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報告的題目是《中國航天員專場報告——航天員的衣食住行》。航天員在太空喝水會不會被嗆?在失去重力的空間人是如何穿衣服的?這些答案,航天英雄在北京友誼賓館作演講時將為您揭曉。
2006-07-18 13:39:11中國網:大會委員會特別組織了三場面對青年學生的中文科普報告,另兩場是《美國星塵計劃探測結果》、《歐陽自遠:中國探月計劃》,時間為20日、21日下午2:30-4:00,地點均在友誼賓館會議樓報告廳。
2006-07-18 13:40:56中國網:今天的報告會顯然具有相當大吸引力,13:30,報告廳已經陸陸續續來了許多聽眾,大家都想親眼目睹航天英雄的風採,親耳聆聽楊利偉的敘述。
2006-07-19 13:46:04中國網: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潘厚任教授早早就來到會場,親自指揮布置。看到中國網在進行現場直播,非常高興,「中國的航天事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希望媒體多做宣傳」。
2006-07-19 13:49:04中國網: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廖方宇特意來到中國網直播臺前,調看中國網直播大會開幕式畫面,不住讚許。
2006-07-19 14:01:43中國網:會場已經坐滿了來賓,工作人員介紹,楊利偉將首先做有關中國航天員生活、訓練的專題報告,而後回答提問。
2006-07-19 14:16:36中國網:網友可通過中國網向航天英雄楊利偉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網址為: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6-07/18/content_7013820.htm
2006-07-19 14:22:36中國網:航天英雄楊利偉來到會場,引起場內一陣騷動,很快響起熱烈的掌聲。
2006-07-19 14:28:24主持人:朋友們,下午好!今天在36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開會之際,我很榮幸請到中國的航天英雄,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給大家做關於在太空生活和航天員一些生活、工作方面情況的報告。
現在我們先熱烈歡迎他講話。
2006-07-19 14:31:06楊利偉:尊敬的各位朋友,非常高興能夠有機會站在這裡,應這次大會的邀請和大家進行交流。因為大家都是青年朋友,一會兒會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互相的交流上。我在這裡也利用這個機會,給大家介紹一些我們航天員的訓練以及在太空中飛行的情況。
2006-07-19 14:32:07楊利偉:大家知道,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發展和探索太空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科技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這也是我們國家搞載人航天,進行空間開發,為人類共同文明社會發展所要進行的一項事業。
2006-07-19 14:32:43楊利偉:前兩天,我到法國德思圖拉斯堡參加了空間大學的暑期班,也見到了很多學員在那兒學習,大家對航天員的生活非常感興趣,在這裡我也借這個機會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航天員的一些生活。
2006-07-19 14:33:32楊利偉:大家知道,我們國家載人航天工程有七大系統。第一大系統就是航天員系統,之所以叫載人航天,就是要有人參與,我們國家作為載人航天的一個標誌,就是有人參與,由我們國家自行研製的火箭和飛船把我們自己培養的航天員送入太空執行任務。
2006-07-19 14:34:00楊利偉:隨著神五和神六的升空,取得了圓滿成功,也使我們國家進入了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目前我們國家的航天員還都是從空軍殲擊機飛行員中產生的。目前,我們國家航天員的隊伍是1998年元月份成立組建的,到現在已經有8年多的時間了,也就是說我們的航天員到目前已經在北京的航天城訓練了8年多的時間。
2006-07-19 14:34:43楊利偉:在我執行任務的時候,我在航天城已經訓練了5年半的時間。航天員的訓練,很多媒體都進行過報導,是一種非常艱苦的訓練,我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訓練的一些程序。
2006-07-19 14:36:14楊利偉:航天員的訓練大致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理論基礎階段。要進行基礎理論的學習,要學習和航天有關的內容。大家知道,我們來自於空軍的飛行員,是學空氣動力學的,要加入到這個隊伍,我們要走出大氣層,在真空中,在微重力下執行任務,面對的領域、空間和很多學科發生了變化,所以要進行一些空間知識的學習,就是理論階段的學習。
2006-07-19 14:36:35楊利偉:第二個階段是專業技術的學習,這裡包括飛船的、火箭的以及工程七大系統的專業知識的學習。第三個階段是進行特殊技術,也就是飛船操作的一些訓練。第四個階段是我們在進入發射場執行任務。我們主要進行這四個階段的學習。
2006-07-19 14:37:46楊利偉: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航天員要穿插著一些體能訓練和特殊的訓練。大家也知道,航天員的訓練是很辛苦的,在這裡給大家簡單舉個例子。大家知道,太空生活給人體帶來的兩個最主要的影響,是超重和失重。在地面怎樣來進行超重訓練?一些媒體有過這樣的報導,我們在地面通過離心機,通過圓周的運動造成離心力,給人體加載、過載,這項訓練對於航天員來講是負荷非常大的訓練。
2006-07-19 14:38:21楊利偉:目前,我們國家的訓練進行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我到嘉裡連中心,和他們的訓練部部長進行交流的時候看到,他們在俄羅斯進行訓練,我們的訓練強度是8個G,訓練強度是非常大的。我們的航天員在進行訓練的時候,8年多的時間裡,沒有一個人因為自己主觀上的原因停止過這項訓練。
2006-07-19 14:39:13楊利偉:我們在進行這項訓練的時候,航天員每人一手握著操作設備,一手握著報警器。我們規定只要航天員有不適應的時候,隨時可以摁響。但是,8年的時間裡,沒有一個人摁響。為什麼?航天員本著對自己從事職業的熱愛,本著對人類共同事業的追求,本著為民族、為國家的千年飛天夢想所做的努力。
2006-07-19 14:40:36楊利偉:我們曾經有兩個航天員交流到俄羅斯嘉裡連中心進行培訓,在北極零下52度的情況下進行生存訓練。三天三夜,給他們帶了很有限的口糧,在生存的過程中,這兩個航天員在自己的口糧中節約下一天的口糧。為什麼?把它帶回來,供科技人員進行研究。
2006-07-19 14:41:17楊利偉:三天的訓練下來之後,航天員幾公斤的體重就沒有了。為什麼?就是為了這項事業。因此,航天員這種訓練是非常艱苦的,當我們去執行任務的時候,我記得前兩天我參加活動的時候,很多人問我說你們航天員參加飛行的時候緊張嗎?你們面對的山崩地裂般的火箭的騰飛是什麼想法?
2006-07-19 14:42:05楊利偉:我跟他們講,作為一個航天員,你所從事的職業是你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什麼可以緊張的。我說這是你對你所從事工作的理解,對我們科技人員的信任以及對自己訓練的一個自信。
2006-07-19 14:42:31楊利偉:我記得在2003年10月15日,當胡錦濤總書記為我送行的時候,我記得當時的一幕,總書記眼裡飽含著期望、關懷,我非常受激勵。當我坐在飛船上,聽到指揮員倒數秒的時候,心情無法用語言表達。0號指揮員數到「7、6、5、4」的時候,我給大家敬了一個軍禮,因為航天員首先是一個軍人,只有用這種方式才能表達航天員對科技工作者,對得起國家對我的培養。
2006-07-19 14:43:06楊利偉:當我們的飛船進入太空的時候,當我從舷窗看到美麗家園的時候,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舷窗外面,太陽把帆板照得非常明亮,我看到蔚藍色的地球,淡淡的雲層,我們的海岸線、海洋清晰可見。所有的這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了人類的偉大,中華民族的偉大,以及我們國家科技實力的偉大。
2006-07-19 14:44:05楊利偉:我記得當時第一次能夠把我的航天服手套摘下來,拿起筆寫字的時候,我在我的工作日誌的後面寫下這麼一句話「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以此來表達一個中國航天員的驕傲和自豪。我記得我當時寫下來之後,我把工作日誌拿到了飛船上的一個攝像頭前,我希望全國人民都能夠跟我一起來分享我們國家所取得的這種成功的喜悅。
2006-07-19 14:45:51楊利偉:當然,我回來之後問了好多人「我寫的什麼」,大家都說沒有看清楚。為了這件事情,我回來以後特意跑到空間研究院,我到了飛船裡把工作日誌拿出來,請攝像人員拍照,在一些雜誌上發表。我現在的工作日誌在我們的國家博物館收藏。
2006-07-19 14:46:40楊利偉: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航天員的驕傲和自豪。當我們的飛船圍著地球高速飛行的時候,大家知道每秒7.9公裡的速度,將近90分鐘就會圍繞地球轉一圈。在這90分鐘裡,將近50分鐘是白天,40分鐘是黑夜,很多人都跟我開玩笑,說你在上面比別人多過了14天。如果用一個晝夜形容一天的話,我在這一天的飛行中經過了14天的交替。
2006-07-19 14:47:11楊利偉:飛船在上面運行得非常正常。我在上面都幹了什麼呢?前一段在國際空間站一個學員問我,說聽說航天員在太空中不做夢?問我你在上面做夢嗎?我回答說,非常遺憾,我沒來得及做夢。為什麼?我在上面只睡了半個多小時。雖然給我安排了6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但我想第一次的飛行,無論是飛行的機會和時間,都非常珍貴,應該說這個時間是用秒和分來計算的,我在上面用儘可能多的時間體驗太空飛行給自己帶來的影響以及微重力情況下,人在操作、工作、生活的特點,為後續的任務提供依據。因此,我跟他說,我把做夢的時間用在了我的工作上,大家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2006-07-19 14:47:54楊利偉:因此,航天員的工作是一種非常艱苦的工作,同時也是一個非常讓我們自己感到驕傲和自豪的工作。在整個飛行過程中,我向我的同行們進行了問好,因為國際空間的資源是人類所共有的,我們所從事的工作也是人類共同的事業,這也是我們國家進行載人航天事業的宗旨。
2006-07-19 14:49:05楊利偉:在前一段,有20幾個國家的媒體朋友到航天城進行參觀,當時一個媒體朋友問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你們搞載人航天的意義是什麼?我說,這種事業是人類共有的,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企業、哪一個單位的,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我們也有這種義務。在我的飛行過程中,我在飛行到第7圈的時候,在空中展示了我們中國的國旗和聯合國旗幟,來體現我們國家和平開發利用空間,造福人類的美好願望。
2006-07-19 14:49:35楊利偉:2004年5月19號,我把我們搭載的聯合國旗幟,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移交給了安南秘書長。他當時說過這樣一句話,說中國雖然不是第一個搭載聯合國旗幟的國家,但是中國是第一個在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搭載聯合國旗幟的國家,他號召全世界其他國家都要向中國學習。我想,這種學習包括很多的內涵在裡面。
2006-07-19 14:50:12楊利偉:我在國外參加了很多活動,記得在華盛頓和很多華僑在一起進行聯歡的時候,一位70多歲的老華僑,白髮蒼蒼,拉著我的手,流著眼淚對我說,「我們中國人的火箭飛多高,我們海外人的頭就會抬多高」。我聽了以後非常受感動,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提升,這也是我們國家綜合實力的一種象徵。沒有我們科技的發展,沒有我們經濟的發展,就沒有我們工程的成功。所以,我聽了這些話之後非常受感動。
2006-07-19 14:50:42楊利偉:在整個的太空飛行過程中,我們的飛船和我們的火箭工作得非常正常,我在上面的工作也感覺非常舒適。雖然說大家都說航天的環境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惡劣的環境,但是航天員經過長期訓練之後,經過我們努力的奮鬥,在上面的感受還是不錯的。而且在失重的情況下,很多現象也非常有趣。
2006-07-19 14:51:43楊利偉:我想大家可能都看到過無論是我在飛行中,還是神六的兩名航天員在飛行中,在失重、微重力的情況下工作的場景。比如說我在上面吃航天食品的時候,我記得我當時帶著非常有中華民族特點的小月餅,當我把它放到我面前,輕輕地用力吸氣,它就會向我的嘴裡飄過去,非常有趣。
2006-07-19 14:52:25楊利偉:在飛船上很多工作會變得非常輕鬆。我在地面訓練的時候,穿著艙內的壓力服,有20多斤重,從座椅上起來操作的時候,在地面上非常費勁,要拉著帶子操作,在微重力情況下,我把束縛帶打開之後,輕輕一摁座椅就會飄過去。這些都是在嚴格的訓練情況下進行的,如果沒有嚴格的訓練,就會把自己、把設備弄傷。因此,太空的生活,對很多青年朋友非常有吸引力。
2006-07-19 14:52:56楊利偉:我想我們搞很多活動,也是為了增進大家對航天事業的了解,特別是國際間的,比如說這次COSPAR大會,它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外太空資源,為人類的文明、為人類的社會進步去工作。因此,這次接到邀請之後,我非常榮幸,也非常高興能夠來到這裡和大家進行交流,我執行完任務之後,也參加了很多的活動,國家和人民給了我很高的榮譽,有很多的交流過程,最多的交流還是跟我們的青年朋友在一起。
2006-07-19 14:53:44楊利偉:我們是為了進行一種科普,同樣也是為了弘揚這種載人航天的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特別是在我們青年人當中,是需要一種精神去激勵的,這是我在執行任務過程中深深體會到的。就像我剛才講的,當我們的總書記為我送行的時候,這種精神的激勵使我邁出的每一步走得都非常堅定。
2006-07-19 14:54:41楊利偉:很多人都會這樣問我,說你在火箭發射的時候,還保持著很好的心態,你當時的心率還沒有很大的變化,為什麼?是一種精神的激勵,一種對你事業的追求、對事業的理解,這裡也浸潤著幾代航天人的努力工作。因此,我回來在很多的場合都講,這種榮譽不是哪一個人的,也不是哪一個集體的,它是所有航天人的,它是我們國家的,是我們民族的。
2006-07-19 14:55:40楊利偉:因此,當我們的飛船返回來之後,在艙門打開的一瞬間,當我看到那麼多的人充滿著歡樂的氣氛的時候,我記得我在執行任務上飛船之前,他們給我說進現場有什麼人在,真正打開艙門的時候,我所看到的是一片歡樂的海洋,所有的人都在歡呼雀躍,為我們中華民族所取得的這種勝利、取得的成功在高興,在雀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期盼了幾千年的宿願。
2006-07-19 14:56:13楊利偉:當我跨出飛船之後,很多的媒體朋友和當地的群眾都在問我,說楊利偉現在你最想說什麼,我記得我當時說了一句話,我說「我為我們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這是發自內心的。我想沒有其他的語言更能表達我當時的心情,沒有祖國的強大、沒有民族的強大,是不可能有我們事業的成功的。因此,在許多活動當中,我都跟青年朋友講,我們不單單要把我們的科技搞上去,還要用一種精神來激勵我們,為我們民族的復興,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去努力工作。
2006-07-19 14:57:10楊利偉:我也相信,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通過這麼多人對我們航天事業的關心以及關注,我們的事業會更加彭勃發展。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我們放飛的每一艘飛船就像放飛鴿子一樣,放飛的是和平。我也希望青年朋友和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我們還要進行新的航天員的選拔,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能夠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和我成為同行,我也非常願意和你們一起去執行任務,我在這裡期待著你們。
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一會兒我們的交流上,我想這樣對青年朋友會是更好的方式。
我就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2006-07-19 14:58:04主持人:感謝航天英雄楊利偉的講話,在和大家互動之前,我們先請「9.21」載人航天應用系統,前副總指揮、中科院的潘厚任教授,再把國內外關於太空人的生活簡單介紹一下,主要以圖片為主,有請。
2006-07-19 14:58:45潘厚任:大家下午好!剛才航天英雄楊利偉講的是親身的體會,我在這兒只是給大家介紹一點兒我收集的材料。
我收集了一些圖片和視頻材料,這是我們的航天英雄楊利偉。我們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協的支持下組織了一個科普演講團,到全國各地專門宣傳我們國家和國際上最新的航天成就。
2006-07-19 14:59:35潘厚任:大家早就知道,這是航天英雄楊利偉第一次上太空時候拍的一段錄像,中央電視臺播放過。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了,在剛過去的二十世紀,我們人類的活動有兩個很大的飛躍,一個是在上世紀1903年,萊特兄弟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可以控制的飛機,現在從地球的這邊飛到那一端十幾個小時就夠了,這是因為人類開始是在陸地上活動,後來拓展到了海洋。上個世紀開始進入到大氣層,也在上個世紀的中期,1957年11月14號,蘇聯發射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83千克重,從此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
2006-07-19 15:00:18潘厚任:太空時代到現在算起來也就不到50年,可是它的發展也是非常快的。我這裡有幾張圖片和一些資料,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是1961年4月12號,蘇聯的加加林成了第一位航天員。當時加加林坐的飛船「東方一號」非常小,因為當時是冷戰時期,美蘇都在競爭,在火箭推力非常局限的情況下,誰如果先上天誰就佔據了先機。這是第二個太空人,當時加加林不像楊利偉,本來三個人他排在第一位,加加林是第二輩,因為他有優勢,體重輕了400克。這張照片是1990年在莫斯科,他當時已經是上將。
2006-07-19 15:01:56潘厚任:我這裡有一張表,到去年11月16號,全世界已經把5782多種多樣的衛星送上了太空,我們國家到現在為止已經把113個衛星送上了太空,中間107個是由長徵火箭系列送上天的,包括了神六。臺灣也發射了三顆衛星。
2006-07-19 15:03:21潘厚任:從太陽系來說,除了女王星,今年1月份美國人發射的飛行器去探測它,其他太陽系列的行星都已經探測過了,當然這個飛行器飛到女王星要8年,差不多要到2014年左右才可以飛到。特別是月球,已經有12個人上去了,把月球上382公斤的月球物質帶回到地球。特別是已經有一個飛行器,在2002年春天,在飛行器到太陽轉了半年以後,在小行星上著陸,中國叫「愛神星」,是非常不容易的。當然,還有慧星,大家都知道,去年凱普爾一號的慧星,有一個飛行器打到它上面,因為時間關係,這些圖我就不給大家展示了。打這個也是非常不容易,人類太空事業中打法要非常精確,離開地球1.3億千米,1.3米縮小同樣多的倍數,就相當於130千米之外打一個蒼蠅,就是一個蒼蠅在天津,北京要發一個箭去打中它,這種描寫用百步穿楊、百發百中都不行。當然,還有四個飛行器正在飛到月球層的邊緣,所謂月球層就是太陽引力控制的範圍,從這個邊緣以外,其他恆星慢慢起主要作用。
2006-07-19 15:04:18潘厚任:最近,載人航天方面有三件大事,一個是和平號太空站的運作,國際太空站正在組建,第三個是我們國家神舟號的上天。這個是和平號太空站,上面已經有12個國家的134人次到過。第二個是國際太空站,當時有三個艙站,兩個俄羅斯的,一個美國的。到去年為止,已經超過了和平號太空站,181噸,大概到2010年左右,就可以探明它的全貌,大概有450噸左右。它的大小長108米,長88米,像一個足球場那麼大。有同學經常問,在這麼大的地方,在太空上能不能踢足球?第三件事情,楊利偉剛才已經說到了,他上太空寫了一句話「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現在中國人到太空了」,現在全世界大概有30個國家的400多個人都上過太空,楊利偉航天員是第413位,當然有的人不只去了一次,人次的數目是970多人次。應該說970多人次裡,三分之二是坐著美國的太空梭上去的,三分之一是坐著俄羅斯的飛船上去的,30多個國家上了太空都是坐著別人的飛船多,只有我們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有自己的能力可以把航天員送到太空又平安回來的國家。所以,楊利偉代表我們國家上了太空以後,成為我們國家的第一位太空英雄。
2006-07-19 15:05:33潘厚任:去年,大家都知道,費俊龍和聶海勝作為我們國家第二名和第三名太空人上了太空,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人到了太空到底怎麼生活?剛才楊利偉航天員說的都是他親身的體會,我作一點補充,收集了一些圖片和視頻材料,使大家更多地了解太空人在太空是怎麼生活的。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坐美國的太空梭上去的,這就是太空梭的太空運輸系統,由三部分組成,中間最大的,8.4米直徑,48米高,相當於16層樓的小樓,裡面裝的是液氧燃料,燒了這麼多的燃料,實際上還達不到每秒7.9千米的速度,還要靠邊上兩個細長的固體助推火箭。
2006-07-19 15:07:46潘厚任:我給小學生講,小學生都看過《西遊記》,《西遊記》中本事最大的是孫悟空,他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實際上真正的阻礙是地球引力,要跳出地球的引力,要靠火箭的齊心協力。這個鏡頭是兩個固體助推火箭用完以後回收,降到大西洋,把它撈回來。現在的加速度是地球引力的三倍大四倍,比加加林那時候好多了,那時候要達到九倍。
2006-07-19 15:09:11潘厚任:太空梭回來的時候是在跑道上著陸,它的跑道是特製的,3.52千米長,因為速度很快,有時候背後還要拋一個降落傘幫它減速。有時候到美國西海洋著陸,要到東海洋發射怎麼辦呢?要靠播音747把它背過去,這張照片是播音747飛機把太空梭背到發射場去。太空梭打開是貨艙,裡面裝2.59噸貨物,密封艙有三層,下面是儲藏室,上面是駕駛艙,一般上去7個人,最多10個人。
2006-07-19 15:10:00潘厚任:它在太空一般呆兩個星期,最長是一個月,太空7個人的生活,吃喝拉撒睡、做實驗都在這個小天地裡,相當於20平方米的小房間。這張照片是1986年我們到美國談合作的時候,坐在它的頂上右邊的駕駛位,當然這個太空梭是去年航天員用的,不是真發射的,但其中的東西都是一樣。我試了椅背,很結實,上下左右前後都是儀器儀表,我們的神舟飛船也是這樣。太空梭的貨艙可以把衛星放到軌道上,也可以把在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抓到地球上維修。
2006-07-19 15:10:58潘厚任:我經常問同學們,太空梭為什麼很漂亮?實際上它是由2萬多片耐高溫的陶瓷一片一片貼上去的。回來的時候,太空梭跟大氣層摩擦,從窗戶上望上去燒著一團一團的火。它是肚子朝前,由於耐高溫的陶瓷保護,才可以回來。大家也知道,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回來的時候爆炸燒掉,就是由於黑肚子有一部分損壞。實際上俄羅斯飛船溫度要燒到1600度,是靠的燒蝕材料,燃燒的時候溫度很高,裡面還有保溫層,外面燒的1600度,裡面是30度左右。當然,我們的神舟飛船也有這樣的問題,在六十年代,專家就把燒蝕材料研製出來了,在世界上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只有三個國家,俄羅斯、美國和中國。
2006-07-19 15:11:55潘厚任:在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們跟德國合作的時候,人家問我們燒蝕材料的情況,我說這是國家機密,我沒有權利說這個事兒,我也不知道。
當然,我們現在神舟飛船用的燒蝕材料比六十年代已經有很大的改進。大家可以看這張動畫,當我們的神舟飛船軌道艙留在軌道上,返回的時候,首先減速,把推進艙推掉,再慢慢進入大氣層。我們的飛船回來的時候,在大氣層上燒得通紅,外面燒到1000度,裡面航天員還可以跟大家招手。當返回艙離開地面17米左右高度的時候,就有一系列的降落傘打開,使得飛船的速度進一步不斷減小,最後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這個地區降落。傘有附傘、主傘,最後底蓋拋掉以後,底下還有發動機,進一步減速,使得飛船著陸的速度不超過每秒1.5米,所以我們的航天英雄回來的時候振動不太大,楊利偉有親身體會,我只是講一些資料。
2006-07-19 15:13:06潘厚任:到了軌道上,達到宇宙速度,由於引力和離心力,所有的東西都處在失重狀態,這是美國太空梭裡的錄像,所有的東西都浮在半空中。紙制的飛機,沒有重力了,它也不往下掉。所有的東西,你碰它,它才旋轉、才飄。在太空中纏電纜,由於沒有重力的束縛,電纜也開始調皮了。這段就是楊利偉在太空失重的狀態。後來也把束縛帶解開,也試了試失重的狀態。楊利偉在太空飛行了21個小時,所以沒有安排到軌道艙裡去。這段是去年費俊龍在太空實驗室中的錄像。
2006-07-19 15:14:14潘厚任:我還收集了一些俄羅斯和美國的太空人失重狀態的鏡頭,比如說在太空拋球、跑步、洗澡,這個洗澡很簡單,用塑料布一圍,沾點水往身上擦一擦。因為在太空沒有重量,伏地挺身三個人也不累。
2006-07-19 15:15:01中國網:潘厚任教授風趣幽默的解說,引得大家不時發出笑聲。
2006-07-19 15:16:22潘厚任:這段大家可以看見,從太空這個艙飛到那個艙去的情況。這段大家可以看看小動物青蛙在失重情況下怎麼辦,亂蹬亂踩。現在從小動物到猴子,包括微生物都在太空中做過實驗。這段是去年費俊龍在太空覺得狀態很好,也實驗一下翻跟頭。
2006-07-19 15:17:13潘厚任:歐洲十幾個國家配合太空梭,做了一個空間實驗室,前面是密封艙,後面是敞開平臺,使太空人在太空的空間增加了一倍。實際上我們的飛船開始設計是三個人上去,可以在太空呆7天,已經是一室一廳的條件了,比加加林那時候好多了。
2006-07-19 15:18:15潘厚任:人到了太空要設計太空服,要根據身高裁衣服。大家知道不知道,人到了太空身材有沒有變化?很多小朋友有的說變高了,有的說變矮了,我給大家看一張圖,是美國的麥道公司提供的,邊上的人的自然姿勢身高是這麼高,到了太空去,人由於沒有重力,肌肉、骨骼都放鬆,一般要增加3—5公分。可實際上人到了失重狀態,自然姿勢不一樣,兩隻手老抬著、彎著,眼睛斜著,從這種狀態看,人到了太空比在地面上還要矮。所以,到了太空,要根據這個姿勢設計服裝。這位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位中學教師,她穿的衣服是在密封艙裡穿的,1986年1月28號在「挑戰者」飛行的時候,犧牲了,7秒鐘7位飛行英雄,為人類的太空事業獻出了生命,美國政府為他們樹立了紀念碑。
2006-07-19 15:20:07潘厚任:這個人的爺爺原來移民到哥斯大黎加,他的中文名字叫張福林,他到太空去了7次,總共加起來的時間超過1200小時,他這套衣服是在太空梭發射和返回的時候穿的,叫艙內太空服,20多斤重,頭盔扣上去是可以密封的,萬一掉到海裡,海水很冷,衣服可以保溫2小時左右。我們國家的航天員也經過訓練,掉到海裡可以發無線電信號,發出有顏色的煙霧,也可以把海水染色,人別人容易找到他。當然,這套衣服裡還配備了手槍、小刀。這個是我們國家的艙內服裝,雖然顏色不一樣,但是功能是一樣的,是一輛小汽車的價值。艙內太空服是1080萬美元,是世界上最貴的衣服,在地面上的重量是124公斤,所以我們說一樣東西很貴重,這套航天服是又貴又重,為什麼那麼貴那麼重?
2006-07-19 15:21:16潘厚任:因為在那種環境裡要滿足很多工作要求,最主要是太空的真空程度非常高,一定要密封真空由氧氣來維持生命。真空度到底有多高?可以做一個比較,在地面上,海平面零高度一個標準大氣壓一立方米大概其中有2.1億分子或者原子,地面上真空抽得非常高,可以抽到10個負14次方毫米汞柱,那個時候每立方米的分子數、原子數有幾千、幾萬,實際上太陽系的空間,每立方米有幾百,到了恆星空間,每立方米只有十個。
2006-07-19 15:24:02潘厚任:這個是地球磁場的花紋,花紋為什麼不對稱呢?這裡有一段小動畫,可以給大家看看。本來地球是個偶極磁場,磁力線應該是兩邊對稱,可是由於太陽上來的太陽等離子相互作用,使得朝向太陽方向的磁力性給壓扁,背向太陽的磁力性擋開。我們國家雖然東北、新疆的緯度不算低,可是因為磁度和自旋作用總要向歐洲這邊傾斜,再過幾千年又到中國這邊來了,所以我們這裡不太容易看到北極光。這是從地球外面看的,從下面看北極光也是非常漂亮的,我收集了一些照片,大家可以看看北極光非常漂亮。我曾經在1988年有機會到瑞典北部北極圈住了一晚上,看到北極光非常漂亮,一點聲音都沒有,五顏六色飄來飄去。有機會大家到高緯度的時候,不管南邊還是北半球,不要錯過看北極光。
2006-07-19 15:25:04潘厚任:整個太空服非常複雜,除了剛才說的防輻射、真空,另外溫度的變化也是非常大的,因為在太空,太陽照到的時候溫度要上升到150多度,開水才100度,太陽照不到的時候,溫度要低到零下100度。這就要靠衣服保護人。衣服有一層,背包裡主要裝的是水,水通過衣服裡的軟管子,大概有80—100米那麼長,內徑是1毫米左右,水在管子裡不斷的循環,就像房間裡的暖氣一樣調節溫度,它的胸前有一個調節器,自己可以調節艙位太空服的溫度。頭盔是三層材料做的,可以耐住100度的溫度,而且裡面鍍了金,把太陽的紫外線吸收進來,如果照多了紫外線會得皮膚癌。另外,還有流星離子,速度非常高。
2006-07-19 15:26:49潘厚任:相對數是每秒11千米到每秒72千米,這麼高的速度,整個的動能,碰撞以後可以把被撞的部分細化掉,一個子彈打一個洞,它的直徑比子彈稍微大一點,可是一個流星離子打的話,洞要大好幾倍。所以,衣服裡專門有防止流星離子和軌道裡的碎片,它撞破了沒關係,裡面還是密封的。另外,最外面的一層也可以擋300多度的溫度。穿這套太空服,在艙外可以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它要跟艙內、地面上聯繫,航天員身體怎麼樣,有很多傳感器,他的心跳、血壓、呼吸、體溫都要進行測量,自動傳回來,專門為了保護他們的健康,所以這套衣服有非常多的設備,真是又貴又重,實際上一共有11層。
2006-07-19 15:28:58潘厚任:我們空間中心專門為神舟飛船上天做預報,在太空這段時間裡有沒有流星雨,在流星體密度最小的時候發射才安全。
這是在月球上照的照片,124公斤的太空服在月球上還是偏重,六十年代太空服就已經減到100斤。火星的引力是地球的33%,100公斤月球的太空服在火星上只有33公斤,現在正在設計以後到火星上去的艙內的太空服,希望能夠減到在地面上不超過50公斤。這是美國人的太空服在地面上試穿,接口都是金屬。俄羅斯是從衣服的後面開口,框子也是金屬的。裡面的充氣壓都不充到一個大氣壓,一般充到三分之一左右,美國充的是純氧,俄羅斯充的是大氣。
2006-07-19 15:30:20潘厚任:說到吃,在六十年代,加加林吃的東西不像我們現在花樣那麼多,他當時吃的東西像牙膏一樣,擠到嘴裡,在太空一天要配三千大卡的營養。當然整天吃「牙膏」,胃口就不好,所以慢慢隨著飛行器條件的改善,吃的東西也可以改善。到阿波羅登月的時候就可以吃牛排,餅乾、麵包都做成一小塊,一口一塊,因為一塊大的東西一咬之後渣子會亂飛,比較危險。太空梭的菜譜大概有50多種,喝湯、喝果汁一定要有吸管,刀、叉不用的時候有專門的地方,不然的話飄來飄去不安全。
2006-07-19 15:32:37潘厚任:實際上我們國家不是用的有磁性的盤子,我們用尼龍搭扣。太空梭上僱不起一個廚師給大家做飯,一個廚師上去就2000萬美元,在上面吃一頓飯,一公斤的話4萬多美元,用微波爐和紅外加熱,一度電,太空梭上是6000美元。所以,航天員自己要在地面上學會做飯。這個人在準備加熱以後給大家分配。在太空喝湯、喝果汁,如果不用剛才那個辦法,吃起來就沒有那麼方便了,這個鏡頭大家可以看見,喝果汁,在失重狀態下,果汁成了一個球,不按規矩吃,吃到嘴巴上、鼻子上都是。有的太空人表現很好,人在太空吃東西可以像魚在水裡吃東西一樣,剛才楊利偉給大家講過這個。這是我們的太空人在試吃太空餐,月餅也做成一小塊一小塊,一口一塊。
2006-07-19 15:33:47潘厚任:咱們的航天餐現在有50多種了,特別是我們有中餐,俄羅斯、美國吃的都是西餐,咱們的航天員上去就有中餐可以吃。
在太空怎麼刮鬍子?用一般的辦法可以,就是剃鬚膏,把鬍子刮下來不會亂飄。假如要用電動剃鬚刀,要用特製的,刮下來的鬍子可以像吸塵器一樣把它吸掉。所有的東西都要固定住,不然的話會飄掉,不小心的時候就跑掉了。
這是費俊龍在太空刮鬍子的照片,航天員回來的時候說在太空最舒服的就是睡覺。因為在太空沒有引力,睡覺很舒服,不需要翻身,很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捆在床上。
2006-07-19 15:36:13潘厚任:在太空怎麼洗手?打開水龍頭,不行,用臉盆,也不行,兩隻手伸在套袖裡,裡面是密封的空間。洗澡也很簡單,洗個澡十幾分鐘,但是打掃要很長時間。在太空打掃衛生比較重要,每天都要掃除,因為太空的細菌繁殖速度是地面上的幾十倍、幾百倍。
大家最好奇的是太空人在太空上怎麼上廁所,我就把八十年代太空梭上比較老的廁所給大家看一下,馬桶的圈比較小,坐在上面不漏縫隙,把腰帶捆到馬桶上,兩隻腳固定在馬桶上,因為人在地球上過慣了,剛到太空上不習慣,一晚上睡得迷迷胡胡,半夜起來上廁所,大便拉到一半人飄起來了,屎、尿飄得到處都是,所以一定要注意。
2006-07-19 15:39:21潘厚任:在太空所有的排洩物都要回收,說穿了,你們現在喝的自來水、井水,都是經過大自然的循環。
所謂太空行走就是腳不著地,這個人是不是坐在太師椅上挺舒服?這不是一把椅子,而是太空摩託車,根據人在太空的自然姿勢設計的,裡面有24個按鈕可以調節,使人可以上下左右轉動或者移動。
在太空,調節心理非常重要,我這裡有一段小錄像,在太空可以做一點小雜技。
2006-07-19 15:40:35潘厚任:我就講到這裡,下面留更多的時間給大家和航天英雄楊利偉互動。
2006-07-19 15:41:31主持人:剛才我們聽了潘厚任教授精彩的報告,介紹了國內外太空人的生活,下面進入第三個環節,請航天英雄與大家互動,現在我們有請航天英雄楊利偉。
2006-07-19 15:42:07楊利偉:非常高興能夠跟大家互動,我回答不了的問題,還有很多專家在這裡。
2006-07-19 15:47:43提問:我想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您是中國第一個男性的航天員,中國有沒有女航天飛行員的培養計劃呢?具體的情況怎麼樣?
2006-07-19 15:47:55楊利偉:確實,很多人都在關心這個問題,包括我到了國外,很多國外的媒體也在問我,說你們的女航天員什麼時候上天?我首先告訴他們,我們中國的婦女同志,飛行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目前我們國家整個的工程發展現在還沒有需要女航天員去執行任務的需求,因此我們還沒有進行這方面的工作。當然,我們的一些預研工作也在做,很多的女大學生志願者都參與了這個工作。但是,因為現在沒有任務需求,所以目前還沒有進行女航天員的選拔和培養。
2006-07-19 15:48:18提問:成為航天員是您從小的夢想,還是您在某一個階段形成的?您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航天局的?這條路是怎麼樣走過來的?
2006-07-19 15:49:02楊利偉:我想,對於天空、對於太空的嚮往,是每一個青少年朋友的夢想,特別是當代的許多青少年朋友。在我小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無論是信息還是媒體都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應該說那個時候還沒有過多地想到航天。但是,在我小的時候非常嚮往飛行,因為在我家附近就是機場,我上小學的時候經常會到機場去看飛行,也經常去玩兒飛行訓練的舷梯滾輪,應該說那時候對飛行的職業很嚮往。所以,當我高中畢業的時候就報考了飛行學院,首先進入了飛行學院進行學習,然後成為了一個空軍的戰鬥機飛行員。我在空軍飛行了15年的時間,飛行了1350多個小時,在1996年參加了航天員的選拔,歷時兩年的選拔時間,在1998年元月份加入了航天員的隊伍,到現在也有8年的時間了。
2006-07-19 15:49:23楊利偉:我真正對航天有了認識還是做了飛行員以後。航空是航天的基石,當你接觸了航空的時候,隨著你對外界的認識,隨著你對天空、對宇宙的認識,逐漸的嚮往能夠走得更高,就像我們現在的航天一樣,我們現在都能夠進入軌道飛行,我們還要進行火星探測,進行深空的探測,這是我們科技發展的過程。作為我也是一樣,一步一步隨著我們認識的提高,隨著科技信息的提高,逐漸地對航天感興趣。
2006-07-19 15:50:23提問:今天中國網在這兒做了現場直播,有網友向您提問,第一個問題「我剛有了小寶寶,每天換三四次尿不溼,小屁屁還是醃了,皮破了,露出了紅肉,看了非常心疼。請問您當時有沒有這種情況?如果換的話,當時有攝像頭看著,是不是非常尷尬呢」?第二個問題,「人在太空有哪些東西是不能吃的,或者吃了會有什麼副作用嗎」?
2006-07-19 15:51:09楊利偉:首先非常感謝網友對航天的關心和關注,對航天事業的支持。確實是這樣,我飛行的時候也穿了一個尿不溼上去,不單單是我,後來的航天員也是這樣。為什麼?因為剛才潘厚任教授在做介紹的時候說了,飛船上有個人衛生的裝置,但是在最初階段你是不能去的,也就是航天員要在飛船變軌之後,才能把軌道艙艙蓋打開進入,才能進行個人的衛生處理。在這之前有很長時間,如果有需求,就可以在尿不溼上處理。當然,我們作為航天員,儘可能不去用,因為不單單是小寶貝會感到不舒服,我想誰都會感到不舒服。因此,我們基本上都沒有使用,所以這種體驗目前還沒有。
2006-07-19 15:52:07提問:楊先生您好,一看到您,我心裡就感到非常踏實。我想問一個問題,當您上到太空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您的前輩以前也上過太空,有沒有想過他們當時是怎麼想的?您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
2006-07-19 15:52:58楊利偉:實際上確實是這樣的,就像我剛才講的一樣,當你真正身臨其境的時候,我首先的感覺當然是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為我們國家的強盛感到驕傲,這是作為中國人的驕傲,是發自內心的。同時,也為了人類的偉大感到驕傲。為什麼?我當時坐到返回艙裡,工作之餘從舷窗往外看的時候,當你看到一片漆黑的宇宙背景的時候,當你看到這麼多的星星,非常透徹,這個時候我在想,有將近8噸重的東西在300多公裡高的空間進行飛行,你這時候是什麼感覺?感覺到人的偉大!同時,當你看到深邃的空間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作為一個個體來講,你真的是微不足道。我的感受真的是這樣,經過這次飛行之後,會使人變得心胸更加寬廣,而且會變得更加大度,確實有很多感受。
2006-07-19 15:53:28提問:有一種說法,應該說是謠言,說咱們的神舟飛船隻不過是前蘇聯飛船的翻版,您對此有何看法?
2006-07-19 15:54:30楊利偉:首先,我們的火箭和我們的飛船是完全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是由我們自己研製的。無論是前蘇聯的、俄羅斯的還是美國的,飛船都是大同小異的。我想人類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人對科學的認識也是大同小異的,可能有一些先進一點,有一些相對落後一點。但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所處的工況是一樣的,要求太空飛行器要有這種形狀、要有物理的現象所決定,就像大家看到路上跑的這麼多車,有很多品牌,有國內生產的,有組裝的,有國外進口的,現在我們沒有看到哪個汽車只三個輪子在跑或者一個輪子在跑,可能形狀不同,但是功能決定了就是這樣。你可能會做得奇形怪狀,但是不實用。
2006-07-19 15:55:03楊利偉:因此,隨著我們人類對科學的認識和科技水平發展的,我們大家有共同的認識,因為這種工況,因為這種環境要求你就是要有這個性狀。我們飛船返回的時候,是升力式返回,不像加加林返回的時候是彈道返回。我們是利用空氣動力減少下降的速度,這樣對材料、對航天員都會有一個很好的承受。加加林那時候有9個G,我們的太空梭在進入大氣層的時候,大家經常講「黑罩」,我們所承受的過載不超過4個G,很多正常人、健康人都可以接受,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國外的有錢人花2000萬也可以上去轉一圈的原因。真正的太空環境對人體的要求並不是太高,這是因為科技的發展,我們也完全可以做到這種水平,這是一個認識的問題,完全沒有哪個是翻版的問題。
當然了,因為我們國家起步比較晚,起步晚,也有有利的一面,我們會借鑑國外很多先進的技術,這是沒有問題的,就像現在小學生上學的時候,不可能學習最初的東西,是建立在所有人經驗的基礎上,越來越科學地學習。謝謝。
2006-07-19 15:56:06提問:我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我想問一下神舟七號有沒有出艙行走的計劃,目前為止有沒有針對神舟七號的訓練計劃?它與以往的訓練計劃有何不同?
2006-07-19 15:57:28楊利偉:神舟七號是第二步的計劃,已經公開了,要進行太空行走。現在的航天員也針對神舟七號進行訓練,但是這個訓練肯定與神五、神六的訓練不一樣。我們的訓練是針對每一次任務的不同,當然這裡的基礎都是一樣的,基本操作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要出艙,你要面對出艙的特點,所以航天員也在進行針對出艙的訓練。
2006-07-19 15:58:17提問:現在國家航天局有沒有專門針對登月太空人的訓練計劃?
2006-07-19 15:58:47楊利偉:目前我們只是在進行繞月的飛行,還沒有提到載人繞月或者載人登月,目前還沒有登月人員的培養。
2006-07-19 15:59:25主持人:謝謝大家,報告會到此結束。
2006-07-19 15:59:44中國網:主持人話音剛落,聽眾便一擁而上,把航天英雄圍了個水洩不通,提問、拍照、合影……楊利偉應接不暇。
2006-07-19 15:59:55中國網:本次直播到此結束,謝謝關注!
2006-07-19 16: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