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記者 郭程攝
「天問一號」火星車和著陸器登陸火星藝術圖。圖片來源:The Verge網站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劉 霞
本報駐德國記者 李 山
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的發射引發了國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在發射前及發射後,包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The Verge網站、美國太空網、《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德國之聲》、英國愛爾蘭廣播電視臺等在內的媒體都進行了跟蹤報導。
這些媒體指出,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航空航天,並取得了重大進展,「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夯實並提升中國的太空實力,「中國將成為一個全方位的太空強國」。
「天問一號」意義重大
外媒指出,成功的太空發射任務無疑會給中國蓬勃發展的太空領域帶來更大聲望和更多關注,「天問一號」不僅對中國意義重大,也將在世界航天發展史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篇。
The Verge網站在7月22日的報導中指出,「『天問一號』是中國迄今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任務,將向火星發射『三兄弟』探測器:一款無人探測器、一個軌道器以及一輛火星車,如果此次任務圓滿成功,中國不僅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讓漫遊車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並運行的國家,也將成為首個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任務的國家」。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大衛·伯巴赫一直在研究中國的太空計劃,他對The Verge表示:「『天問一號』如果取得成功,將證明中國是一個全方位的太空強國,他們能夠做到太空強國能夠做到的所有事情。」
德國媒體也紛紛以「中國開始首次登陸火星任務」為題進行了報導。媒體注意到中國「新型火箭經受住考驗」,為中國實現後續雄心勃勃的航天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報導中國航天計劃的自由撰稿人安德魯·瓊斯對The Verge說,「天問一號」不僅有望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和聲望,中國也將這些任務視為激勵該國青年的一種方式。他說:「這類真正具有挑戰性的高科技領域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與阿波羅任務一樣,『天問一號』等任務也能激勵青少年熱愛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並在長大後投身相關職業領域,以促進中國科技領域的發展進步。」
外媒稱,更重要的是,「天問一號」、美國的「毅力」號以及最近剛剛升空的「希望」號等火星探測任務的成功,也將進一步豐富和加深我們對火星的整體了解。
《每日新聞》報導稱,「中國正在努力爭取在太空中的領導地位,並希望通過火星飛行任務展示其技術能力和抱負。」
The Verge和愛爾蘭廣播電視臺(簡稱RTE)都在7月23日的報導中指出,「天問一號」將在歷經7個月、長達5500萬公裡的旅行後,於2021年2月左右到達火星。
CNN在7月23日的報導中指出,「天問一號」將收集有關火星土壤、地質結構、環境、大氣等關鍵信息並尋找水的「蛛絲馬跡」;而「毅力」號旨在回答有關火星是否適合生命繁衍生息的問題,包括尋找火星古代歷史中適宜生命居住條件的跡象,並尋找微生物生命的證據等,這些關鍵信息都將拓展我們對火星的了解。
中國太空探索的腳步永不停歇
外媒紛紛表示,近十多年來,中國太空探索領域精彩紛呈,取得了多項重大成功,「天問一號」是其中最新的一個項目,而且,中國未來還有更多雄心勃勃的太空項目。
The Verge就指出,「天問一號」是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完成的一系列日益複雜的太空項目中的最新項目。2019年,中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讓月球車在月球背面著陸並運行的國家。探月仍然是中國太空探索領域的重點,中國計劃在今年年底啟動一個新任務:從月球表面帶回樣本。
CNN在報導中指出,如果「天問一號」任務取得成功,中國計劃將太空人送往火星。
CNN稱,中國政府在其「十三五」規劃(2016年—2020年)中將太空作為研究重點,尤其是深空探索和在軌太空飛行器更是重中之重。除探索火星任務外,北京還計劃在2022年之前發射一個永久性的空間站,並正在考慮在2030年代向月球發射載人探測器。
《德國之聲》注意到中國已經成功在月球的另一端進行了歷史性的軟著陸,因此「與其他太空國家不同,中國希望在首次獨立執行火星任務時嘗試著陸在『紅色星球』上。如果任務成功,中國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個登陸火星並擁有流動站的國家。」
愛爾蘭廣播電視臺也在7月23日的報導中指出,2003年,中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在過去10年,中國在太空領域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已經向月球派遣了兩款探測器,並在2019年成功將探測器送往月球背面,成為全球首個完成這一壯舉的國家。此外,中國也正在建造自己的國際空間站,這一空間站預計於2022年建成。
The Verge表示,「天問一號」是中國太空探索領域的一個新裡程碑,藉助「天問一號」,中國正在著手進行首次大的行星際飛行任務。中國已經制定了兩個更加大膽的項目,如在2030年代拜訪小行星和木星。美國布朗大學的行星地球學家詹姆斯·黑德曾與中國航天科學家合作,他說:「月球和太陽系星系探索是中國科學家的長期目標。」
《德國之聲》報導稱,中國一直樂於強調在「天問一號」項目中與國際夥伴的合作。除了俄羅斯外,中國也與奧地利空間研究所等機構合作。與此同時,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廳、國際宇航大會、歐洲空間局、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巴西、法國、巴基斯坦和俄羅斯在「天問一號」發射前已向中國發出祝賀視頻或賀電,並表達深化合作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