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航天員吳傑 只要還是航天員總有一天要飛翔

2020-11-22 大豫網

  「只要我沒有脫離航天員隊伍,我就有這麼一種希望,我就會去盡我百倍的努力。」

  ——吳傑

  河南航天英雄譜裡,有一名「老兵」,他就是中國首批航天員之一的吳傑。

  吳傑是咱河南滎陽人,1980年9月入伍,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六」飛行乘組梯隊成員。雖然至今沒有飛天略顯遺憾,但吳傑曾說過:「 如果這次擦肩而過,還是往後等。只要我沒有脫離航天員隊伍,我就有這麼一種希望,我就會去盡我百倍的努力。」 日前,東方今報記者獨家連線航天員專職攝影師朱九通,為您揭秘河南航天員吳傑的故事。 □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張英 實習生 劉倩

  ○「吳傑是個好老鄉」

  「神九」飛天,在太空遨遊10多天,通過報導,大家都知道了中國首位女航天員「神女」劉洋是咱河南人,可很多讀者並不知道,在中國首批航天員梯隊裡,還有咱一個河南老鄉吳傑,他也是咱鄭州人。

  吳傑的父母,現住在開封市軍分區幹休所家屬院。昨天,東方今報記者前往開封,趕到吳傑母親家裡,老人對「神九」飛天感到非常高興,但說部隊有宣傳紀律,婉拒了採訪。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員專業攝影師朱九通的眼裡,吳傑是個好老鄉,在航天員大隊裡同樣是好樣的,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是1963年出生,老鄉加上同齡,當然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作為航天員的專業攝影師,為了拍到航天員生活和訓練的精彩瞬間,很多時候,朱九通可以說跟航天員形影不離。 在朱九通的職業生涯中,有一件事讓他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2005年「神六」發射時,他為了給航天員拍好照片,兩次闖警戒線,第一次是模擬發射,第二次是正式發射。 那一年,吳傑被選為「神六」飛天的梯隊成員。 雖然朱九通是航天員攝影師,但在發射現場,還是有被限制的禁區,有次闖警戒線,他連摁快門,剛剛捕捉到滿意的精彩畫面,只覺得身子一緊,就被警衛拽到一邊,當時情形非常緊張,在那種情況下,闖警戒可能是要受處分的。 就在那時,朱九通聽到一句話:「這個人是我們單位的。」原來,站在一邊的吳傑,看到朱九通被警衛拽住了,趕忙上去解釋,化解了緊張氣氛。

  ○他是楊利偉的教練員

  吳傑不僅是中國航天員大隊首批14位航天員之一,還是中國首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的教練員。

  1992年,我國重新啟動中斷多年的載人航天工程,1995年10月下旬,國家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在1500多名符合條件的飛行員中,吳傑和另外一名來自安徽的李慶龍勝出。 早在1998年中國航天員大隊成立之前,吳傑和李慶龍就被送往俄羅斯加加林太空人訓練中心進行訓練,並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 而航天員大隊成立後,他們又和新選拔出的12名航天員開始了長達5年的學習和訓練。這5年中吳傑、李慶龍充當的角色既是航天員,又是教練員。 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五」飛天時,吳傑就坐在指揮大廳觀看,發射、返回,都看到了。他喜歡搞攝影,當時就有了一個念頭,不管採取什麼辦法,比如有些違反規定的方法,也要把一些東西留下來。 楊利偉返回的那天是晚上,吳傑把航天員公寓晚上的場景,包括他們要進的指揮大廳的夜景,都給拍下來了。在大廳裡,也「偷偷摸摸」地拍一些珍貴的資料。 楊利偉返回那天,指揮大廳外面舉行歡迎儀式,彩排時,吳傑跑到旗杆下的臺階上拍完全程,後來自己剪輯了一下,做了一個小光碟送給了楊利偉。 還有一個情形讓吳傑難忘,他和楊利偉兩家住對門,「神五」飛天前,楊利偉去發射場之前,他特意敲開了楊利偉的家門,跟他鄭重地握了一次手,這是吳傑內心的祝願。

  ○讓國外同行「不可思議」

  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培訓中心多年豐富的培訓經驗,為很多國家培訓出了合格的航天員。航天員們在這裡一般要進行為期3到4年的培訓。而吳傑完成這些課程,只用了短短一年,這讓國外同行感覺不可思議。 吳傑至今難以忘記冬季野外生存訓練的日日夜夜。俄方訓練人員將他們拉到寒冷的北極圈。那裡是近零下50℃的低溫,1米多深的積雪,而他們要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中生活48個小時。 這種「非人道」的訓練,不光是對身體的「摧殘」,更是對人心理素質的巨大考驗。心理專家隨時觀察記錄著他們的表現,據此對他們作出不帶溫情的評價。 航天員要在狹小悶熱的返回艙內進行訓練。艙內面積很小,3人一組待在艙內,在完成所有的操作後,再一個個輪番換下笨重複雜的航天服,換上密不透風的抗浸服出艙。黑海風浪洶湧,待在密封艙內不一會兒就顛簸得嘔吐。吳傑這樣描述出艙的感覺:「身上的汗水流盡了,人接近虛脫狀態,真想扎到海裡泡著,不再起來。」

  ○「聯盟號」唯一外籍指令長

  而這些,還不算什麼,當時訓練的「極限」,還體現在隔離艙訓練中。 吳傑回憶說:「72個小時,一個人生活工作在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空間裡,不能睡覺,沒有人和你說話,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吃飯是按時從小窗口遞進來的。第一天,還能靠風油精提神,第二天什麼都是白搭了。人開始變得麻木,可剛垂下眼皮想打盹,艙內的警示器就響了,只好打起精神接著幹。到後來全憑毅力支撐,光幹活,不閉眼,那滋味絕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 訓練結束時,吳傑以4+的優異成績獲得由7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全票通過,被授予「聯盟號飛船指令長」最高證書,成為俄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外國人。

(東方今報)

相關焦點

  • 航天員最新消息:飛天后,他們在幹什麼(組圖)
    「神十」任務之際,獨家披露這些飛天英雄的最新動態———  航天員兼教練員吳傑  「為了飛天,我會堅持到最後一刻」  16年前的那一幕,對吳傑來說,就宛如發生在昨天——  在那個陽光燦爛的日子,當從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主任手中接過「聯盟」號飛船指令長證書的那一刻
  • 中國首批航天員無緣飛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赴俄羅斯訓練要在-50℃中生存48小時  吳傑是我國首批航天員隊伍中的一員,他比中國其他航天員更早知道這一點。1996年,在中國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以前,吳傑和另一名戰友李慶龍作為中國提前選拔出的兩名航天員教員,前往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接受基礎性科目訓練。
  • 中國航天日|在為上過天的英雄點讚時,這批特殊航天員也該被記住
    沒有上過天的航天員一共是6名,分別是鄧清明,李慶龍,吳傑,陳全,趙傳東和潘佔春。其中,只有鄧清明還是航天員,其餘五人已經停訓,退休,或者是轉業地方,投身社會建設。鄧清明和景海鵬,劉洋,劉旺一起,接受了所有的訓練,但是最終他還是沒能乘著神九上天。詢問他內心的想法時,他說自己內心毫無波瀾。但噠噠噠覺得,作為一名航天員,多次與上天的機會失之交臂,他的內心肯定非常遺憾,非常難過。
  • 院士+航天員科普航天知識 中小學生「太空課堂」精彩紛呈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中國首批航天員、中國航天基金會公益事業部部長吳傑等出席活動,為學生們科普航天知識。  鐘山在發言中強調,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象徵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入了新時代,「中國航天日」的確立就是要同學們銘記歷史,傳承精神。他囑咐同學們認真學好科學知識,希望大家長大成才後,加入中國航天的隊伍,共築航天夢想。
  • 中國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別錯過!
    圖源:中國航天員中心   航天員需要訓練的科目太多太多,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訓練很苦,鍛鍊還是要繼續滴,衝啊!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我們擁有同一個航天夢
    2016年6月,入選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擔任指令長。  陳冬,男,漢族,籍貫河南鄭州,河南洛陽出生,黨員,大學本科。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上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飛行大隊大隊長,安全飛行15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正式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 替補航天員用20年都沒能飛上天,楊利偉說他的故事值得國人傳頌
    飛行員都相當的珍貴,更別說航天員了,簡直就是國寶級的人物,他們的選拔可比飛行員要嚴格多了,個個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航天員在光鮮亮麗的背後沒有人知道他們為此付出了多少的汗水,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楊利偉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幾乎都是無人不曉,在2003年10月15日的那一天他乘載神舟五號進入太空,他是中國太空第一人,為中國在航天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資料
    不少網友還不清楚本次的航天員是誰,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神舟十一號航天員的資料吧~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指中國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神舟載人飛船,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神舟十一號由長徵二號FY11運載火箭發射。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是誰?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資料簡介(圖/視頻)
    景海鵬:航天員是我的職業,太空飛行是我的事業,更是我崇高的使命。雖然這項工作充滿了挑戰和風險,乃至危險,但我喜歡、熱愛、甚至享受我的工作。作為一名航天員,能夠多次執行太空飛行任務,是我們的夢想和追求。非常榮幸,我能夠第三次出徵太空,在這裡,我要真誠感謝我的祖國和人民,感謝萬千航天科技工作者,感謝他們的付出和託舉。我決心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當好一名航天員。
  • 總設計師:為何天宮二號比天宮一號少載一名航天員
    總設計師揭秘:為何天宮二號比天宮一號少載一名航天員  央廣網北京9月15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吳喆華 李瑞 王晶)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本次任務中的重頭戲之一就是與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此後
  • 堅持訓練22載只為有朝一日能圓飛天夢,現役唯一尚未飛天航天員
    在現場,多名中國航天員出席了儀式,其中一位,讓我看到照片後感觸頗深,他就是中國首批航天員之一——鄧清明。1998年1月5日,中國航天員大隊在北京航天城成立,從中國空軍脫穎而出的14名佼佼者成為了首批航天員,包括楊利偉、翟志剛、景海鵬、李慶龍、吳傑、費俊龍、聶海勝、劉伯明、劉旺、張曉光、鄧清明、陳全
  • 中國第三批航天員開始選拔!什麼樣的人才能飛上天和太陽肩並肩?
    吳傑(圖中左一)和李慶龍(圖中右二)吳傑和李慶龍更是中國最早的兩位航天員,曾經在俄羅斯加加林太空訓練中心長期訓練,也是本批14人的訓練員。受訓期間,吳傑獲得了聯盟飛船指令長榮譽,這是整個加加林太空訓練中心唯一一次將這個稱號授予非俄羅斯人。而李慶龍則是楊利偉的訓練老師。
  • 航天員自述:聶海勝
    但父母想盡一切辦法也要讓我讀書。記得每次交學費,父母都要為區區幾元錢犯愁,只好東挪西借,有一次交到老師手中的「學費」竟是一隻兔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在貧困的生活中學到了勤勞和堅強,也更加理解和感恩父母親人。在學校期間,我自覺刻苦學習,沒錢買課外書籍,我就把課本背得滾瓜爛熟。
  • 天宮二號總設計師:神舟十一號為何沒有女航天員?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甲鑄 王小英)9月15日晚間22時04份,天宮二號將發射升空。9月14日上午,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向記者介紹,目前天宮二號已經完成和火箭的對接,狀態非常好。天宮二號身負哪四大任務?天宮二號被稱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也是目前我國載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個太空飛行器。朱樅鵬介紹,天宮二號將在太空完成四大任務。首先是和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交會對接,兩名航天員將在天宮二號上進行中期駐留。
  • 神十航天員素描【組圖】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1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定於6月11日17時38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 航天員的秘密,原來如此
    在經過心理、生理、家庭等等各方面的綜合考核後,才能成為一名預備航天員。 1996年,中國第一批航天員選拔開始,參與選拔的人要經歷離心機上飛速旋轉、經受7倍於體重的超重等痛苦的各項測試,預選的886名飛行員只剩下了20人。
  •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落地後就「銷聲匿跡」,她的現狀如何?
    雖然這是一次註定失敗的實驗,但是這也標誌著中華民族對天空的嚮往和實踐的腳步,以及這種不懈追求的精神,顯然中國的航天夢可以追隨到萬戶飛天,因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嘗試用「火箭」上天的人,七個世紀過去了,中國航天也在不斷地發展,並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也讓中國航天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要知道這中間有無數航天科研人員嘔心瀝血地付出
  • 黑馬航天員費俊龍-搜狐新聞中心
    當初接受航天員選拔時,聶海勝的體重就稍稍有點超標。於是,如何幫他「 減重」成為整個家庭十分關注的課題。航天員在訓練中身體消耗很大,不吃東西不行,吃不好也不行。如何減重?只有通過加大運動量來實現。妻子聶捷琳說: 「這幾年,他在體能訓練上的付出,比別人要大得多。我們全家跟著他都成了『 運動員』。」
  • 中國女航天員劉洋:當個女航天員不容易
    2003年,她看到航天員楊利偉乘坐我們國家自主研製的飛船神舟5號飛到天空,心情非常的激動。後來,直到2009年,國家開始招收和選拔女航天員,她就帶著一個新的更高的夢想踴躍地報了名。   在選拔女航天員的考核中,有一項考核任務就是蹬自行車。劉洋表示,在前期的準備中,蹬輪的力量每天都在不斷的增加。「當時蹬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的雙腿就已經精疲力盡了。
  • 第一位華人航天員王贛駿
    特別是每當太空梭飛越中國上空時,我總要求其他航天員把窗口讓給我,這樣的機會有14次之多。我從舷窗眺望,看到中國大陸的迷人景象,總想多看幾下。但可惜那一個星期的大部分時間,中國大陸被雲層覆蓋了,我只看到了冰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壯闊的長江入海口和碧如翡翠的海南島,特別幸運的是看見了我童年生活的上海。我把所看到的中國每一個地方都用相機拍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