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太空發射新型紫外探測器進入太空,相關技術國內首次在軌驗證

2020-11-05 最新資訊動態

在探索太空資源的道路上,這家中國公司——起源太空又邁出堅實一步

新型紫外相機首次在軌驗證

日前,由起源太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共同研製的新型紫外相機成功發射入軌,該項目是國內首次實現高性能光轉換型日盲紫外探測器件的在軌試驗驗證,相機已於昨日成功開機

圖片:本次發射的紫外探測載荷

起源太空作為中國第一家「小行星採礦」公司,已經建成全球最完善的太空資源資料庫,本次發射紫外相機的主要目標是開展小天體與大氣層撞擊事件的實時監測,從而進一步補充太空資源資料庫。

相關技術不光用於航天,其他商業前景同樣廣泛

針對日盲紫外探測需求,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採用高效新型光譜轉換材料,耦合成熟的矽基可見光探測技術,實現紫外光向可見光的高效率轉換和探測。另闢蹊徑,突破傳統倍增管形式紫外探測器組件的現實困境,無需真空高壓等工作環境,因此體積、功耗更小,器件成本更低,面陣規模可以更大,同時可以進行譜段擴展以滿足更寬譜段的探測需求。因此,該技術除了能夠滿足起源太空的太空資源探測目的之外,還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例如:紫外預警領域;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領域,包括日地空間環境探測、太陽探測等;刑偵、天氣預報、火災告警以及海洋油汙監測等民生應用領域。後續,聯合團隊將基於在軌實驗數據,繼續完善和提升新型器件的性能,滿足各種應用需求。

深圳起源太空科技有限公司

起源太空——中國商業開採太空資源「先行者」

成立於 2019 年的起源太空,是中國第一家致力於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的商業公司,也是目前全球 20 多家空間資源開採領域相關的商業公司中,最受關注的唯一的中國公司。

除了本次上天的紫外探測器外,起源太空已於去年9月和今年7月相繼發射了第一個紫外探測器驗證星和龍蝦眼」X波段探測衛星,相關探測技術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屬於第一梯隊。

相關焦點

  • 中國公司起源太空成功發射兩個世界級探測器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6日上午11時19分,中國第一家小行星採礦公司「起源太空」的兩個世界級探測器——全世界首個寬視場紫外波段天文探測器和全世界首個基於計算光學的星載光譜成像相機,搭載於 「八一03星」上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跟隨長徵六號火箭成功發射入軌。
  • 面向萬億美元太空資源市場,「起源太空」11月發射全球第一個太空...
    起源太空認為,如果能引領行業第一個實現在軌採礦驗證,就能迎來真正的行業曙光。今年11月,起源太空即將發射NEO-01太空採礦機器人,對飛行器軌道機動、模擬小天體捕獲控制、智能飛行器識別與控制等多個功能進行驗證和展示。這將是國際上第一個商業公司製作的太空採礦機器人,對太空資源開採行業具有裡程碑意義。
  • 中國首次發射攜帶離軌帆衛星,驗證不產生太空垃圾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搭載星入軌的金牛座納星由八院805所研製,主要任務是驗證衛星離軌帆裝置,該裝置隨金牛座納星一同入軌, 在衛星壽命結束後啟動 ,展開大面積薄膜帆面,同時利用低軌稀薄的大氣阻力,大幅加速衛星軌道衰減, 助力清除太空垃圾 。
  • 致力於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起源太空完成5000萬元天使及天使+輪融資
    據企查查信息顯示,北京起源太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於2017年11月,法定代表人為喻天弘。起源太空團隊從2017年開始對太空資源開展了研究和商業化工作,是中國第一家致力於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的商業公司。9月12日,長徵四號乙火箭攜帶著資源1號02D星、京師1號衛星和金牛座納星發射升空,並成功將三顆衛星送入了太陽同步軌道。
  • 試驗船完美驗證七大關鍵技術,鋪就太空新天路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就是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方案的正確性。據了解,為了驗證更多的技術和設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團隊為試驗船安排了高密度的飛行事件。在軌飛行過程中,試驗船要完成數十個關鍵動作,開展多項搭載試驗,可以說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從5月5日成功發射,到5月8日安全返回,試驗船表現完美。
  • 兩個火星探測器先後升空,兩架X37B同時在軌,中美展開太空競爭?
    當地時間7月3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毅力」號探測器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前往火星。這樣一來,今年窗口期發射的三個火星探測器,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美國的「毅力」號均已在飛往目的地途中。特別是中美兩國的探測器,將會在火星表面降落和巡視,開展許多科學探測活動。
  • 太空養蠶小CASE 「天宮」實驗個個「高大上」
    「太空授課」 2013年6月,天宮一號迎來了搭乘神舟十號來訪的第二批太空貴客。航天員實施了「太空授課」、「在軌更換地板」、「中短期航天員駐留」、「艙內無線通信」等一批思路新、實用性強、技術水平高、社會效益好的在軌實驗項目,標誌著天宮一號作為交會對接目標飛行器向空間多用途載人航天實驗平臺的轉變。
  • 世界首次,我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在軌建造飛船或將實現
    這是中國首次成功進行在軌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攻克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在軌3D列印技術。不過,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3D列印技術呢?本次列印的兩個樣件均由碳纖維的長絲連續構成,成功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的3D列印技術。這並非人類首次試驗太空3D列印技術,美國NASA此前也曾進行過一定的科學實驗。
  • 美媒:中國發射的新型太空飛行器是個仿製品
    據新華社6日報導,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兩天後,於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報導稱,這次試驗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 歐洲無人太空梭「太空騎士」正式開建,2023年發射
    服務艙可以延長留軌時間,使「太空騎士」的在軌飛行時間超過2個月,從而充當自由飛行軌道平臺,開展各式各樣的任務,其功能類似於美國空軍的X-37B無人空天飛機。服務艙裝有太陽能電池帆板,在軌飛行時可為自己提供能量。織女星C火箭的AVUM+上面級同時也是「太空騎士」的推進系統,可提供600瓦功率,並為飛行器進入軌道時提供動力和方向操縱。
  • 「天問一號」首次軌道中途修正 茫茫太空如何讓探測器保持車道?
    8月2日7時,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研人員的控制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實施了地火轉移軌道首次中途修正。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介紹,此次「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N發動機工作20秒鐘,順利完成首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太空中飛行約230個小時,距離地球約300萬公裡,各系統狀態良好。
  • 國產元器件 「拼車上太空」再升級,新一代末子級太空驗證平臺發布
    末子級太空驗證平臺是什麼?「簡單地說,以前要把元器件送上天,需要專門做一發衛星或者飛船來搭載,現在通過『拼車』的方式,在一發火箭上留出一些餘量來搭載元器件,可以讓更多的元器件飛往太空,我們是太空的『嘀嗒拼車』。」 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技術總監魏然研究員介紹說。據了解,新元器件通過地面驗證後,還需進行真實環境實驗以進行全面驗證。
  • 羅俊代表:「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
    ,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技術驗證結果超乎預期羅俊介紹,「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它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
  •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在軌中途修正
    中國首次將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俗稱胖五)實施發射,火箭在飛行2177秒後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正常火星探測器太陽翼展開正常。
  • 「國家太空實驗室」如何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說,根據飛行任務規劃,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試驗核心艙發射等6次飛行任務;空間站建造階段安排了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發射等7次飛行任務。
  • 商業飛船首次載人上太空,馬斯克的SpaceX還有對手嗎?
    8年多之後,美國人再次乘坐屬於自己的飛船進入太空,這也是首次由私營商業航天公司將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回首望去,SpaceX在商業航天的路上好像已經看不到追趕者了。而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也落後於SpaceX。去年年初,該公司曾希望於當年年底之前執行首次載人飛行,但這個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 中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尚屬世界首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攻克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在軌3D列印技術。不過,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3D列印技術呢?世界首次此次長5B發射前,我國科學家們就將這臺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安裝在了試驗船的返回艙內。
  • 「天問一號」發射 中國太空實力提升
    The Verge網站在7月22日的報導中指出,「『天問一號』是中國迄今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任務,將向火星發射『三兄弟』探測器:一款無人探測器、一個軌道器以及一輛火星車,如果此次任務圓滿成功,中國不僅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讓漫遊車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並運行的國家,也將成為首個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任務的國家」。
  •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美指責俄在太空測試反衛星武器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0期:中國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成功,嫦娥四...
    ,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熱試車完成後,技術人員將對芯級進行整修,並為運往甘迺迪航天中心做準備。 印度計劃11月恢復發射活動 印度目前計劃於11月恢復其軌道發射活動,本次發射任務計劃使用PSLV(印度極軌運載火箭)將來自印度本國以及美國和歐洲的相關載荷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將為印度自從去年12月以來的首次航天發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