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網最新報導,日前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將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圖為長徵系列運載火箭
據悉該顆高分十三號衛星是高軌光學遙感衛星,其最主要的功能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信息服務,例如國土普查、氣象預警預報和綜合防災減災等。該次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49次飛行。
值得指出的是,就在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的同一天,俄羅斯國家太空公司負責人羅斯科斯莫斯表示俄羅斯航天局和中國國家航天局建立了信任關係,這為兩國在空間領域的雙邊合作開闢了廣闊前景,並表達了對中俄太空合作美好前景的預想。
圖為報導截圖
令人疑惑的是,此前在太空領域俄羅斯的合作對象大多都是美國。我們知道的目前在軌運行的空間站只有「國際空間站」一個。之所以命名為「國際空間站」是因為其是多國共有的成果。其中俄羅斯和美國佔據重要的分量。另外還有在今年四月份美俄兩國商定將成立太空合作工作組。雖然兩國在軍事上處於對立狀態,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其在太空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但是隨著中方在太空領域的發展,這一局面開始轉變。俄羅斯太空負責人在讚揚與中國的太空合作前景之後,表示將會跳過大規模參與創建月球軌道器的美國月球軌道平臺這一網關項目。也就是說俄羅斯選擇力挺中國,而放棄了與美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大規模合作。
圖為嫦娥四號
可以說,我國在太空領域取得的矚目成就改變了世人對於中國航天的看法。2019年以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背,長徵五號重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等具有代表性的成就讓世界各國看到了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強大能力。而在2020年我國在太空領域又迎來了新一輪大爆發。據相關報導介紹,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將超過40次,其中北鬥、月球、火星全都有。
另外還有兩項最值得關注的大工程——火星探測和空間站工程。今年七月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最新動態顯示「天問一號」已經完成深空機動,再飛行約4個月將會與火星交會。一旦「天問一號」最終登陸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成功完成火星探測的國家,可見,火星探測任務的複雜性。
圖為「天問一號」發射場景
至於空間站那就更加複雜。眾所周知,美俄聯合眾多國家才能合力建成一個空間站,而我國則是獨立自主建造,其面臨的難度可見一斑。目前我國空間站已經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空間站航天員已經選定。
綜合以上種種,或許正如俄羅斯自由媒體網站所說的那樣,中國太空探索將給世界帶來驚喜!(付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