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納米發電機最新研究進展 | 一周編輯精選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收錄於話題#iScience一周編輯精選24個

交叉學科

Interdisciplinary

iScience(《交叉科學》)

是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

交叉學科開放獲取期刊,

iScience中國編輯李健與張甜甜

每周都會為大家推薦優秀論文,

敬請持續關注!

混合納米發電機研究進展

隨著世界對可替代能源需求的增加,綠色能源收集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摩擦發電機(TENG)、壓電發電機(PENG)、熱釋電納米發電機、電磁發電機(EMG)、太陽能電池和電化學電池的發明引起了人們對將機械、熱能、磁性、太陽能和化學能轉換成電能的興趣。為了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產生的能量,人們設計發展能夠同時以各種形式收集能量的雜化發電機組。這些系統可以滿足一系列電子設備的能源需求,並適應各種工作環境。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楊亞課題組從結構、工作原理和應用等方面介紹了混合納米發電機的最新進展。這些研究表明了開發混合技術和新裝置的新方法,以便有效地從多種來源收集環境能源。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閱讀原文

新興神經形態器件及其應用的原子級厚度二維材料

二維(2D)層狀材料及其異質結構有望構建未來類腦神經形態計算裝置。他們具有獨特的特性,如接近原子級厚度,表面無懸掛鍵,高機械健,和電子/光學可調性。這些傳統電子材料無法達到的特性對於構建高性能的人工神經元和突觸尤其有希望,具有高效節能的操作性、高集成密度和卓越的可擴展性。中佛羅裡達大學Yeonwoong Jung教授綜述了石墨烯、過渡金屬二滷化合物、六方氮化硼和黑磷等多種二維神經形態材料的研究進展。從材料性質、適用性和設備操作原則方面充分討論了神經形態應用的前景。此外,提出了基於二維材料或其異質結構的最新的示範神經形態裝置。最後,介紹了二維材料成功應用於大型設備及其材料質量控制所面臨的挑戰,以及這些新興材料的未來前景。

比較試驗下對「快速眼動睡眠的首要功能是溫暖大腦」觀點的質疑

快速眼動(REM)睡眠是哺乳動物和鳥類在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後出現的一種自相矛盾的覺醒樣腦活動狀態。對於哺乳動物來說,在NREM睡眠期間大腦降溫,在REM睡眠期間大腦變暖,這可能會使大腦在醒來時做好適應性操作的準備。如果使大腦變暖是REM睡眠的主要功能,那麼它也應該發生在其他狀態相似的動物身上。法國裡昂第一大學Paul-Antoine Libourel團隊和馬克思·普朗克鳥類研究所Niels C. Rattenborg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測量了鴿子、鬃獅蜥蜴的大腦皮層溫度。鬃獅蜥蜴在大腦活動類似於清醒時會表現出類似NREM的睡眠,以及類似REM的睡眠。鴿子的皮層溫度在NREM睡眠期間降低,在REM睡眠期間升高。然而,當蜥蜴從類NREM睡眠切換到類REM睡眠時,大腦溫度並沒有升高。這一發現表明,大腦變暖並不是以覺醒類活動為特徵的睡眠狀態的普遍結果,這挑戰了REM睡眠狀態的主要功能是溫暖大腦,為清醒做準備的假設。

介導細菌—腸道—腦串擾的群體感覺依賴性通訊通路的鑑定

儘管最近腸道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貢獻開始為人所知,但我們對腸道—腦軸的細菌—宿主溝通途徑仍然不甚了解。英國謝菲爾德大學David Grundy及合作者發表最新研究,提供了腸道神經元能夠獨立於宿主免疫系統「感知」細菌的證據。使用機會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培養上清,我們證明了在高群體密度下具有神經調節特性的介質的釋放。這些介質在外源性感覺傳入神經上誘導雙相反應,增加培養的感覺神經元的膜通透性,並改變腸運動和分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遺傳操作揭示了兩類關鍵的群體感應調節的成孔毒素,它們分別介導外在感覺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因此,細菌介質有可能直接調節腸腦通訊,從而影響體內的腸道症狀和反射功能,導致感染的穩態、行為和感官後果。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閱讀原文

太赫茲人工表面等離激元邏輯門

邏輯門是集成光子電路中的重要元件。天津大學韓家廣教授團隊以太赫茲頻率演示了一組以表面等離極化激元波導實現基於線性幹涉的的基礎邏輯運算的邏輯門。採用超表面等離激元源將自由空間太赫茲輻射耦合成表面波,然後用漏鬥形超表面有效地將表面波耦合到domino結構上的波導中。一個馬赫-曾德爾波導幹涉儀可以作為四種邏輯功能的邏輯門:AND, NOT, OR和XOR。通過級聯兩個這樣的幹涉儀,也可以實現NAND和NOR操作。實驗結果與數值模擬結果吻合較好。該邏輯門具有緊湊的尺寸和高強度對比輸出1和0狀態。本工作可以用以實現更加複雜的功能並且對未來的太赫茲集成計算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閱讀原文

小鼠和人視網膜的代謝特徵:視杆細胞vs視錐細胞、黃斑細胞vs外周細胞、視網膜vs RPE

光感受器,特別是富含在人類黃斑中的視錐細胞,對能量的需求很高,這使它們容易受到新陳代謝壓力的影響。光感受器及其支持的視網膜色素上皮(RPE)代謝功能障礙是導致視網膜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原因。然而,視錐細胞和黃斑如何支持它們過度的新陳代謝需求,以及如何與RPE溝通尚不清楚。通過對代謝產物的攝取和釋放以及代謝基因的分析,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Jianhai Du團隊發現富含視錐的視網膜和人類黃斑具有共同的代謝特徵,在丙酮酸代謝、線粒體TCA循環和脂質合成方面都有上調途徑。人類神經視網膜和RPE具有截然不同但互補的代謝特徵。視網膜代謝主要集中在NADH的產生和神經遞質的生物合成上。視網膜需要天冬氨酸來維持有氧糖酵解和線粒體代謝。RPE代謝的方向是NADPH的產生和富含乙醯基的代謝物、絲氨酸等的生物合成。RPE消耗多種營養物質,包括脯氨酸,為視網膜產生代謝物。

摩擦發電和壓電納米發電機用於未來的柔性機器人和機器

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和壓電納米發電機(PENG)是最近開發的兩項技術,用於有效收集環境機械能,以創造自供電系統。TENGs和PENGs的開路輸出電壓大、成本低、製造簡單、轉換效率高等優點使它們能夠應用於新型柔性傳感器、可穿戴設備、柔性機器人和機器應用。英國巴斯大學Chris Bowen教授團隊綜述了摩擦發電和壓電裝置的最新進展,這些裝置被用作柔性機器人和機器的自供電傳感器和能量收集器;還討論了結合這兩種機制優點的雜化方式。為了提高系統性能和效率,人們研製了具有多功能性的自供電柔性系統。包括光學傳感、透明度、自愈性、耐水性、光致發光,或在惡劣環境下工作的能力,如低溫、高溼度或高應變/拉伸。最後,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腫瘤壞死因子轉錄後調控嚴重受損導致胚胎死亡

轉錄後調控機制通過核糖體控制mRNA的穩定性或轉錄效率,最新證據表明它是細胞因子mRNA準確水平的主要決定因素。腫瘤壞死因子的轉錄調控已經有了廣泛研究,它對快速誘導腫瘤壞死因子mRNA和炎症急性期的調節非常重要,而對其轉錄後調控的研究則主要局限於富AU元件(ARE)的作用,構成衰變元件(CDE)的作用對其影響較少。澳大利亞沃爾特和伊萊扎•霍爾醫學研究所Philippe Bouillet團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者在腫瘤壞死因子的3』非編碼區中發現了另一個調控元件(NRE),並證明了ARE、CDE和NRE能在體內協同有效地下調腫瘤壞死因子的表達,預防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研究者還發現過多的腫瘤壞死因子可能會導致胚胎死亡。

空氣汙染暴露可通過染色質動力學改變擾亂晝夜節律

顆粒物≤2.5μm(PM2.5)空氣汙染是一個主要的環境風險因素,極大地增加了全球的非傳染性疾病負擔。美國凱斯西儲大學Sanjay Rajagopalan團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者對比了長期單純PM2.5暴露與PM2.5暴露合併夜間光線暴露(LL)對新陳代謝的影響。PM2.5暴露會導致外周胰島素抵抗、晝夜節律(CR)紊亂以及代謝和棕色脂肪組織(BAT)紊亂,類似於LL暴露(PM2.5和LL之間沒有相互作用)。對肝臟和BAT的轉錄分析顯示,CR基因發生了廣泛而獨特的變化,ATAC-seq顯示了CR基因的不同啟動子和增強子對PM2.5的響應。ChIP-seq顯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2、3和4在PM2.5暴露後下調,而組蛋白乙醯化轉移酶p300的啟動子佔有率增加。這些發現表明,PM2.5通過表觀遺傳調節晝夜節律靶點,在CR幹擾和代謝功能障礙中起到了先前未知的作用。

人類母乳中檢測到抗SARS-CoV-2的強效特異性分泌型IgA反應

儘管保護嬰幼兒免受新冠肺炎的侵襲對於限制社區傳播、防止嚴重疾病和死亡至關重要,但我們對母乳中的SARS-CoV-2免疫反應仍不甚了解。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Rebecca L. Powell團隊對8名新冠肺炎康復者和7名新冠肺炎疑似者的母乳樣本進行了與SARS-CoV-2刺突蛋白結合的抗體(Ab)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樣本都表現出顯著的特異性IgA反應,80%的樣本表現出顯著的IgA和分泌型抗體與受體結合域(RBD)的結合。此外,67%的樣本顯示IgG和IgM與RBD結合。IgA和分泌型抗體滴度高度相關,說明大多數IgA是sIgA。研究數據總體表明,感染後母乳中sIgA佔優勢的SARS-CoV-2抗體反應在絕大多數個體中是可以預期的。非常有必要進行後續研究,以確定抗體的功能,開發母乳提取的SIgA用於治療的潛力。

原標題:《混合納米發電機最新研究進展 | iScience一周編輯精選 2020年第29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摩擦電荷密度作為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核心性能指標之一,TENG問世七年以來,科研工作者在摩擦材料選擇、表面修飾與改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以提高摩擦電荷密度。  該論文報導了一種基於摩擦起電和介質擊穿的新一代摩擦納米發電機,首次實現了基於摩擦起電和空氣擊穿的恆流電輸出,基本原理類似於人工產生和收集「閃電」的能量。同時,摩擦電荷密度高於大氣環境下受限於空氣擊穿的傳統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荷密度。這一新穎的直流摩擦納米發電機已經被證實可以直接驅動電子器件不需要外接整流橋或能量存儲單元。
  • 溼垃圾變廢為寶丨iScience 一周編輯精選
    溼垃圾變廢為寶丨iScience 一周編輯精選 2020-07-02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源管理策略與電力摩擦電子學研究獲進展
    摩擦納米發電機目前可以輸出很大的功率,但受高輸出阻抗特性的制約,其對儲能器件的直接充電效率極低,也無法直接為用電器件供電,有效的電源管理成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推廣和實用化的難點與技術瓶頸。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張弛和王中林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摩擦納米發電機電源管理技術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摩擦納米發電機在自供電電子皮膚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華東理工張玲/李春忠教授《納米能源》:基於MXene-AgNWs-MXene-PU的TENG,用於自供能可穿戴傳感器近年來,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下一代電子設備的自供能裝置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基於目前的研究工作來看,仍無法同時實現TENG的拉伸性和透明性。
  • 熊是如何突破「體型-食性」限制的丨iScience一周精選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與壓電發電機在低頻(<4 Hz)下的定量比較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和壓電發電機(PG)通常被認為是獲取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環境機械能的兩種最常見的方法。這兩種發電機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的工作頻率範圍不同。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當摩擦/壓電納米發電機問世之後,如何從人體這座能源「寶庫」中採集生物機械能,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而要最大限度地採集人體的能量,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讓微納能量採集器件覆蓋人的全身。   但是,目前常用的所謂柔性納米基底材料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依然比較硬,與實際用戶體驗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能量採集的效果與器件穿戴的舒適性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很難兼顧。
  • iCAM 2017新材料網絡會議Day2:納米材料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11月2日,會議的Day2,納米材料研究進展與應用會場如期拉開帷幕,8位納米材料技術研發、應用專家及廠商技術專家分享了納米材料在新技術與應用方面的精彩報告。以下為報告內容簡要及報告專家解答的部分在線網友提問問題,以饗讀者。
  • 西安電子科大崔暖洋副教授在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的新進展
    近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響因子33)報導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器件研究所團隊在摩擦電納米發電機領域的最新研究工作「Increasing the output charge quantity
  • 蘭大團隊在微型電源研究領域獲突破!有力推動納米發電機的發展
    2月26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獲得喜訊,該學院秦勇教授團隊在推動納米發電機的發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王中林:自驅動系統中的納米發電機
    王中林發明了納米發電機並發展出其技術路線圖。他關於自驅動納米系統的研究激發了世界學術界和工業界對於微納系統電源問題的廣泛研究,這已成為能源研究與未來傳感器網絡研究中的特色學科。 納米系統是多功能納米器件的集成系統,具有感知、控制、通信和激勵/響應等多種功能。系統的低功耗決定了可以從外界環境中收集能量來驅動這一納米系統。對於那些獨立、可持續工作、無需維護的植入式生物傳感器、遠程移動環境傳感器、納米機器人、微機電系統乃至可攜式/可穿著個人電子器件來說,通常需要微瓦量級的功耗。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   因此,將半導體材料的壓電或摩擦生電性能與其氣敏特性結合起來,應運而生出自供電氣體傳感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
  • 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2020年科學家們在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之後,在不同的人類細胞系中實現了FRL誘導編輯後,研究人員通過植入物實驗,證實FAST能夠在位於動物皮下組織的細胞中強有力地激活基因編輯。然後,他們在轉基因tdTOMATO報告小鼠系的實驗中,建立了FRL誘導的小鼠體細胞(肝細胞)的快速介導編輯,以及在異種移植瘤小鼠中對癌細胞進行細胞周期失活基因編輯的研究,以此證明了FAST能夠對抗疾病。這項研究於7月17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
    他和學生一起反覆研究,重新計算,最終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利用納米材料發電。一年後,王中林發明了納米發電機。納米發電機是基於規則的氧化鋅納米線的納米發電機,是在納米範圍內將機械能轉化成電能,是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圖/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網站它的問世完全打破了人們對「發電機」尺寸的認識極限。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最新研究進展:  戴洪興等以多種軟模板劑製備出了3D介孔碳酸鈣。採用硬模板劑製備多孔碳酸鈣,其形貌主要受模板劑的影響,結構相對固定,在研究特定形貌合成過程中優勢明顯,但硬模板劑在除模板時存在較大困難,致使其發展較為受限。    最新研究進展:  CHEN等利用蓮藕作為模板,結合溶膠-凝膠法,通過蓮藕自身的特性製備得到了分層多孔的方解石型碳酸鈣和二氧化鈦。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本報告將介紹10nm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的技術原理和技術發展,並結合數十篇發表在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Chemical Reviews、Advance Materials等上的最近科研成果,深入闡述這種技術在等離激元、二維材料、範德瓦爾斯材料、半導體等前沿研究領域的最近進展。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這一知識的發現還要追溯到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首先提出了電磁感應原理,並便利用這一原理髮明出了電磁發電機,利用動力發電。可以說,這是把水力、風力、火力、核能變成電能最根本的技術。聽過傳統發電機的電磁感應原理之後,我們想要把發電機和納米這兩個概念聯繫在一起,就更加困難了。
  •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34;一詞會自動產生大型風力發電機的圖像。只要風速超過每秒3米,一個風力渦輪機就可以產生兆瓦的功率,以產生功率,這受電磁發電機的物理特性的限制。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的最新發明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將環境動蕩轉換為高電輸出,特別是對於機械頻率較低的能源(例如風,雨滴和水波)。研究人員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報告了他們的發現(&34;),研究人員證明,輕柔的風力TENG(GW-TENG)可以有效地從中收集能量每秒0.7–6 m米的超低速風/氣流。
  • 王中林院士Nano Energy綜述: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構築藍色能源夢
    這些弊端使得當前海洋能採集裝置的能量效率不是很理想,導致利用海洋能發電這一重要研究領域一直進展緩慢,仍處於樣機開發與試驗運行的初級階段,並且,世界上還沒有商用的大範圍波能收集的裝置。2006年,王中林院士所在團隊發明了通過壓電效應收集環境中機械能的納米發電機,開闢了能源轉化和應用的新領域。
  • 【盤點】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基因編輯已經開始應用於基礎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中,這些研究和應用,有助於推進生命科學許多領域的發展,從研究植物和動物的基因功能到人類的基因治療。本文中,小編整理了2020年科學家們在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
  • 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問世:「旗形」構造,高效採「風」
    自2012年摩擦納米發電機問世以來,其已被證明可以有效收集環境中低品位能量。可在較低的風速條件下收集環境風能,這一發明豐富了風能採集的技術手段。針對上述問題,徐敏義團隊受到風吹旗子擺動這一常見現象的啟發,提出了一種旗子形態的「抗溼」摩擦納米發電機(flag-type TENG),用以高效採集風能。特別設計 任性採「能」研究人員對旗形摩擦納米發電機進行了特別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