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宇宙人造設備「哈勃望遠鏡」,從1990年4月24日升空以來,30年來它記錄了無數張宇宙美麗的瞬間,NASA團隊為此開展了一項十分夢幻的紀念活動
「你生日那天,哈勃拍攝的宇宙照片」
(What Did Hubble See on Your Birthday?)
屬於4月12日的照片,哈勃拍下「太空怪人」。是否像那個嚮往星河的你。
圖片來源: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
宇宙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似乎遙不可及,但如今我們的航天科技,讓許多不可能變成可能,比如說讓普通的我們能窺視到隱藏在浩瀚宇宙中的浪漫剪影。
如今已經進入了人間四月天,武漢解封的消息似乎帶來了真正的春暖花開,空氣中仿佛瀰漫著櫻花的香氣。如果我們願意騰出時間觀察,會發現到處是浪漫與溫暖,不僅僅是生活,這種浪漫溫暖穿越了天空穿越了宇宙。
「地球是藍色的」這是加加林進入太空後說的第一句話,從此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擁有了同樣的名字「加加林」。
在1961年的4月12日,太空人加加林完成了進入太空的壯舉,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從此每年的4月12都成為了世界航天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也不得不讓我們想到我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太空人——楊利偉。
楊利偉:「我們體會了這份快樂,擁有了這份真諦,我們的目標是讓中國航天邁入航天強國,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星辰大海這樣爛漫的詞語,從那個活在書本與屏幕上的民族英雄口中說出,竟帶著樸實無華的感動。
2020年1月8日,楊利偉在中國日報和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主辦的《向上的力量·未來十年》發表了演講,他回顧了中國航天的歷史,讚揚了無數人為航天事業默默奉獻的精神。時至今日,中國的載人航天已經進入空間站時代。
圖片來源:新華網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在航空歷史上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中國首位航天員,自從「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地球之後,楊利偉就不再屬於他自己了。他變成了一個符號,象徵著所有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不過在這個時候我們大概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楊利偉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不過是代表我們大家去完成了一次外太空的體驗,這次非凡的旅程一定有它非常個人化的一面。
2004年《楊瀾訪談錄》專訪楊利偉片段
我想更深入的探究這位民族英雄隱藏在光芒之下真實的一面,何其幸運,2004年我在《楊瀾訪談錄》中採訪了楊利偉。
圖片攝於2004年《楊瀾訪談錄》錄製現場
楊利偉在自述中提到:小時候飛上藍天的夢想就在心裡紮下了根。
楊利偉1987年畢業於空軍第八飛行學院,擁有超過1350小時的安全飛行經驗。1996年起參加航天員選拔,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
楊瀾:你還記得什麼時候是你第一次單獨駕機飛上藍天呢?
楊利偉:那比較早了,那是在1985年的時候。在新疆,我們一個基地,那時候放單飛。我記得我是在我們這批同學裡也是第一批放單飛的。
楊瀾:那年你20歲。
楊利偉:是。單飛對於飛行員來說意義非常重大。你可以飛了,那麼就意味著你可能會畢業,以後會成為一個戰鬥員。
楊瀾:你能給我們描述一下飛行能帶來什麼樣的快樂嗎?
楊利偉:作為每一次執行任務或者是每一次比較大的一些科目去飛行的時候,那麼你把它做得很完美,用我們自己的話說,你每一次可能落個五分位置,拉個輕量點,很舒服地去接地,那麼就像自己一個作品一樣,你感覺它很完美,自己感覺也非常的好。
摘自2004《楊瀾訪談錄》專訪楊利偉
世界上的第一批航天員,大多是經驗豐富的戰鬥機飛行員。這也是一個和風險相伴的工作,巨大的壓力,空中可能隨時出現的種種意外,是對意志力的考驗。
2003是航天史上多災多難的一年。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回時爆炸解體,7名航天員遇難;
2003年5月4日,俄羅斯「聯盟TMA1」飛船返回時落點偏差達400多公裡,險些釀成惡果;
2003年8月22日,巴西運載火箭在發射場爆炸,星箭無存,21人喪生。
……
在這樣不平凡的一年,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在即。在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之後,迎接楊利偉的是長達5年的魔鬼式訓練,為了確保順利完成中國的第一次載人航天發射,他要從各個方面做好準備,這更加堅定了楊利偉的信念,一切都為了這一天。從發射到升天再到返回時,楊利偉心率始終保持70下左右,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他就是天生的航天員。
楊瀾:你能夠很快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啊。而且我覺得像從事這個職業可能你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不斷地經歷生和死的思考,比其他人經歷的那個要頻繁,而且要早,你怎麼樣看待生和死呢?
楊利偉:我想這個,應該說是一個值得不值得。或者是說,對你自己從事的這個工作也好或者一個職業也好,對它的一個熱愛程度。那麼用我們教育的方式來說,你要有這個事業心。你怎麼去看待它?你對你自己從事的職業或者是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如果是非常的熱愛非常的執著,你會把一些危險看得很淡。
摘自2004《楊瀾訪談錄》專訪楊利偉
楊利偉能夠克服常人無法想像的緊張,但並不意味著他就完全沒有掛礙了。當他得知自己非常有可能被選擇要成為第一名太空人的時候,他回到家去教妻子怎麼樣調她一直不會調的那個電子鐘。但是妻子張玉梅把那個鐘奪回來,說:「我不要學會怎麼來調。」
楊利偉:家庭對我的影響或者是說對無論是誰去從事什麼職業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力。那麼如果家庭或者愛人和孩子這一方面,如果是這種關係處理不好或者是說,對事業看法不一樣,那麼會直接影響工作的。
楊瀾:那在臨行前的晚上你和你妻子談了很長的時間,那天晚上你們主要談什麼內容呢?
楊利偉:主要還是這個對執行任務的一些看法,那麼包括我愛人也會提醒我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楊瀾:她怎麼提醒你要注意的地方?當時你已經練了幾千遍了。
楊利偉:許多細節,她不是從技術類的角度去提醒的,她可能會告訴你遇到事情會怎麼樣,特別是遇到危險啊,或者是一些該想到的事你要去想到。實際上過多的東西包括我的孩子,我去執行任務我是沒有告訴他的。特別像我們從事這些,好多的屬於保密的一些東西比較多,對他們也不會過多地說。那麼像執行任務,我愛人她肯定是知道這也是一個很危險一件事情。
楊瀾:你跟她交代什麼事了嗎?
楊利偉:沒有交代什麼事情。
摘自2004《楊瀾訪談錄》專訪楊利偉
回歸楊利偉本身,他也許是一個不會用語言對伴侶表達愛的軍人,但他用身體力行證明穿越銀河我愛的仍是你。
楊利偉是我們眼中的硬漢,但他也會為宇宙中那無與倫比的美麗駐眼停留,自然界的驚鴻一瞥也許讓人願意為它貢獻自己一生的光芒。
楊利偉:真正的確實非常激動。當我把自己的束縛解開以後,然後爬到舷窗去看地球的時候確實很震撼。當時自己感覺很現實的地球確實就在下面,這種壯觀,和這種自豪感非常強烈。我當時記得我在那個舷窗口換著各種角度,因為舷窗不是很大。我身體飄浮著,然後換著各種角度在儘可能地去往遠一點看。非常自豪,確實非常自豪。作為中國人,幾千年的這種願望能在咱們這一代人去實現它,能夠非常榮幸地去親歷它一下,我非常激動。
楊瀾:有沒有這樣短短的片刻,你可以放下這些所有的操作啊,放下你所有的工作,能夠鬆弛下來,就只是欣賞一下那種感覺。欣賞一下那個風景。
楊利偉:這也有,但是我要觀察的時候,會拿攝像機去拍攝,我記得第一次黑天和白天交界的時候,看到地球邊緣非常黑,但是向白天過渡的時候,在地球邊上鑲了一截特別亮的一個亮邊,上邊非常漂亮。我想盡一切辦法,想把它攝下來,確實也感到很有意思。
楊瀾:你怎麼看待人類的不斷地探索外太空啊?甚至冒生命的危險?
楊利偉:我想這也是人類發展到現階段的一個必然現象,因為作為外太空,有無限的資源可以利用。人類去開發它,也是為了造福人類,是為了人類自己在做服務。和平的去利用這種太空資源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必然,也是大家的一個願望。雖然國外的一些機器人也去,到火星啊到外太空去探索,我想這個是不能完全代替人上天的。因為人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人是有思維的,許多事情還是需要人去創造。特別是人能夠走出地球,或者是走出我們地球的這個範圍或者走出太陽系,這個可能對人類社會的以後會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摘自2004《楊瀾訪談錄》專訪楊利偉
楊利偉眼中的地球,漂浮在太空艙內,轉身俯瞰我們的藍色星球,心靈經歷的是一種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震撼。那一刻,會真正理解人類為什麼要如此鍥而不捨地探索外太空。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04年的楊利偉正著手回憶和記錄21個小時太空之旅的全過程,那時的我充滿期待。沒有想到時間過得如此之快,在幾年前這位時代英雄的自傳《天地九重》已然問世,讓人們更進一步的體會到中國第一個太空人真實的個人情感。
59年彈指一揮間,人類用自己的想像力與探索精神詮釋了如今一期一會的世界航天日。世界航天在不斷地發展,中國航天也緊隨腳步,正如楊利偉所說「中國航天走過了二十七年,我們將來的十年在路上,將來的二十年也依然在路上」。
END
嗨,你還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