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楚國詩人屈原曾在他的作品《天問》中發出過這樣的疑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古往今來,有著探索和思辨思維的中國人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一次又一次地發出過類似屈原的疑問,我們身處的空間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燦爛的星空背後到底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正是懷著這樣的疑問,古老中國開始了對宇宙空間的探索,而這一偉大的事業又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吸引著有志之士,也正是在他們前赴後繼的努力下,中國人對於星空、宇宙等航天知識有了逐漸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一、從理想到現實,從「問天」到「航天」
如上文所說,中國人對於宇宙的探索由來已久,而又歷久彌新。從《禮記》中對宇宙空間類似「天圓地方」的粗淺認識,再到明朝「草根科學家」萬戶以身犯險創造出的「火箭模型」,中國人對於宇宙的認識從理論到實踐,邁出了艱難而勇敢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中國人仍然沒有放棄對於浩瀚宇宙的追求,歷盡千辛萬苦地發展屬於自己的航天事業。
在一代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奮鬥下,中國人最終發展出可以自主探索宇宙的航天力量,也正是在這樣的強大支撐下,我國湧現出了一批航天英雄。而在這批家喻戶曉的英雄中,楊利偉無疑是最受萬眾矚目的一位。
作為第一位實現遨遊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幫助中國人實現了航天夢,標誌著中國人探索宇宙的事業邁上了新臺階,「航天英雄」的頭銜可謂實至名歸。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楊利偉卻未能再次擔負航天任務,在太空中繼續遨遊,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為億萬中國人圓夢首次遨遊太空的背後,又蘊含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犧牲呢?
二、層層篩選,脫穎而出
與中國人的航天夢相對應,世界各國人民同樣有著類似的願景。二十世紀以來,世界航天航空技術水平突飛猛進,迅猛發展。1961年4月21日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成功進入太空,實現了人類載人航空從零到一的突破。
這一巨大的進步鼓舞了中國人的航天航空事業,「到太空去看看」成為億萬中國人的誠摯祈願。而隨著我國航天水平的日益精進,1995年9月,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終於掌握了成熟的載人航天技術並獲得了批准,開始在空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預備航天員,為載人航天選擇合適的人選。
時年已到而立之年的楊利偉,出生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又曾在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中做過飛行員。年輕力壯而又經驗豐富的他,具備了擔任航天員的基本素質,隨後又通過了嚴格的層層篩選,逐漸開始肩負起為中華兒女圓夢的重任。
1997年4月中旬,楊利偉在心理素質、臨床醫學、航天生理功能指標等相關測試中都達到了優秀的水準,最終脫穎而出,與另外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了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三、遨遊太空,艱辛圓夢
脫穎而出後,楊利偉開始正式進行航天訓練。之後經過幾年的艱苦訓練,楊利偉逐漸適應了模擬太空的惡劣環境,具備了遨遊太空的身體及心理素質,2003年07月,經嚴格評定,楊利偉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並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同年10月,楊利偉乘坐由長徵二號F火箭搭載的神舟五號飛船,代表中國人首次進入太空。
中國人遨遊太空的消息引得億萬中國人歡欣鼓舞,縈繞在中國人心中千百年來的夢想終於實現,楊利偉也因此當之無愧地成為了萬眾矚目的航天英雄。而在這無上榮光背後,卻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犧牲。
如果要搭載宇宙飛船遨遊太空,旅途中就不得不承受由於脫離地球帶來的失重感、複雜多變的太空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回程時因大氣層對宇宙飛船的摩擦引起的熱力燒毀和持續的晃動等,這些痛苦對人體的打擊是相當嚴重的。
神舟五號成功降落在內蒙古草原後,楊利偉的臉已經因為巨大的衝擊而被撞得滿臉是血,身心所要承受的痛苦更是可想而知。即使經過醫生護士的緊急救護,細心的觀眾仍然可以發現鏡頭中的楊利偉嘴角帶有的斑斑血跡。
毫不誇張地說,為了給億萬中國人圓夢,楊利偉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其中的歷程難以讓人完全了解,卻毫無疑問地對這位航天英雄的身心造成了影響,而楊利偉則對這一切不以為意,體現了他身上難能可貴的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
四、身體狀況難復原,航天英雄轉幕後
就在中國人為楊利偉實現載人航天舉國歡騰時,楊利偉的艱辛付出也為他的身體狀況埋下隱患。順利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後,楊利偉的身體造成了嚴重的損傷,不得不進行了一段長時間的康復訓練。
顯而易見,楊利偉的身體在此次載人航天任務中遭到的損傷之嚴重,超出了人們的預料,以至於楊利偉在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再接受航天任務。
作為中國載人航天第一人,他的太空之旅,為中國積累了更多的航天經驗,為中國人認識宇宙空間提供了新的視角。
此後,中國又接二連三地順利完成了許多航天任務。而即使是再次載人航天,航天員所遭受的困難與損傷也比楊利偉要小得多,而這正是基於對楊利偉載人航天任務的改進才實現的。
楊利偉的經驗無疑對日後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他能夠再次肩負起載人航天的重任,以他豐富的經驗,毋庸置疑地可以提供更多的幫助。然而,遺憾的是,楊利偉卻無法再次承擔類似的使命了。
原來,由於首次載人航天任務時遭受的損傷,楊利偉雖然經過長時間的康復訓練,身體狀況卻始終無法完全復原,部分機能更是出現了不可逆的損傷。
這樣的情況下,出於對他身體安全的考慮,楊利偉自然無法再承擔起載人航天的任務了。
不過,令人稍感欣慰的是,楊利偉雖然無法再次上天,航天英雄的事業卻也沒有因此完全謝幕。楊利偉之後轉入幕後工作,參與航天員的培訓及火箭研發等工作,繼續發揮餘熱。
而他豐富的航天經驗和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深深地鼓舞著參與培訓的未來航天員們,以親身經歷激勵著這些後起之秀,為中國的航天航空事業奮鬥終生,矢志不渝地為中國探索宇宙空間繼續努力拼搏。
小結:
從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到載人航天飛船的順利返航,再到如今提供定位的北鬥系統,取回月球土壤的嫦娥二號飛船,中國的航天航空事業正有條不紊地蓬勃發展,探索宇宙的歷程中,中國人的腳步正邁得越發穩健,而這背後,少不了如楊利偉這樣的航天英雄的付出。
為億萬中國人圓夢的楊利偉成為了中國航天航空事業不可抹滅的一道豐碑,中國人也必將永遠銘記他為之付出的巨大犧牲。即使楊利偉無法再次擔負起載人航天的任務,轉入幕後的他卻仍然為中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許這就是令人無法不動容的航天精神。
參考資料:《天問》 、《楊利偉自傳》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