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至8月,備受矚目的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迎來發射「窗口期」。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文章稱,「天問一號」是中國行星探測的首次任務,也將是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工程,火星探索任務將使中國躋身世界太空領導者之列。
文章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Tianwen-1),後續行星探測任務依次編號。「天問」二字直譯為「探索天的真理」。
「天問一號」包括軌道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車。一次發射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這是其他國家火星探測任務從沒有過的。
文章稱,航天事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中國的目標是通過雄心勃勃的火星任務躍居人類行星探索的前列。
「如果中國首次獨立探索火星成功著陸,中國將躋身太空精英強國的行列,」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航天工程師梅森佩克表示。
火星著陸是人類太空飛行中最具挑戰性的壯舉之一。與月球不同,火星有大氣層,這意味著著陸器需要保護,以免在降落過程中產生過多熱量。此外,火星空氣太稀薄,僅憑降落傘無法使著陸器減速,還需要減速火箭。而且,整個過程著陸器必須自主執行。此前,在人類18次登陸火星的任務中,成功著落的只有10次。
文章稱,著陸並不是中國火星探索任務的唯一目標。「我們的目標是探索和收集儘可能多的科學數據,」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說。
軌道器旨在研究火星磁場和大氣,它將使用高解析度照相機,繪製火星表面地圖並描述其地質特徵。
這艘尚未命名的火星車重約240公斤,大小與一輛小型高爾夫球車相當,將攜帶6個科學儀器。其中之一是探地雷達(GPR),能夠繪製繞軌雷達僅能模糊看見的火星地表之下的特徵。羅馬第三大學地球物理學家埃琳娜·佩蒂內利說:「這款設備將幫助科學家真正調查火星的地層、結構以及永久凍土或冰。」
文章稱,「天問一號」並非中國航天雄心的唯一體現。今年晚些時候,中國還計劃發射「嫦娥5號」探測器,實現月面無人採樣返回。中國國家航天局官員表示,如果「天問一號」和「嫦娥5號」進展順利,中國可能會於2030年左右開展火星樣本返回任務。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表示,除了展示技術實力之外,中國還希望為「全球知識庫」做出貢獻。中國相信「科技大國也應該是科技強國。」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