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承載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殷切期許和美好寄望,「長徵5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著「天問1號」火星探測器,從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至當天下午13時25分,長5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地將「天問1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中國人的首次探火之旅,由此正式開啟。
隨著「天問1號」的背影在浩瀚星空中漸行漸遠,而今,一些關於中國探火工程的塵封往事,也逐漸被中國的航天愛好者們給挖掘了出來。原來,早在迄今17年前,中國航天就已有2020年出徵火星的打算,而那時的中國甚至連載人航天這一步都還沒有邁出去,「神舟5號」在當時還是個僅為少數航天愛好者和業內人士所了解的名稱,而「楊利偉」這個名字更是無人知曉。
但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2003年9月,即「神舟5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大約一個月之前,在國內一份名為《航天與航空》的刊物上,一位署名為W.HT的作者,在該刊上發表了一篇篇幅極短的文章,題目就叫《2020年我國有望發射自己的火星探測器》。這篇小短文的存在感是如此之弱,夾雜在刊物上的其他文章中,就猶如山珍海味堆裡的一塊嫩豆腐,一般讀者可能都不會太拿它當回事,或者乾脆就拿它當做茶餘飯後的一則趣聞,一嘗、一笑,了之。
圖片來源:超大駭客
實際上,在這塊嫩豆腐被端上餐桌之前,中國航天的這頓飯局上其實也沒多少拿得出手的「硬菜」。在楊利偉搭乘「神舟5號」進入太空之前,這頓飯局上最「硬」一道菜,可能也就是&34;運載火箭成功將「北鬥1號」衛星送入了太空。是的,別看那時候的北鬥導航系統還是那麼地稚嫩,可這就已經是中國航天當年的「拿手好菜」了。
以我們今天的胃口來看,像「神州5號」這樣的天地間載人航天項目,其實也算不得什麼「硬菜」。不就是把個人送到太空中,讓他感受一下失重狀態,然後再把他活著帶下來,能難到哪兒去?然而據後來楊利偉在自傳《天地九重》中的描述,「長徵2號F」運載火箭在發射之後,地面指揮中心的技術人員發現楊利偉沒有動靜,推測他可能出現了意外。而當時火箭震動之劇烈,甚至已經達到了人體難以承受的程度。這種情況就連楊利偉自己在地面訓練時都未曾遇到過,他當時也以為自己就此便要血灑藍天。
幸運的是,在經受住了這「生死26秒」的巨大考驗之後,楊利偉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道,最終化險為夷。
楊利偉當時在太空中停留了大約21小時22分鐘,而「神州5號」飛船當時所處的地球軌道高度約為343千米。相比之下,「天問1號」的環繞器任務設計壽命為1個火星年(相當於地球上的16488小時),而地火相距則有2.95億千米。二者的時間之差達到了1:771,距離之差則達到了1:860058。為了趕上這段差距,中國航天用了整整17年時間。
「天問1號」預計將在明年2月份抵達火星軌道,而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它會在茫茫宇宙中遭遇什麼,一如當年楊利偉搭乘「長徵2號F」進入太空時的那樣。但至少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的是,2003年9月份被刊載在《航天與航空》上的那篇文章不是個笑談,我們在2020年7月份真的開啟了探火之旅,中國人言而有信,說到做到。而在更早之前的2020年6月,「北鬥3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至此,中國北鬥全球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茫茫宇宙中的一切機緣巧合,冥冥之中仿佛都早已註定成篇。行文至此,「天問1號」正朝著火星飛速航行,再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中國航天前進的步伐了。只有不忘記歷史的民族,才配擁有未來,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民族,還能屬於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