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團隊成功研發出光波長轉換器件,可將近紅外光穩定地轉換為可見光

2021-01-19 紅外芯聞

將遠小於一支普通雷射筆的百微瓦量級光功率穩定地轉換為可見光。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西工大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趙建林教授研究團隊六年堅持不懈,成功研發光波長轉換器件,可將近紅外光穩定地轉換為可見光,在豐富感知光源的同時,有效地提高光纖利用率。這項成果不僅破解光纖領域難題,也為開發其他高性能全光纖非線性光信息處理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日前以「High-efficiency second-order nonlinear processes in an optical microfibre assisted by few-layer GaSe」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光學頂尖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論文第一作者為團隊姜碧強副教授,通訊作者為甘雪濤教授和趙建林教授,西工大為唯一作者單位。論文連結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7-020-0304-1。


Light:Science and Applications由Nature出版集團與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合作出版,期刊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期刊目錄,影響因子在全球所有原創性光學期刊中排名第二。


全光纖的波長轉換


光纖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有了光纖才有了遍布城鄉連接中外的高速網際網路、高清數位電視、5G移動通信。從1970年美國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可用於光通信的光纖,半個世紀以來,相關領域專家始終朝著「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通信技術前沿不斷探索。如果能夠將某種波長的光在光纖中傳輸後直接變成另一種波長,將可以有效提高光纖傳遞和感知信息的效率。但光波波長轉換是一種非線性光學過程,一般需要高功率雷射和精密的光學參數配合,轉換條件非常苛刻。如何降低光纖中波長轉換的實現條件,就成為了困擾科學家們的一個難題。


西工大趙建林團隊創造性地提出在一段直徑為微米量級的光纖上沉積二維層狀材料硒化鎵,利用微光纖的強烈倏逝波與硒化鎵二維材料相耦合,藉助硒化鎵的二階非線性效應實現了在全光纖中光波長轉換的有效控制,極大提高了光波長轉換效率,降低了轉換能耗。


「將一根光纖的一部分變細為原來的約百分之一,讓光波沿著光纖外壁傳輸,而光纖外壁上裹覆有能將通信波段光轉換為可見光的材料,讓變色後的光波仍然可以在光纖中繼續傳輸。這樣,就構成了一個非常簡單且高效的光波長轉換器件。」研究團隊的姜碧強副教授解釋說,光纖中的光波長轉換器件,就好比電網中的變電站,通過對光信息分級處理,讓光網絡更加靈活且擴容。經該技術處理的光纖,可直接接入通用的光纖通信和傳感系統中,且僅需百微瓦量級光功率即可將近紅外光穩定地轉換為可見光,在豐富感知光源的同時,有效地提高光纖利用率,也為開發其他高性能全光纖非線性光信息處理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為了這一瞬的光,我們團隊整整探索了6年。」趙建林教授介紹說,2014年團隊開始了實驗嘗試。自主設計小型實驗裝置,搭建完成整套光的產生、調製、感知與測量系統,將石墨烯裹覆到光學微結構上實現光的濾波、調製、開關、光速的控制等,然而始終無法在光波長的轉換實現突破。團隊針對這一難題,藉助光譜測量、納米加工等技術手段持續優化材料體系和器件,從一次次的實驗失敗中最終實現成功的突破。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趙建林教授說,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基建」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而作為「新基建」基礎設施的光纖,也迎接創新發展的機遇。「希望我們的研究瞄準國家發展的重大需要,產出更多創新成果,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引領者。」趙建林表示。


相關焦點

  • 進展 | 新技術可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
    ,成功開發出一種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的新技術,可實現無害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及其它材料,而不會因高強度光照射而造成損害。三重態融合上轉換技術則可以收集低能量的紅外光,並將其轉化為可見光,該技術是通過調整上轉換元件來調節輸出光,通過光敏劑和消除器的成對操作,實現從低能紅外光中獲取橙色光和藍色光。這樣就可以被太陽能電池板吸收利用。相比於容易被多種表面反射的可見光,紅外光的波長較長,可以穿透緻密的物質。
  • 科學家開發出能將可見光轉換成紅外光的化學工藝
    ,該工藝可將可見光轉換成紅外光,使紅外光的無害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和其他材料,同時也能避免受到高強度光照射造成的損害。 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與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合作,成功地開發了一種化學工藝,該工藝可將可見光轉換為紅外光,使紅外光的無害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和其他材料,同時能避免受到高強度光照射造成的損害。 他們的研究發表在1月1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趙建林團隊在全光纖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研究...
    西工大新聞網5月8日電(記者 王翠萍 通訊員 楊德興 毛東)近日,我校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趙建林教授研究團隊在全光纖光波長轉換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一種二維材料輔助的全光纖波長轉換方案,利用該方案製備的波長轉換器,僅需百微瓦量級光功率(遠小於一支普通雷射筆的輸出光功率)即可將近紅外光穩定地轉換為可見光。該技術在全光纖中實現光波長的高效轉換,兼容現有成熟的光纖通信和傳感系統,也為其他高性能全光纖非線性器件的實現開闢了新的途徑。
  • 潮科技 | 新技術可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有望助力基於光動力療法...
    邊界計劃」的轉載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麥姆斯諮詢殷飛,36氪經授權轉載紅外光子驅動數十億個分子燈泡,從而產生可見光圖片來源:Melissa Ann Ashley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科學家與哈佛大學(Harvard)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一種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的新技術
  • 高效量子點上轉換探測器製備成功—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研究新鈣鈦礦材料,或可再度提高太陽能轉換效率
    ,轉換效率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對此,美國科學家已尋覓出全新鈣鈦礦材料,未來的太陽能電池或許能好好把握佔 47% 光譜的紅外光,進一步提高轉換效率。 陽光是由許多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構成,紫外光佔 8%,可見光與紅外光分別佔 48% 跟 44%,其中光的能量取決于波長長度,波長越長其所含有的能量就越小,短波所含有的能量較高。 然而目前的太陽能板無法善加利用所有的光,當陽光照射到矽晶太陽能板時,只能將等同於近紅外光的較低能量轉換成電,其餘轉為熱,矽晶太陽能只能吸收近紅外光、可見光及紫外光,波長較長的紅外光則完全無法吸收。
  • 韓國研發紅外輻射可視化技術,擴大紅外傳感器應用範圍
    圖片來源:韓國科學技術學院(KIST)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代理院長尹錫鎮)宣布,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權錫俊博士的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種多功能發光膜,該膜可以通過波長轉換將近紅外光可視化將近紅外光轉換為可見光。這項研究是由KIST團隊與慶熙大學應用化學教授Ko Doo-hyun(校長韓慶泰)共同進行的。
  • 上轉換發光領域新突破 這個粉末可輕鬆將紅外光轉可見光
    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丁明燁教師正在從事的一項名為「上轉換發光」的研究,正在將這個奇特的現象變成影響人們生活的重要成果。  上轉換發光,又被稱為「反-斯託克斯發光」,由斯託克斯定律而來。斯託克斯定律認為材料只能受到高能量的光激發,發出低能量的光,換句話說,就是波長短的頻率高的激發出波長長的頻率低的光。比如紫外線激發發出可見光,或者藍光激發出黃色光,或者可見光激發出紅外線。
  • 新型太陽能面板薄膜能利用紅外光等不可見光提高能量轉換率
    一般來說,太陽能電池是能夠利用可見光來產生能量,但包括紅外光在內的電磁波譜的其他部分光線則都被忽視。通過將這些微小粒子摻雜到含金屬如鑭離子的染料中,這樣就有可能讓它們具備利用其他類型的光如紅外形的能力然後將其轉化為能量。KHT皇家理工學院開發的這種顆粒被叫做升級納米粒子(UCNP)。開發團隊表示,目前這種技術還有改進的空間,因為UCNP有一個比紅外線能提供的要高得多的激發閾值。
  • 松下展示新款有機傳感器 可同時捕捉可見光與近紅外光
    (原標題:松下展示新款有機傳感器 可同時捕捉可見光與近紅外光)
  • 浙大研發石墨烯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可用於紅外光電器件領域
    該研究展示了石墨烯宏觀材料在中紅外光電子器件通訊領域的應用潛力。中紅外光及石墨烯簡介中紅外光(Mid-infrared, MIR)通常指代波長為2-25微米的光波,它與生物體活動的關係密切,這是因為中紅外光的區間剛好分布在生物體熱輻射波長範圍之內(在日常報導和描述中稱為遠紅外光)。
  • 納米粒子可使老鼠看到紅外光
    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只能看到可見光(波長約為400納米—700納米),但波長更長的紅外光就在我們身邊。人、動物和物體在發熱時發出紅外光,物體也能反射紅外光。最新研究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薛天說:「人類視覺可感知的可見光僅佔電磁頻譜的小部分。」
  • 紅外光可轉為紫外光和可見光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系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新技術,能夠通過納米粒子將紅外光轉化為紫外光和可見光,為深層腫瘤的非侵入性療法鋪平了道路
  • 高效太陽能與熱能轉換材料與器件的創新
    陳剛教授的研究涉及熱傳遞、納米技術和能源,主要包括微米和納米尺度能量轉換與能量傳輸機理的實驗、理論和數值計算;具有高和低導熱率的納米工程材料;熱輻射和電磁超材料;固體能量轉換系統、微機電系統、熱感應傳感器;水處理和海水淡化。2009年,陳剛領導的團隊通過實驗證實物體極接近的熱輻射傳輸,可高到定律所預測的千倍,即打破了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於1900年創立的黑體輻射定律的預測。
  • 西工大研製的納米發電機實現微風能的高效轉換與存儲集成
    西工大新聞網6月28日電(董廣志)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樊慧慶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任小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論文創新基金等項目支持下,創新地研製出一種納米發電機實現了微弱風能的高效收集與轉化存儲,研究成果Wind energy harvester based on coaxial rotatory
  • 級聯光場調控增強上轉換螢光與選擇性多波長窄帶近紅外光電探測
    這無疑會增加器件設計與使用的複雜性、穩定性以及製備成本。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具有雙光子或多光子泵浦特徵的稀土上轉換材料,可以將NIR光子轉換為可見或紫外光子,並為較寬帶隙的半導體所吸收,製備出性能優異的上轉換PDs。而迄今為止,具有波長選擇性的多波長窄帶上轉換PDs還沒有實現。
  • 這個納米探針不簡單 可用近紅外光監測大腦深層活動
    為了監測神經活動進而理解神經系統的功能機制,科學家們研發了不少高大上的「武器」。近日,《美國化學會志》期刊報導了一項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並用它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
  • 研究團隊實現多光子晶片連接,制出光通信引擎實現高速轉換
    與非網 5 月 28 日訊,自由光波導三維(3D)納米列印技術(也被稱為光子引線鍵合技術),可以在光子晶片之間有效地進行耦合,從而大大簡化光學系統的組裝過程,有效避免了傳統光學組裝技術所依賴的複雜且成本高昂的高精度對準技術。光學引線鍵合在鍵合形狀和軌跡方面有顯著優勢,可取代傳統的光學組裝技術。
  • 新型材料能將紅外線轉化為可見光!
    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與哈佛大學(Harvard)的研究人員合作,成功地開發出了一種將可見光轉化為紅外能量的化學過程,允許無害的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和其他材料,而不會受到高強度光照的傷害。其研究研究2019年1月17日發表在《自然》上。
  • 科學家研發出夜視眼藥水 未來人類或能看見紅外光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一種夜視眼藥水,未來人類或能看見紅外光(通常肉眼不可見)。科學家想出了一種方法來給予哺乳動物「超級英雄式」的視力。這項開創性的研究最初側重於用老鼠進行測試,但同樣的原則應該 - 在理論上 - 適用於所有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