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題: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解放軍報記者張磊峰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38歲的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關泠說,楊利偉的「第一次」,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使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其實這個『第一次』絕不僅僅屬於我,更屬於共同奮鬥的航天人,屬於國家和民族,甚至屬於全人類。」楊利偉說,「是無數人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無數人的很多次才造就了這個『第一次』。」
成為航天員之前,楊利偉是一位擁有1350小時飛行經驗的強擊機和殲擊機飛行員。在長達兩年的嚴格選拔中,他幸運地同其他13人一起從參與選拔的1500名現役飛行員中脫穎而出。戰友對他的評價是:身體好、愛鑽研、肯奉獻、協同意識強。
加入航天員隊伍後,迎接楊利偉的是更加嚴酷的訓練。離心機,像一隻巨大的鐵鉗,緊緊夾住旋轉艙,在圓形的超重實驗室裡飛速旋轉。超重值逐漸加大到自身重量的5倍、6倍,直至8.5倍,在這泰山壓頂一般的「人造重力」壓迫下,一般人會感覺眼前發灰、發黑,意識逐漸喪失,甚至危及生命。按規定,航天員訓練時如果感到壓力難以承受,就可以按下警鈴按鈕叫停。但是,在無數次煎熬中,他從來沒有碰過這個按鈕!
「戰勝不了自己,怎能徵服太空?」抱定這個信念,楊利偉毅然闖過重重難關。
2003年年初,選拔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梯隊的序幕拉開了。最後幾次模擬考核,楊利偉幾乎沒出什麼錯。
執行首飛任務前,心理醫生問楊利偉:「如果讓你首飛,你的心情會怎樣?」他沉思片刻,堅毅地回答:「我想,我會比平時訓練更放鬆、更平靜,因為我已經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如今,特級航天員楊利偉還兼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等職務。
200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楊利偉「航天英雄」榮譽稱號和「航天功勳獎章」。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閉幕,楊利偉被授予列昂諾夫獎。列昂諾夫獎是用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命名的獎項,授予貢獻突出的航天員。列昂諾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離開飛船進入太空的動作。