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8日,在新的十年開啟之際,由主辦方中國日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聯合主辦方火星演講會,協辦方經觀傳媒與合作夥伴東風風神共同呈現「向上的力量——未來十年」大型主題演講盛典。
中國航天英雄楊利偉在「向上的力量·未來十年」演講盛典的舞臺這樣說道「我們的夢想和國家的需要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我們的目標是讓中國航天邁入航天強國,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航天員的生活和訓練是怎樣的?
航天英雄楊利偉這樣形容他們團隊的生活「說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體會過就不知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擁有過就不知其中的真諦」。
航天員脫離地球的引力進入太空,就要承受火箭把自身推舉到這個軌道上的加速度。
航天員在地面進行航天員訓練的時候,是用離心機來實現,進行八個G的加速度訓練,相當於有八個自己壓到自己的身上。每次做這種訓練的時候,臉部都會拉變形,眼淚會不由自主地往下流,根本控制不住。
即便是這樣,在承受這種負荷的情況下,航天員還要進行操作。在操作的時候,他們的手裡會拿著一個報警器。報警器的作用就是當航天員一旦承受不了了,可以隨時按下這個報警器,實驗馬上就會終止。
但是自1998年航天員大隊成立以來,22年過去了,沒有一個航天員把這個報警器按下過。
像這樣的訓練還有很多...
是什麼在支撐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如果有機會去到中國航天城,到了航天員大隊外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這樣一句話——祖國利益高於一切。這不單單是航天員的訓練生活,他們的家人也是一樣。
在神舟六號飛行前,神六航天員聶海勝回家去看望他的母親。那時候,他母親已經腦出血癱瘓在了床上,不會說話。
當海勝回家看望母親的時候,他弟弟說了這樣一句話:哥哥,你放心地去飛吧。我們兩個人一個盡忠,一個盡孝。這就是中國航天人的覺悟和航天員家屬的覺悟。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有一座烈士陵園。六百多位烈士,默默地躺著。幾十年來中國航天的發展,不僅承載了他們的汗水,還有生命。他們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四歲,最小的只有十七歲。
每一次發射,航天員們都會去祭拜英烈。如今那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管是哪來的車輛,在路過烈士陵園的時候都會鳴笛。
正因為有了這些奉獻,有了這些犧牲,才讓更多的航天員有機會去經歷這份艱辛,收穫這份快樂。
進入太空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進入太空。當把手邊的工作完成後,楊利偉在束縛帶解開的第一時間衝到了舷窗旁。「這一刻我已經忘記了,訓練的時候是要怎樣去控制自己。我衝到舷窗旁去俯瞰外面,看人類賴以生存了一萬多年的美麗家園。
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作為中國人的無比驕傲和自豪,體會到了此番經歷帶來的這份快樂」。
當楊利偉第一次能夠把手套摘下來用筆寫字的時候,他在工作日誌的背面寫上了這樣一句話——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