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火星探測取得的重大進展,標誌著中國航天科技實現了新的裡程碑。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縱觀世界航天史,人類似乎對火星「情有獨鍾」,這不僅緣於探索火星能夠幫助人類更好了解行星和宇宙演化,更緣於它能夠為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更多前沿知識。
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世界各國共實施40餘次探火活動,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有24次。而中國在火星探測領域尚屬「新手」,「天問一號」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應對種種未知的風險,難度可想而知。
當前正值火星探測窗口期,「天問一號」帶著中國人對星辰大海的探索,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儘管7個月、最遠4億公裡的長途布滿荊棘,但唯有創新才能搶佔先機,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探索太空、認識太空的夢想。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回望半個世紀的太空徵程,從衛星發射到載人航天,從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測,在無數航天人的接續奮鬥下,中國航天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難歷程,眾多「高大上」的科技成果,諸如航天育種、GPS、方便麵蔬菜包、運動鞋氣墊、尿不溼等等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而這異常艱辛的攻堅之路背後正是中國航天精神的接續傳承,凝聚著中華民族對於自主創新的不懈追求,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注入了強大信心與力量。
近年來,世界大國紛紛放眼「星辰大海」,制定多樣的太空探索計劃。從實踐不難看出,航天科技的發展,既可以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還可以推動與其他國家在各領域的友好合作。太空競爭的日益激烈也時刻鞭策著我們要深刻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不斷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努力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重要一席之地。
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對宇宙千百年來的探索與追問,越是難走的路越要走一走,越要邁得更堅實。(蘆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