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型探測方法將矽基相機變成中紅外探測器

2020-11-30 騰訊網

上圖所示為非簡併雙光子吸收(NTA)原理的示意圖,用於矽基相機探測中紅外(MIR)。在這種檢測技術中,傳感器由中紅外光束直接照射,而第二束近紅外(NIR)光束也會入射到傳感器上。中紅外和近紅外光子的能量結合起來激發矽材料中的載流子,在相機中引起響應。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常規矽基相機進行快速中紅外成像。

電磁光譜的中紅外範圍大致覆蓋了波長範圍在3到10微米之間的光,與基本分子振動的能量一致。利用這種光進行成像,可以產生具有化學特性的靜像,即根據樣品的化學成分得出的對比度圖像。不幸的是,探測中紅外光並不像探測可見光那麼簡單。目前的中紅外相機顯示出極好的靈敏度,但對熱噪聲非常敏感。此外,最快的中紅外相機適用於化學繪圖,其傳感器像素數較低,因此限制了高清晰度成像。

為了克服這一問題,人們開發了幾種策略,將中紅外光攜帶的信息轉移到可見光範圍,然後使用現代Si基相機進行有效檢測。與中紅外相機不同,基於Si的相機具有低噪聲特性和高像素密度,這使得它們在高性能成像應用中更具吸引力。然而,所需的中紅外到可視光的轉換方案可能相當複雜。目前,實現所需顏色轉換的最直接方法是使用非線性光學晶體。當中紅外光和附加的近紅外(近紅外)光束在晶體中重合時,通過和頻產生過程(簡稱SFG)產生可見光光束。雖然SFG上轉換技術很好地工作,但它對排列很敏感,並且需要晶體的許多方向來在Si相機上產生一個中紅外衍生圖像。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一組科學家在《光科學與應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新論文,描述了一種用矽相機檢測中紅外圖像的簡單方法。他們沒有利用晶體的光學非線性,而是利用矽晶片本身的非線性光學特性,在相機中產生中紅外特有的響應。特別是,他們使用了非簡併雙光子吸收(NTA)過程,在附加的近紅外「泵浦」光束的幫助下,當中紅外光照亮傳感器時,會觸發矽中光誘導電荷載流子的產生。與SFG上轉換相比,NTA方法完全避免了非線性上轉換晶體的使用,並且它幾乎沒有對準偽影,使得用Si基相機進行中紅外成像變得非常簡單。

由Dmitry Fishman博士和Eric Potma博士領導的團隊首先確定了Si是一種適合通過NTA檢測中紅外的材料。他們利用脈衝能量在飛秒焦耳(fJ,10-12j)範圍內的中紅外光,他們發現矽中的NTA足夠有效地檢測中紅外。這一原理使他們能夠用一個簡單的矽光電二極體作為探測器,對有機液體進行振動光譜測量。

研究小組隨後用電荷耦合器件(CDD)相機取代了光電二極體,該相機也使用矽作為感光材料。通過NTA,他們能夠在1392x1040像素的傳感器上以100毫秒的曝光時間捕捉到中紅外衍生的圖像,生成幾種聚合物和生物材料以及活線蟲的化學選擇性圖像。儘管使用的技術不是專門為NTA優化的,研究小組觀察到了在圖像中檢測光密度(OD)微小(10-2)變化的能力。

「我們很高興能為那些使用中紅外光成像的人提供這種新的探測策略,」小組成員之一David Knez說,「我們對這種方法的簡單性和多功能性寄予厚望,這將有助於該技術的廣泛採用和發展。」他補充說,「NTA可能會加快在許多領域的分析,例如藥物質量保證、地質礦物取樣或生物樣品的微觀檢驗。」

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7-method-silicon-cameras-mid-infrared-detectors.html

相關焦點

  • 利用CCD相機實現中紅外成像
    由於矽基相機的優良特性,傳統中紅外成像的研究思路都旨在將信息從中紅外範圍轉換為可見/近紅外範圍,然後使用矽基探測器間接獲取中紅外信息,其中主要包括3種方法:1. 使用糾纏的中紅外/可見光子對,利用非線性幹涉技術測量矽基相機上的可見光子,從而探測與其相對應的中紅外信息;2.
  • 進展 | 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
    其中矽光子學,與成熟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造工藝兼容,並且伴隨著各類有源、無源的矽基光子器件的實現逐漸成為短程光通信中最具前景的技術。執行光電信號轉換的光電探測器是光電鏈路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雖然矽基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可見光譜範圍(0.4-0.7μm),但通訊窗口1.31和1.55μm的近紅外光子能量並不足以克服Si帶隙(1.12 eV)誘導光生電流,因此如何實現矽基探測器1.1μm以上的近紅外探測仍然是發展單片光電集成技術所面臨的難題。
  • 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
    其中矽光子學,與成熟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造工藝兼容,並且伴隨著各類有源、無源的矽基光子器件的實現逐漸成為短程光通信中最具前景的技術。1.1 μm以上的近紅外探測仍然是發展單片光電集成技術所面臨的難題。
  • 進展|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
    其中矽光子學,與成熟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造工藝兼容,並且伴隨著各類有源、無源的矽基光子器件的實現逐漸成為短程光通信中最具前景的技術。執行光電信號轉換的光電探測器是光電鏈路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雖然矽基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可見光譜範圍(0.4-0.7μm),但通訊窗口1.31和1.55μm的近紅外光子能量並不足以克服Si帶隙(1.12 eV)誘導光生電流,因此如何實現矽基探測器1.1μm以上的近紅外探測仍然是發展單片光電集成技術所面臨的難題。
  • 網傳智慧型手機可探測紅外攝像頭 實驗:確實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網傳的方法只針對普通手機和相機,蘋果手機是不可以的,因為蘋果手機為了成像效果,將紅外射線過濾掉了,所以無法探測到紅外攝像頭。  而針對非紅外攝像頭,網絡有出售一種「防偷拍探測器」,打開後對著攝像頭如能看到一個小紅點,就說明有攝像頭。  網傳方法真管用嗎?實驗證明確實有效  網絡盛傳的方法是否管用?
  •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藉助於矽材料的等離子色散效應可以實現超高速光調製器,矽和鍺結合可以實現紅外通信波段高速光電探測器,通過晶圓鍵合(waferbonding)技術可以將成熟的III-V族材料雷射器引入到矽波導中。目前矽材料已經可以實現絕大部分光電子器件,具備了成為優秀光電子器件平臺的潛力。同時受益於成熟的CMOS工藝技術,矽基光電子具有可批量生產、集成度高、成品率高、成本低、易於和微電子電路單片集成的優點。
  • 新型矽基量子光源:能穩定產生紅外單光子
    導讀據德國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道夫研究中心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物理學家們設計出一款矽基光源來生成可在玻璃纖維中很好傳輸的單光子。關鍵優勢在於,它最有可能兼容我們目前的矽基電子學。近日,德國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道夫研究中心(HZDR)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正是在這一點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團隊設計出一款矽基光源來生成可在玻璃纖維中很好傳輸的單光子。
  • 起源太空發射新型紫外探測器進入太空,相關技術國內首次在軌驗證
    >北京理工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共同研製的新型紫外相機成功發射入軌,該項目是國內首次實現高性能光轉換型日盲紫外探測器件的在軌試驗驗證,相機已於昨日成功開機!相關技術不光用於航天,其他商業前景同樣廣泛針對日盲紫外探測需求,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採用高效新型光譜轉換材料,耦合成熟的矽基可見光探測技術,實現紫外光向可見光的高效率轉換和探測。
  • 新型紫外攝像器件及應用
    摘要:新型紫外技術是繼雷射探測技術和紅外探測技術之後發展起來的又一新型探測技術。因此,紫外技術及紫外攝像器件的開發研究對於現代國防和人民生活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集中介紹了3種紫外器件的發展水平及應用領域,並著重對SiC、GaN紫外探測器、紫外CCD、紫外攝像機以及紫外數字照像機等紫外器件在國防及其它領域中的應用作了較詳細的介紹。
  • 「半導光電」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藉助於矽材料的等離子色散效應可以實現超高速光調製器,矽和鍺結合可以實現紅外通信波段高速光電探測器,通過晶圓鍵合(waferbonding)技術可以將成熟的III-V族材料雷射器引入到矽波導中。目前矽材料已經可以實現絕大部分光電子器件,具備了成為優秀光電子器件平臺的潛力。同時受益於成熟的CMOS工藝技術,矽基光電子具有可批量生產、集成度高、成品率高、成本低、易於和微電子電路單片集成的優點。
  • 矽發光了:麻省理工發明新型實用矽基 LED,亮度提升近 10 倍
    芯東西 12 月 30 日消息,博士生 Jin Xue 領導的麻省理工研究團隊採用正偏方法,設計出一款實用性較強的矽基 LED,這款產品相較於其他用正偏法製成的矽基 LED 亮 10 倍。該團隊還將新型矽基 LED 集成到 CMOS 晶片之中,並交由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在新加坡生產。
  • 中遠紅外探測:照亮「隱秘的角落」
    這種探測器有許多局限性,特別是響應速度慢,且無法探測到微弱的輻射信號。目前,對於中紅外(MIR)、遠紅外(FIR)探測仍有許多局限性,尤其是在室溫下直接探測波長大於2μm的單光子仍是一項嚴峻的技術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Tobias Kippenberg(⏬拓展連結)教授團隊提出一種新型中遠紅外探測技術。
  • 紅外對射探測器的原理_紅外對射探測器的作用
    紅外對射探測器的原理   紅外對射探測器通常採用,其主要優點是體積小、交直流均可使用,主動紅外入侵探測器多數是採用互補型自激多諧振蕩電路作驅動電源,直接加在紅外發光二級管兩端,使其發出經脈衝調製的、佔空比很高的紅外光束,這既降低了電源的功耗,又增強了主動紅外入侵探測器的抗幹擾能力  主動紅外接收機中的光電傳感器通常採用光電二極體、光電三極體、矽光電池
  • 我國實現矽基鈣鈦礦 有望促進X射線平板探測器走向產業化
    近日,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基於場發射的冷陰極X射線源—矽/銅薄膜基底上硫化亞銅納米線/氧化石墨烯異質結構,壽命高於傳統場發射材料碳納米管一個量級。低成本、高壽命、低閾值場強X射線源走向大規模市場成為可能。實現矽和鈣鈦礦的單片集成結構是將高性能鈣鈦礦X射線探測器推向大規模產業化的核心要點。
  • Ⅱ類超晶格紅外探測器在遙感中的應用前景
    紅外遙感器具有自身的優勢:更好的全天候性能;可利用目標和背景紅外輻射特性的差異進行目標識別、揭示偽裝;可以穿透雲煙,探測到可見光無法探測的景物;隱蔽性好。因此,紅外光學遙感在軍事、氣象、水文、地質、環境監測、農業和林業等方面都有可見光遙感無法比擬的優勢。 隨著紅外遙感器的發展,高性能紅外探測器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紅外探測器是碲鎘汞紅外探測器。
  • 紅外探測器發展簡史
    紅外探測器技術既是一個古老的技術,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高技術領域。實際上,紅外探測器技術不僅僅是一個需要掌握know-how的技術領域,也是一個充滿探索無數未知的科學領域。以下以羅列大事記的方式,對紅外探測器技術發展歷史進行簡要回顧。從中可知將紅外探測器技術視為技術顯然是不夠全面的。科學引領技術,技術創造產品,產品決定市場。
  • 答案在新型矽鍺合金裡
    所謂矽基光子技術,是指以矽和矽基襯底材料作為光學介質,通過集成電路工藝製造相應的光子器件和光電器件,並利用這些器件對光子進行操縱和探測,以實現它在光通信、光互連、光傳感、光計算等領域中的實際應用。 4月11日,中國光子晶片公司曦智科技剛剛完成2600萬美元融資,成為目前全球融資額最高的光子計算創業公司。
  • 紅外光電探測器的新概念
    1、甚長波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甚長波熱紅外波段具有最高的大氣窗口目標輻射能量,是紅外探測技術中最為重要的波段。這一波段的紅外焦平面器件能提高探測系統的探測距離、縮短探測時間和精確探測目標溫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需求背景。因具有更高的量子效率和更高的工作溫度,碲鎘汞(HgCdTe)光伏型探測器將繼續向14、16和20 微米紅外波段拓展探測能力。
  • 可用於高性能光電探測器的新型材料
    由於這種化合物能夠探測並將寬範圍的光波長轉換成電信號,因此它可以成為一種新型的探測材料。 數位相機以及許多其他電子設備都需要光敏傳感器。為了滿足這種光電元件日益增長的需求,工業界正在尋找新的半導體材料。它們不僅應該覆蓋廣泛的波長範圍,而且應該是便宜的。在德勒斯登開發的一種混合材料滿足了這兩個要求。
  • 新型光電探測器,有出色的傳感和成像能力
    光電探測器是光傳感器;在照相機和其他成像器件中,光電探測器可感知被稱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的圖案,並根據這些圖案創造圖像。不同的光電探測器可感知到的光譜範圍不同。例如,在夜視鏡中,就可使用光探測器來感知肉眼不可見的熱輻射。另外,通過了解物質反射光的特性,光電探測器還可用於識別環境中的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