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聯光場調控增強上轉換螢光與選擇性多波長窄帶近紅外光電探測

2021-01-07 TechWeb

01導讀

工作於近紅外(NIR)I區和NIR II區的多波段窄帶光電探測器(PDs)在生物分析、多色生物成像/傳感、加密通信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成為一種高端的探測技術。

目前,針對多波段窄譜帶的NIR光電探測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集成多個不同帶隙並且對NIR具有不同響應能力的紅外半導體材料。這無疑會增加器件設計與使用的複雜性、穩定性以及製備成本。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具有雙光子或多光子泵浦特徵的稀土上轉換材料,可以將NIR光子轉換為可見或紫外光子,並為較寬帶隙的半導體所吸收,製備出性能優異的上轉換PDs。

而迄今為止,具有波長選擇性的多波長窄帶上轉換PDs還沒有實現。另外,由於稀土離子4fn-4fn躍遷的吸收截面較小,螢光量子效率較低,所以實現可探測到的上轉換發光(UCL)需要相對較高的泵浦閾值。因此,對於弱NIR檢測的上轉換PDs的實現仍然存在挑戰。

近日,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宋宏偉、徐文課題組與瑞典皇家理工大學劉海春博士合作,以「Huge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by a cascade optical field modulation strategy facilitating selective multispectral narrow-band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ion」為題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發表論文。

他們提出一種結合介電光學微結構(MLAs)的超透鏡光匯聚效應與貴金屬納米結構的局域表面等離子共振(LSPR)效應的級聯光場調控策略,使得UCL顯著增強超過4個數量級。得益於UCL的顯著增強,突破了基於UCNCs的光電探測器件的技術瓶頸,構建了具有高響應靈敏度和探測能力的近紅外PDs。

此外,作者利用不同鑭系離子摻雜的核-殼結構的巧妙設計,合成了可分別在808 nm、980 nm、以及1540 nm的NIR激發下發射可見光的多波長響應核-殼-殼結構(CSS)的UCNCs,並基於該材料構建了多光譜窄帶近紅外PDs。

考慮到每個獨立的上轉換納米顆粒構成了一個信息豐富的發光動力學系統,不同激發波長的時間域和頻率域對光信號具有不同特徵,因而該課題組設計並開發了可分離多波段光檢測通道的PDs,以實現對NIR的選擇性檢測,並證明了調製激發光頻率可以很好地區分檢測波長。

此外,通過調控鑭系離子的摻雜濃度,可優化UCNCs的螢光動力學,從而實現了80-120 ms的光響應時間。

圖片來源: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02研究背景

為解決UCNCs作為光活性吸收材料用於PDs的螢光效率低、泵浦閾值高的難題, 該項工作中,作者設計開發了UCNCs結合鈣鈦礦薄膜的NIR PDs,並通過新穎的級聯光場調控策略使UCL得到超過四個數量級的有效增強;在此基礎上,利用核殼結構材料中Nd3+, Yb3+,Er3+離子的多波長吸收和離子間能量傳遞誘導的UCL以及與MAPbI3的結合,實現了多波長光電檢測。這一工作為多譜段的NIR弱光檢測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研究思路。

2.1級聯增強上轉換螢光

在這項工作中,作者採用溶劑熱法合成了NaYF4: Yb3+, Er3+@NaYF4@NaYF4: Yb3+, Nd3+, Tm3+(CSS)UCNCs,該CSS UCNCs對808 nm,980 nm和1540 nm的NIR激發光均有響應,並且可分別呈現出紫色、黃色、綠色的可見光發射。在對單個CSS UCNCs作元素映射和線掃描中發現,外層元素(Nd3+和Tm3+)與內層元素(Er3+)在同一個寬度約45 nm的CSS UCNCs中元素分布清晰可見。由此可證明CSS UCNCs在包覆過程中並未出現各層的稀土離子間的相互摻雜。

圖1 (a)NaYF4: Yb3+, Er3+@NaYF4@NaYF4: Yb3+, Nd3+, Tm3+ UCNCs 分別在808 nm、980 nm和1540 nm的激發光照射下的光譜圖,插圖為UCNCs的可見光發射的照片。(b)對單個UCNCs中Yb、Nd、Er和Tm離子的元素含量線掃描圖

作者將MLAs的超透鏡效應與Au NRs的LSPR效應耦合,對光場級聯放大以增強UCNCs的UCL,整個過程如圖2a所示。這種級聯放大策略的可行性是基於如下的考慮:MLAs可以有效地將遠場傳播的入射光限制在微米尺度的高度局域熱點上,而Au NRs可以在納米尺度上再次更加精準地調整光場。實驗結果表明,相同直徑的MLAs的高度不同,對UCL的增強效果也不同。高度越高對UCL的增強效果越好,其中約5.5 μm的MLA-1對UCNCs的在三種不同雷射泵浦下分別達到6300倍、6400倍和4500倍。以808 nm、980 nm和1540 nm的雷射泵浦UCNCs樣品,優化後的MLAs-1/Au NRs/CSS UCNCs樣品比單純的UCNCs的UCL分別增強了2.4×104倍、2.2×104倍和1.6×104倍。

圖2 (a)基於MLAs/Au NRs/CSS UCNCs複合結構的級聯放大效應示意圖。(b)在相同激發光功率密度下(2mW/cm2),MLAs/Au NRs/CSS UCNCs樣品分別受808 nm、980 nm、1540 nm激發時的UCL增強因子。(c)Au NRs/CSS UCNCs樣品、MLA-1/CSS UCNCs、MLA-1/Au NRs/CSS UCNCs樣品分別在三種不同激發光泵浦下的UCL增強因子。

2.2選擇性多光譜窄帶光電探測器

CSS UCNCs中的Nd3+、Yb3+、Er3+離子可以分別吸收入射的NIR光子,其吸收峰值在808 nm、980 nm、1540 nm附近,並通過光子上轉換過程將其轉化為400-700 nm光譜範圍內的可見光。隨後發射的可見光被具有窄禁帶(約800 nm)的鈣鈦礦MAPbI3層有效吸收,進而產生光電流(圖3a-b)。在三種NIR激發光泵浦下,MLA/Au NRs/MAPbI3 PDs的光響應電流分別為 12 μA、9 μA和4.6 μA,相比於CSS/MAPbI3 PDs的光響應電流分別放大410倍、390倍和460倍。從PDs與波長相關的光響應曲線來看,在近紅外I區和II區,存在半峰寬為20~30 nm的窄帶吸收,對應於稀土離子的Nd3+的4F7/2→4F3/2,Yb3+的2F7/2→2F5/2,以及Er3+的4I15/2→4I13/2的4f-4f躍遷。這種可對幾個不同入射波長響應的超窄帶選擇性光檢測在其他類型的光敏材料中幾乎無法實現,因此這可能為高度加密通信開闢一條新的途徑。該PDs在對808 nm、980 nm和1540 nm的光檢測中,表現出30.73、23.15、12.20 A/W的高響應度,以及5.36×1011、3.45×1011、1.92×1011 Jones的高探測率的性能。

圖3 (a)NIR PDs原理圖。(b)鈣鈦礦MAPbI3層、Nd3+、Yb3+、Er3+的吸收光譜,以及CSS UCNCs的1D2→3F4、1G4→3H6、2H11/2,4S3/2→2I15/2、4F9/2→4I15/2的發射光譜圖。(c)在功率密度為2 mW/cm2,分別在808 nm、980 nm以及1540 nm照射下,CSS/MAPbI3、Au NRs/MAPbI3、MLA/MAPbI3、MLA/Au NRs/MAPbI3 PDs的on-off光電流-時間的響應曲線。(d)MLA/Au NRs/MAPbI3 PDs在808 nm、980 nm以及1540 nm照射下的光電流響應。

03創新內容

合成不同稀土離子摻雜比的CSS UCNCs,以及製備基於各種摻雜比例CSS UCNCs所集成的MLA/Au NRs/UCNCs/MAPbI3 PDs。調控稀土離子摻雜比例的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UCL的螢光動力學,隨著Nd3+、Yb3+、Er3+摻雜比例的增多,CSS UCNCs的螢光壽命逐漸縮短。這種壽命的縮短直接影響到基於UCNCs集成的PDs在光電流響應時間上的變化,包括光電流的上升和衰減時間,最高可縮短50%。

圖4 FICS現象的發現和可能的能級模型(a-c)摻雜離子濃度與時間的依賴關係。Nd3+濃度的變化範圍為10%~40%(a),Yb3+濃度的變化範圍為10%~40%(b),Er3+濃度的變化範圍為1%~8%(c)。(d-f)MLA/Au NRs/UCNCs/MAPbI3 PDs的I-t曲線分別隨Nd3+濃度、Yb3+濃度、Er3+濃度的增加而變化。

對於可多波段探測的NIR PDs來說,能夠準確地分辨入射光的波長至關重要。每一個單獨的上轉換納米顆粒由許多發光中心(Ln3+)耦合組成,整體構成一個動態的光學系統,這些發光中心受特定的光激發(如激發波長、激發強度和激發頻率調製)可產生特異性響應。考慮到CSS UCNCs對不同的激發波長有不同的響應速度,基於光子上轉換路徑的不同,我們利用UCNCs對激發調製頻率的響應,在對時間的傅立葉變換中,實現了分離不同激發波長的可能性。在相同功率密度的三種激發光照射下,UCL的強度均有著明顯的降低,且強度隨不同頻率的入射光的下降速率的變化幅度差別很大,由此利用這種巨大的差異可區分入射光波長。值得注意的是,在較寬的功率密度範圍內(0.46-55.2 mW/cm2),所有入射波長的變化趨勢與激發光功率密度無關。

圖5 (a)選擇性多光譜光電探測的頻率調製光電流響應示意圖。選擇性探測的UCL發射強度依賴於泵浦頻率。(b)改變泵浦頻率、泵浦功率密度後,UCL相對強度變化。

04總結與展望

該工作通過對UCNCs的核殼結構設計與激發光頻率調製,可以巧妙地識別入射光波長, 實現多波長的NIR光電檢測。提出的局域光場級聯調製新概念解決了UCNCs的激發閾值過高的難題,成功實現了NIR弱光檢測。

該方法亦可適用於基於上轉換納米技術的其他應用上,如生物成像技術、太陽能電池等。

文章信息

Ji, Y., Xu, W., Ding, N. et al. Huge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by a cascade optical field modulation strategy facilitating selective multispectral narrow-band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ion. Light Sci Appl 9, 184 (2020). 

本文第一作者為吉林大學博士生季亞楠(現就職於大連民族大學物理與材料工程學院),通訊作者為吉林大學宋宏偉教授、徐文副教授,瑞典皇家理工大學劉海春博士。合作者包括瑞典皇家理工大學的Hans Ågren教授和Jerker Widengren教授。

相關焦點

  • AM:探測波段可調自驅動鈣鈦礦窄帶光電探測器
    目前常見的製備窄帶光電探測器的方式包括:(1)利用具有窄帶吸收的材料或通過等離子共振增強材料對特定波長的吸收;(2)與將寬帶光電探測器與帶通濾波片或光學微孔結構耦合;(3)利用電荷收集窄化(CCN)機理調控量子效率。其中,CCN類型的探測器具有器件結構簡單、探測波段可調等特點,因此具有極大優越性。
  • Science:「馴服」近場光
    何為近場光?近場光是相對傳統的遠場光而言的,我們通常將距離物體表面一個波長以內的光稱為近場光,所以通過探測近場光可以獲得亞波長信息,近年來為了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發展出的近場掃描光學顯微鏡使得近場光的研究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探測近場光可實現納米量級的解析度,但是近場光在粒子操縱、近場傳感、光通信、非輻射能量轉移等方面的潛力尚未開發出來。
  • 利用石墨烯實現靈敏快速中紅外光電探測的新思路
    這種方法可產生出色的器件性能,其中包括室溫下的高靈敏度(NEP為82 pW/Hz1/2)和快速的上升時間(17 ns)等,實現了目前在最先進的石墨烯和商用的中紅外探測器中尚不存在的組合。此外,還開發了一個多物理場模型,與實驗結果顯示出很好的定量一致性,並揭示了對光響應的不同貢獻,從而為進一步改進這些類型的光電探測器(甚至超出了中紅外範圍)鋪平了道路。
  • 諾獎得主《Nature》子刊:更快,更便宜的雙光子激發近紅外發射材料
    有機近紅外(NIR)吸收和發射材料已在生物成像、光熱療法、藥物釋放、夜視技術和先進光電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原因很簡單,與可見光相比,近紅外光具有優異的光學穿透力,較小的光損傷,光散射更低。為了製備近紅外吸收或發射材料,通常採用幾種方法來調節這些材料的能隙。它們涉及不飽和分子中π-共軛長度的延長,金屬中心引入配位化合物,以及分子材料中電子供體和受體單元的結合。此外,雙光子吸收(TPA)材料通過同時吸收兩個光子,能夠將激發波長從可見光轉換到NIR區域。這種特性為近紅外吸收材料的製備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摻鑭族元素的上轉換納米晶是一種新穎的螢光材料。和傳統的螢光材料比較,它們具有光譜可調和光穩定性好等諸多優點,在近紅外生物成像和非線性光電子器件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圖1 紅外物理學奠基人(圖片來自於網絡) 近年來,由於表面等離激元光子學的興起,紅外探測技術從傳統的遠場範疇被快速推進到近場範疇,人們報導了利用等離激元對於光的近場耦合引發了很強的紅外探測增強效應
  • 新型內窺鏡可同時提供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
    它的光學設計結合了人類視覺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和螳螂蝦同時探測多波長光的能力。具有三維成像能力的內窺鏡可以幫助外科醫生精確定位病變組織。增加螢光成像可以使癌變組織更容易切除,或突出解剖中需要避免的關鍵部位。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石晨英和他的同事描述並演示了這種新型的多模內窺鏡。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紅外探測器正瞄準長波長應用
    單光子探測器(SPD)是一種超低噪聲器件,增強的靈敏度使其能夠探測到光的最小能量量子——光子。單光子探測器可以對單個光子進行探測和計數,在許多可獲得的信號強度僅為幾個光子能量級的新興應用中,單光子探測器可以一展身手。利用類似於人眼杆狀細胞的光探測機理,美國西北大學和伊利諾斯州大學的研究小組已經開發出了紅外單光子聚焦載流子增強傳感器(FOCUS)。
  • 鐵電局域場增強納米線光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胡偉達研究員、武漢大學物理學院廖蕾教授等研究人員在鐵電局域場增強納米線光電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表面增強紅外吸收結合了紅外光譜的選擇性和等離激元共振增強的靈敏度,在諸多領域都展現出極大應用潛力,比如超光譜紅外化學成像、生物分子檢測、環境汙染物監測和晶片氣體檢測等。最近紅外響應的納米材料的製備方法越來越多,表面增強紅外吸收方面的研究正在蓬勃發展。
  • 肉眼可讀取的近紅外螢光可視化技術!
    螢光可視化技術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作為一種方便識別、能檢測不同環境及生物分析物的首選工具,螢光可視化技術(FV)正迅速發展。目前,FV主要是基於在可見光波長下具有螢光響應的螢光探針而設計的。圖1:以光氣響應的近紅外螢光團為引發劑,可裸眼識別的啟動-輸入-轉導納米平臺的概念示意圖。要點2.
  • 天津大學開發出自驅動室溫近紅外-太赫茲光電探測器
    【研究背景】由單一器件構成的近紅外-太赫茲(NIR-THz)寬譜光電探測器在成像,遙感,通信和光譜學等諸多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特別是隨著太赫茲技術的不斷發展,空間網絡通信和生物醫學成像等領域迫切需要具有自驅動、快速響應和室溫運轉性能的太赫茲探測器。
  • ...報導量子中心孫棟及合作者對拓撲光電探測的展望:基於半金屬的...
    Javier García de Abajo教授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Semimetalsfor high-performance photodetection」的前瞻性(Perspective)文章,展望了拓撲光電探測這個新興領域的未來發展的方向。高性能的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各種電子設備的「眼睛」。
  • 張凡教授綜述:探索鑭系元素摻雜的核殼結構上轉換納米粒子
    背景介紹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鑭系元素摻雜的上轉換納米粒子(UCNPs)由於其低毒性、高化學穩定性、窄帶發射以及長螢光壽命等優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於藥物遞送、生物成像、太陽能收集以及超分辨等領域。然而在鑭系元素摻雜的單核納米粒子中,發光離子激發態能量容易遷移至顆粒表面的猝滅中心導致非輻射躍遷,繼而極大的減弱了發射光的強度。
  • 近零介電常數材料打造的光學天線,賦能下一代紅外光源
    天線通過從空中捕獲無線電波,並將電磁輻射能量轉換為電信號,為現代通訊提供信息。當然,它們也可以將電信號轉換為無線電波。如果沒有天線,無法想像當今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現在,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電氣工程系副教授Anthony J. Hoffman等光學工程師和科學家,正在努力利用這些器件來控制光,而不僅是無線電波。
  • 新型量子級聯紅外雷射器
    然而,對於許多應用,例如分子探測,需要中紅外輻射。這種紅外雷射器的製造難度要大得多,尤其是當雷射輻射需要以極短、強烈的脈衝形式存在時。 在哈佛大學已經實現了這樣一種簡單的雷射脈衝產生方法。這項新技術不需要大的實驗裝置;它可以很容易地小型化,因此在實際應用中特別有趣。新的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波長光電發力紅外光學 藍海市場下加速產能建設
    紅外光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除紅外成像、紅外探測、紅外跟蹤、紅外預警、紅外製導、紅外通信、紅外夜視等應用外,紅外光學已開始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覆蓋無人駕駛、氣體濃度探測、體溫探測、食品溫度檢測、水溫檢測、設備故障檢測、醫療檢測及治療等多個領域。與此同時,紅外光學市場的發展空間也在逐步被釋放。
  • 利用新型探測方法將矽基相機變成中紅外探測器
    在這種檢測技術中,傳感器由中紅外光束直接照射,而第二束近紅外(NIR)光束也會入射到傳感器上。中紅外和近紅外光子的能量結合起來激發矽材料中的載流子,在相機中引起響應。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常規矽基相機進行快速中紅外成像。 電磁光譜的中紅外範圍大致覆蓋了波長範圍在3到10微米之間的光,與基本分子振動的能量一致。
  • 熱視覺和紅外成像技術提高近地作戰軍隊作戰能力
    為了實現作戰人員的「超能力」,如今的軍隊不僅要不斷擴充作戰人才,還必須要增強設備和技術的現代化。目前軍方正為實現「超能力」進行現代化的一項技術為夜視技術,具體來說,就是在低光照或無光照下作戰的能力。雖然傳統上作戰人員更依賴於圖像增強技術,並且目前看來這項技術仍然是作戰關鍵技術之一,但在使用多波長紅外傳感器的士兵系統中,需要繼續進行重大的技術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