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源管理策略與電力摩擦電子學研究獲進展
摩擦納米發電機目前可以輸出很大的功率,但受高輸出阻抗特性的制約,其對儲能器件的直接充電效率極低,也無法直接為用電器件供電,有效的電源管理成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推廣和實用化的難點與技術瓶頸。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張弛和王中林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摩擦納米發電機電源管理技術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MEMS在微型發電機與電池領域的運用
作者:江刺正喜 在電源方面,目前日產汽車正在開發一種借用汽車渦輪增壓機技術(非MEMS技術)的便攜型燃氣輪發電機。美國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國防尖端研究項目機構)正在實施一種旨在運用MEMS技術將這種小型發電機設計成手掌大小、名為「Palm Power(掌上電源)」的研究項目。有可能用於士兵配備的信息終端電源。在微型燃氣輪發電機方面,運用矽材料的研究正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加緊實施。
-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附簡歷)
該獎項評選委員會評價王中林教授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認為這一領域「將對人類和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委員會還認為,這些發現和突破已經引發世界範圍內學術界和工業界對納米能源與自驅動系統技術的興趣與努力,並認為他發明的海洋藍色能源技術,有可能從海浪中獲取大量能源以解決世界未來的能源需求,將對人類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
圖/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網站該獎項評選委員會評價王中林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認為這一領域「將對人類和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據悉,頒獎典禮將於今年10月2日至4日在日本舉行。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自從2012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發明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以來,全世界的學者從各個方面對TENG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摩擦電荷密度作為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核心性能指標之一,TENG問世七年以來,科研工作者在摩擦材料選擇、表面修飾與改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以提高摩擦電荷密度。
-
蘭大校友李文輝博士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
蘭大校友李文輝博士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每日甘肅網11月14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武永明)憑藉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蘭州大學1989級衛生系(現公共衛生學院)校友李文輝博士11月12日榮膺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
-
基於高性能球形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多合一環境電源
研究背景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傳感器等電子設備廣泛地應用在市場生活中,對電能的供應提出了新的要求。雖然電池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滿足應用,但電池充電或更換會導致額外的維護成本和管理困難,特別是在野外和密閉空間等特殊應用中。因此,將環境能量就地收集並實現供電的自驅動技術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在不久前召開的以「納米能源與壓電(光)電子學發展前沿」為主題的第53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基於納米能源與壓電電子學理論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讓摩擦發電不再是幻想。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中林團隊發現表面上修飾著納米結構的塑料薄膜,互相摩擦產生的靜電電壓電流是過去用壓電產生的幾十倍,這個發現讓他們興奮異常。之後經過一年多的研究,使得輸出功率提高了五個數量級。通過實驗驗證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真是驚人啊!
-
【虎嗅早報】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獲突破;李嘉誠基金會...
新的一周來了,早上好~一早的消息——屠呦呦團隊的新突破來了@新華社【屠呦呦團隊放"大招":"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獲新突破】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今天發布了重大科研新突破經過三年多科研攻堅,屠呦呦團隊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終獲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療應對方案:一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由三天療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療法;二是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中已產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療效立竿見影。
-
我國採用「摩擦納米發電機」激活電沉積製造三功能催化劑
發展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金屬空氣電池技術對緩解環境汙染和能源危機有著積極的作用。近日,我國科學家採用層狀摩擦納米發電機產生的高壓脈衝直流電作的方式,製備了性能優異的Pt-NiFe-LDH催化劑。該催化劑表現出對HER,ORR和OER的三功能催化活性,且可以用作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鋅-空氣電池的電極催化劑。
-
AEnM:高功率旋轉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
表面摩擦電荷密度對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性能至關重要,一般實現的電荷密度均在250μC/m2以下,低電荷密度使得高功率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一直難以突破。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18年首次提出了電荷泵浦(Charge pumping)的策略,通過泵浦產生約束電荷,基於接觸分離式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了1020μC/m2的電荷密度,突破了一般的認知,達到了通常認為在大氣環境下無法達到的超高電荷密度,向實用化的高功率器件的實現邁出重要一步。
-
串列圓盤式納米發電機實現「藍色能源」器件性能新突破
王中林院士於2012年提出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重量輕、材料選擇豐富、結構靈活、易於製造、成本低等優點。它可以有效收集低頻的機械能,因此可以用於收集水體本身蘊含的豐富機械能—波浪能,並進行供電。
-
脈衝式摩擦納米發電機:無電源亦可釋放大能量
作為一種全新的能源技術,基於摩擦起電與靜電感應效應耦合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直接將環境中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例如可以收集空氣或水的流動、引擎的轉動,甚至是人在走路、說話、心跳、肌肉收縮等運動中由摩擦產生的能量。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TOC摘要圖 自供電傳感系統正成為驅動全球工業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
-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發展了一種通用的界面自組裝策略,製備出一系列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聚合物/石墨烯複合納米片,並將其應用於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二維材料,如石墨烯,是一類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發展二維材料基複合介孔納米片,不僅可有效抑制片層的堆疊,增加比表面積,而且可大大緩衝電極的體積膨脹,提高電解液離子的擴散和電化學性能。但是,目前報導的都是關於面內垂直柱狀的介孔納米片,而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納米片的可控制備仍面臨著很大挑戰。
-
碳納米管技術獲突破 全新應用領域將開啟
(原標題:碳納米管技術獲突破 全新應用領域將開啟)
-
西工大研製的納米發電機實現微風能的高效轉換與存儲集成
西工大新聞網6月28日電(董廣志)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樊慧慶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任小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論文創新基金等項目支持下,創新地研製出一種納米發電機實現了微弱風能的高效收集與轉化存儲,研究成果Wind energy harvester based on coaxial rotatory
-
西安電子科大崔暖洋副教授在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的新進展
近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響因子33)報導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器件研究所團隊在摩擦電納米發電機領域的最新研究工作「Increasing the output charge quantity
-
蘭大引進首位外籍雙聘院士:將促進材料、納米科技等學科發展
會議邀請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Herbert Gleiter(赫伯特·格萊特)院士擔任榮譽主席,德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德國明斯特大學納米技術研究中心主任Harald Fuchs教授擔任外方主席,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院士擔任中方主席。
-
王中林:自驅動系統中的納米發電機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技領域領軍人物,他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摩擦納米發電機,並首先發展了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領域,為微納電子系統的發展,物聯網,傳感網絡,人工智慧和人類未來的能源開闢了新途徑。他開創了納米結構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等領域,對納米機器人、人-電界面、納米傳感器、LED技術的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