跳、肌肉收縮等運動中由摩擦產生的能量。
  • 新型納米發電機問世
    納米發電機將是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繼電磁波理論和技術後在能源與傳感方面的另一重大應用,有可能引領技術革新並深刻改變人類社會。摩擦納米發電機由王中林及其團隊於2012年首先發明,其目的是利用摩擦起電效應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並具有史無前例的輸出性能和優點。它既用不著磁鐵也不用線圈,在製作中用到的是質輕、低密度並且價廉的高分子材料。
  •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以及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等諸多特點。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因此,通常摩擦納米發電機不能直接驅動電子器件。傳統的做法是外接全波整流橋和能量存儲單元才能得到穩定的直流電輸出,這不利於構建微型化的自驅動系統。而且,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脈衝輸出具有比較高的損耗因子(定義為電流峰值與其均方根的比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用於能量存儲和驅動電子器件的效率。
  • 美研發出高效光電轉換納米材料
    本報華盛頓1月13日電(記者毛黎)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張勁(音譯)教授領導的包括中國、美國和墨西哥三國研究人員之內的研究小組日前在《物理化學雜誌》網站上發表文章表示,他們成功研製出一種能高效率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的納米薄膜材料。該成果不僅能極大地提高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率,而且可以用於其他能源技術中。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根據這一原理,王中林研究團隊做出了四種模式的摩擦發電機,它們分別是接觸分離式、滑動式、單電極式、自由浮動式,可以用於收集拍擊、震動、滑動、浮動等各種形式的微小機械能。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效應的相互結合,讓摩擦發電機成為了可能,而納米技術的加入,更像是畫龍點睛一樣,讓電流真正實現了有效輸出。
  • 【納米】運用近紅外雷射遠程高效自修復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年來,隨著納米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簡稱TENG)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自驅動系統的集成同步觸發機械開關的轉動式脈衝摩擦納米發電機
    通過從環境中收集機械能並高效的轉化為電能,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被用來發展自驅動傳感系統。然而,TENG具有輸出電壓高、電流低的特點,因此需要合適的電源管理電路將其輸出轉化為穩定的低電壓、大電流形式。但是,TENG的內部等效阻抗(1-100 MΩ)遠大於電管管理電路的等效阻抗(一般小於1 kΩ),導致TENG的能量無法轉移到電源管理電路中。
  • 王中林院士Nano Energy綜述: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構築藍色能源夢
    2006年,王中林院士所在團隊發明了通過壓電效應收集環境中機械能的納米發電機,開闢了能源轉化和應用的新領域。在此基礎上,該研究團隊於2012年又成功研製出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此後,各種類型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接連被研製出來,不斷革新著人們對能量收集的傳統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