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出徵,探火不凡

2020-07-25 新華網客戶端
「天問」出徵,探火不凡

新華社: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向著浩瀚蒼穹出徵了!儘管7個月、最遠4億公裡的長途布滿荊棘,但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對未知的渴求。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天問奔火,肩負了祖先的重託,接續著科學的求索。翻開人類歷史,火星探測共40餘次,成功24次,通關概率僅一半左右。探測長路挑戰重重,即便一粒微小的塵埃都可能對太空飛行器構成巨大考驗。然而,人類最可貴的精神就是斷惑,身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求知慾超過一切。從這個意義上說,「天問一號」將載入史冊:於中國,它是國家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開啟了國人對地球之外一顆行星的深入探索;於世界,它意味著國際太空探索再添生力軍,人類對宇宙奧秘的認知將進一步深化。實踐證明,深空探索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是非凡的。尿不溼、脫水食品、太陽能電池都曾是航天領域「高大上」的尖端科技,而今,這些應用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天問探火,是中國行星探測工程萬裡長徵的第一步。邁出這一步,我們將親證宇宙實相,窮理而達本;堅持走下去,我們將創造更大福祉,推動人類進步。

北京青年報:在理性選擇深入人心的當下,高考志願填報難就難在人人都想實現「最優選擇」。一些考生和家長通過熟人圈子尋求社會支持,或者通過市場化手段來破解「選擇困難」。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能夠讓信息成為資源,產生更大價值,然而,高考志願填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技術難以左右所有考生和家長的所思所想,不能患上「技術依賴症」,被技術牽著鼻子走。所謂的「專家」建議,可以選擇性吸取,有的專家建議學生去讀一些熱門的、有「錢途」的專業,殊不知,市場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冷門」的專業或許會變得很「吃香」,選擇「熱門」專業的學生,畢業後也可能會面臨就業難題。在一個網際網路無所不「加」的時代裡,考生和家長有足夠的方法打破信息不對稱。在此基礎上,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合理布局高考志願,既要有「衝刺」也要有「保底」。沒有必要盲從他人的意見,更沒有必要患上「技術依賴症」,只要多些技巧和耐心、細心,高考志願填報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羊城晚報:大量「人臉信息」在黑市交易,這不只是簡單的「個人信息洩露」,而是對公民的財產安全、人身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相比於身份證號、消費記錄、信貸流水等類型的個人信息,「人臉信息」無疑要敏感得多,其洩露的後果也要嚴重許多。人臉信息驗證,不同於密碼驗證等方式,前者的「生物特徵數據」具有固定性、永久性,改密碼容易,要「換臉」難於登天。一旦人臉信息丟失,將終身置於不確定風險之中。底層技術太落後,應用鋪開推廣太快,目前所謂「人臉識別」客觀上已經成為潛在高危系統。為此求解,寄希望於從源頭切斷「人臉信息」外洩和倒賣無疑難度極大。當下最切實的解決方案,一方面是儘快推進技術突破,加速人臉識別從「物理識別」到「活體識別」的進化;另一方面,則是基於對用戶負責的商業道德,儘量收束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或者說健全動態加密等輔助交叉驗證功能……直面風險,防患未然。在人臉驗證技術真正成熟之前,不論是個體用戶還是機構商家,還是不妨等一等,審慎再審慎。

錢江晚報:如此高齡的讀者,每天雷打不動來圖書館,對圖書館的服務和管理是一種考驗。給老人留座位,就是一項專門的服務舉措。如何保障老人的安全,發生突發事件時如何確保及時聯繫家屬,等等,這些都需要做好預案。這是一個日趨老齡化的社會,越來越多的老人喜歡在圖書館度過閒暇時光,老年讀者逐年增加。對於老年人來說,退休之後渴望與外界交流,但又不太喜歡喧鬧的環境,那麼圖書館便是不錯的選擇;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不習慣使用電子設備,圖書館便成了他們獲取知識和資訊的重要途徑。如何做好老年讀者服務,是圖書館應該重視的。反過來看,擁有一批老年讀者,對圖書館來說也是好事。老年讀者「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無疑會給來圖書館的年輕人樹立一個好榜樣。圖書館的多寡代表一個城市的文明厚度,而圖書館的服務則體現一個城市的文明素養。圖書館為老年讀者提供好的服務,便是文明素養的最有力體現。因此,類似給老年讀者留座的善意,多多益善。

新京報:據報導,傳播「裸眼視力納入中考評價指標」不實消息的,有的屬於眼科醫院旗下公眾號,有的是業務涉及驗光配鏡、眼健康管理等的企業公眾號。這些公號將長治市將於2022年實施的地方性政策變成「教育部口徑」,無疑是穿鑿附會。這種穿鑿背後,很難說沒有故意誘導的成分。孩子視力下降,讓很多孩子家長焦慮不已。而暑假正值孩子假期,家長趁假期帶孩子做近視矯正手術也方便。大概也正是嗅到個中商機,這些跟眼科或眼鏡相關的醫療機構或企業公號,對「舊聞」做了「換頭術」,然後當新聞來傳播,藉此「撩撥」焦慮情緒,為自身進行引流導流。但誤導就是誤導,「裸眼視力納入中考」的規定本就存在不小的爭議:很多孩子的近視是先天性的,且近視不可逆,這必然會造成不公。宣揚「不存在的規定」,只能是把一些教育部門推到被質疑的靶子上。廣告法明確規定,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情形,構成虛假廣告。而這波拿「裸眼視力納入中考」說事的網文,是否算虛假廣告,固然還有討論空間,但搞「謠言導流」,也算是玩不合理的套路,套路玩得深了,沒準會把自己「套」進去。奉勸這些企業號:營銷可以,但還是走正當路子吧。

責任編輯: 董璐

相關焦點

  • 「評上評」「天問」出徵,探火不凡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接續科學的求索高考志願填報,還要多聽聽內心聲音人臉驗證技術應用需審慎再審慎給老年讀者留座的善意,多多益善營銷可以,但還是走正當路子吧 ……新聞速遞: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
  • 《天問》出徵堪稱完美
    《天問1號》在第一時間窗口準時出發,發射過程堪稱完美。與世界上眾多「探火」項目相比,長五的表現除了完美之外,尚有幾分彪悍。由於火箭性能以及各國測控技術的差異,「探火「工程中的第一關,「逃逸地球」的方式可謂五花八門,在熱鬧的新聞視頻背後,其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硬指標,體現一個國家真正航天實力。
  • 述評:「天問」探火,解惑「熒惑」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 題:「天問」探火 解惑「熒惑」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中午從南海邊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啟程,奔向宇宙「星辰大海」中的火星,中國行星探測也由此邁出第一步。火星由於其肉眼可見的火紅顏色以及不斷變化的亮度和位置,在中國古代稱之為「熒惑」,被視為戰星、兇星。
  • 探火因窮理而不凡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王琳琳、胡喆)今天,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向著浩瀚蒼穹出徵了!儘管7個月、最遠4億公裡的長途布滿荊棘,但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對未知的渴求。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孔孟之道,首求斷惑。然欲斷惑,則必先證得大宇宙之唯一真實。
  • 新華時評:探火因窮理而不凡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王琳琳、胡喆)今天,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向著浩瀚蒼穹出徵了!儘管7個月、最遠4億公裡的長途布滿荊棘,但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對未知的渴求。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孔孟之道,首求斷惑。然欲斷惑,則必先證得大宇宙之唯一真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而後,幾乎歷代王朝都設有專司天象的官方機構。先秦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天問》長詩,體現了古時可貴科學精神的萌芽,也給予了今時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以命名的靈感。
  • 新華時評|探火因窮理而不凡
    今天,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向著浩瀚蒼穹出徵了!儘管7個月、最遠4億公裡的長途布滿荊棘,但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對未知的渴求。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孔孟之道,首求斷惑。然欲斷惑,則必先證得大宇宙之唯一真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而後,幾乎歷代王朝都設有專司天象的官方機構。
  • 中國人的故事 | 送「天問一號」出徵的航天人
    「長五」是我國運載能力最大、性能最優異的火箭,承擔著我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等重大發射任務。 2006年立項,2016年首飛成功,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研製歷程長達10年,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裡,第一個立項,最後一個首飛的型號。
  • 【中國人的故事】送「天問一號」出徵的航天人
    「長五」是我國運載能力最大、性能最優異的火箭,承擔著我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等重大發射任務。2006年立項,2016年首飛成功,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研製歷程長達10年,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裡,第一個立項,最後一個首飛的型號。
  • 中國人的故事|送「天問一號」出徵的航天人
    「長五」是我國運載能力最大、性能最優異的火箭,承擔著我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等重大發射任務。2006年立項,2016年首飛成功,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研製歷程長達10年,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裡,第一個立項,最後一個首飛的型號。
  • 「天問」啟程探火
    「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從古代詩人屈原發出的《天問》,到如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太空探索無止境,偉大夢想不止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表示,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升空在即,四季沐歌「探火見證官」全線徵集中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25日擇機發射。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衛星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這是我國第一次向火星發射的探測衛星,將正式拉開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
  • 「天問一號」出徵火星,這群湖北小夥不淡定了
    楚天都市報記者張皓 通訊員李康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一道焰火刺破南海蒼穹,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出徵,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鮮為人知的是,在這次探火背後,有這麼一群湖北小夥,他們在航天戰線的各個崗位上煥發著光和熱,匯聚成攬星九天的「湖北力量」。
  • 「胖五」再出徵「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託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未來經過約7個月的在軌運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著陸火星,一次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總部位於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為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和「天問一號」探測器,研製交付了78臺各型發動機。可以說,始於地面發射,終於精準著陸,液體動力的貢獻將貫穿全程。
  • 胖五微課堂:為什麼「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今天上午,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胖五」再出徵 備受矚目 萬眾期待有一句話叫做「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
  • 「天問」出徵:科技自強方有未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近年來,中國探索太空的步伐不斷加快。
  • 「天問一號」啟程「探火」朋友圈越來越熱鬧
    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揭秘「天問一號」:天問如何問天?此次「天問一號」任務飛行過程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六個階段。而最受外界關注的火星探測器則通常是在最後一階段才開始進入」開機模式」。「天問」是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此次「天問一號」的探測器由一個環繞器和一個著陸巡視器組成。
  • 「天問」發射成功!現場高清大圖來襲,詳解中國探火4大難點
    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中國首枚自主實施火星探測任務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島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13時18分星箭分離,發射成功!祝賀!難點2:高度緊湊的任務《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表示,我國這次探火的難點主要在於這是一次高度複雜的緊湊型任務:在首次到達火星時,我國就要用「天問」一號實現「繞、落、巡」這三種任務。在過去人類探索火星的歷史上,這三項任務通常是分三個步驟來實現的。最早火星探測器的任務只是完成繞火星軌道的高空探查,其次才會實現著陸。
  • 2020出徵火星,原來在楊利偉上天前就打定了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承載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殷切期許和美好寄望,「長徵5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著「天問1號」火星探測器,從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至當天下午13時25分,長5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地將「天問1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中國人的首次探火之旅,由此正式開啟。
  • 「天問」探火將最終惠及全人類
    承擔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發射升空,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而在此之前,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20日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升空,美國「毅力號」火星車計劃30日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至此,2020年人類的三次火星探測任務,全部聚於鎂光燈下。
  • 「天問一號」出徵,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