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向著浩瀚蒼穹出徵了!儘管7個月、最遠4億公裡的長途布滿荊棘,但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對未知的渴求。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天問奔火,肩負了祖先的重託,接續著科學的求索。翻開人類歷史,火星探測共40餘次,成功24次,通關概率僅一半左右。探測長路挑戰重重,即便一粒微小的塵埃都可能對太空飛行器構成巨大考驗。然而,人類最可貴的精神就是斷惑,身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求知慾超過一切。從這個意義上說,「天問一號」將載入史冊:於中國,它是國家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開啟了國人對地球之外一顆行星的深入探索;於世界,它意味著國際太空探索再添生力軍,人類對宇宙奧秘的認知將進一步深化。實踐證明,深空探索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是非凡的。尿不溼、脫水食品、太陽能電池都曾是航天領域「高大上」的尖端科技,而今,這些應用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天問探火,是中國行星探測工程萬裡長徵的第一步。邁出這一步,我們將親證宇宙實相,窮理而達本;堅持走下去,我們將創造更大福祉,推動人類進步。
北京青年報:在理性選擇深入人心的當下,高考志願填報難就難在人人都想實現「最優選擇」。一些考生和家長通過熟人圈子尋求社會支持,或者通過市場化手段來破解「選擇困難」。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能夠讓信息成為資源,產生更大價值,然而,高考志願填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技術難以左右所有考生和家長的所思所想,不能患上「技術依賴症」,被技術牽著鼻子走。所謂的「專家」建議,可以選擇性吸取,有的專家建議學生去讀一些熱門的、有「錢途」的專業,殊不知,市場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冷門」的專業或許會變得很「吃香」,選擇「熱門」專業的學生,畢業後也可能會面臨就業難題。在一個網際網路無所不「加」的時代裡,考生和家長有足夠的方法打破信息不對稱。在此基礎上,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合理布局高考志願,既要有「衝刺」也要有「保底」。沒有必要盲從他人的意見,更沒有必要患上「技術依賴症」,只要多些技巧和耐心、細心,高考志願填報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羊城晚報:大量「人臉信息」在黑市交易,這不只是簡單的「個人信息洩露」,而是對公民的財產安全、人身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相比於身份證號、消費記錄、信貸流水等類型的個人信息,「人臉信息」無疑要敏感得多,其洩露的後果也要嚴重許多。人臉信息驗證,不同於密碼驗證等方式,前者的「生物特徵數據」具有固定性、永久性,改密碼容易,要「換臉」難於登天。一旦人臉信息丟失,將終身置於不確定風險之中。底層技術太落後,應用鋪開推廣太快,目前所謂「人臉識別」客觀上已經成為潛在高危系統。為此求解,寄希望於從源頭切斷「人臉信息」外洩和倒賣無疑難度極大。當下最切實的解決方案,一方面是儘快推進技術突破,加速人臉識別從「物理識別」到「活體識別」的進化;另一方面,則是基於對用戶負責的商業道德,儘量收束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或者說健全動態加密等輔助交叉驗證功能……直面風險,防患未然。在人臉驗證技術真正成熟之前,不論是個體用戶還是機構商家,還是不妨等一等,審慎再審慎。
錢江晚報:如此高齡的讀者,每天雷打不動來圖書館,對圖書館的服務和管理是一種考驗。給老人留座位,就是一項專門的服務舉措。如何保障老人的安全,發生突發事件時如何確保及時聯繫家屬,等等,這些都需要做好預案。這是一個日趨老齡化的社會,越來越多的老人喜歡在圖書館度過閒暇時光,老年讀者逐年增加。對於老年人來說,退休之後渴望與外界交流,但又不太喜歡喧鬧的環境,那麼圖書館便是不錯的選擇;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不習慣使用電子設備,圖書館便成了他們獲取知識和資訊的重要途徑。如何做好老年讀者服務,是圖書館應該重視的。反過來看,擁有一批老年讀者,對圖書館來說也是好事。老年讀者「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無疑會給來圖書館的年輕人樹立一個好榜樣。圖書館的多寡代表一個城市的文明厚度,而圖書館的服務則體現一個城市的文明素養。圖書館為老年讀者提供好的服務,便是文明素養的最有力體現。因此,類似給老年讀者留座的善意,多多益善。
新京報:據報導,傳播「裸眼視力納入中考評價指標」不實消息的,有的屬於眼科醫院旗下公眾號,有的是業務涉及驗光配鏡、眼健康管理等的企業公眾號。這些公號將長治市將於2022年實施的地方性政策變成「教育部口徑」,無疑是穿鑿附會。這種穿鑿背後,很難說沒有故意誘導的成分。孩子視力下降,讓很多孩子家長焦慮不已。而暑假正值孩子假期,家長趁假期帶孩子做近視矯正手術也方便。大概也正是嗅到個中商機,這些跟眼科或眼鏡相關的醫療機構或企業公號,對「舊聞」做了「換頭術」,然後當新聞來傳播,藉此「撩撥」焦慮情緒,為自身進行引流導流。但誤導就是誤導,「裸眼視力納入中考」的規定本就存在不小的爭議:很多孩子的近視是先天性的,且近視不可逆,這必然會造成不公。宣揚「不存在的規定」,只能是把一些教育部門推到被質疑的靶子上。廣告法明確規定,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情形,構成虛假廣告。而這波拿「裸眼視力納入中考」說事的網文,是否算虛假廣告,固然還有討論空間,但搞「謠言導流」,也算是玩不合理的套路,套路玩得深了,沒準會把自己「套」進去。奉勸這些企業號:營銷可以,但還是走正當路子吧。
責任編輯: 董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