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和中國航天員首飛第一梯隊

2020-11-26 三聯生活周刊

楊利偉和中國航天員首飛第一梯隊

2003-10-23 16:39 作者:金焱 楊永楨 2003年第43期

10月15日早9點之後,楊利偉的民族英雄形象隨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而確立,不同於加加林的「迷人的微笑」和阿姆斯特朗的「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對楊利偉的評價,更多的是「堅毅」。

10月15日早9點之後,楊利偉的民族英雄形象隨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而確立,不同於加加林的「迷人的微笑」和阿姆斯特朗的「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對楊利偉的評價,更多的是「堅毅」。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與記者談及楊利偉時說:「楊利偉就是比較沉著。」——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沉著」體現在整個發射過程,甚至成功發射之後楊利偉始終如一的表情上。而對專業人士而言,這是有一堆數據支持的。其醫學監督醫生李勇枝博士說,從10月15日早晨進入飛船船艙,到發射前;從9時發射升空,到安全返回,楊利偉沒有出現急性適應期反應,也沒有發生運動病。對楊利偉返回地面後的內科、外科等一系列檢查結果也證實都在正常範圍內。

對於楊利偉在太空的21小時23分鐘及隨後的表現,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航天員選訓研究室主任黃偉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一點都不吃驚,這就是真實的楊利偉。」

三人梯隊

返回地面後,楊利偉第一次正式與公眾見面應當算是10月16日晚接受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採訪。已是「萬眾矚目,無限榮光」的楊利偉當時回答問題照例簡單而有原則,最長不超過五句話,如同在「神舟五號」上執行任務一樣。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宿雙寧對記者解釋說,在這次載人航天任務中,「我們讓他表達意思一定要清晰明確,不能有二意。比如在飛船升空202秒時他報告說,『整流罩已分離』,他實際的意思是說,舷窗已見到了光亮。再比如他報告他的狀況時說,『我感覺良好』,就是指在情緒上沒有什麼變化,身體的消化道系統等各個器官也都正常。他只有這樣說,醫生才會明白,如果他感覺不好,我們設定的回答是,我需要支持。」對於楊利偉而言,接受採訪顯然也是任務延續的部分。

黃偉芬是14個航天員的教官,她說,對於日後他們會成為公眾人物的考慮不是沒有,為此她還跑到西單去專門買了一大堆關於禮儀方面的書,包括如何接受記者的採訪,如何回答問題等。但因為模擬器出來得晚,很多東西都在不斷變化,所以很系統地講解禮儀課程的計劃就沒有實現,只是點點滴滴講了一些,「我給他們開了文學藝術修養課,還帶他們出去欣賞音樂,看演出」。

不論禮儀訓練效果如何,「神舟五號」發射的同時,楊利偉和翟志剛、聶海勝這第一梯隊的三個人也即刻成為焦點人物。熟悉他們的人說,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普遍比實際年齡看著年輕,都比較「上鏡」。

翟志剛顯然比較有代表性。在記者還沒見到他時,周圍人就告訴記者說:「翟志剛很有演員的天賦,說起話來也是眉飛色舞。」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翟志剛對趙本山的表演很痴迷,每當電視中出現趙本山的節目,他總會停下手中進行的活計,「死盯屏幕不眨眼」。了解翟志剛的人形容他模仿的趙本山「有幾分形神兼似」。

黃偉芬對翟志剛的評價是,機靈,風趣幽默,一般人都會覺得「瀟灑」——給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翟志剛非常愛好文藝,參加男聲四重唱,也願意跳交誼舞,「每次航天員們辦舞會,滿場飛的總是他」。翟志剛給人籤名也很有氣派,據說是因為他平時喜歡研究書法。

翟志剛因為這些特點當仁不讓地在很多場合成了第二明星,胡世祥看到翟志剛在電視裡以嘉賓身份接受採訪時,半天玩笑地說:「翟志剛小夥子長得比較帥,外向活潑,如果這次讓群眾來投票確定,可能他就是第一了。」

楊利偉成功升空後,有媒體說楊利偉勝出翟志剛之處在於,前者有更強的心理素質。10月16日記者見到翟志剛時問及此事,翟志剛說:「我和楊利偉應該說各有特點,但在心理素質上沒有差異。」有一種說法是,翟志剛與楊利偉的考核成績只差0.5分。從德國歸來的副總工程師姜世忠說:「0.5分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心理素質也不是考核中最主要的。」

與聶海勝同時接受採訪時,翟志剛始終是主角,在演播室外看電視的胡世祥聽翟志剛說了一段話後,若有所思地說:「與楊利偉比較,翟志剛有時說話要隨便一些。」

同樣是考入空軍飛行學校,但在首飛梯隊的三個人中,楊利偉似乎是註定的「名人」。在他被選為空軍飛行員後,他的名字就被列入家鄉遼寧綏中縣縣誌,先成為縣裡的名人,據說他愛人就是通過縣誌認識他的。而在此之前,他的人生道路也非常平順,「在綏中縣這樣的書香門第不多,他父母都是建國初期畢業的大學生,楊利偉進到縣重點的尖子班學習,平時還學畫畫、學音樂,日子過得舒心平靜。」

翟志剛和聶海勝則從小就品嘗生活的艱辛,翟志剛說當年他的母親已經年近六旬,為了供他讀書,靠賣炒瓜子為生。在他的家鄉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龍江縣龍西村,將六個子女全部送去上學一直供到高中以上非常少見。和楊利偉的風光截然不同,翟志剛考上空軍飛行學院時,「他媽媽破例在他臨行前一天沒出去賣瓜子,而是去買了一個大黃提包裝行李,結果發現實在沒什麼可帶的,最後拿了兩包她炒的瓜子」。

聶海勝的故事有類似之處,父親嗜酒早逝,生長在湖北棗陽楊蕩鎮的聶海勝作為家中惟一的壯勞力開始出工挖水渠,復學後考上了縣重點,後來又上了航校。「在火車上,接他們的同志給每人發了半斤糖,一分錢一顆的糖果也是聶海勝從來沒享受過的,不一會兒他就把半斤糖全都吃光了。」

1995年,三個人都已在各自的飛行部隊建功立業。那年5月,駕駛殲八型飛機的翟志剛在飛行訓練中遇到沙塵暴,但有驚無險。而在此之前的1992年,楊利偉在吐魯番艾丁湖上空作低空飛行時,遇到了飛行訓練中的「空中停車」,發動機出現了故障。因處理得當,楊利偉還立了三等功。聶海勝則遭遇了更多風險:「在航校做高教級飛行時,他們那個機場出了個一等事故,機上的學員和教員全犧牲了,學員是聶海勝的同班同學。因為這次事故的影響,他們畢業分到部隊,9個分去的學員不到一年停飛了5個。而第二年,聶海勝實習的那個部隊又出了事故。1989年5月聶海勝正式分到作戰部隊,6月12日聶海勝開始作改裝後第一次駕駛殲七飛機單飛,第二天他就出事了。」

飛行中最棘手的問題是發動機停車,聶海勝碰到的就是這個問題。「當時該處置的都處置了,可飛機還是沒有起色,這時地面指揮他跳傘。按照規定,飛機發生故障無法排除,為安全起見,處於2000米以下的空中位置,飛行員就可以棄機跳傘。但聶海勝還想做一做努力,他試著將飛機空滑,但距離太遠沒成功。飛機距離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時,地面都能清楚地看到種植的農作物,急速下降的飛機帶來巨大的超重過載,有十多個G值。地面指揮反覆命令他跳傘,聶海勝最後按下彈射開關,這時他已經出現了瞬間黑視,什麼也不知道了。」事故原因後來查明是由於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聶海勝落在稻田裡,飛機則摔在離他一百多米遠的山溝裡,扎進土裡十幾米深,並開始著火爆炸,而聶海勝自己除了掉一隻鞋,一切完好。

職業選人

在這樣的專業背景下,他們三個人的檔案隨同另外800名左右的飛行員通過了航天員的基本資格篩選和進一步的精選。一個前提是,1995年8月,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向中央軍委呈報了關於選拔航天員的請示,建議從空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預備航天員,並在同年9月獲得同意的批覆。1995年10月,由原國防科工委和空軍聯合組成了預備航天員選拔領導小組,按照一系列條件開始篩選。「條件包括有堅定的意志、獻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釐米~172釐米,體重55公斤~70公斤,年齡25歲~35歲,殲擊機、強擊機飛行員,累計飛行600小時以上,大專以上學歷,飛行成績優良,無等級事故,無菸酒癮,最近3年體檢均為甲類。」

有資料說,中國選拔航天員的範圍是從3000名國家一級飛行員檔案中確定800餘人參加系統體檢,最終確定60人到北京作住院臨床複查和特殊功能檢查。這一關後只剩下20人。後來又對這20人進行家庭醫學查訪和直系親屬(配偶和子女)體檢,20人全部合格。由於員額限制,1997年4月在集中了全國各大醫院的著名專家後,召開住院檢查結果鑑定會和中國首批預備航天員醫學選拔鑑定會,經過反覆研究和挑選,建議錄取其中12人為預備航天員。

當年蘇聯的加加林也經過類似的過程,先是從空軍3000多人中分幾個階段進行選拔,從1959年開始到第二年的3月,共錄取了20名航天員進行訓練,直至1961年4月才選出其中的6名航天員準備飛行。加加林這樣描述說:「除檢查健康狀況外,醫生們在每一個人身上尋找是否有潛伏的缺陷或者肌體對典型航天因素耐力較低,對這種因素作用時的反應進行評論。他們藉助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腦電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別的功能試驗進行檢查。在各種空氣非常稀薄的壓力艙內檢查我們,在離心機上旋轉我們,所有這一切用了幾周時間,淘汰了不少同伴。」

在中國進行的相關醫學臨床檢查同樣苛刻,「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航天生理功能檢查更加苛刻,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起重能力。要在壓力試驗艙使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測試耐低壓能力,在旋轉座椅和鞦韆上檢查受試者的前庭抗暈旋功能。要進行下體氣負壓,全位耐力等測試」。幾個月下來,千名申請者已經所剩無幾。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從1997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組建起的14人,到最後確定3個人的首飛梯隊,胡世祥說:「競爭非常殘酷,他們的政治都沒有問題,身體也都沒有問題,這一年的時間就老是評,老是考試,像小學生一樣四分五分地加在一起,看誰的分數高。」胡世祥以此解釋選擇楊利偉的原因。

從中國的航天員訓練來看,對航天員的訓練項目和內容從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心理訓練、航天環境耐力和適應性訓練到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有七大項目。黃偉芬從始至終負責這14個人的訓練,她說,我們有六七十個項目,每個項目再細分下來就是上百項的訓練,都要考核。

挑選兩個人赴俄羅斯加加林航天中心培訓是1996年的事。黃偉芬說,當時比較重視知識背景和專業背景,所以招來了兩個雙學士——他們是先念完大學再進入飛行學院,按加加林航天中心的培訓計劃,培訓一名航天員需要4年時間,結果這兩名雙學士用了一年時間學完全部課程。回國後,他們也加入到預備航天員隊伍之中,一起訓練。

楊利偉從此脫穎而出:「他又認真又嚴謹,真的是意志很堅強,很堅毅。他很全面,幹什麼都讓你放心,對於教練員的設計思想,他體會得很快,這點很難得。他是又聰明又刻苦。」

為航天員們設定的先是13門課程。楊利偉接受採訪時說:「教材裡有些內容很深奧,許多都是當飛行員時沒有接觸過的,要記憶的東西很多。最初三年,晚上12點以前沒有睡過覺。」對楊利偉而言,基礎理論是他最艱難的階段,不過在基礎理論學習結束考試時,14名航天員門門課程都達到了良好以上,楊利偉的成績是全優。

舉英語課為例,黃偉芬說,我們設的英語課與一般的考級不一樣,是根據職業進行的訓練。我們考慮到他落地可能會落在國外,另外國際交流也是一個大趨勢。對於這些從空軍過來的航天員來說,英語顯然是個難題。楊利偉經常晚上打電話讓愛人幫他提問單詞,而他的英語考試成績最後也是100分。

黃偉芬說,體質訓練是一個基礎工作也是貫穿始終的,「他們選拔來時身體狀況很好,但是人的身體狀況是會退化的,對於某些航天環境的耐力也是會消失的」。按照訓練大綱要求,每周3次每次2小時的體能訓練是不能間斷的。黃偉芬說:「我們第一是要提高,然後是要維持——體訓強化了兩次,可以不再強化了,就要維持。」

其實體訓的另一層含義,黃偉芬說:「國家投了這麼多錢,我們不希望這14個人有一個人掉隊。」從航天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到訓練期間的醫學檢查和醫學鑑定,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航天醫學保障體系,確保了首批14名航天員在5年時間裡沒有一人因健康原因而被淘汰。「但是每一個航天員也隨時面臨著被淘汰,而且我們的任何一次飛行計劃都是有人數要求的。」所以在某種角度上,訓練過程也是他們的競爭過程。

「楊利偉在五年的訓練中,能認真對待每一次訓練,在五年中,這絕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黃偉芬說。

「堅毅」,在現代社會已經很少有人會得到這樣的評價。但在楊利偉身上,使用率卻很頻繁。有人解釋說,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實際上就是向人的生理極限挑戰,就需要有超人的毅力。比如,超重耐力訓練,飛行員要求做到5倍重力加速度,持續時間僅為2秒至3秒。而航天員卻要求做到8倍重力加速度,持續時間達到40秒鐘。低壓缺氧訓練,按照相當於每秒鐘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的高空,在氧氣稀薄的情況下持續30分鐘。

黃偉芬說,在整個訓練中,比較不舒服的有兩項,一是離心機,一是轉椅。有資料說,前庭功能訓練,要求航天員自旋轉、振動以及坐在離心機中轉動。要航天員閉上眼睛坐在單系腿的凳子上,用弱電流通向眼睛,把你推向地板,然後讓你坐在離心機上,用4倍重力加速度轉動並突然停止,還要求閉上眼睛轉動腦袋。

楊利偉在接受採訪時說,他會有意識地在訓練中加強對空間運動病的自我鍛鍊,轉椅訓練是最難受的,但他每次堅持做最長的時間,做最大的動作,以增加這方面的訓練強度。飛船升空後一旦發生意外,應急彈道式返回時航天員可能要承受8.5G的載荷,他說:「我屬於興奮型體質,能在短時間內爆發能量,百米速度現在仍能保持11秒97,平時訓練,我在離心機上做到8G載荷時心率仍可控制在110次/分鐘,一旦發生意外情況,再入時抗住8.5G載荷是有把握的。」

首飛第一要義:成功

2003年6月底航天員開始結業考試,黃偉芬說:「結業考考了四次,而結業考試的成績是要劃入總成績的。」7月3日,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14名航天員全部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予以結業,獲得三級航天員資格,這意味著中國的第一代航天員正式產生。

楊利偉的始終如一被歸納為心理素質好,其實黃偉芬說:「性格是反映心理素質的一個方面,性格特點也是我們做測評的一個考察點。比如是否敏感,是否容易受外界影響,如果易受影響,說明你的情緒穩定性不是很好,楊利偉就屬於那種不受幹擾型。」

幾個表現更為突出的人進入到強化訓練中。「在強化訓練的這三個月中,他們普遍成績提高很大。過去我們面對14人,面對的是一個整體,現在針對幾個人有了更強的針對性。每個人有更多的機會,從訓練準備到每次訓練完與理論相結合的及時講評,因為有時間一起討論分析每次的訓練,又結合模擬器,問題講得更透徹。」黃偉芬說。

黃偉芬回顧這五年,覺得很難,「因為我們的訓練和飛船是同步做的,有些還沒有形成你就不可能講得透徹。我們是一邊建學校,一邊就要把學生培養出來。訓練與整個工程同步在做,訓練是針對太空飛行器,難題在它的技術狀態沒有確定,你就不能與航天員很確定地講,訓練大綱和細則都必須跟著調整。在強化訓練階段,大部分東西都定型了,也就好辦了」。

強化訓練中,有一個「數管失效」的應急程序,指飛船進入太空後計算機管理程序失效,就要立刻改為手動操作應急返回。有報導說,這個程序一共30多道指令、50多個動作,楊利偉能夠做得分毫不差。

「他確實是非常認真的人,很多人都關心這次他在飛船上看的是什麼書,他看的是我們的手冊。其實我們說他能對手冊倒背如流並不過分。但是我們也對他說過,如果休息時可以看一看手冊。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不能完全靠記憶,他是在複習,絕沒有作秀的意思。」

認真是黃偉芬強調的首飛梯隊的三個人的共同特點,但是「最終我們選擇楊利偉,是因為他更全面,技術更到位」。強化訓練階段最後又進行了10次左右的訓練,每次完了都打分,最後加權算出來總分數。「從14個人中選5個是有一個排序的,從5個中選3個又有一個排序,楊利偉始終在第一位。」

在五個人中再優中選優,胡世祥說:「到最後一個月時候,進入模擬器裡考,模擬器就一個,操作也是他們訓練了多少遍的了,怎麼拉開檔次?老師就設一些陷阱。」黃偉芬解釋說:「按正常程序,進艙後有一個對初始狀態的檢查,我們故意把狀態設計錯,就看你能不能發現,發現後怎麼處置。雖然大家訓練都一樣,但是面對這個表現還是不一樣。」

飛行程序和任務訓練是最為重要的訓練。航天員利用飛行訓練模擬器、飛船運動人工控制模擬試驗系統等設備,進行正常飛行、應急飛行、飛行過程中各類故障的判斷和處理等內容的訓練要反覆進行,才能做到真正執行航天飛行任務時「萬無一失」。

黃偉芬說:「楊利偉每次都能打到99分,連我們所長都不相信,分數這麼高?實際上我是很嚴格的,包括說話說錯一次、漏說一次都要扣分,操作的程序規定什麼,他們做得不規範我都要扣分的。」

「程序」幾乎成為楊利偉每每必提的詞彙,他也這樣解釋從始至終他的不緊張:「我沒有要緊張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一直在想著程序和操作。」

「你們能看到他在飛船上的畫面時,都是他在測控區內有重要的操作。航天員的操作非常多,有200多項,有些是需要手控指令補發的,所以你能看到他的時候都是他有任務在身,要與地面交流的。」

作為第一個中國載人飛船的航天員,他的一舉一動都有標本意義,黃偉芬說:「我們原來也有很多設想,讓他在太空有一些自選動作,甚至帶上去一些小東西,但是最後都取消了。這畢竟是第一次,確保成功是最重要的。事後證明我們的決策是對的,選這個人也是對的。」

按黃偉芬的說法,完成首飛任務是最主要的,錦上添花的東西是次要的,同樣,楊利偉不是一個錦上添花的人,但是他完成了中國飛天第一人的角色塑造。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圖:楊利偉與日本首飛航天員毛利衛在北京會面
    圖:楊利偉與日本首飛航天員毛利衛在北京會面
  • 中華飛天第一人——中國載人航天首飛航天員楊利偉的故事
    楊利偉心裡高興,提前三天就去了。護士和他開玩笑:「你也太積極了吧!」再接下來,他來到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參加「特檢」,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檢查。中國航天員的選拔要「過五關斬六將」。醫學臨床檢查,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
  • 航天員楊利偉職務晉升
    最新消息,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特級航天員楊利偉少將已出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此前他擔任該辦公室副主任。4月23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慶祝第三個「中國航天日」主題活動暨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會頒獎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在發布環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楊利偉代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啟動。
  • 90年90個第一丨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關泠說,楊利偉的「第一次」,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使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其實這個『第一次』絕不僅僅屬於我,更屬於共同奮鬥的航天人,屬於國家和民族,甚至屬於全人類。」楊利偉說,「是無數人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無數人的很多次才造就了這個『第一次』。」
  •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與日本首位航天員毛利衛東京對話
    新華社東京12月14日電  (記者華義)中國首位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與日本首位航天員、日本科學未來館館長毛利衛14日在東京舉行一場對話。
  • 「太空行走第一人」、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去世
    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阿列克謝·列昂諾夫逝世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以個人名義分別向俄方致唁電。
  • 中國「太空第一人」,特級航天員,副軍級楊利偉,如今近況怎樣呢
    航天英雄楊利偉為我國宇航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被稱為中國太空第1人。如今,已經是特級太空人,並且軍銜為副軍級的楊利偉,卻依舊虛心對待周圍的一切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楊利偉的近況怎樣呢?浩渺的宇宙,一直是人們想去探索的地方。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有關於「嫦娥奔月」的傳說。
  •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回到「第二故鄉」重慶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回到「第二故鄉」重慶      中新社重慶十一月十三日電(記者鄒輝)載人航天工程先進事跡報告團一行今天下午抵達山城重慶,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亦隨團抵達。楊利偉說,重慶是他的第二故鄉,今天他再次感受到了山城人民的熱情。
  • 這些創造過歷史的航天員你認識幾位?
    王贛駿1985年4月29日,物理學家王贛駿(Taylor Wang)登上了「挑戰者」號太空梭,成為了首位進入太空的華裔太空人,而且是第一位在中國大陸出生的華人太空人,還是第一位在太空艙內完成自己所設計物理實驗的科學家和第一組參加實施的太空實驗室使命的太空人之一
  • 楊利偉出山獲新職,還有一個好消息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獲聘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顧逸東獲聘空間科學首席專家,王忠貴、楊利偉、陳善廣、周雁飛、劉晉、鄧一兵、唐一華、張柏楠等8人獲聘副總設計師。  熟悉載人航天的,對其中每一位應該都不陌生。  但對於大部分網友而言,知名度最高的還是我國第一位飛天航天員楊利偉。
  • 楊利偉出山獲新職務!還有一個好消息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獲聘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顧逸東獲聘空間科學首席專家,王忠貴、楊利偉、陳善廣、周雁飛、劉晉、鄧一兵、唐一華、張柏楠等8人獲聘副總設計師。熟悉載人航天的,對其中每一位應該都不陌生。但對於大部分網友而言,知名度最高的還是我國第一位飛天航天員楊利偉。楊利偉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
  • 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15年間卻未再入太空一步,專家道出原因
    在中國的太空人中,最出名的莫過於楊利偉,說起他,相信全中國沒有多少人不認識,對於這位我國培養的第一代太空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居民」,楊利偉為我國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由他所創造的《天地九重》至今都仍然是世界上最為全面,最為詳細的太空描述。
  • 河南航天員吳傑 只要還是航天員總有一天要飛翔
    □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張英 實習生 劉倩  ○「吳傑是個好老鄉」  「神九」飛天,在太空遨遊10多天,通過報導,大家都知道了中國首位女航天員「神女」劉洋是咱河南人,可很多讀者並不知道,在中國首批航天員梯隊裡,還有咱一個河南老鄉吳傑,他也是咱鄭州人。  吳傑的父母,現住在開封市軍分區幹休所家屬院。
  • 航天英雄楊利偉,特級航天員,副軍級,在如今他是什麼身份?
    而首個登上太空的航天英雄楊利偉,作為中國的特級航天員,副軍級的他,在如今是個什麼身份呢?楊利偉出色地完成了航天任務,完好無損地從太空回到地球,這代表著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航空航天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由此,楊利偉也被稱為我國「太空第一人」。作為全國人民敬仰的航天英雄,楊利偉卻從來都不是一個驕傲自滿的人,他在航空航天領域努力鑽研,立功不斷,先後被評為特級航天員和副軍級頭銜。
  • 楊利偉介紹中國載人航天進展:第三批航天員開始初選
    IT之家12月18日消息 在16日舉行的復旦科技創新論壇上,中國航天英雄楊利偉向大家介紹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有關情況。楊利偉首先介紹了我國載人航天任務的發展歷程,隨後介紹我國空間站研製的最新進展。
  • 為何中國的航天員被稱為航天英雄?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20周年。近日,中國航天員宣傳片震撼發布,從神舟五號首飛成功到神舟十一號問鼎蒼穹,從楊利偉隻身上天到翟志剛太空漫步,中國航天英雄們用自己的行動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功。有人問,為何中國的航天員被稱為航天英雄?
  • 航天英雄楊利偉,特級航天員、副軍級的他,如今現狀如何?
    雖然我國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們中國在航空領域的發展在世界也是處於前列的,國家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和財力以發展航空事業,希望在此領域能夠有所突破。,他在2003年成為我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他搭載的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成功地完成了任務,這代表著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新的成就,中國的航天事業也就此邁進了新的階段,也正是因為執行了這次任務,楊利偉成為了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被稱為我國「太空第一人」。
  • 第36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做報告
    中國網: 楊利偉報告的題目是《中國航天員專場報告——航天員的衣食住行》。航天員在太空喝水會不會被嗆?在失去重力的空間人是如何穿衣服的?這些答案,航天英雄在北京友誼賓館作演講時將為您揭曉。2006-07-19 14:01:43中國網: 會場已經坐滿了來賓,工作人員介紹,楊利偉將首先做有關中國航天員生活、訓練的專題報告,而後回答提問。
  • 向上的力量|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中國航天英雄楊利偉在「向上的力量·未來十年」演講盛典的舞臺這樣說道「我們的夢想和國家的需要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我們的目標是讓中國航天邁入航天強國,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航天員的生活和訓練是怎樣的?但是自1998年航天員大隊成立以來,22年過去了,沒有一個航天員把這個報警器按下過。像這樣的訓練還有很多...是什麼在支撐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如果有機會去到中國航天城,到了航天員大隊外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這樣一句話——祖國利益高於一切。這不單單是航天員的訓練生活,他們的家人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